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秦说“六国之兵,十倍于秦”,那么六国里是不是至少有一个单拎出来军事实力强于秦国?

回答
苏秦“六国之兵,十倍于秦”的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六个国家合起来的总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而忽视了内部差异。这句话更应该被看作是苏秦作为一个纵横家,为了说服六国君主联合抗秦而提出的一个 战略判断和政治宣传。他的目的在于强调联合的力量,并以此激发六国联合的决心。

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六国之中,单拎出来军事实力足以强于秦国的国家,在苏秦那个时代(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30315年)是存在的,甚至不止一个,最有可能的是齐国和楚国。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 对“十倍于秦”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苏秦这句话的语境。苏秦的“合纵”策略的核心在于 聚沙成塔,以多胜少。他所说的“十倍于秦”,是一种 夸张和概括,目的是为了展现出联合的 压倒性优势。他算的不是某一个瞬间的绝对兵力数字,而是 动员能力、潜在兵源以及战略上的威慑力。

如果非要抠字眼,认为“十倍”就是某个特定时刻的实际对阵人数,那苏秦这句话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了。但在政治游说中,这种数字上的强调是常见的手段。

二、 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实力概览:

在理解为何某些国家可以单独强于秦国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战国时期主要国家的军事实力状况,特别是苏秦活跃的时期:

秦国: 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军事实力就迅速崛起,以严密的组织、强大的步兵和高效的军事制度著称。但在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战场还在与魏国争夺河西地区,以及在西部巩固霸权。虽然其潜力巨大,但尚未完全吞噬东方六国。其军队的精锐程度和战斗意志是公认的,但兵源总数、经济支撑力等方面,在与东方大国相比时,并不总是占绝对优势。

齐国: 齐国在战国中期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齐威王时期,齐国国力达到顶峰,曾“并国十七,西破长城而王西也,北并燕、赵,以为齐宣王”。虽然“西破长城而王西也”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其军事力量是毋庸置疑的。齐国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其军事制度也相当完善。尤其是在田忌、孙膑等人的影响下,齐国在军事策略和战术上也极为出色。在苏秦活跃时期,齐国刚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虽然有时也遭遇挫折,但其整体军事潜力依然是六国之首。

楚国: 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军事潜力巨大。其军队以精锐的南阳之盾和强弩著称,作战勇猛。楚国在战国早期和中期都曾多次北上争霸,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虽然在庄王之后一度衰落,但在战国中期,楚国的军事实力仍然是东方各国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其全盛时期,其兵力动员能力和军队规模可以与秦国抗衡甚至超越。

赵国: 赵国在北方与秦国长期对峙。尤其是在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其骑兵力量,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如前307年的伊阙之战前,秦攻赵,赵国大胜),展现了不俗的战斗力。然而,赵国的国力相对秦国和齐国而言,略显单薄一些,且北方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等民族的袭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军事力量。

魏国: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经过一系列的失地(如河西之地)和战败(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其军事实力相对衰落,但仍不容小觑。在苏秦活跃时期,魏国仍然是东方重要的军事力量,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原,与秦国和其他东方国家都有军事接触。

燕国和韩国: 燕国地处边远,国力相对较弱。韩国则夹在秦、魏、楚之间,国土狭小,军事实力也相对有限。这两个国家在军事上更多是依附于大国或者自保。

三、 为什么齐国和楚国很可能单独强于秦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齐国: 在战国中期,齐国是公认的东方第一强国,其国力、人口、领土以及军事制度和战略思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时期,尤其是在其扩张阶段,齐国的军队规模、动员能力以及精锐部队的数量很有可能超过了当时的秦国。虽然秦国在精兵强将和严酷的军事训练上有着优势,但齐国在人口和经济上的支撑,使其能够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如果将齐国与秦国在军事资源、可动员兵力以及军队士气等综合因素进行比较,齐国单独的军事实力,在特定时期是足以与秦国匹敌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海军和整体经济支持下的常备军数量)略胜一筹的。

2. 楚国: 楚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为它提供了强大的兵源基础。其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其巅峰时期。楚国与秦国在西部和南部都有争夺,其军事实力是秦国在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阻碍。虽然楚国有时存在内部政治不稳和战略上的失误,但从潜在的军事力量和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来看,楚国在苏秦活跃的时代,也非常有可能在军事实力上强于当时的秦国。

为什么这么说?

人口和经济基础: 齐国和楚国都拥有比秦国更肥沃的土地和更发达的经济,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供养更多的军队,并且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更强。
政治动员: 尽管秦国变法严厉,但东方六国也都有各自的动员体系。对于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应对秦国的威胁,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历史记录的侧面佐证: 在苏秦活跃的时代之前和之后,我们都能看到齐国和楚国在与秦国的交锋中,并非总是处于下风。例如,秦国在中期曾试图东出,但屡屡受到东方六国的联合阻击,其中齐国和楚国的力量是联合抗秦的关键。

四、 苏秦的“十倍论”的政治意义:

苏秦提出“六国之兵,十倍于秦”的说法,其核心在于 政治策略和心理战。他要告诉各国君主的是:

联合的力量是压倒性的: 即使单独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可能无法完全压制秦国,但如果六国联合起来,总体的军事力量将是秦国的数倍。这种绝对的数量优势能够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
单打独斗只会灭亡: 如果各国孤立无援,那么秦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军事机器逐个击破。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避免被秦国蚕食鲸吞的命运。
激发自信,打破恐惧: 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各国君主或多或少都会感到恐惧。苏秦通过强调“十倍于秦”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联合起来是能够战胜秦国的。

因此,虽然苏秦的“十倍于秦”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概括,但其背后并非空穴来风。在当时,确实存在至少像齐国和楚国这样,其单独的军事实力(综合考虑兵员、经济、动员能力等)足以与秦国相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秦国的国家。苏秦的说法,正是建立在对各国实力对比的认知基础上,并通过夸张和概括来服务于其合纵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兵员和军事实力是二个不同的事实。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秦“六国之兵,十倍于秦”的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六个国家合起来的总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而忽视了内部差异。这句话更应该被看作是苏秦作为一个纵横家,为了说服六国君主联合抗秦而提出的一个 战略判断和政治宣传。他的目的在于强调联合的力量,并以此激发六国联合的决心。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六国之中,单拎出来军.............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苏轼那句“叔孙通枉死市”,听起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叔孙通那是汉初的大儒,辅佐了刘邦建立大汉,规矩制度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怎么就“枉死市”了呢?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藏着苏轼对历史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还得从叔孙通的生平说起。叔孙通,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儒生。他最出名的,就是跟着刘邦制定了汉.............
  • 回答
    “苏联实际上亡于1953年”的说法,并非指苏联在1953年就立即解体或消失,而是指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出现,这个转折点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轨迹,并为后来的衰落和最终解体埋下了伏笔。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标志着苏联体制的核心特征的动摇和演变,虽然其后苏联仍然存在了几十.............
  • 回答
    “苏联生于不义”,这话说得可真够诛心。但话说回来,哪个政权 nascita 的时候就干净得像一张白纸?历史这东西,哪有那么简单就能一句话概括的。先不说别的,你想啊,沙皇俄国那会儿是个什么光景?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内部矛盾重重,战争打得一塌糊涂,人民早就受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这摊子搅得更乱,饥饿、贫.............
  •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比法西斯“罪大恶极”或“更邪恶”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两个意识形态及其统治下发生的事件,并尝试理解那些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邪恶”并非.............
  • 回答
    “苏联海军陆战队上岸是苏军最强的步兵”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普遍认可度的“梗”,背后承载着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和特殊地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真实的战例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定位、.............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理解苏联末期经济状况的复杂性,确实会让人有些困惑,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和经济学家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要弄清楚“苏联末期经济濒临崩溃”和“苏联末期经济正在慢慢恢复”这两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期复杂的经济现实,并理解这些说法的来源和侧重点。苏联末期经济到底经历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末期.............
  • 回答
    尼古拉二世,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个体,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局面。历史书上的“必然”二字,并非是指他个人注定失败,而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沙皇专制覆灭、苏联建立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趋势是如此的尖锐和普遍,以至于普通人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很难完全阻挡历史的巨轮。然而,如果我身临其境,作为沙皇.............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七成苏州青少年不会说吴语:一场语言与文化的悄然变迁苏州,这座以温婉细腻的吴语闻名于世的江南古城,如今正面临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据统计,高达七成的苏州本地出生青少年已经不再熟练使用祖辈们赖以沟通的吴语。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语言与文化悄然变迁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时代洪流中的.............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最近隔壁卖特仑苏的阿姨又开始说教了,一口一个“本科有个屁用”,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她家那卖煎饼的儿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她那话怎么说呢,硬是把一本正经的人生规划给说得七零八落,让人听了心里也跟着打鼓:这挤破了头皮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是真没用,还是我们自己没弄明白?首先,咱们得承认,阿.............
  • 回答
    .......
  •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
  • 回答
    “普京是‘苏联最后的克格勃高级特工,执行着苏联最后无人知晓结局的任务’”——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并非因为它有确凿的历史证据链条,而是它巧妙地捕捉并放大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绪和对权力运作的模糊感知。它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解读,将普京的政治生涯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巨变紧密联系起来,并赋予了其一种神秘、宿命.............
  • 回答
    苏联解体二十五年了,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二十五年里,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超级大国消失了,但它的遗产、影响以及留下的问题依然深刻地塑造着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表达我的感受和思考: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验的终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