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青铜技术是西来(外来)的吗?

回答
关于中国的青铜技术是否为西来,这是一个学术界持续探讨了很久的问题,而且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的答案。事实上,这是一个融合了本土创新和外部影响的复杂过程。

早期中国青铜器的独特性: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发展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青铜文明,特别是其铸造技术,如“范铸法”和“浑铸法”,以及所能达到的精美程度和大型器物的制作能力,在早期世界青铜领域具有极高的独特性。例如,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这样重达800多公斤的巨型青铜鼎,其工艺水平和规模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这无疑包含了相当程度的本土智慧和发展。

关于“西来说”的证据与论证:

“西来说”并非空穴来风,它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技术传来的可能性: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和中亚地区,例如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一带)等地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地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多年。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早期铜刀(约公元前3000年),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年代与西亚地区最早的铜器年代相当接近,这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2. 矿源和冶金技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的合金。虽然中国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但锡矿的分布情况则更复杂。有学者提出,中国早期的一些关键冶金技术,例如使用锡作为合金元素的技艺,可能是在与西方地区交流的过程中传入的。
3. 遗传学与考古证据的联系: 近年来,一些利用古 DNA 和同位素分析的研究也为“西来说”提供了一些间接的佐证。例如,通过对早期青铜时代人群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与中亚地区存在遗传联系的证据。同时,在一些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遗址,如新疆的赛里木湖遗址,也发现了具有早期青铜文化特征的器物,这些都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迹。
4. 文化交流的通道: 古代丝绸之路的存在为东西方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尽管中国早期王朝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可能性在增加。

本土独立发展和融合的证据:

然而,将中国青铜技术完全归结为“西来”也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必须看到本土独立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1. 独创的铸造工艺: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青铜器尤其是鼎、爵等礼器,采用了“泥范法”和“陶范法”,并且发展出先进的“合范技术”和“浑铸法”。这种多范套铸的工艺可以制造出极其复杂的纹饰和立体造型,这是当时西方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例如,在制作大型器物时,需要将多个范块组合起来,并在内部设置芯子,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高超的技术。
2. 独特的器型和文化内涵: 中国青铜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如鼎、簋、尊、觚等,构成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重要象征。这些器型的独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很难简单地归因于外部技术的输入。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物质体现。
3. 独立的技术演变: 在早期,中国也存在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例如,从早期的铜工具、铜装饰品逐渐发展到铜兵器,再到后来的大型礼器,这个过程虽然可能受到了外部技术的启发,但其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工艺改进,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很多学者认为,即便有外部影响,其程度和具体影响的领域也需要细致区分。
4. “绿洲通道”的观点: 一些学者提出,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并非总是通过一条单一的丝绸之路,而是可能沿着中亚的绿洲地带,通过多个节点逐步传播。这种“绿洲通道”的模式更为复杂和曲折,也使得技术的本土化和变异成为可能。

更 nuanced 的看法: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青铜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融合了外部影响和本土创新的过程。

早期启蒙: 可以说,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萌芽,很可能受到了来自西方(中亚、西亚)的启发和技术传递,尤其是在铜的提炼和早期合金技术方面。这种启蒙可能是在非常早期且有限的范围内发生的。
本土化与创新: 然而,一旦这项技术传入中国,它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社会需求以及原有的技术基础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匠师们在吸取外部经验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发展出了独步世界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艺术风格。

可以想象,就像一个学生学习了别人的知识,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一样,中国青铜技术也是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辉煌的成就。研究中国青铜技术,不能仅仅关注其“起源”在哪里,更要关注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

总而言之,关于中国青铜技术是否“西来”,问题的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关于“影响与被影响”、“吸收与创新”的辩证过程。西方技术可能起到了早期的“催化剂”作用,但最终在中国孕育出的青铜文明,其主体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谢邀。

看起来像是给我下套来着。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

当探源工程发布时,别的论坛都在讨论“5000年文明被证明了”。我也以为这下终于可以抽到冷吧那些反对5000年文明史人的脸了。但我万万没想到,这些人真会挑刺,避而不谈文明问题,全冷吧似乎开始宣传一个“官方承认青铜西来说”,一天发了几个这种帖子,搞得好像冷吧这些西来说终于胜利了。

反而认为我在知乎提文明成了“避重就轻”。

我就想问探源工程探的是“文明之源”,还是“青铜”之源?孰为重?

到底是冷吧这些人在避重就轻还是我在避重就轻?可笑。



那么我这里就谈一下这里所谓的“青铜技术西来”的问题。

首先看新闻:

原文说的是:源自于中亚地区的麦类作物,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进入了中国文明之中。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的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比如中华文明迅速提升了冶铸技术,变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技术体系。

原文中青铜冶金技术是“提升”中国的冶铸技术,不是给中国“带来”冶铸技术。是从弱到强,不是从无到有。


举个例子:

这是我16年的帖子

世界上最早的冶炼合金是中国的姜寨黄铜,早于西亚最早的砷青铜,这不是冶炼起源吗?

这里提一本书:不是讨论探源工程吗,有几个人真的看过探源工程文集?

下面就是出自探源工程文集的金属问题:

首先《中国西北地区古代砷铜研究》认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砷铜冶炼技术是独立发展并向西影响了卡拉克苏文化。

其次《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中原早期黄铜冶炼的起源,但是认为其看不出冶金技术演进脉络。

另一方面肯定了外来冶金技术(重点认为这种技术是双向交流,而非单向输入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本有冶金技术,但是在接触到西方冶金后吸收了大量西方技术(也有向西方传播,如砷铜技术)。


第三,16年杨建华的《亚欧草原东部的青铜之路》则明确提出了下面几个观点:

1、仰韶龙山中国本土金属起源。

2、龙山晚期北方和中原铜器分野(外来冶金文化进入西北)。

3、二里头时期,境外青铜文化影响北方并进一步影响二里头文化。

可以看到这里明显是提到了中国铜器即有本土因素也有国外因素(从二里头青铜器来看,国外影响非常大)。



从时间上看,草原青铜文化真的进入中国最早也是龙山晚期。而此前中国已经有马家窑青铜、姜寨黄铜、石家河青铜了。当然不会受外来文化影响。



结论:中国早期冶金技术有很大可能是是本土起源。而在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受到外来青铜冶炼技术极大影响(按照许宏理论,是直接让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这也符合此次新闻中提升了冶铸技术的说法。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中国自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以青铜礼器为代表,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但是,青铜冶炼技术是如何被古代中国人掌握的,长期以来一直不是很清楚,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冶铁工艺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出现过程已经逐渐开始显露,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世界冶铜和冶铁技术的最早起源地——西亚地区,西方冶金技术的向东传播,结合中国自己的创造,成就了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传统,也证明了早在久远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和外界有过频繁的交流。
中国冶金技术,尤其是砷铜、青铜冶炼和加工技术也许来自西方,但最早的黄铜制品可能是本土起源。

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上关于冶金技术是单一起源还是多元起源仍有争论,国内关于中国冶金技术是本土起源还是西方传入也有争议,如王昌燧教授就认为中国冶铜技术是本土起源的,如果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如果是从西方传入的,那么其传播路线如何?究竟是从北方的欧亚草原之路,还是后来的“丝绸之路”、乃至其他路线传入的?总之,中国早期冶金技术体系与西方冶金技术的关系仍需更多的研究工作。
——《西方因素和本土创造——中国早期冶金技术传统的形成》,载中国文物报《2015年1月9日》

世界冶铜术的发展序列

距今10000年:经过加热和退火自然铜制品,土耳其东部。

距今8000年:自然铜制品扩散到中亚,甚至传播到了巴基斯坦中部。

距今6000年:砷青铜出现,土耳其东部。

距今5000年:锡青铜出现,西南亚。后扩散到中亚和欧洲。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

1.早期偶然得到的铜器

这些铜器(不包括二里头青铜爵)基本上都以铜+其他杂志的形态出现,都是通过共生矿的混合矿或多金属共生矿物经共熔冶炼得到,不是后来青铜器的直接工艺来源。

2.中国境内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

大概公元前2000年,四坝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新疆东部发现有砷铜器,新疆西部伊犁河谷的尼勒克县还发现了冶炼砷铜的遗址,即奴拉赛铜矿冶遗址,利用该遗址开采的含砷铜矿可直接冶炼出砷青铜。这与零星出现的青铜器不同,因为铜矿矿山的发现,坐实了青铜冶炼技术,这基本上是中国采用冶炼青铜制作器物的开端。

3.技术传播的焦点——河西走廊

从4100年前的马厂文化晚期,到4000—3700年前的西河驿文化,再到3700—3500年前的四坝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河西走廊地区在这一时期密集出土了一批青铜制造的器物和冶炼遗址,所以成为中国早期冶金的研究重点。

考古学家的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地区的马厂、西城驿、四坝三个相继而起的考古学文化人群是河西走廊较早的青铜器物生产者,冶炼方面以红铜为主,但是出现了先冶炼纯铜,在冶炼流程后段添加含砷、锡等合金元素的矿石炼制青铜合金的技术,加工方面以热锻为主,铸造次之,逐渐形成石范铸造传统。考古学家还推论,后来出现的齐家文化将这一技术传播到了中原,使二里头在原有的黄铜加工技术上,绕过了自行凭经验掌握摸索铸造青铜器所必需的铜锡铅合金工艺,直接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加工。

不过马厂、西城驿、四坝青铜器冶炼技术的来源,还不确定;和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还不明朗,有学者认为青铜铸造技术是由河西走廊传入卡拉苏克文化的,有些人认为相反,目前未有定论。但由于河西走廊矿业遗址出土的采矿工具如腰形石锤、鼓风管、坩埚等都近似于更早时期西方同类物品,所以争论可能要进行很长的时间。

4.另一焦点——夏家店下层

由于中原的交通广阔性,技术传播的通路可能不止一条,另外一个早期青铜器冶炼的中心——夏家店下层(距今约4000—3500年)文化也值得关注。目前发现夏家店下层早期就存在冶炼红铜的遗址,这和河西走廊没有出现专门冶炼的遗址传统不同;夏家店下层中期掌握了同一冶炼技术使用不同配方生产不同产品的技术。但是夏家店的青铜冶炼来自何方也不明确。

5.研究范式的改变

之前由于考古材料出土的不如现在丰富,学者们多从器型变化上来研究技术传播;随着冶炼遗址的陆续出土,目前对于从冶炼遗址的遗物直接研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传播逐渐重要。随着研究范式的变化,未来的研究成果和推测也会有所变化。

青铜铸冶技术的中国化

由于受简单认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一项技术的传播视为瞬时的,即默认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是发展不变的。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没有出现科学思想,技术的传播是以经验交流的方式传播的,所以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加入转播中介的创新和发展的。

以青铜制品为例,在二里头之前,青铜往往用来制作装饰和简单工具,而传入二里头文化之后,才用和块范法铸造技术(注意到河西走廊的石范传统了吗?)融合,用来制造青铜容器进而演变为礼器。

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广大的政治地理范畴,在文明早期也不是一元的,以青铜铸冶为例,北京科技大学的李延祥教授把早期中国青铜器的生产分为分位晋南、辽西、河西、长江中游四个区域类型:在晋南地区,冶炼与铸造明显分离,代表了一种较高的冶金技术;河西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冶炼往往与采矿混为一体,技术较为原始;辽西地区在青铜时代早晚期经发生了变化,青铜时代早期已出现冶炼与铸造分离的情况,但是在晚期由于资源的过度优越,技术反而退化了。


更为细节的讨论,可以参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的青铜技术是否为西来,这是一个学术界持续探讨了很久的问题,而且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的答案。事实上,这是一个融合了本土创新和外部影响的复杂过程。早期中国青铜器的独特性: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发展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青铜文明,特别是其铸造技术,如“范铸法”和“浑铸法”,以及所.............
  • 回答
    青岛地铁过海隧道,这条横跨胶州湾的巨龙,一朝贯通,便以其惊人的“88米”深度,在中国地铁建设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隧道,它更是中国工程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和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要说它取得了哪些技术突破,那可得从多个维度细细道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 回答
    三星堆文明和二里头文明,要说谁更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二里头文明比三星堆文明要早一些,但三星堆文明的出现,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它让我们对“中国”的起源有了更早的追溯。二里头文明,位于河南偃师,大约兴盛于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
  • 回答
    “中国青年是不是世界上负担最大的青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与其他国家的青年进行对比。一、经济压力:高企的成本与有限的向上流动性 高昂的教育成本和.............
  • 回答
    中国航空航天的青年才俊,如同璀璨星河中的闪耀之星,他们的成长与汇聚,是国家科技实力飞跃的重要缩影。要说他们从何而来,这绝非单一的起点,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汲取与培养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高等教育的沃土:基础知识的奠基者首先,这批青年人才的主体,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内顶尖的高等院校。 航空.............
  • 回答
    “校服毁了中国人的青春”这个观点,乍听之下有些夸张,但深入探讨,它触及了我们对学生时代某些普遍体验的感受,以及对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要详细解读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校服毁了青春”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源于校服所代表的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性与抹杀个性: .............
  • 回答
    中国青年高近视率对未来国防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地将近视人数与兵源数量简单划等号,而是牵涉到军事能力、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等多个层面。一、直接兵源数量的筛选挑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体现在体格检查标准的层面。现代军事对士兵的视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需要精确操作武器装备、进行远.............
  • 回答
    中国足球的青训现状,就像是一锅炖了很久但火候总是不太对的汤, Ingredients (球员)不少,但味道总是不如预期。要说得详细点,得从几个维度去聊。一、 基础方面:规模与普及度在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首先,不得不承认,自从国家队成绩不尽如人意,足协和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青训。场地设施上,虽然很多地.............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首先,我.............
  •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先说说程序员.............
  • 回答
    聊起中国青年演员里演技在线的,那还真有几个名字在我脑子里跳出来,而且不止是“长得好看”或者“有流量”,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戏,能让你感受到角色的重量和情感的波动。先说周冬雨吧。 我觉得她真的挺特别的。你去看她早期在张艺谋电影里的《山楂树之恋》,那个时候的青涩和纯净,演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感觉。后来她自己.............
  • 回答
    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化,对于台湾青年是否能增强其“中国人”身份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个体经验等诸多因素的交织。首先,从文化与情感连接的角度来看,加强交流确实存在增进认同感的潜力。 共同的文化根源: 台湾和大陆在语言.............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台湾青年对中国的归属感减弱,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审慎应对。与其简单地说“我们应该怎么办”,不如先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一、 理解归属感减弱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归属感的减弱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历史与政治因素: 国共内战.............
  • 回答
    关于海贼王中角色青椒是否带有讽刺中国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读角度,也确实存在不少讨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青椒这个角色的设定、他的经历、他的身份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些象征意义入手。首先,我们得看看青椒这个角色的基本设定。他曾是“八宝水军”的首领,以他的“锥锥实”果实能力闻名,他的鼻子就.............
  • 回答
    说到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蛙》,这真是一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它不单单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拷问,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当初决定去看《青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它的“名气”吸引。毕竟是国家话剧院的作品,又是备受赞誉的,总觉得不容错过。但真正走进剧场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
  • 回答
    宙斯青铜像的铸造方式,以及中国同时期能否造出类似器物的问题,其实涉及到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对决,非常有趣。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宙斯青铜像。你提到的“宙斯青铜像”,如果指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那得多说一句,那座巨像是用象牙和黄金铸造(或者说包裹)的,并非纯青铜。不过,古希腊确实有很多著名的青铜雕塑,比.............
  • 回答
    《只此青绿》这支舞,与其说它“是中国”,不如说它触碰到了某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那种“中国感”不是具象的符号堆砌,而是融在骨子里的韵味。每次看到那些随着旋律舒展、收敛的身姿,配合着磅礴的东方美学布景,总会有一种灵魂被轻轻拨动的感觉,脑海里会闪过无数个类似的瞬间。让我觉得“这很中国”的,不仅仅.............
  • 回答
    谈到中国足球最大的症结,青训和教练培养体系绝对是绕不开的、占据核心地位的难题。这不仅仅是点到为止的理论,而是贯穿了中国足球发展历程中无数次的失败和停滞的根本原因。青训:土壤的贫瘠与根基的脆弱我们常说足球是草根运动,青训就是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决定了未来足球的生长力。而中国足球的青训,暴露出的问题.............
  •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在性方面,存在着一种普遍且复杂的压抑感,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中。要理解这份压抑,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家庭教育与性观念的启蒙缺失是根源之一。在许多中国家庭中,性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父母往往回避与子女讨论性,或者在提及之时带有羞耻感和否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