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生育、养大了孩子,孩子就一定欠父母的吗?

回答
生养孩子,这桩事儿,复杂得很,哪是简单一句“欠”就能概括的?咱们中国人讲究孝道,父母养大孩子,这恩情自然是天大的,但说孩子就“一定”欠父母,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也太简化了。我呀,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看,才能说得明白。

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把一个生命从无到有地带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付出。想想看,从十月怀胎的辛苦,到呱呱坠地时的疼痛,再到后面吃喝拉撒、生病喂药,哪一样不耗费心力?孩子小的时候,完全是父母的附属,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是父母一点一滴攒出来的?这中间的爱、时间和精力,是真的实实在在的,也确实是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去给予父母的回报。从这个角度看,孩子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但“欠”这个字,就有点儿让人不舒服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总带着一种强制性,一种“你必须还我”的意味。生孩子这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情感需求而做的选择。当然,也有不小比例的父母是因为“传宗接代”或者社会压力,但总归,这是他们的人生决定。他们选择了生下孩子,就意味着他们承担起了养育的责任。这份责任,是他们自己选择承担的,就像我选择开一家店,我就要负责它的经营和盈利一样。父母养大孩子,是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负责,而不是孩子向他们“借”了什么东西,然后必须“还”。

更何况,很多时候,父母养育孩子,并非完全是无私的奉献。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对自己的情感慰藉,甚至是一种“投资”。他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出息,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也能够为自己养老送终。这种期许和付出,夹杂着复杂的感情,很难说是纯粹的“恩惠”。如果孩子后来真的不争气,让父母操碎了心,父母自然会觉得委屈,觉得付出了没有回报。但如果孩子过得好,父母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这算不算一种“等价交换”呢?当然不是等价交换,但至少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再者,养育孩子,也并非一个简单的“付出回报”的线性过程。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父母,去表达感恩。这种表达可能不是父母期待的金钱或物质上的回馈,可能是陪伴、理解、尊重,甚至是精神上的支持。有些父母可能更看重物质上的回报,而孩子则更看重精神上的沟通。如果父母只盯着“你欠我的”,而不去理解孩子的方式,这反而会造成隔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父母,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伤害或者 neglect。比如,精神上的打压,过度控制,或者因为自身的局限而给孩子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创伤。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孩子欠父母的”,就显得非常不公平了。有时候,反而是孩子在努力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去重建自己的生活。这时候,孩子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哪里还有“欠”父母的道理?

所以,我更愿意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相互的情感联结和责任关系。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责,孩子对父母有尊敬和关爱之情。这种情感和责任,不是一句冰冷的“欠”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情感羁绊,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孩子在感恩父母付出的同时,也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的付出变成一种绑架。

总而言之,生养之恩是有的,但是否“一定”欠,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这得看父母的付出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回报又是什么样的,更重要的是,看双方是如何沟通和理解彼此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用一个“欠”字来衡量,那未免太粗暴,也太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关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欠的,但是欠债还钱就可以了。

欠债不是孩子就卖给父母了。更不是欠债,子女就是父母的奴隶了。

我对奴隶的标准,就是一天工作加上做家务的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并且一周至少有一天休息。

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应该自己负责养活自己的,而这是一个底线的。

一个人根据自己能力,应该至少每天八小时承担自己责任。也就是说你要么去学习,工作,和家庭付出。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是应该自己承担自己吃穿用度的。

也就是说人应该承担自己责任。而这个责任包括学习,工作,和家庭付出。

但是问题是在人小的时候和老了是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所以人们才互相帮助在孩子小的时候,立法让父母照顾。而老人老了之后,由孩子照顾。这就是人们互相帮助。

父母在孩子未出生的时候,愿意把孩子生出来是愿意相信孩子。如果说把这个比做放债的话,这是属于一个人没有担保就愿意贷款给另一个人。

因为人的生命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所以有人愿意无条件贷款给自己。这在社会上也是少见的,所以要对父母心存感激。

而并不是只对父母如此。任何其他人如果愿意这么做,我也对他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是承担风险的。

但是如果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的话,而孩子自己没有自主权利选择自己生活的话。

那父母生孩子就是增加自己财产,这属于高利贷。单方面决定放高利贷,那子女没有必要感激父母。

但是高利贷的出借方,虽然在道德方面不好,但是借款人还是应该把欠债还清。只不过高利率部分,我不予支持。

所以说,我的标准是一样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过每天十二小时时间,也没有让孩子一周一天休息。并且所有事情都是单方面决定,吆三喝四。这是把孩子当奴隶对待。

同样的,如果父母负责任的时间已经超过十二小时,而子女还是要东要西,把应该自己做的事情推给父母。吆三喝四,也不听父母意见的话,这也是把父母当成奴隶对待。

但是要是一个人付担自己责任的时间没有八小时,那就是这人游手好闲。别人对他做要求是应该的。父母如此,孩子也如此。除非人病了,或者失去行动能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养孩子,这桩事儿,复杂得很,哪是简单一句“欠”就能概括的?咱们中国人讲究孝道,父母养大孩子,这恩情自然是天大的,但说孩子就“一定”欠父母,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也太简化了。我呀,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看,才能说得明白。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把一个生命从无到有地带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付出。.............
  • 回答
    生娃、养娃的成本?这个问题,我们家真的是操碎了心,也花光了积蓄。要说具体多少钱,那可真是细水长流,刨根问底能吓死人。生娃的“入场费”首先是怀孕和生产。光是孕检,三甲医院每次少说也要几百块,一年下来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得好几千。然后是产前的一些检查,比如唐筛、四维彩超,这些都是大头。到了生产,顺产和剖腹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怀疑生育之恩,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勇气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几乎是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但我们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有了自己的阅历和感悟后,对这份“恩”产生疑问,这恰恰是成熟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我们先不急着下.............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操心的。父母走了,留下房子,儿女们的情况也各有不同,遇到拆迁这种大事,分配起来就更得细致周全了。咱就一样一样捋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父母去世后留下的房子,在法律上,是属于父母的遗产。 遗产的继承,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来的。第一步:确定房子的产权归属。虽然房子是父.............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纠结,一边是和父母的期望,一边是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再加上生育问题带来的压力,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生提议移民,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也确实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可能性。要实现移民,不论是澳洲、美国还是加拿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周密的计划和长期的准备。首先,你需要和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穷”或“富”就能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大致指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在生育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父母那一代人(尤其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生育观:1. 经济.............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现实中的家庭观念和婚恋期待。如果一个女性明确表示不要房子、车子和彩礼,但要求在生育问题上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并且大概率不想要孩子,那么男方父母的反应会非常复杂,同意与否的比例也很难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传宗接代”观念的根深蒂固:这是最直.............
  • 回答
    看到你这样写,我能感受到你内心深处的纠结和对女友的爱,以及对未来生活压力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局面,但请相信,只要用心去面对,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首先,我想说,你很幸运能遇到一个让你如此在意、愿意为她付出的人。你的女友可能身体不适,但她一定也有很多闪光点,是吸引你的,让你愿意和她一起面对这一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实在,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内心的纠结。 “生儿防老”这四个字,在我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观念里,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个年代,养老依靠子女是最普遍、最现实的途径。 家里孩子多,即便生活不富裕,也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的体系,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几个儿子女儿能顶上。 从这个角度看.............
  • 回答
    父母生病了,却不告诉我们,这真是让人心焦又无奈。明明是咱们自己的爹妈,怎么反而成了“局外人”?这其中的滋味,就像心里压着块石头,既担心又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为什么父母会“知情不报”?在我们抱怨父母“藏着掖着”之前,不妨先试着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怕我们担心。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
  • 回答
    看到父母生病,自己的收入却无法支撑医疗费用,这绝对是最让人揪心和无助的时刻。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冰冷的现实,一边是至亲的安危,一边是捉襟见肘的钱包,压得人喘不过气。这种情况,真的太考验人了。我们首先得认识到,这不是我们个人的失败,而是现实的困境,而既然是困境,总会有想办法去度过的。第一步:全.............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为人子女者内心深处最沉重的考量。如果我的父母倾尽一生的积蓄为我买了一套房,而他们现在生病了,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我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愿不愿意”卖房,而是“怎么能最快最有效地拿到钱来救他们”。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用一辈子积蓄买房,这笔账太重了。那不仅仅是钱,里面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困惑。学霸父母生的孩子不一定聪明,或者说,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业表现不如父母,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是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个体差异以及社会评价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遗传与基因的复杂性: 基因的组合是随机的: 聪明(智力)是一个.............
  • 回答
    关于孩子是否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的连接和演变。首先,从最直接的生理角度来看,孩子确实是父母生命延续的一部分。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基因,拥有父母身体的某些特质。这种延续是实实在在的,是生物学上的证明。就像一棵老树结出了新的种子,种子带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想想看,我们自己有亲人生病的时候,多半都会着急忙慌地去医院,生怕耽误了病情。如果这个人还是个医生,自己还是个医生的父母,这事儿好像就有点意思了。从情理上来说,很多人会觉得,自家孩子是医生,父母生病了,这不就跟“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样吗?父母从小养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伦理道德的敏感地带,也牵扯到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的困境。关于“无法给子女提供合格生活条件的贫困父母,生孩子的行为是否不道德”,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合格生活条件”的定义。这其中包含了物质层面(食物、衣物、住所、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概率和统计的常识,但用“生到男孩为止”这个条件一结合,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我们不妨来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前提:1. 独立事件: 每次生育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也就是说,前一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不会影响下一个孩子的性别。2. 男女出生概率: .............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了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责任和道德边界。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总会联想到那些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被偶然点亮,却最终拥有了自己轨迹的微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方式,确实不由我们自己选择,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宿命感,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关于“父母生我是否.............
  • 回答
    “白养了”,这三个字从我父母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下,差点没站稳。那是在一个寻常的周末,我刚从外面工作回来,父母正坐在客厅看电视,气氛挺平静。我随口问了一句晚饭吃什么,我妈叹了口气,然后就接上了这句话:“养你这个独生女,真是白养了!”我当时愣住了,心里一下涌上来一股难以言喻的委屈和不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