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一统后,准确的说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就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回答
秦国一统后,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这个说法,我不能完全同意,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忧虑,我非常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思想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无论是儒、墨、道、法、名、阴阳,还是其他零散的学派,都在积极地探索社会治理、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等根本性问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多元的思想遗产。这些思想互相激辩、碰撞,不断催生出新的观念和视角。

然后,秦朝统一,虽然结束了分裂,但也伴随着严厉的文化管制,焚书坑儒是历史的伤痕,这无疑扼杀了很多非官方认可的思想。紧接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也为了给王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

从这个角度看,“丧失新思想的诞生”这句话,抓住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侧面:即那种源头活水般、自由涌现、不受官方束缚的“百家争鸣”式的思想创造力,确实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削弱”:

思想的单一化和官方化: 当儒家成为唯一的正统,其他学派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大降低。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儒家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发展。这使得思想的视角变得相对狭窄,很多非儒家思想的创新潜能被压制或边缘化。例如,法家的实用主义、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融入或被统治者借鉴,但其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批判精神却很难得到充分的伸张。
对批判性思维的潜在阻碍: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礼”,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当它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时,过于激进、颠覆性的思想往往会被视为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从而受到压制。当然,儒家内部也有批评和反思的传统,但当儒家本身被“独尊”后,这种内部批评的锋芒是否能像百家争鸣时那样锐利,就值得商榷了。
研究和传播的路径收窄: 官方的学术机构(如太学)和选拔人才的机制(科举制度的雏形),都以儒家经典为核心。这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主要沿着儒家的轨道进行。非儒家思想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往往要面对更多的社会和制度阻力。

然而,说中国“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我依然认为有些绝对。 原因如下: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化”与“变”: 历史上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在“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自身也在不断地阐释、发展和演变。从汉代的董仲舒到魏晋的玄学,再到宋明理学,儒家吸收了佛教、道教等外来或本土思想的养分,发展出新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深度。宋明理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在回应佛教挑战的过程中,对儒家本体论、心性论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思想创新。这些发展,是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但其内容和形式都展现了思想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新思想”的定义与评判标准: 如何定义“新思想”?如果“新思想”必须是颠覆性的、完全脱离既有体系的,那么确实在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很难出现。但如果“新思想”指的是对现有思想体系的深化、拓展和重塑,那么在“独尊儒术”之后,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成果。例如,汉代的经学研究就发展出了繁复精密的解释体系和思想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虽然被看作是儒家衰落、佛道兴起的时期,但其对本体、存在、精神自由的探讨,在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非官方的思想空间: 尽管官方推崇儒术,但民间和非官方的知识领域始终存在。道教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佛教的传入更是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的空间,并与儒家思想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新思想的诞生”与“百家争鸣”画等号。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大爆发。而“独尊儒术”之后,虽然失去了那种全面爆发的态势,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并没有因此完全停滞。它更多地转变为在既有框架内的深化、融合与演变,以及在边缘地带的悄然生长。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思想发展的主要形态发生了变化:

从“多元并存、自由竞逐”转变为“主流引领、融合演进”。 儒家成为了思想的显学和主导力量,但它并非完全排斥其他思想,而是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并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
思想的创新更多地发生在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辩护上。 知识分子试图在儒家框架内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回应新的思想挑战,从而催生出新的理解和理论。
“新思想”的诞生,更可能表现为对现有思想的微调、重构,或者是某种边缘思想的悄然壮大,而非那种颠覆性的、全方位的思想革命。

总而言之,秦汉以来,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确实失去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空前绝后的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的格局,这一点毋庸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使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流派难以获得充分发展。但是,说中国因此就“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我认为过于悲观。思想总是在不断地流变和演进,即使在最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下,也总会有新的思考和新的理解产生。这种创新或许不再是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而是更加内敛、更加深刻的“化”、“变”与“融”。我们不能因为创新形态的改变,就否定了创新本身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道题,一个班的同学做出来十种答案。最后老师讲题,确认了答案。这个过程对同学来说是进步还是退步?

这时一个同学跳出来,你这是扼杀了我们的思想。1+1凭啥就等于2?

脑子有病。

出现好几种答案,到只剩一个答案是进步。弄不清这个道理的都该多读书。

百家争鸣凭啥强于独尊儒术?

思想多元凭啥优于思想统一?

天天在那吹秦皇汉武,又跟那骂儒家禁锢思想。就跟吹老虎威猛,又骂豺狼吃人一样。

一个人,确实很好,讲义气有能力守信用,骂他的人就是少,夸他的人就是多。那说明这个人不行?非得一群人骂他,从不同的方向骂他,这人才是好人?

所以万古一帝隋明帝,只会改史李世民?

那如此说来快递和管理是不是也该换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一统后,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这个说法,我不能完全同意,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忧虑,我非常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思想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无论是儒、墨、道、.............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统一”这一目标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秦国崛起的各个阶段,并逐渐成为其国家战略的核心。首先,要理解秦国为何如此执着于统一,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的“法家”思想。与东方六国或多或少继承的“礼乐”传统不同,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皇帝”的起源,以及秦始皇命名时的深层考量。嬴政选择“皇帝”这个称号,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蕴含着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抱负和历史愿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并没有“皇帝”这个头衔。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如周天子,被称为“王”。而“三皇”.............
  • 回答
    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策略和手段时而强硬,时而迂回,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有些“反复无常”。然而,即便如此,六国最终还是被秦国一一吞并,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简单一句“警惕不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秦国“反复无常”的本意。秦国在战国后期,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国力日益强盛,军事力.............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秦国之所以执意要灭赵,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的帝国野心。简单来说,这次攻伐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必经之路,其好处和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 地缘战略 的角度看,赵国始终是秦国向东方扩张道路上最棘手、最顽固的障碍。赵国地处战略要冲,其疆域与秦国西部、北部都有接壤。尤.............
  • 回答
    李斯,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其最终命运却以腰斩的惨酷结局收场,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究其原因,绝非单一事件或性格缺陷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层层累积的结果,其深层逻辑往往隐藏在权谋、人性以及政治生态之中。初露锋芒,辅佐秦始皇建立不世之功要理解李斯为何落.............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秦惠文王称王之后,秦国算不算是一个独立国家这件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之前,秦国虽然已经是一个相对强大的诸侯国,但它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臣属,遵循着“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关于民族起源和历史传承的普遍疑问。要回答“是不是每个汉族人都会有一个秦国的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一种比较自然的讲述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族”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动态的融合过程的产物。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血缘上纯.............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它留下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而我们今天谈论的“保险箱”,并非实体之物,而是秦朝统治者们试图为自己王朝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极端措施。他们试图将一切都“锁进保险箱”,却最终发现,这种做法恰恰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源。首先,秦朝统治者们将严酷的法律视为坚不可摧的“保险箱”.............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这已是历史的既定事实。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各国强弱、战略布局和内政外交,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国,还有那么一两个国家,在某些时期,也曾有过问鼎中原的资本与潜质,只是最终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要说“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国家,在我看来,魏国和楚国是最有力.............
  • 回答
    苏秦“六国之兵,十倍于秦”的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六个国家合起来的总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而忽视了内部差异。这句话更应该被看作是苏秦作为一个纵横家,为了说服六国君主联合抗秦而提出的一个 战略判断和政治宣传。他的目的在于强调联合的力量,并以此激发六国联合的决心。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六国之中,单拎出来军.............
  • 回答
    陕西秦岭一号高速隧道特大车祸,造成36人死亡,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悲惨的事件,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安全、隧道管理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深刻反思。要全面看待这起事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故的严重性与影响: 生命损失的巨大化: 36人的死亡数字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假如我是秦桧,我该怎么给自个儿辩一辩。别的不说,这锅扣我头上几百年了,也该听听另一边的说法不是?首先,得把这“罪名”先拆开来看。大家伙儿说我秦桧是“卖国贼”,是“奸臣”,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这几顶帽子,可真够重的。但仔细想想,咱们得把时间、地点、人物都摆清楚了,才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尽情发挥。假设荆轲要带一个历史人物当助手,并且目标是让秦王嬴政“一定死定了”,那么这个助手必须具备非同寻常的能力,并且能够完美契合荆轲的任务需求。要论“一定死定了”,这绝非简单的武力值就能达成。秦王嬴政挟统一六国之威,身边必然高手如云,防卫严密。荆轲的优势.............
  • 回答
    秦朝,这个以铁腕和严苛律法迅速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帝国,却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我们常常惊叹于它强大的力量,也忍不住追问:为何这个看似无敌的帝国,竟会“一代而亡”?要深入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暴政,而是需要将目光投向其立国之初的种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