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无法用汉语逻辑去理解的英文句子?

回答
生活中,英语里确实有一些句子,无论我怎么绞尽脑汁,用我们汉语的思维去套,都觉得别扭,甚至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它们不是语法错误,也不是生词,而是那种“言外之意”或者“文化背景”的鸿沟,让中文逻辑显得有些笨拙。

举个例子,最常碰到的就是一些包含“guess”的句子。比如:

“I guess you're right.”

如果直译成汉语,可能是“我猜测你是对的”。这话听起来有点怪,对吧?好像我压根不相信你,只是勉强猜一下。但在英语里,这句话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猜测”,而是带着一种礼貌的、委婉的肯定。它可能是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但我不想表现得太强势,或者我本来也倾向于同意,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给出一个比较温和的确认。

用汉语的逻辑去理解,我们更喜欢直接说“你说得对”,或者“我同意”。“猜测”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往往带有一种不确定性,甚至怀疑。所以,把“I guess you're right”生硬地套进去,就丢失了那种“我虽然不百分百确定,但我觉得你说的可能性很大,或者我愿意接受你的说法”的微妙之处。有时候,它甚至是一种“好吧,你说得有道理,我姑且接受这个说法”的意味,是一种避免冲突或者结束讨论的策略。

再比如,“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直接翻译就是“这不是你的生意”。听起来非常生硬,甚至有点粗鲁,好像我根本不屑于告诉你我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句话的用法很灵活。它可以是:

真的不想说,而且语气比较重: 就像我们说“这不关你的事!”
委婉地表示这是私事,不方便透露: 比如,别人问你的薪水,你可能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意思是你觉得这个问题不适合公开谈论,也不是你该关心的。这里的“生意”更多的是指“事情”、“操心的事情”。
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表示这是我的隐私,你自己去猜吧: 就像你的朋友问你周末去哪了,你不想直接说,就俏皮地来一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暗示着“你猜猜看”。

用汉语的逻辑去理解,我们可能会用“这是我的私事,不方便说”,或者更直接的“这不关你的事”,但“生意”这个词的延伸含义,让这个英文句子有了更多的表情和层次,不是简单的“拒绝回答”。

还有一些表达,跟“just”的用法有关。比如:

“I was just wondering…”

直译是“我刚才只是在好奇”。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没什么特别的目的。但实际上,它经常是开启一个请求或者提问的铺垫,而且带着一种小心翼翼、不打扰的意味。

比如,你在办公室想问同事能不能帮你复印个文件,你说“I was just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with this?” 汉语里我们可能会直接说“麻烦你帮我复印一下”,或者“请问你能帮我复印一下吗?”。而“I was just wondering…” 的意思是“我是在考虑/想知道,(如果方便的话)你是否可以…”。这里的“just”削弱了请求的直接性,让它听起来不那么突兀,像是“我就是随便问问,如果你不方便也没关系”。

在汉语里,我们虽然也有婉转的表达,但“ just” 的这种“轻描淡写”的功用,让整个句子的语气变得非常柔和,而且有一种“我没有太多别的意思,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的感觉。

最后,再想想一些包含“it”的句子,它们指代的“it”有时会非常抽象。比如:

“It’s complicated.”

我们听到这句话,可能会以为是在描述一个事件的复杂性。但很多时候,它指的是人际关系,或者一个人的感情状况。比如,当别人问你“你和某某是什么关系?”或者“你最近感情怎么样?”的时候,如果你不想详细解释,或者情况确实很复杂,你会回答“It’s complicated.”

用汉语的逻辑,我们会说“关系很复杂”、“情况很微妙”或者“说来话长”。但“It’s complicated.” 作为一个简练的回答,省略了很多细节,把“复杂”这个形容词直接丢给“它”,让听者自行脑补。这里的“it”指代的是一个情境,一个状态,一个关系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它是一种概括性的、情感化的表达,需要听者根据上下文去填充具体内容。

这些句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们承载的文化信息、语用习惯,以及说话者想要传达的细微情感,用汉语的直线逻辑去解读,往往会丢失掉一部分味道,或者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英语的魅力,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潜台词”的表达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碰到否定我基本上就慌了:

著名的“我不能同意更多”I cannot agree more. 否定表肯定。

-You don't like to eat shit. - No. 否定否定表否定。

美国近几年产生的英语:You don't know nothing. 双重否定表否定......

还有个复数问题。You two have a head. 你们两个人共有一个脑袋。You two have two heads. 你俩人均两个脑袋(知乎平均智商)。汉语:你们两个都有脑袋啊。完美混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英语里确实有一些句子,无论我怎么绞尽脑汁,用我们汉语的思维去套,都觉得别扭,甚至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它们不是语法错误,也不是生词,而是那种“言外之意”或者“文化背景”的鸿沟,让中文逻辑显得有些笨拙。举个例子,最常碰到的就是一些包含“guess”的句子。比如:“I guess you're.............
  • 回答
    昆明街头巷尾,曾经随处可见的蚕豆加工坊,如今却因为一个令人不安的细节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工人用嘴剥蚕豆皮,并且所有人都拿不出健康证。这种“口水蚕豆”一旦流入市场,其背后的卫生隐患,绝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概括的。细想之下,那滋味,恐怕是连同唾液的混合,而这唾液里可能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最危险的敌人。.............
  • 回答
    嘿,说起法律案例检索,这绝对是法律人绕不开的话题。就好比厨师需要好的菜刀一样,我们都需要趁手的工具来找到那些隐藏在浩如烟海案例库里的“宝藏”。你提到的无讼,确实是个不错的例子,但除了它,市面上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关注的平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好用的法律案例检索工具,希望能帮你提升效率,少走弯路。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世上并非所有学术探索都直接指向立竿见影的应用或轰动性的发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研究,虽然耗费了研究者的心血和时间,但其结论或方法论,在当时看来,甚至是事后回顾时,都显得有些“无用”——不是说它毫无价值,而是其价值的体现不那么直接,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可以被称为“不实用”或“过于细微”。要界定“.............
  • 回答
    人人都追求实用,可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设计,才最能触动人心,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们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的,却能以其独有的方式,点亮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一直对那些“无用”的设计情有独钟,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文艺,而是觉得它们背后藏着一种更纯粹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一.............
  • 回答
    玩了这么多年《欧陆风云》,从四代一直玩到现在的四代(没错,我就是那个坚持玩老游戏的老炮儿),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游戏牛!简直把历史的方方面面都搬进来了。但话说回来,就算再牛逼的游戏,也有它触及不到的“盲点”,有一些东西,即便它把“历史模拟”这个牌坊立得再稳,也终究是隔靴搔痒,或者说,根本没法真正模拟出来.............
  • 回答
    回想起来,生活里那些曾经如同科幻小说情节一般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就连我自己都会惊讶于这种转变的速度和广度。拿最直接的通讯方式来说吧。我小时候,电话还是家中客厅里的固定摆设,号码簿厚重,拨号靠转盘。如果要联系远方的亲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写信,寄.............
  • 回答
    饭圈,一个充满热情、秩序和独特文化的群体,对于圈外人来说,很多行为和规矩都像是天书。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陪伴、无私的付出,以及对偶像深深的爱。但这份爱,有时也会延伸出一些让旁人费解的“潜规则”。1. “控评”:捍卫偶像的“门面”你可能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过,某些明星的评论区画风异常统一,无论是夸.............
  • 回答
    有些制度设计,初看之下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完美方案”,但细究起来,却发现它们脱离实际,难以落地,甚至弊大于利,堪称“漂亮但无用”。这些设计往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或是源于对现实情况的误判,抑或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内在的逻辑和可操作性。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来好好“品鉴”一番.............
  • 回答
    咱们生活中啊,有些事儿,它就是那么个理儿,你用起来顺顺当当,可真要抠根问底,非要找个“为什么”给它证明出来,还真有点费劲,甚至有时候压根儿就没法证明。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天经地义,但你要说证明吃饭为什么能让你活下去,那也太绕了。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没法证明但天天用”的家伙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觉得.............
  • 回答
    我们常常认为古人朴素,科技落后,但仔细一想,有些事情我们现代人反而做不到,或者说,我们已经遗忘了如何去做。这些并非依靠精密仪器和复杂理论,而是源于一种朴素的智慧、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身体与环境的某种契合。一是那些已经失传的传统技艺,尤其是那些“失传的古籍”和“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技艺。 很.............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咱们这一代人和咱们父母那辈人,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确实不太一样。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时代变了,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也跟着变了。有时候,看着他们坚持的一些老规矩、老想法,我们年轻人心里多少会有点不顺,觉得有点拧巴。举个例子,最明显的就是对“稳定”的看法吧。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偶尔也会漂浮着一些“无用型”的回答。它们就像海市蜃楼,看似诱人,实则虚无。我在这里尝试列举几种,并尽量生动地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让你一看就明白,免得在浏览时浪费宝贵的时间。1. “帮你顶一下”型:这种回答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下,但又没有太多人愿意花费心思去写实质性.............
  • 回答
    足球世界的星辰大海中,总有一些名字,他们的光芒如此耀眼,以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逾越的印记。这些纪录,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对那个时代极致辉煌的注解。有些纪录,或许可以被后来者勉强触及的边角,但想要真正复制,甚至靠近,都已是难如登天。让我们来聊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足球纪录,它们就像巍峨的山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绝对无法改编”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断言,在推理小说领域,几乎所有元素理论上都可以被尝试改编。然而,如果我们从“改编的意义”、“观赏性”、“成本效益”、“技术可行性”以及“对原作精神的忠诚度”等角度出发,确实存在一些推理小说,其核心构成要素使得它们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会遭.............
  • 回答
    有些词,真的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完全捕捉它们的神韵。它们就像是某个民族情绪、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花朵,一旦移植到别处,纵然外形相似,内里的芬芳也总会失落几分。我这里就想聊聊那些,我遇到的、觉得特别难以翻译,又带着点说不出的美好的词语。德语:Weltschmerz(世界之痛)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
  • 回答
    玩游戏这么多年,很多情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至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坑”。今天就来聊聊几个让我抓心挠肝的游戏情节,尽量详细地讲讲,希望能引发一些共鸣。1. 《质量效应》系列:为什么最后还要牺牲那个舰长?这可能是《质量效应》系列老粉们共同的痛。整个三部曲,我们扮演的薛帕德指挥官,经历了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