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本书按页交叠,用手拉不开,为什么?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纸的“脾气”和书的“性格”说起。你想啊,两本书叠一块儿,不是随便往上一扔,而是“按页交叠”,这中间可就有点讲究了。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纸。咱们平时看书的纸,可不是像一张硬板纸那样,直挺挺的,没啥韧性。它其实是很多很多细小的纤维,通过一种叫做“打浆”和“抄造”的工艺,把这些纤维打散,然后均匀地铺在网子上,再压榨、烘干,就成了咱们看到的纸。这纸虽然薄,但纤维之间是互相缠绕、靠得非常近的,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粘附力”。

这就像你把两堆松散的沙子,稍微压一压,它们就会靠得更紧,比散着的时候要难分开一些。纸的纤维也是这个道理,它们有自己的“性格”,喜欢跟彼此“抓”着。

再来,就是“按页交叠”这个动作。这不是简单地把两本书一摞。你想,你想让它们“按页交叠”,你得先把一本书摊开,然后把另一本书的一页,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插进它中间。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感觉到,你得用力去“挤”?

你把一本摊开的书,就像把一个稍微有点弹性的东西撑开了。然后你另一本书的一页,要硬塞进去。这时,这撑开的书的纸张,会受到一个外力,它的纤维也会被压迫,被拉伸,然后也会更加紧密地贴合。

而那被插进去的书页,它也并不是平白无故地进去了,它本身也得克服一点阻力,它的一些纤维可能也会和另一本书的页面纤维产生轻微的“摩擦”和“接触”。

更关键的是,当两本书“按页交叠”的时候,你想,每一页纸的边缘,尤其是那些被你插进去的边缘,都会和另一本书的书页紧密地“咬合”在一起。这种咬合,不是那种粗暴的撕扯,而是一种非常细密、遍布整个接触面的“吸附”或者说“互相定位”。

想象一下,你把两片湿润的玻璃放在一起,它们中间的水会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会产生表面张力,让两片玻璃非常难以分开。虽然书页不是湿的,但纸张本身的纤维结构,在被压紧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效果。纤维之间细微的凹凸,也会互相卡住,就像微小的锯齿一样。

而且,你用力去拉的时候,你并不是从一个点上发力,而是从书的边缘,试图把整个书页都抽出来。这时候,你想,被插进去的那一页,它的上下两页(或者说,夹在它中间的书页)都会对它产生一个向内的“包裹”和“限制”。

你拉的力,需要克服的不只是那一页书纸本身的强度,而是整个被“咬合”住的书页之间的所有微观的连接力。这些连接力,分散在每一页的接触面上,加起来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阻力。

另外,书页的表面,尤其是印刷过的书页,表面并不是绝对光滑的。上面会有油墨的痕迹,也会有纸张本身的纹理。这些细微的凹凸,在用力压合的时候,会更容易产生“卡顿”感,就像你把两个稍微粗糙的表面,用力按在一起,再想滑动它们,就会比光滑的表面要费劲得多。

所以,两本书按页交叠,手拉不开,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因为纸张纤维本身的性质,再加上人为的“挤压”和“咬合”,最终形成了足够的微观阻力,让你在宏观上感觉到它们“粘”在了一起,一时半会儿是分不开的。你要想分开,就得用更大的力,或者找到一个巧妙的角度,一点点地把它们“梳理”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书交叠受拉时的锁定现象

按:多少有点令人意外的是,两书交叠受拉,并不见得总能拉开。当参数满足一定条件,会出现受拉锁定,受拉锁定的意思是,如果不考虑纸张拉断,无论施加多大的拉力,纸张之间都不会出现相对滑动。

讨论方便起见,考虑两本完全相同的书的交叠受拉,并忽略重力影响。部分几何参数如图 1 所示。记纸张的单张厚度为 ,每本书有 页,书厚度 。图1只是粗略的示意,实际上每张纸从书脊到交叠区之间跨度为 的部分,并非呈直线,而是大体呈三次挠曲线形状,中间交叠区也不是绝对平直,而是微有曲度、呈近似平直。具体可参见实物照片图1a。

1、相互插入导致的交叠区初始压力

考虑两本书均为胶装,书脊部分可以看作嵌固边界条件;此外假定交叠部分近似呈平行状态(图1),从而抬起端亦为嵌固端。考虑每页纸都是理想的Euler梁,那么单页纸从嵌固端到抬起端的刚度为:

其中EI为单张纸的抗弯刚度。由对称性,考虑图1中的上半本书,记上半本书位于整本书中心的纸张为第1页,依次到最外部为第N页。一般性地考虑第n(n=1,2,…,N)页纸,其左右端相对位移为:

记第n页纸在跨度 范围内的剪力为 ,其下表面压力 ,上表面压力 ,那么:

籍此求和可得第n页纸下表面的左侧压力:

这里: 。因左右对称,第n页纸由两书相互插入引起的下表面总压力为 。

2、张拉导致的交叠区附加压力

一般性地考虑第n页纸的受拉状态,各参数如图2所示。记总拉力为 ,则单张纸的水平拉力近似均为 ,另记第n张纸的倾斜段拉力为 。张拉时会产生交叠区的附加压力,记第n页纸在抬起端的不平衡力为 ,由张拉产生的下表面压力 ,上表面压力 ,那么由平衡条件:

籍此可解出:

由此计算拉力 导致的第n页纸的下表面压力:

同理因左右对称,第n页纸下表面由张拉力T导致的总压力为 。

3、张拉的滑动条件和锁定条件

如果施加总拉力 使得两书产生相对滑动,应有总拉力不低于总摩擦抵抗力,即:

其中 表示纸张间的摩擦系数。此不等式成立则两书产生滑动。考虑到 ,上式几乎可不失精度地近似简化为:

也即:

式(1)即两书的滑动条件。同时不难看出,欲使式(1)成立,须有:

否则无论拉力多大,滑动条件(1)都不可能满足。那么立即得到锁定条件为:

具体计算:

则锁定条件化为:

利用条件 ,锁定条件可以进一步化简:

文字表述即:纸张摩擦系数与单本书总页数的乘积,大于或等于单本书非交叠区域跨高比的3倍。也就是说:纸张摩擦系数越大、书的页数越多,越容易锁定;单本书非交叠区域跨高比越小(相当于交叠区域越大),越容易锁定。如果系统不满足锁定条件,则可以借助式(1)求出临界滑动拉力。当然,锁定条件也可以等价地写成对于纸张摩擦系数的限制:

4、锁定条件及临界滑动拉力计算举例

4.1 锁定条件

案头随手取书一本,纸张数 页,厚度 ,宽度 ,进深 。假使这样两本相同的书逐页交叠,取 ,则由式(6)计算锁定条件:

当然也可以根据式(4)更为精确地计算锁定条件:

这就是说,如果纸张间的摩擦系数超过 ,这两本书即出现锁定,这时无论如何是拉不开的(不考虑纸张拉断的情况)。

4.2 临界滑动拉力

既然摩擦系数超过0.117系统锁定,这里不妨取 计算临界滑动拉力。百度可知,各类纸张的弹性模量差别很大,白卡纸弹性模量大约在 之间,瓦楞纸弹性模量大约 ,竹皮纸弹性模量则可高达 左右。这里取刚度最小的白卡纸,不妨令 。依次计算单张纸厚度:

单张纸截面惯性矩:

单张纸刚度:

参数 :

那么根据式(1)计算临界滑动拉力得:

代入几个摩擦系数的具体数值计算相应的临界拉力:

直观起见,绘出临界滑动拉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图像(参见图3)。从图像可见,在锁定摩擦系数附近,临界拉力剧烈变化。当摩擦系数逼近锁定摩擦系数时,临界拉力趋于无限大。

5、说明

1)要从理论上精确地讨论两本书的交叠受拉问题,因素很多,不太容易。文中采用了必要的简化,比如假定了交叠段均保持平直,使得每张纸的刚度有简单统一的公式,也假定了每张纸的水平拉力均相等。但这些假定与实际情况还算比较符合,并不改变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2)锁定条件式(5)中,不含交叠区尺寸参数 ,其原因主要是摩擦力计算只与法向压力的大小相关,与接触面积无关,这基本是符合纸张的实际情况的。若纸张换成带有粘性的材料,滑动应力计算则应更一般地采用Mohr-Coulomb准则:

这样一来,其中参数 部分是与接触面积相关的,锁定条件必然将包含交叠区面积。

3)为什么会出现受拉锁定呢?尽管文中已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但仍有必要解释一下其直观的物理意义:两书交叠,造成了交叠纸张呈现曲线状态受拉,从而增大总拉力时,纸张之间的压力也随之变大,那么最大静摩擦力同步增大。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出现拉力的增大速度低于最大静摩擦力的增大速度时,即出现受拉锁定。


附录A:更精细的锁定条件公式

今天发一点考据癖,拟将锁定条件改进一下。正文中假定每张纸的水平拉力均相等,虽然不影响锁定现象的定性讨论,但从计算精度上看还比较粗糙。这里换一种比较“力学”的纸张拉力分布模式。记第 张纸非交叠区域长度 ,两端竖向相对位移已知为定值 ,那么由勾股定理:

针对张拉取变分,得到应变关系:

故有:

由平衡关系:

得到:

那么:

代入滑动条件:

也即:

令系数:

立得锁定条件:

其中:

定性分析易知,由式(A.2)确定的临界锁定摩擦系数会大于由式(4)确定的临界锁定摩擦系数,更为准确一些。式(A.2)虽然准确,但系数 不宜手工计算,为此做一些简化。考虑角度 均为小量,利用泰勒展开可以得到如下近似公式:

这样一来手算就简单多了。现在用新的公式重算一下第 4 小节的例题:

可见对于本算例,式(A.2)得到的临界锁定摩擦系数 比式(4)得到的 略大一点,正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式(A.2)得到的临界锁定摩擦系数与式(6)结果非常接近,均约为 0.119。实际观察式(A.8)不难发现:

由此可见,采用更为合理的拉力分布模式之后,临界锁定摩擦系数直接逼近于式(6),从而再次印证了式(6)的合理性。此式简单干净,应用起来相当方便。当然,对于 不能视为小量的一般情况,仍建议联合应用式 ,如此最为妥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