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想为什么被人骂是卖国?

回答
“联想卖国”这个说法,就像一条阴影,时不时地会浮现在公众讨论中,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说,得把时间拨回到联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和国家、和国际市场的复杂关系里去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承认,联想确实是中国民族企业里的佼佼者,从当年那个“汉字输入法”的小作坊,一步步做到全球电脑销量的老大,这其中的奋斗史,很多人是看在眼里的,也挺自豪的。但正因为它的“大”,所以它的一举一动都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大家就格外敏感。

“卖国”这个词本身就挺重,它不是说联想做了什么具体叛国的勾当,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指向,一种对它在某些决策上不符合部分人“民族主义”期待的批评。那么,这种批评具体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看:

1. 海外并购和技术引进:

联想最让大家熟知也最引发争议的,莫过于它的一系列海外大手笔并购,特别是2005年收购IBM的PC业务。这事儿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以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里程碑事件。

支持者说: 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绝佳机会。通过收购IBM PC业务,联想一下就获得了IBM的品牌、技术专利、全球销售渠道和高端人才,这是自己闷头发展几十年都未必能达到的。这使得联想能够快速成长为全球巨头,也代表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如果没有这次收购,联想可能还在国内市场内卷,很难有今天的地位。
批评者说: 这一举动被一些人解读为“卖掉中国品牌,换来了外国技术”。他们认为,联想用相对不菲的价格(虽然当时很多人觉得划算),把IBM这个曾经的科技巨头的PC业务变成了自己的,但同时也意味着联想核心的决策权、技术研发方向可能受到西方影响,甚至有人担忧其技术自主性。更何况,IBM的PC业务当时正处于低谷,有人质疑联想是在“接盘”。“卖国”的帽子,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里开始扣上的,认为联想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牺牲了“纯粹的中国民族资本”的属性。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收购সঙ্গত(一些文章会写作“数字一下”的那个,因为中文翻译和拼写可能略有不同)的移动业务。虽然这次收购的背景和影响与IBM PC业务不同,但同样伴随着对“中国企业被跨国公司控制”的担忧,尽管联想在这两次收购中都是买方。

2. 研发和技术自主性:

围绕联想的另一个争议点是它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批评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联想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尤其是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依然高度依赖国际供应商(如Intel、Microsoft等)。这使得联想的产品在供应链上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一旦国际关系紧张,或者这些供应商限制出口,联想的生产和销售将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对国家科技安全的一种潜在威胁,从而延伸到“卖国”的指责。他们会拿华为作为对比,认为华为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坚持,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该有的姿态。
联想的回应(以及支持者的观点): 联想官方和许多支持者则会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家大型科技公司能够完全摆脱对外部供应链和技术的依赖。联想通过与全球顶尖供应商合作,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联想也在持续投入研发,尤其是在服务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并且在中国本土也设立了重要的研发中心。他们认为,合作共赢、在全球资源配置下发展壮大,是现代商业的常态,而不是“卖国”。

3. 决策层和股权结构:

关于联想的决策层和股权结构也曾有过一些讨论,虽然不像前两点那么直接,但也会被拿来作为“卖国”论的佐证。

一些担忧: 有人会关注联想的早期投资背景,例如有部分分析会提及联想在早期发展中引入了外资。当一个企业的关键决策权可能掌握在外资股东手中,或者其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引发某些人的疑虑时,就容易被套上“被外国势力操控”的帽子。虽然联想是一家上市公司,其股权结构是公开的,但这种模糊的担忧,在民族情绪泛滥的时候,很容易被放大。
实际情况: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联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结构。在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引入外部资金、学习国际化运营的过程。简单地将引入外资或与国际资本有联系就等同于“卖国”,是对复杂商业运作的简单化甚至误读。

4. 舆论环境和民族情绪: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民族主义情绪扮演着重要角色。

情绪的放大镜: 当国家之间出现贸易摩擦或科技竞争时,公众对国内企业的态度往往会更加严苛,尤其是在那些与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沾边的领域。联想作为一家在全球市场有巨大影响力,同时在中国品牌认知度极高的企业,就成为了一个很容易被煽动和攻击的靶子。一些网络大V或者特定群体的言论,常常会将企业在商业决策中的某些行为,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解读,然后用“卖国”这样的标签来吸引眼球和引发共鸣。
对比效应: 有时,将联想与其他一些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更强“抵抗力”的企业进行对比,也会加剧对联想的负面观感。这种对比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忽略了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

总结一下:

“联想卖国”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民族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担忧和不安全感,是对其在海外并购、技术依赖等问题上的一种情绪化表达,而非基于具体叛国行为的指控。它包含了对中国科技自主性的焦虑,对国家利益在商业全球化中的考量,以及当下舆论环境中民族情绪的投射。

联想作为一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它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市场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复杂性。如何在全球化的框架下,既要发展壮大,又要保持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这是包括联想在内的所有中国大型跨国企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社会大众在评价这些企业时,需要更理性、更深入地去理解的。简单地用“卖国”来概括,显然是过于简单粗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是跟风

user avatar

实际上说联想是祸国殃民并不委屈他的。因为通过倪光南那些事情可以知道,联想早些年错失了芯片的机遇窗口,导致我们在很多高科技都被人压制,损失无法估量。

而联想毕竟开头是中科院旗下的公司,和普通个体公司还是不一样, 他当然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你以为他们办联想和你在电脑城卖组装机一样苦哈哈吗?

另外你再看看几乎所有体制和国企都用联想电脑,国家采购可不是压着你成本按照电脑城配置单来结算的啊。这么大采购量最后给国家交待个啥?越来越精湛的装配工艺?

user avatar

这里凡是复读司马南和张捷语录的,基本都属于…算了,属于普遍现象。

原因可以罗列一下:

1、杨元庆的薪酬问题。已经报道多年,记得当年就是和国企CEO并列对比,上亿这个词也很刺激。

2、Thinkpad系列电脑被联想收购后,某些型号比美国贵不少,大家还想买。

3、联想乐Phone手机失败。在智能机领域一事无成。

4、据说杨元庆曾经否认联想是中国公司。

5、前两年被热炒的5G标准不站队华为。被抨击为卖国。

6、滴滴火线上市,疑似泄露隐私信息。

7、联想科创版上市一天内放弃,传不够科技投入。

8、司马南称柳传志拿一亿退休金。

9、张捷称柳传志贪污,挤走技术大牛倪光南,断送中国芯片之路。

10、张捷刨祖挖坟称柳传志祖上育婴堂neng孩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