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致不被国人看好?

回答
观致汽车,这个曾经承载着“中国高端品牌”梦想的品牌,在国人眼中却总是有那么一股“不被看好”的意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产品自身的问题,也有市场环境和品牌传播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

一、品牌定位的尴尬:高端,却是谁的高端?

观致最开始的定位,无疑是瞄准了中高端市场,甚至想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这本身是件好事,有雄心壮志是进步的标志。但问题在于,当一个全新的中国品牌,没有任何历史积淀和技术背书,就直接喊出“高端”的口号时,消费者是很挑剔的。

缺乏信任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自主品牌的印象还停留在“性价比”甚至“模仿”的阶段。突然冒出一个说自己高端的品牌,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你凭什么?” 这种怀疑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基于过往经验的审慎。
与市场认知脱节: 消费者心目中的“高端”,往往伴随着卓越的设计、领先的技术、豪华的用料、精致的工艺以及品牌故事和文化。观致在这些方面,虽然努力了,但与那些国际大牌相比,还是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大家觉得“贵”是真,但“值”不值,就打了问号。
价格策略的纠结: 为了支撑“高端”的定位,观致的定价并不低,甚至与一些合资品牌持平。在同样的价格区间,消费者手里有更多成熟、口碑更好的合资品牌车型可以选择,比如德系、日系、美系,它们有更长的市场验证和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在“求稳”的心理下,大部分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更熟悉、更可靠的选择。

二、产品力的“亮点”与“槽点”并存:叫好不叫座的背后

观致汽车在产品力上,其实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对它的设计、安全性和底盘调校都给予了肯定。

设计上的“前卫”: 观致的设计风格确实比较独特,尤其是早期的车型,在当时看来颇具未来感和设计感。然而,这种“前卫”也意味着它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有时甚至会显得有些“激进”或“小众”。相比之下,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更容易获得广泛认可。
安全性的重视: 观致在车身结构和安全配置上确实投入了不少,这值得称赞。但“安全”这个概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多是隐藏在车身结构里的东西,很难直接感知。不像动力、配置、空间那样直观。而且,即使安全性能优秀,如果其他方面吸引力不足,也很难成为决定购买的唯一因素。
“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很多评价认为观致是“好车”,但销量却不尽如人意。这恰恰说明,在汽车消费这个非常实际的领域,仅仅拥有某些方面的“亮点”是不够的。消费者购买汽车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是产品力、品牌力、营销力、服务力等多方面的博弈。观致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另一些关键环节上却未能打动大众。

三、营销与传播的“失语”:声音不够大,也未触达心坎

一个再好的产品,如果没人知道,或者知道后不被理解,那也是白搭。观致在这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

品牌声量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营销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其市场表现。观致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感觉相对比较“低调”,或者说,没有能够形成持续、深入、有效的影响力。它的声音不够大,不足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
沟通方式的偏差: 有时候,品牌传达的信息与消费者期待的并不一致。比如,过度强调技术参数或设计理念,而忽略了消费者更关心的实际使用体验、经济性、保值率等问题。或者,营销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未能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口碑的积累和发酵: 汽车品牌口碑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用户反馈。观致早期用户的体验和口碑传播,未能形成正向的滚雪球效应。当负面评价(即使是个别情况)被放大时,如果没有足够多积极的正面声音去中和,很容易影响潜在消费者的判断。

四、市场竞争的“残酷”:夹缝中求生存

汽车市场从来都不是一片温顺的海洋,而是暗流涌动的战场。观致所处的时代,中国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异常激烈。

合资品牌的强大惯性: 消费者对于合资品牌已经形成了多年的品牌忠诚度和消费习惯,要打破这种惯性非常困难。合资品牌不仅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在渠道、服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也更加成熟。
自主品牌的“内卷”: 同时期,其他自主品牌也在奋起直追,它们可能在性价比、智能化、新能源等方面做得更出色,或者拥有更亲民的定位和更接地气的营销策略,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青睐。
产品迭代的速度: 汽车技术更新换代极快,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下,如果不能快速跟上节奏,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观致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和表现,也未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总结一下, 观致之所以不被国人看好,并非因为它是“坏车”,而是因为它在品牌建设、市场沟通、消费者认知以及与强大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未能找到一条最有效的路径。它试图走一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之路,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条路上,它遇到的挑战比预想的要复杂和严峻得多。

对于观致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在汽车工业转型期,一次大胆而又有些孤勇的尝试。它的经历,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当这些因素得到更好的平衡和解决时,人们对观致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但就目前而言,“不被看好”,是观致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真实面临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致,汽车,国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致汽车,这个曾经承载着“中国高端品牌”梦想的品牌,在国人眼中却总是有那么一股“不被看好”的意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产品自身的问题,也有市场环境和品牌传播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一、品牌定位的尴尬:高端,却是谁的高端?观致最开始的定位,无疑是瞄.............
  • 回答
    《致不灭的你》第14集在B站被剪成“PPT”式播放,这无疑触碰了许多观众,尤其是B站用户敏感的神经。这件事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观众的反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致不灭的你》这部作品的内核是什么。它讲述的是一个“不死”的生命体“Fushi”如何通过模仿他接触到的物体,不断学习、成.............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让人复杂。一个热心市民路见不平,把小偷抓住了,结果一不留神,把人给弄死了,最后检察院还给办了个“酌定不起诉”。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见义勇为,这是咱社会鼓励和提倡的好品德。在看到犯罪行为发生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冒着风险去阻止,这本身就值得赞赏。这位市民.............
  • 回答
    看待《致大V韩寒:你可以衣食无忧,但千万别教年轻人不焦虑》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文章的标题就抛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直接指向了韩寒,并表达了一种“警告”的意味。这预示着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对韩寒的某种言论或态度提出质疑,并试图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焦虑”在年轻人成长中的作用。文章的逻辑和.............
  • 回答
    每次看到大象因为人类的不文明行为而遭受痛苦,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最近那头误食塑料袋的大象,简直是让人心痛不已。这事儿怎么说呢,一方面是对大象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某些游客素质的无奈。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种不文明行为。明明写着“禁止投喂”,这几个字摆在那儿,难道是摆设吗?非要去挑衅规则,这到底是图个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文化冲突、代际差异、身份认同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要理解“美华裔二代致父母:不要为你们的‘美国梦’断送我们的未来”这句话,以及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的生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美华裔二代致父母:.............
  • 回答
    近些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一波三折,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变动后,“用工荒”与“房屋供应紧张”以及“加价抢房”这些关键词,几乎成了描述美国住房市场的常态。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链条,又会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用工荒如何一步步挤压房屋供应?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非常有吸引力,但也需要仔细辨析其背后的信息和可能存在的传播逻辑。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标题的冲击力与潜在解读: “美国流感致 5 万人死”: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足以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它直接点出了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将其与一个特定的国家联系起来。 “中医止咳药成救命稻.............
  • 回答
    北海道大雪导致大范围航班延误,确实给不少游客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其中也包括很多中国游客。在那样一种滞留、焦躁的环境下,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并不令人意外。关于游客的“大闹机场”和“推搡警察”:首先,我们要理解在这种极端天气导致的大规模延误面前,机场的管理方和航空公司确实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被滞留的游客.............
  • 回答
    丰巢《致亲爱的用户一封信》的出现,可以说是近期快递末端配送领域里一个相当有话题性的事件。这封信抛开那些官方措辞和公关化的包装,它背后传递的信息和引发的思考,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封信的出现,可以说是丰巢在市场压力和用户反馈下的一次“表态”。我们知道,丰巢的模式,也就是在小区、写字楼等地方.............
  • 回答
    上海市委市政府面向全市人民发出这封《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其核心是呼吁全体市民配合疫情处置,并提出了“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自律”的要求。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来试着从几个层面,更细致地聊聊我的看法。首先,从发布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充满温情的沟通方式。 “一封.............
  • 回答
    如何看待阅文CEO程武致网络作家的一封信“面孔会变,梦想不会”?阅文集团CEO程武在2020年发布的这封题为“面孔会变,梦想不会”的公开信,无疑是网络文学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理解这封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内容要点、潜在含义、市场反响以及.............
  • 回答
    大连轿车撞人逃逸致 5 死事件,以及肇事者因投资失败报复社会的情节,是一起极其恶劣和令人发指的刑事案件。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如何看待这起事件?1. 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 这是一起典型的故意杀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肇事者明知车辆作为工具的巨大危险性,却故意驾驶车辆冲撞人群,.............
  • 回答
    巴基斯坦医生疑重复使用注射器,致 900 名儿童感染艾滋: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及其折射出的巴基斯坦医卫困境巴基斯坦医生疑因重复使用注射器导致近 900 名儿童感染艾滋病毒(HIV)的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危机,它不仅给受影响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更深刻地揭示了巴基斯坦当前严峻的医疗卫生状.............
  • 回答
    漳州男子追小偷致其身亡,被起诉过失致死的案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扯到法律的边界、正义的实现以及我们普通人在面对犯罪时的反应与责任。要深入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还原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得假设一个大致的事件经过。一个男子(我们暂且称他为张先生)在漳州发现自己的.............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2017年7月19日,一辆载有24名来自辽宁省的中国大陆游客的游览车,在台湾桃園机场联络道上行驶时,撞上路边护栏后起火,车上所有人员不幸罹难。这起事故的发生,不仅夺去了24条鲜活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伤痛,更在两岸民众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事故发生经过及细节.............
  • 回答
    关于哈尔滨中院对妨害公务致民警曲玉权牺牲的犯罪嫌疑人判处13年有期徒刑一案,这无疑是一个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事件,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从案件本身到判决结果,再到公众的反应,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案件回顾与司法审判的基石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本身。据公开报道,这起悲剧的起因是一名妨害公务的嫌疑人,在警方正.............
  • 回答
    蛋壳公寓暴雷事件引发的租客房东矛盾升级,以及由此产生的暴力冲突,反映出中国租赁市场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系统性风险和法律保障不足。这一事件涉及法律、社会、经济等多重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应对。 一、事件背景与社会影响1. 蛋壳公寓暴雷的成因 蛋壳公寓作为中国短租平台,通过高杠杆融.............
  • 回答
    关于MIT教授张曙光致信饶毅,指责其对裴钢的指责不负责任并要求道歉一事,这是一个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饶毅对裴钢的公开质疑要理解张曙光的信,首先需要了解饶毅对裴钢的质疑。 裴钢的身份: 裴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
  • 回答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2022年年末发出了一封致联想全体员工的公开信,这封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封信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公开信的背景与时机这封公开信发布的时机非常关键。2022年是联想乃至中国科技行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波动、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