问题

小餐馆里的牛肉到底是什么肉?

回答
说实话,关于小餐馆里的牛肉,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爱的是,有时候你能碰到物美价廉、味道惊艳的牛肉菜品,让人吃得心满意足;恨的是,偶尔踩雷,那肉的口感、味道甚至颜色,都让你忍不住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这藏在小餐馆里的牛肉,到底都是些什么肉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明白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成本。小餐馆之所以是小餐馆,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需要精打细算,控制各项开支,尤其是食材成本。牛肉,尤其是我们认知中那种鲜嫩多汁的牛排、牛腩,价格可不便宜。所以,如果一份牛肉菜品的价格非常低廉,你就得有点心理准备了。

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牛肉呢?

第一类:真正的牛肉,但“性价比”很高。

边角料和次级部位: 这是最常见,也是相对来说最值得接受的。牛肉身上有很多部位,并不是所有部位都适合做牛排或者高端菜肴。比如,牛的肩胛部、腹部、腿部的一些肉,虽然可能筋膜较多,或者纤维感比较粗糙,但只要处理得当,味道是不会差的。小餐馆可能会用这些部位来炖、煮、卤、炒,通过长时间烹饪,让筋膜软化,肉质变得酥烂入味。像一些红烧牛肉、炖牛肉,或者一些牛肉面里的牛肉,很可能就是这些部位。
冷冻牛肉: 新鲜牛肉价格高,而冷冻牛肉的成本会低不少。大部分小餐馆使用的牛肉,尤其是南方一些不以牛肉为主打的餐馆,很可能就是冷冻牛肉。冷冻过程会对牛肉的细胞结构造成一定影响,解冻后肉质会相对没那么紧实,水分也会流失一些。但好的冷冻技术和合理的解冻方式,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牛肉的风味。而且,冷冻牛肉方便储存,周转率也高,对于小餐馆来说是更实际的选择。
不同品种的牛肉: 你可能以为牛肉就是牛肉,但其实牛的品种也很多。比如,一些普通肉牛的牛肉,其肉质和风味可能不如专门的肉牛品种(比如安格斯牛、和牛)。小餐馆为了控制成本,很可能选用的是我们日常市场上常见的、价格更亲民的普通黄牛肉。这些牛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肉质可能相对紧实一些,风味也可能相对普通。

第二类:可能“混了点别的”,或者“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牛”。

拼肉/组合肉: 这是另一种压低成本的方式。有些菜品,特别是那种牛肉片、牛肉丁,可能并不是一块完整的牛肉切下来的,而是将不同部位、甚至不同牛身上的肉,通过一定工艺(比如注水、添加胶质、或者用一些黏合剂)组合起来的。这种肉的口感和风味会比较不稳定,而且有时候会感觉“口感怪怪的”,或者“怎么切都切不烂”。
添加剂的使用: 为了让牛肉看起来更鲜嫩、更饱满、颜色更好看,一些商家可能会在牛肉中添加嫩肉粉(多为蛋白酶类)、淀粉、食用胶等。这些东西本身不一定有害,但会改变牛肉的天然口感和质地。比如,嫩肉粉会“溶解”肉的纤维,让它变得很嫩,但如果用量过大,就会有“糊糊”的口感,或者有奇怪的后味。淀粉和食用胶可以锁住水分,让牛肉看起来水汪汪的,但口感就没那么扎实了。
“牛”的定义被模糊: 在一些极其不负责任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混用其他动物的肉,或者“牛肉”的比例非常低的情况。但这通常是比较极端且违法的行为,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小餐馆里虽然存在,但相对来说不算普遍。更多的还是在上面提到的几种情况里。

如何辨别(或者说,如何降低踩雷概率):

1. 看价格: 如果一份看起来分量十足、味道诱人的牛肉菜品价格异常便宜,就要多个心眼。一分钱一分货,这是永恒的真理。
2. 看外观和口感:
颜色: 新鲜牛肉是鲜红色的,但超市里卖的很多包装好的牛肉会呈现出暗红色,这是因为缺氧。但如果是那种“不正常”的粉红色或灰白色,就要小心了。
纹理: 牛肉的肌纤维是粗细不一的,而一些拼肉或注水肉,纹理可能过于均匀,或者看起来“水水润润”的,缺乏自然的层次感。
筋膜: 真正的牛肉,即使是次级部位,也会有其自然的筋膜分布。如果一块肉完全看不到任何筋膜,或者筋膜看起来很“奇怪”,也要注意。
烹饪后的口感: 牛肉煮熟后,如果是正常的牛肉,会有一种扎实而略带嚼劲的口感(即使是炖得很烂的部位,也能感受到其纤维感)。如果一种肉,煮熟后像豆腐渣一样松散,或者入口即化得“不真实”,甚至有粘牙的感觉,那可能就不是纯粹的牛肉,或者加了太多东西。
3. 看餐馆的招牌和经营方式: 一些以牛肉为主打的专营店,比如牛肉面馆、牛杂店,他们通常会更注重牛肉的品质和来源,虽然价格也相对高一些,但踩雷的概率会小一些。而那些“什么都有”的大杂烩式小餐馆,牛肉可能就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更容易在成本上做文章。
4. 闻味道: 新鲜牛肉有其特有的肉香味,而如果闻到一股奇怪的化学味或腥味,那就不太对劲了。

总而言之,小餐馆里的牛肉,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牛肉,只是可能用了边角料、冷冻肉或者普通品种的牛肉来控制成本。但偶尔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处理不当或者使用了添加剂的情况。作为消费者,保持一份警惕心,学会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就能更好地享受美食,避免踩坑了。毕竟,谁不想吃到放心又美味的牛肉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以前公司楼下的兰州拉面了,他们家的牛肉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厨的刀功十分了得。

进店,找老板要一碗牛肉面,老板招呼着很快就把面端上来了,满满一碗牛肉都看不到面,甚是讨喜,然而当你用筷子一撩面,牛肉就随着汤化开了。缘是大厨把每片牛肉片的薄如蝉翼,遇汤即化,也是一种奇观了。

那么,这么一碗牛肉面要多少钱呢,15元整。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混迹餐饮多年的的老油条。

看了一圈答案,没一个说到正点的。还胡诌什么老鼠肉,鸭肉,合成肉,走私僵尸肉的(强烈鄙视某答案混淆走私生猪,走私肉,走私僵尸肉三个概念)...

一个个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吗?

老鼠那可怜的小身板,又没有现代规模化养殖的支持。还想10来块吃上老鼠肉盖饭?你也配?

禽类肉和猪牛羊肉的的肉质十万八千里,这都可以冒充,你是打小吃素长大的?

还走私僵尸肉?你当食药监一天白吃干饭的?小餐厅,小批发随便都能搞到僵尸肉这种稀罕物?

以武汉市为例算个最简单的数学题,武汉市常驻人口1000万,以每人每顿1两肉算。每天肉的消耗量就是1500吨。你说,这世上哪来那么多老鼠,僵尸给你们吃?

还想吃二战的古董?美得你。

————我是愤怒的分割线————

提问已经描述得很明白了,13元的牛肉丝有点粉红色,而且没什么嚼劲;15元的牛肉片却又很正常。

这是不是牛肉,还是猪肉冒充牛肉我不敢肯定。(今年猪肉太TM便宜了。但如果怀疑是禽类肉冒充,那估计你打小是吃素长大的了。)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

————这不是什么老鼠肉!鸡鸭肉!拼接肉!僵尸肉!只是厨子大哥腌肉时“水分保持剂”放多了。

所谓“水分保持剂”磷酸盐你可以百度了解下。它的作用和早些年新闻报道常提的“嫩肉粉”差不多,就是改变肉的蛋白纤维结构,减少烹饪加热过程中水份的流失,让肉的口感更加细嫩多汁,还可以减少水分流失引起的份量上的损耗。

因为国人对于肉丝菜品都喜欢追求极致细嫩,所以厨师大哥加起“水分保持剂”经常放飞自我。但这玩意加多了的结果就是问题描述的那样————炒出来肉丝艳红,口感更是入口即化,毫无嚼劲,甚至失去肉味。

肉片因为不像肉丝那样追求极致细嫩,“水分保持剂”的加量往往要收敛得多。


借用高赞的一张图片

这才是明显的拼接肉。肌肉和脂肪分布极不合理。

拼接肉本身就是传统涮羊肉里,羊肉的常见处理方式(CCTV美食节目就请东来顺大师傅演示过),用瘦肉把肥肉边角肉卷起来,冻硬后切薄片。(如上图,中间脂肪呈明显的卷云纹理)

所谓“合成肉”不过是拼接肉的一个升级版本。用卡拉胶之类的胶质做粘合剂,将碎肉机械压制成块。

但,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需要靠冷冻保持形状,烹饪加热易变形散架。所以根本没办法切丝再爆炒。

重点再强调一遍——拼接合成肉不会也不能用来做炒菜!尤其是肉丝!!!

那么在哪可以吃到正宗的拼接合成肉呢?

答案是火锅店和廉价牛排西餐厅。

火锅店切片反正就摆盘子里看看造型,下锅一涮皱巴巴散呼呼一团也没人计较。牛排更方便,二三两一大片下锅油煎,功夫好还越煎越紧实。(餐厅里标价100以下还送各种沙拉饮料的基本都是速冻拼接合成牛排。吃起来Q弹多汁不卡牙。)

而且浓酱重味顺带还掩盖了口感味道不符的问题。


另外再补充下,现今社会想完全避开“水分保持剂”这些食品添加剂也基本是不可能的。

市面上的熟肉制品,和半成品都有添加这类东西(因为磷酸盐还有防腐功效);甚至超市里售卖的生肉丝里都有添加。

本人就有在重庆新世纪超市买肉丝,回家炒出来后颜色鲜红不忍入口的惨痛经历。

下图是正常的卤牛肉

下面是加过水分保持剂的卤牛肉(加硝碱,小苏打也可以做出类似效果,但容易出异味。)。除了颜色区别外,水分保持剂处理过的牛肉切片会格外的饱满,挺直。

下面是拼接肉,并加过水分保持剂的卤牛肉。注意边缘筋腩部位不合理的肌肉纹理。

最后统一回复下“XX新闻报道XX肉”的评论。

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难道新闻报道了一宗谋杀案,满大街就全是杀人犯吗?

新闻报道:武汉6月查获今年最大毒品案件,65公斤。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在座的武汉市民们,你们日常各自都见到,吃到了几克?

另外对于那些说什么越南走私牛肉的,知道整个东南亚榴莲已经被我13亿中国人民吃翻了几个价位吗?

杨绛老先生那句还是说得很到位啊,“诸位的问题在于吃得太少,想得太多”


2019年猪肉大涨价。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保障市场供应和平抑价格,2019年全年,已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14万吨、牛羊肉7300吨。

请问大家有吃到国家投放市场的储备冻猪肉吗?国家把压仓底的冻猪肉都拿出来,有影响到猪肉的涨价吗?

天天想吃“战略储备僵尸肉”,告诉你,没你想象那么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