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回答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常“姜文”的电影,观影体验就像是闯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时空交错的梦境。你要问它到底想表达什么,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因为它不是在讲一个清晰的故事,更像是在给你拼凑一堆碎片,让你自己去感受、去理解。

我跟你说,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荒诞”又“炽热”。好像你身处一个既充满童话色彩又带着点黑色幽默的旧时代,一切都那么用力,那么充满张力。

首先,关于童年和母亲的记忆,那是整个故事的基底。

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小男孩“陈波”的童年片段,他看着自己的妈妈,一个被称作“疯妈”的女人。这个妈妈非常极端,她的爱和她的歇斯底里一样强烈。她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崩溃,又可能在下一秒对儿子露出温暖的笑容。这种极端的爱,给陈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可能成为他成年后某些情感模式的源头。

你注意到电影里那些充满童趣的元素了吗?糖果、风筝、甚至是那些夸张的道具和场景,都是在强调这段童年记忆的纯粹和变形。但同时,又有成年人世界的阴影,比如陈波的爸爸,他是个很严肃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压抑和不得志。母亲的“疯”,或许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或者反抗。

然后,我们看到的是成年后的陈波,他的人生仿佛还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成年后的陈波,经历了爱情、友情、事业,但他身上总有一种不确定,一种不安。他爱上了“林老师”,一个有着美好外表但内心似乎也有着自己困境的女人。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纠结和试探,像是在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电影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唐老师”,一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爱唱歌的女人。她和陈波的父亲有过一段关系,也和陈波的人生有交叉。她的存在,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

你看,陈波这个人,好像总是在试图抓住什么,又总是抓不住。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追逐,追逐着那些童年模糊的影像,追逐着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他试图摆脱母亲的阴影,但又好像在不自觉地重复着某些模式。

那么,电影到底在说什么?我觉得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和“情感的复杂性”。

姜文就是喜欢玩这个。他把时间线打乱了,把不同的场景剪辑在一起,让你觉得恍惚。有时候你都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回忆,哪个是陈波的想象。这其实就像我们自己的记忆,它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碎片化的,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变形,被情感所包裹。

电影里有很多象征意义的画面:那个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风筝,可能象征着自由的渴望,又或者是被牵制、无法真正挣脱的命运。那些斑斓的色彩和戏剧化的表演,则像是陈波内心的世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情感。

再者,这部电影也可能是在探讨“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虽然它没有直接点明时代背景,但那个年代的压抑、那种社会对个体的束缚,都隐隐约现。陈波的父亲,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遭遇,他的无奈,都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某些侧面。而陈波,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的迷茫和挣扎,也代表了一代人的缩影。

它不是要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你去体会那种“感觉”。

《太阳照常升起》不是那种一看就能明白的商业片。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去感受那些强烈的画面。它可能让你觉得困惑,让你觉得不知所措,但当你沉浸进去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打动你的东西。

电影的名字叫做“太阳照常升起”,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在经历了种种荒诞、种种挣扎之后,太阳依旧会升起,日子还得过下去。这是一种淡淡的希望,一种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下去的韧性。即使生活充满了困惑和痛苦,即使记忆扭曲变形,生命本身的力量依旧存在。

所以,如果你问我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会说,它想表达的是:童年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情感的纠葛和复杂,记忆的虚幻和变形,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渺小却又顽强地存在和感受着一切。它像是一首用电影语言写就的诗,你不是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让它在你心里激荡起属于你自己的涟漪。

观影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里,不断旋转,不断变幻出新的图案。你捕捉到的每一个图案,都可能是它想让你看到的,但每一个看到的又都不是全部。那种“未竟”和“留白”,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能告诉你这个片比让子弹飞要好。

让子弹飞的隐喻我已经讲过,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上山的革命者绝不妥协,推翻了洋大人的代理人,但是又在胜利时被战友背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最后,男主对这个世界发出了剑的回应,策马扬鞭,革命到底,这正是65年底的故事。

这个结尾其实是相当浪漫的,是“鲁迅留给夏瑜墓碑前的那个花环”。

问题是,继续革命是需要战友的。是需要后来者的。光有花环并没有用。

故而,太阳照常升起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这个“继续革命”究竟如何。

怎么讲好这十年呢?太阳照常升起把“继续革命”的十年和建国后的二十年做了一个对照。

结论很冷酷,“继续革命”也失败了。

我们来讲一下时间线。

李不空在官职不大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女主,并且让女主有了身孕。根据女主对儿子的叙述,她和男主是某次男主来学校演讲的时候认识的(大概是这样)。

之后,男主去新疆服役,留下风流债无数,并且假死(苏联大妈和李不空同村的人的话都能证明,官方是认为他死了,还说他不算烈士)。按照苏联大妈的说法,李不空和苏联妹子是死在一起的,是很惨烈的殉情。

但是事实上呢?李不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并且娶了回国参加建设的南洋华人。

李不空不仅仅进行了这种瞒天过海的操作,还融入了知识分子的角色。在后来的文革线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不空被下放回老家之前,是在学校工作,享受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这就是本剧最重要的一个隐喻:革命者出身的李不空在建国之后,以假死的方式抛妻弃子,摇身一变,成了享受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娶了南洋回来的洋学生——这正是中苏交恶之前的幻象: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已经建立起来了,人们要尽情地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革命者抛弃了女主,抛弃了自己原来的身份,离开了农村,蜕变并不是从1980年开始的,而是从1950年开始的。

但是五十年代的美好生活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是不是可以持续呢?当然不是。城市实际上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尤其是中苏交恶之后,就更不可能有资源供养那么多的城市人口(另一个对照组是苏联解体后的朝鲜,朝鲜的城市化瞬间大幅度倒退了)。

五十年代的幻象就这么惨烈的结束了。结束之后就是梁老师的故事,我们看到当年在火车站抱着新娘子百无禁忌的梁老师最终死于性压抑。平行线是此刻的李不空其实已经是阳痿的,虽然还能调情。

这个对照是另一个重要的隐喻:

随着酷烈十年的到来,不肯从五十年代幻象中认清现状的梁老师死了,死于性压抑。而对照组的李不空活得好好的,他因为早就认清了幻象也对现实没有任何美好追求,所以阳痿了。这是第一重对照。梁老师是南洋回来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不知道革命史上的种种波折的,所以只会在幻灭后死去。但是李不空不是,李不空本身是革命者,是伪装成知识分子的,他没有什么幻灭可言,他一开始就并不相信这些,所以他活着,但是由于他背叛了自己的身份,背叛了因为他是革命军人而爱上他的女主,所以他必然是阳痿的。这是第二重对照。

到目前为止我们就讲完了第一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

最后要讲的就是李不空和女主生出来的这个小孩的隐喻。

这个小孩诞生的时候是辉煌的。他诞生在铁路上,诞生在五十年代的狂歌乱舞之中,女主在他诞生的那一刻被日出所治愈,太阳照常升起,李不空的背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者毕竟是有儿子的。

但是这个儿子的命运如何呢?

他的记忆力很好,他的运算能力惊人。

他身体健康。

但是他是没有爹教的。他在“怎么当男人”这件事上只有本能。

但他是不谙世事的,会说出“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像天鹅绒”这种话。

他成长于广阔天地之间,不知道天鹅绒摸起来是什么样子。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城市工业品。

他最后被李不空枪杀了。

这就是告诉你,为什么“继续革命”不会直接胜利。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革命者本身是一个并不浪漫也并不理想主义的人物,革命者的儿子拥有开创一个伟大时代的很多特质,质朴,健康,聪明,但是却不谙世事,最终是令人失望的。这并不仅仅讲的是那酷烈十年的经过,而是直白地告诉你,那十年最终结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是生在红旗下的第一代共和国青年。

是他们呐喊着的癫狂的口号并说出的那些所有不谙世事的真实。

是在这真实落地时必然发生的枪声。

是革命者的弃子即将弑父娶母的那一刻,阳痿的父亲为了捍卫自己可耻的尊严而举起了枪。

这是太阳照常升起的真实时间线:首先是五十年代的狂欢的幻象,然后是幻想破灭后城市知识分子的压抑和阳痿,接着是女主在农村燃尽一切的疯癫,最后是父亲杀死儿子的枪响。

“自我毁灭”这四个字贯穿全篇。李不空假死是一场自我毁灭,女主的疯癫是自我毁灭,梁老师的自杀是自我毁灭,儿子的不谙世事是自我毁灭,父亲杀死儿子是一次究极意义上的自我毁灭。

而这就是前三十年的真正价值。

姜文倒放了这个过程,让你从日落的枪声看起,一直回到日出时的万丈光芒,然而这日出的万丈光芒是被五十年代的狂歌痛饮所包围着的,被革命者抛弃的女人生出了共和国的第一代人的同时,革命者自己却伪装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娶了南洋回来的洋气妹子,假装要去相信一个伟大,光明的未来。

现在,时光的流向恢复了正常,太阳在76年最终落下,帝国培养出来的最杰出的也是最后的一代知识分子死去了,建安文学于此断绝。太阳照常升起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复述,在这个电影里更像是一种信念。久石让的音乐是悲怆的,悲怆的让我感觉到他并不是要描述“升起”,而是要强调“照常”。是真正的复兴是一定要建立在幻想破灭的废墟之上的。幻灭的不彻底就不会有复兴的前景。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一种包裹着残酷现实的浪漫主义,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就是撕毁这种浪漫。

而浪漫的确是应该被撕毁的。

user avatar

原来的版本写得太早,错别字和表达不畅处太多,2016.2.19大幅修订为图文版。



50年后,我们会想起《太阳照常升起》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是什么?姜文回答:《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就是“太阳照常升起”。一股拽霸之气扑面而来。言下之意似乎是:我在片子里不是都讲清楚了吗?自己看片子去呗。


《太阳照常升起》很晦涩,但姜文不愿意在影片之外多说什么。我其实挺喜欢这种腔调。


我喜欢某一类电影和文学作品,它们虽然表面上很晦涩,但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完整地包藏在作品之中,全盘呈现给观众和读者。解开谜底的钥匙其实早已藏在谜面之中。解读这样的作品,只要去细读作品本身就好了,不用求诸作品外的花絮。


《太阳照常升起》是不是这样的作品呢?片子里那句台词——“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能够用来形容它自己吗?



那么下面我就来试一试,看看能从《太阳照常升起》的谜面里解读出什么东西。


影片的结构是个四幕剧,大体分成“疯妈”、“梁老师”、“儿子和唐叔”、“梦”这四幕,我们一幕一幕来说。



第一幕 疯妈


从这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梦”,可以整理出来疯妈这一段故事的背景:


二三十年前,一个叫李不空的志愿军军官和年轻时的疯妈相爱了。关于他俩相遇的经过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据李不空说,他是在学校做报告时从人堆里发现年轻疯妈并喜欢上他的。



而据年轻疯妈在片尾的口述,他们则很可能是在河堤上邂逅的。



不管是哪个版本,两人认识了。然后有一天,李不空带着枪去找年轻疯妈,结果年轻疯妈说“不”,李不空说“我知道我知道”。



这个“不”字,好像可以理解为疯妈不想跟李不空私奔。但是从中年疯妈回忆这件事时带着痛苦的表情判断,“不”恐怕是“不从”、“不行”的意思。所以李不空“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就是霸王硬上弓,把年轻的疯妈给糟蹋了。


在贞操被夺之后,“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于是年轻疯妈就只好跟着李不空走了。



李不空的军衔越来越高,枪也越来越短了。



后来年轻疯妈怀上了孩子,而此时的李不空正在新疆边疆的军区服役。


那么李不空是什么样的人呢?除了“最可爱的人”之外,这家伙是色狼一条。当年就有过“我知道我知道”的劣行的他,官变大了之后当然更不会有收敛。他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将魔爪伸出国门,猎物囊括各种肤色、发色的女子(李不空遗物中各种颜色的辫子可以为证)。


结果,自称阿辽沙的李不空在和一个苏联女孩纳塔莎跨国通奸时发生意外死了,死得很突然(片尾苏联阿婆语)。



也因此,李不空不算烈士(“牺牲了”的李从喜语)。



虽然疯妈在李不空生前就知道李不空出轨,李不空也是明摆着欺负疯妈(这点后面再解释),但是疯妈还是深爱着李不空,她甚至宁愿相信李不空只是失踪了。(关于李不空沾花惹草这一点,是本片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细节,其实理解了这一点,很多情节就不那么晦涩了,这点后面再做详细解释。)


在收拾了李的遗物(包括李跟纳塔莎偷情的信件)后,疯妈在坐火车回家的途中生下了儿子。至于生在布满鲜花的铁轨上这种离奇的场面,估计多少是夹杂着疯妈后来精神开始不太正常后的幻想(那时已经有点开始疯了)。



生下儿子之后,疯妈抱着他去李不空的老家过起了日子。



没错,影片中始终没有出场的李不空,其实是疯妈这段故事的隐形灵魂人物。如果你愿意顺着这个思路重看一遍这部片子,我想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不妨通过几个关于疯妈的关键词来扒一扒李不空的皮:


1.关于李不空的两件事


疯妈跟儿子说,“我给你说说他的两件事情,你就比见到真人还清楚了。”


第一件事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李不空和疯妈相遇的第一个版本(学校报告中一见钟情)。这个版本怎么听都像是很恶俗的泡妞桥段,听起来很假。而且疯妈说完之后补充说“这是他说的,我可不记得。”



在片尾,疯妈对着李不空的遗物说“那年,我骑着自行车,在河堤上摇摇晃晃,你迎面走过来,穿着干干净净的军装,像个英雄”,倒更像是他们相遇的情景。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第一个版本很可能是就是李不空惯用的泡妞手段而已。


第二件事:疯妈先说李不空的枪越来越短。这应该是指李不空的军衔越来越高的意思。有一天,李不空去找带着枪去找疯妈。疯妈说“不”,李不空说“我知道我知道”。疯妈说这段话时表情很痛苦。这一点前面有过分析,应该是指疯妈被李不空霸王硬上弓了。李不空还说:“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可以推测疯妈跟李不空的事被大伙儿知道了,丑事“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毕竟在疯妈的家乡,大家都太熟了,太熟了受不了闲言闲语就只好跟李不空跑了。



2.李不空的信:“就叫我阿辽沙吧。”


疯妈拿出一封信让儿子念。这封信通篇都是“就叫我阿辽沙吧”。



这里很容易误解为信是李不空写给疯妈的。其实从片尾苏联阿婆的解释来说,这些信是阿辽沙(李不空)与纳塔莎之间的通信,为了调查李不空的死因,苏联和中国军方已经拆阅过,后来还给疯妈。



所以,信里的话其实是李不空写给纳塔莎的情话。“就叫我阿辽沙吧”其实是李不空为了泡苏联妞,给自己起了个苏联名。



3.疯妈:“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在儿子念完“就叫我阿辽沙吧”之后,疯妈连续问“懂吗”,儿子说“不懂”,然后疯妈说道:“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这句台词从疯妈口里说出来很莫名其妙,但从李不空那里说出来就可以很合理。



如果“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是李不空说的。那么推想当年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李不空当着疯妈的面偷情,给纳塔莎写完信后,还把信给疯妈念,疯妈念完之后,李不空说“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这是摆明了欺负疯妈。这些信虽然后来是苏联阿婆转交给疯妈,但不表示以前写这些信时疯妈没见过。


如今,只是疯妈模仿了当年李不空的口吻,重演了当年的这一幕。



4.疯妈:“你也不是什么都懂”


疯妈把羊弄到树上,说了一个“树上的疯子”的笑话,然后对一只猫说“你也不是什么都懂,谁说没见过羊上树”。后来儿子私自看李不空的信,提到了这个“树上的疯子”的笑话,可想而知当年李不空也给疯妈讲过,说不定还加了句:“你什么都不懂”。所以疯妈来了一个羊上树,这是对李不空“只能说你没懂”的反击。



5.摔碗

儿子偷看李不空的信,被疯妈发现,打了一个耳光。然后疯妈开始摔碗。



可能当年偷看信的是疯妈自己,说不定也和李不空这样比赛摔过碗。甚至李不空也可能说过“我怕人家说我有个疯老婆”之类的话,所以当疯妈听到儿子说“我怕人家说我有个疯妈”时,忽然怔住,然后掐住他脖子说“你要敢把我交给警察和大夫,我就掐死你”。这多么像当年对丈夫说话的口吻。李不空的沾花惹草,是不是也有部分是因为疯妈的精神问题?




6.李不空的照片


在李不空与疯妈的合影中,李不空的头像被疯妈剪掉了。这应该是李不空有外遇后疯妈赌气剪掉的。




7.三条辫子


李不空的遗物中有三条不同颜色的辫子,这应该是别的女孩子剪下来送给李不空的了。



所以疯妈会对着李不空的遗物说:“你想去找别的女人,你去找好啦”。




8.“不空啊,以后,你的名字就是阿辽沙啦”


阿辽沙既然是李不空给自己取的用来跟苏联女孩写情书的名字,为什么疯妈还要用这个名字来纪念已死的阿辽沙呢?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李不空不爱疯妈,而阿辽沙却爱着某个女人。我猜疯妈的心里也许是这么想的:“既然你想在你喜欢的女人面前自称阿辽沙,我以后就叫你阿辽沙吧。希望我会重新变成你喜欢的女人。”


作为“阿辽沙”的李不空,既是疯妈爱的李不空,也是疯妈恨的李不空。他既是那个和纳塔莎写情书打情骂俏的阿辽沙,也是那个死后被疯妈疯狂思念的阿辽沙。



9.绣花鞋


某一天,疯妈做了一个梦,在布满鲜花的铁道上摆着一双绣花鞋。影片是从这里开始的。类似的场面疯妈以前当然见过,只不过在相同的位置放着的是婴儿时的儿子。



绣花鞋的象征意义其实很简单,绣花鞋象征着“女人”。


可以推想,疯妈在失去李不空、生下儿子之后,从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位母亲,作为“女人”的、追忆阿辽沙的她已经被压抑了20年。从“婴儿”变成“绣花鞋”,意味着已经中年的疯妈心里女人那一面的重新觉醒。于是,她对李不空的思念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疯了。


疯妈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阿辽沙”神交的过程,她通过沉浸在疯狂的精神世界里,让自己重新变成一个值得被“阿辽沙”爱的女人。



10.鹦鹉


在传统观念看来,女性的魅力与她的贞操有关。所以疯妈一听到鹦鹉说“我知道我知道”,绣花鞋就消失了。“我知道我知道”是疯妈失去贞操时听到的话。失去贞操,意味着疯妈对自己女性魅力的认知又再次消散了。



鹦鹉当然是疯妈自己幻想出来的。鹦鹉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李不空夺走疯妈贞操时说的话,甚至可以联想这是李不空的口头禅(包括在床上使用)。那么鹦鹉其实是作为男人的李不空的象征。在疯妈看来,鹦鹉就是李不空。所以疯妈爬到树上追着鹦鹉说“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11.漂流


后来绣花鞋又出现了。疯妈用“疯”来在唤醒自己对阿辽沙的思念。如今,在疯妈再一次的自我认同中,她自己又作为一个能被阿辽沙爱上的女人而存在了。


是时候出去见阿辽沙了。


他和李不空一样只留下了自己的衣服,身体再也找不到了。疯妈的身体到底怎么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终于以和李不空一样的方式消失了,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找到她的阿辽沙,好让自己的灵魂与她思念的阿辽沙永远在一起。



这就是疯妈的结局。



第二幕 梁老师


其实黄秋生扮演的梁老师这一段,并不是包含在疯妈这个故事之内的。梁老师的故事是影片的另一个开端。影片的结构其实是“Y”字型的。Y字的上面两头分别是“疯妈的故事”和“梁老师的故事”,这两个基本独立的故事分别衍生出了“儿子”和“唐叔”这两个角色,汇合而成了Y字的下端“儿子和唐叔的故事”。也许是因为疯妈的一段先入为主,而且它也的确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重心,因此很多观众总觉得梁老师的故事应该可以统一在疯妈这个故事的框架中,这样一来,理解影片就更加困难了。


这一段故事在结尾梁老师自杀之前并不晦涩,问题就出在:梁老师为什么要自杀呢?


总所周知,影片涉及的那个时代,是性极度受到压抑的年代。但奇怪的是,梁老师看起来生活在一个香艳得很超现实、空气中弥漫着性感气息的乌托邦里。



但,事实又怎样呢?老大不小的,还不得不到露天影院摸屁股。



我们可以看到,梁老师是多么希望随心所欲地摸屁股啊。当然,这也是他唯一想要的,他不想要林医生和极品大婶那样的以身相许。



往高尚了说,梁老师要的是自由,说白了就是想纯粹地摸摸屁股。


影片的第四段“梦”看起来只是疯妈那个故事的开端,其实它也是另外两段故事的开端。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唐老师的婚礼上,年轻的梁老师在做什么呢?



没错,他在随心所欲地摸屁股啊!


梁老师真是被林医生和极品大婶活活恶心死的吗?或者是因为出了丑而羞愤自尽?我觉得都不是,梁老师其实是死于在两个时代的巨大“反差”中感知到的绝望。





第三幕 儿子和唐叔


梁老师因为摸不得屁股自杀后,唐老师受连累下放到了疯妈的村子。


疯妈消失后,疯妈儿子迷茫了,他始终弄不懂他爸到底是什么人。所以他抓住各种蛛丝马迹,去寻找他的父亲阿辽沙,包括跟长得似乎有点像妈的女人——唐叔的妻子做爱。这就是说儿子在做爱时为什么要说“就叫我阿辽沙吧”。



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些影评里说的“儿子就是阿辽沙”。我认为这只是儿子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感受他的父亲。与其在村长、李叔那里找答案,不如自己走进母亲为回忆父亲而创造的精神道具(白石头房子)里,把自己变成父亲。


唐叔为什么在听到“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时才开枪杀儿子?这是因为,“你的肚子像天鹅绒”这句话,是在唐叔唐婶当年感情最浓烈时说的话。不管这句话的来历到底是什么,它总归是小两口最浓情蜜意的情话。“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也就成了当年这种强烈感情的象征。所以,在唐叔听来,“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就像是在说,你根本没有真正爱过你老婆。这是最令唐叔愤怒的。





前三幕的关联


综合以上的分析,前三幕的故事似乎有一个简单的共同点——性。前三幕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性的受害者。疯妈是李不空乱性的受害者,梁老师是性压抑的受害者,唐老师为自己的无性付出代价,儿子也为非道德的性关系付出了代价。两个性的受害者的故事引出了两个新的性受害者之间的故事。


那这样说来,影片的主题难道是“色字头上一把刀”吗?并不是。




第四幕 梦


那么《太阳照常升起》想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主题呢?


影片之所以不是以儿子的死告终,而是用第四幕——“梦”来结尾,我觉得就是因为影片的主题藏在这一段 “梦”里。姜文也许并不是故弄玄虚地打乱故事顺序, 这种处理方式与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暖暖内含光》非常相似。



《暖暖内含光》也是倒序结构的作品,它先从恋人分手、恋情终结的结局开始讲起,最后在爱情的起源处结尾,而它的主题就是“不管后来如何,曾经的爱那么美好”。《太阳照常升起》的第四幕,用意也许也是如此。


前三个故事都从这段充满魔幻气息的“梦”里开始。



在这里,李不空从一个不忠的丈夫变成了阿辽沙,变成了疯妈永远追忆的爱人;


疯妈从一个被背叛的女人变成了一个重新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母亲;


儿子从婚姻的累赘变成了希望和奇迹的象征;


唐老师的爱情在这里达到最高潮;


梁老师曾在这里这么自由、放肆过。


所以管他结局怎样呢,我们曾经这样爱过,曾经这样充满希望,曾经这样自由自在。


只要我们还记得这样的开始,太阳就会照常升起。




尾声


目前为止,《太阳照常升起》在姜文所有的导演作品里排名几乎垫底。但,如你所见,我深爱着它。我觉得,10年后,我们当然还记得反复提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许30年后,更多人会记得《鬼子来了》;而50年后,人们会想起《太阳照常升起》。


文: @魏知超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常“姜文”的电影,观影体验就像是闯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时空交错的梦境。你要问它到底想表达什么,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因为它不是在讲一个清晰的故事,更像是在给你拼凑一堆碎片,让你自己去感受、去理解。我跟你说,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荒诞”又“炽热”。好像你身处一.............
  • 回答
    电影《太极旗飘扬》中,朝鲜军队屠杀村民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鲜战争时期一些真实事件和普遍存在的暴行进行的艺术创作,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描绘。战争初期,当朝鲜人民军南下时,确实存在一些针对韩国平民的报复和清洗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意识形态清洗: 北朝鲜推行其共产.............
  • 回答
    电影《太空旅客》(Passengers)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科幻爱情电影,由莫腾·泰杜姆执导,詹妮弗·劳伦斯和克里斯·普拉特主演。影片的设定在一个未来时代,人类乘坐巨大的星舰“阿瓦隆号”前往遥远的殖民星球“新海文”。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影片的亮点与优势: 引人入胜的科幻设定与视觉效.............
  • 回答
    《太极旗飘扬》: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史诗,也是一曲关于兄弟情深的挽歌《太极旗飘扬》(태극기 휘날리며)无疑是韩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民族记忆唤醒。作为一部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它以极其残酷而真实的笔触,将观众拉入了那段被血与火、爱与恨交织的年代。.............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在当时无疑是一句“惊雷”,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并且矛头直指“垃圾观众”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这番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战”,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直接触动了观众的痛点和敏感神经。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垃圾观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把核聚变比作炸弹和电站,形象地道出了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本质差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比喻: 核聚变是颗大炸弹:这里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核武器,特别是氢弹(热核武器)。氢弹的原理就是利用核裂变(原子弹)引爆更强大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确实是惊人的,而且其过程是极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电影里太空飞船爆炸时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巨响,以及在太空中说话的情景,是很多科幻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实际上,这两件事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或想象的有着天壤之别。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电影中太空飞船爆炸时的巨响:一个美丽的误会电影里为什么会有巨响?电影之所以要给太空爆炸加上震天动地的声效,主要是为了增强.............
  • 回答
    俄罗斯电影《挑战》要在国际空间站拍摄,这个想法听起来真是太酷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一次把科幻变成现实的壮举。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怀疑,毕竟要在太空里拍电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但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
  • 回答
    关于“太阳电波放大功能”,如果理解为接收并利用太阳辐射产生的电磁波能量,并且进行某种形式的“放大”以供我们使用,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上,这都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太阳电波”的含义。太阳向宇宙空间辐射的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存在的,范围极广,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 回答
    要评价《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我觉得得先放下很多现代电影的惯性思维。它不像我们现在看的大多数科幻片,上来就给你讲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或者让你看得热血沸腾。斯丹利·库布里克玩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游戏,一种关于宏大概念、人类进化、以及宇宙奥秘的哲学冥想。首先,从它的视觉呈现上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
  • 回答
    .......
  • 回答
    吴京的《战狼2》以及后续的《流浪地球》系列,无疑在过去几年里掀起了一股“主旋律电影”的浪潮。这种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证明了在符合观众口味、制作精良的前提下,主旋律题材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和口碑。然而,随之而来的“主旋律电影是否太多了”的讨论,以及它对其他类型电影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 回答
    我最近重温了一部老片子,名叫《阿波罗13号》。虽然是老电影了,但当年它给我留下的震撼至今未减。要说太空电影里最真实的一个场景,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他们经历“爆炸”之后,在指令舱里那种绝望又充满求生本能的混乱局面。不是那种科幻大片里一上来就惊天动地的爆炸,也不是爆炸后船员还能从容不迫地分析情况。电.............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情况,关于《2010太空漫游》电影在21分29秒处出现北京奥运会海报,这里面有一个不小的误会。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关键点:《2010太空漫游》这部电影并不是1984年上映的。 实际上,《2010太空漫游》(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是在 1984年 上映.............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之所以能深得影评人喜爱,绝非偶然。这部1994年的法国电影,由吕克·贝松执导,在上映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观众和评论者。细究起来,它的魅力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对传统类型片的解构与重塑:《这个杀手不太冷》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对“杀手电影”.............
  • 回答
    看电影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那种脱离现实的尴尬感。但也有一些场景,它们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真实得让人心头一震,甚至让你怀疑是不是导演偷偷跑进你家偷拍的。这些“太过真实”的场景,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特效,也不是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生活细节,或者是某种普遍的情感共鸣。一、 普.............
  • 回答
    《李茂扮太子》这部电影,说实话,里面不少包袱都长在了我的笑点上,有些地方真的让人笑得停不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李茂和太子互换身份后的那些误会和尴尬。比如,李茂作为一个小捕快,突然要扮演太子,面对一群伺候太子的太监,那叫一个手足无措。他一开始完全不懂规矩,什么都说错,什么都做错。我记得有那么一.............
  • 回答
    关于电影中毛泽东给烈属二百万元人民币是否“不切实际”,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影是艺术创作,而非纪录片。 电影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某种情感或主题,往往会进行艺术加工,甚至虚构情节。因此,电影中的情节,尤其是涉及巨额金钱的场景,更需要结合其艺术表达的意图来解读,而非将其.............
  • 回答
    《太空救援》(The Martian)这部电影,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看,我的回答是:绝对值得! 而且,我敢打包票,你看了多半不会后悔。先别急着划走,听我慢慢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它能让我在众多科幻片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它的核心魅力——“硬科幻”的扎实底子,包裹着接地气的乐观主义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