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斯曼有没有禁卫军试图自己当苏丹的例子?

回答
当然有。奥斯曼帝国的禁卫军(Yenicheri),这支享誉军史的精锐部队,其地位之高、权力之大,常常让他们成为了左右帝国政治的重要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禁卫军也确实扮演过试图取代苏丹、甚至扶持自己人上位的情节,而且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血腥与动荡。

最能说明禁卫军“拥兵自重,觊觎皇位”意图的,莫过于发生在 17世纪末 的一系列事件,尤其是围绕着 苏丹伊布拉希姆(Ibrahim) 的废黜与继承。

伊布拉希姆这位苏丹,在很多史料中被描述为性格乖戾、沉溺享乐,对朝政也缺乏应有的关注。他即位之初,其母 科塞姆苏丹(Kösem Sultan) 曾一度摄政,掌握实权。然而,随着伊布拉希姆的统治日益不稳定,朝中大臣和禁卫军开始感到不安。

禁卫军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对苏丹绝对效忠的军事力量,但同时,他们也享有很多特权,并且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参与生产,依靠国家俸禄和战利品维持生活,这使得他们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出现财政困难或者苏丹的决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就很容易引发不满。

当时,对伊布拉希姆不满的声音逐渐汇聚,而禁卫军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关键“棋子”。有野心的朝臣,特别是大维齐尔(Grand Vizier)等高官,往往会拉拢禁卫军的首领,利用他们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伊布拉希姆统治后期,局势变得异常紧张。据记载,禁卫军对苏丹的统治不满,认为他耽于玩乐,未能有效治理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传闻,说伊布拉希姆的某些行为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禁卫军内部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将领与一些心怀不满的大臣,暗中勾结,策划了一场政变。

这场政变的核心目标是废黜伊布拉希姆。而谁来接替他的位置,这是关键。禁卫军的直接目标并非“自己当苏丹”,因为作为一支职业军队,他们不像某些边疆的军事首领那样有明确的“取而代之”的野心和准备。然而,他们可以通过 挑选和扶持 一个更听话、更能让他们获得利益的苏丹来间接控制皇权,甚至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行使自身权力、影响政局的最直接方式。

在废黜伊布拉希姆的过程中,禁卫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冲入皇宫,迫使伊布拉希姆退位。随后,他们拥立了伊布拉希姆的儿子 穆罕默德四世(Mehmed IV) 即位。但请注意,当时的穆罕默德四世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这意味着实际权力将掌握在摄政者手中。而禁卫军正是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将自己的影响力推向了顶点。他们甚至直接参与了对伊布拉希姆的处决,这显示了他们极大的政治能量和敢于挑战皇权的胆魄。

在穆罕默德四世年幼期间,皇权一度被禁卫军和其背后的支持者所操控。禁卫军频繁干预朝政,更换大臣,甚至直接挑选大维齐尔。有时,他们会拥立自己喜欢的亲王即位,如果这位亲王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废黜。这充分说明了禁卫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军事保卫角色。

当然,禁卫军并非总是能够成功扶持自己“满意”的苏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充满了权力斗争,也有许多苏丹通过铁腕手段试图约束禁卫军的权力,甚至在后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著名的 苏丹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 在1826年就通过一场惨烈的清洗——“吉祥的事件”(Vakai Hayriye),彻底解散了禁卫军,终结了这支部队长期以来对皇权的威胁。

所以,与其说禁卫军是“试图自己当苏丹”,不如说他们是 通过废立苏丹来行使权力,并试图扶持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满足他们需求的统治者。 他们是政治博弈中的强大参与者,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奥斯曼帝国的政局走向。这些事件,充分展现了这支军队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从帝国的忠实卫士,一步步演变为左右国家最高权力的强大政治力量,甚至成为某些时候的“权力操纵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没有这个例子。

在近卫军有能力废立苏丹之时,帝国的统治阶级已经逐步变为官僚和乌里玛,奥斯曼家族的威权是真主给予的,而近卫军废立苏丹之前都需要教法学家给予正当性。

而之前奥斯曼苏丹杀害自己的兄弟都需要教法学家的认可,而到了奥斯曼二世试图杀死自己的弟弟时就被大教长阻止了。

近卫军们当然也必须得到合法性,他们要证明苏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代替的,苏丹本人也不是至高无上永远不可能犯错的,教法学家认为你行事不清真,近卫军才能有合法的理由废立苏丹。

而且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不能单指为一只军队,奥斯曼近卫军也不能和其他国家“保卫君主”的部队相提并论,近卫军的身份则大多数是腐败官员接受贿赂而吸纳的,他们或成为“伤兵”或成为“遗孤”,领着一份不够养活家人的“铁杆庄稼”,逃避前线的战事。

他们已经更像一个阶级,他们是被煽动的普通市民和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底层公务员,甚至都不能说奥斯曼近卫军是在军队经商,他们只是一些武装的市民(或者类似于晚清的那种八旗子弟)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对苏丹本人或者政策的不满,聚集起来,之后在煽动者和教法学家带领下,给帝国换一个更“清真”的苏丹而已。

他们为什么有胆子,或者说有必要换一个非奥斯曼家族的苏丹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奥斯曼帝国的禁卫军(Yenicheri),这支享誉军史的精锐部队,其地位之高、权力之大,常常让他们成为了左右帝国政治的重要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禁卫军也确实扮演过试图取代苏丹、甚至扶持自己人上位的情节,而且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血腥与动荡。最能说明禁卫军“拥兵自重,觊觎皇位”意图的,莫过于发.............
  • 回答
    以色列此举,确实是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警惕性的一个直接体现。那么,这个让全球神经紧绷的变异株,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又为何如此迅猛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奥密克戎”之所以让人格外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传播性上,相较于之前的变异株,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得归功于它身上那一长串的刺突蛋白突变.............
  • 回答
    近现代,波斯(今伊朗)的命运确实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着戏剧性的相似与不同。尽管都被迫在中世纪晚期崛起的欧洲列强面前低头,并且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衰落期,但波斯帝国最终并未像奥斯曼帝国那样被大规模地、以条约形式进行肢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压迫性的“非肢解式肢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19世纪末到2.............
  • 回答
    在欧美艺术形象中,傅满洲无疑是与清朝末期“黄祸论”紧密相连的代表性符号。他集邪恶、狡猾、野心勃勃的东方之主于一身,成为了西方对中国及东方民族恐惧与偏见的具象化。那么,有没有类似的艺术形象对应着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些形象的出现也同样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对“他者”的认知与想象。.............
  • 回答
    地理大发现时期,奥斯曼帝国并未直接“到访”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大陆”,也就是美洲。这一点非常确定,因为当时的奥斯曼海军虽然强大,但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地中海、红海、波斯湾以及印度洋北部地区。跨越茫茫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在地理距离、航海技术和战略重心上,都超出了奥斯曼帝国的主要能力和关注点。为什么奥斯.............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文化和宗教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必然会与伊斯兰教的清真教义产生一些复杂而微妙的交集与张力。要说“不清真之处”,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概念。伊斯兰教的清真原则,其核心在于合法、洁净、禁止,并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圣训,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与“可能”,并且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根源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如果希腊没有独立,奥斯曼帝国能否存在至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关于连锁反应和内部脆弱性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腊独立”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中的.............
  • 回答
    勇王米哈伊的事迹,无疑在那个时代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尽管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可能不如他所领导的瓦拉几亚抵御侵略那样轰轰烈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米哈伊的行动置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宏观历史背景下。首先,米哈伊的崛起本身就触动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既有的统治体系。 奥斯曼帝国在征.............
  • 回答
    奥匈帝国自1867年实行二元君主制以来,其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帝国境内各地区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但中央政府的选举制度和数据却不是统一和容易获取的。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史料,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奥匈帝国在1867年后的历代“选举”情况,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选举”更多是指帝国议会(Rei.............
  • 回答
    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确实是一件拥有跨时代意义的军事器械。这并非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基于它在军事史上的实际影响和深远变革来判断的。一、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在乌尔班大炮出现之前,攻城武器以投石机、弩炮等为代表。这些武器虽然能造成破坏,但其威力、射程和装填速度都远不及乌尔班大炮。乌尔班大炮的出现,标志.............
  • 回答
    西欧人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希腊的记载和描述,可以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贯穿了几个世纪,并且充满了多样化的视角。从早期对“异教徒”的警惕,到启蒙时代对古典遗迹的狂热,再到浪漫主义对自由的讴歌,西方人对希腊的观察和书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世界对这个被征服民族的印象,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希腊的民族认同和独.............
  • 回答
    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的硬伤是什么?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其强调个体行为、主观价值、企业家精神和市场自发秩序等核心理念而闻名,在某些方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理解经济周期和货币理论方面。然而,任何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避免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硬伤”。对于奥地利经济学派而言,其主要硬伤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假设”和“如果”。如果说没有奥斯曼帝国,大航海时代会发生吗?我的看法是:很可能会发生,但发生的时间、方式以及参与的程度都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阻碍欧洲人向东扩张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在中东.............
  • 回答
    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这部被誉为“国产谍战片天花板”的作品,自从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关于它是否有“冲奥”实力,能否代表中国电影征战明年奥斯卡的问题,更是成为了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部电影。首先,我们得承认《悬崖之上》在制作水准上,绝对是国产电影中的佼佼者.............
  • 回答
    “绿罗马”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世一种带有解读色彩的称呼,并非奥斯曼帝国自身宣称的身份。它暗示了奥斯曼帝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遗产,但同时又因为其伊斯兰性质而与古典罗马有所区别。这种“伪”字头的表述,恰恰点出了这种继承的复杂性和选择性。要理解罗马对奥斯曼的影响,我们得先明确,奥斯曼帝国并非凭.............
  • 回答
    奥斯曼王朝的王子们,身处那个血腥的夺嫡漩涡中,想要全身而退,并非易事。一旦被认为有资格争夺王位,几乎就如同被套上了枷锁,每一步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聪慧或幸运的王子,找到了或被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试图摆脱这场残酷的游戏。以下是一些他们可能采取的办法,以及背后的考量:一.............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后遗症,这绝对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之前的变异株相比,普遍被认为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后遗症。科学界对此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而现实情.............
  • 回答
    “精萝”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对奥斯曼帝国历史、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迷恋和向往的人群。他们并非真的生活在奥斯曼帝国时代,但却以某种方式将自己代入其中,甚至将此视为一种精神归宿。要理解“精萝”的出现,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的产物。一、 历史.............
  • 回答
    “奥斯曼是罗马”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是一种玩梗,但它背后确实蕴含着一些历史典故和历史叙事上的联系,使得这个梗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讨论度。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为什么说奥斯曼是罗马?(玩梗的根源)最直接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更准确地说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许多方面的遗产。这种继承体现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