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药有效?

回答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中医药有效,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融合了历史传承、临床实践、文化信仰以及个人体验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

首先,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积淀是中医药得以广泛认可的基础。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观察、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等。这些理论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人体、疾病的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古代医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去感知病人的变化,然后通过试错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虽然与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不同,但它是一种高度依赖经验和直觉的系统。正是因为这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帮助过无数人生病后得以康复,才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信任基础。

其次,“证”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核心的魅力所在,也是许多人认为其有效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往往是“对症下药”,比如发烧就用退烧药,疼痛就用止痛药。而中医药的“证”则是对病人整体状况的综合判断。同一症状,比如“咳嗽”,在西医看来可能是肺炎、支气管炎等,但中医会根据咳嗽的性质(干咳还是湿咳)、痰的颜色和量、伴随的症状(如畏寒、发热、口渴等)来辨别是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还是痰湿咳嗽,然后针对不同的“证”来开出不同的方剂。比如,风寒咳嗽可能用辛温解表的方子,风热咳嗽则用辛凉解表的。这种“辨证施治”的方式,让病人感觉医生不是简单地处理一个孤立的症状,而是看到了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并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很多人会觉得,中医药能够“扶正祛邪”,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平衡,而不是仅仅压制症状,因此效果更“标本兼治”。

再者,独特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构成了中医药的吸引力。中医药的药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比如人参、枸杞、当归、三七等等。这些天然物质经过炮制后,具有不同的药性,可以组合成方剂。很多人会觉得,来自大自然的药物对人体更温和、更亲近,副作用相对较小,或者说“是药三分毒”的观念在某些情况下,会让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中药。此外,像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非药物疗法,也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也为许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缓解和康复。例如,很多人在腰酸背痛时,通过针灸或推拿得到了即时的放松和改善,这种直接的、感性的疗效会加深他们对中医药的信任。

个人体验和口碑传播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来判断一种疗法的有效性。很多人是通过亲身经历,或者听闻亲友的成功案例来建立对中医药的信任。当一个人长期遭受某种疾病困扰,尝试了多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最终通过中医药得到好转甚至痊愈时,这种体验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这种“经验证”的效果,往往伴随着情感上的连接和感恩,并在人际关系中不断传递,形成一种强大的口碑效应。很多人会分享自己使用中医药的感受,比如“吃了中药,感觉身体没那么虚了”、“那个老中医给我开的方子,吃了没几天,咳嗽就好了”。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叙述,比冰冷的统计数据更能打动人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认同和心理因素。中医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选择中医药不仅仅是为了治病,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回归。当面对疾病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时,一种熟悉、有历史根基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安慰和安全感。有时,病人对医生和治疗方法的信任本身,就能对病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安慰剂效应”或者说“期望效应”。如果一个人坚信中医药能够治好他,那么这种信念本身就可能促进他的康复。

最后,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也为中医药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虽然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所不同,但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科学家开始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中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例如,屠呦呦教授通过研究中医药古籍,发现了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无疑是对中医药科学价值的有力证明。此外,一些中药的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也逐渐被现代科学所揭示。虽然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许多中医药的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更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但这些零散的研究成果,也为一部分持怀疑态度的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认为中医药有效,是历史、理论、实践、文化、体验以及部分科学探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复杂而长期的累积,既有其深厚的根基,也有其独特之处,并与人们的切身感受紧密相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确实身体好了。

但是为什好了,普通人没办法甄别,往往就是吃了某药,身体好了,草草得出结论这药方确实有效。

这就好比一个企业家,靠着自己精心经营,努力开拓,把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却把这一切归结于某日某月拜过一次菩萨一样。绝大部分病愈的情况,都是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浴血奋战的结果,却轻易把战果归功于吃了某药(此处的药品≠中药)。

小的时候,吃药完全是父母做主,很多理念都是他们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感冒了,吃两倍剂量的感冒药,比如说鼻炎当感冒看,比如说感冒了要用被子盖着发汗,当然这跟中医无关,我说的是一切自以为是的朴素的观念,都不靠谱。人们往往信父母,信传统,盲目信自己,试问到底有几个真正信医生的。有几个感冒了真正听医生话,不吃药自愈的,恐怕有十之八九要偷偷自己买药吃。多少人坚信感冒不治要发展成肺炎气管炎的(肺炎的情况其实一开始就是肺炎)。当然不吃药不代表不就医,医生诊断后听医生的(中医不算医生)。

说到我国人民的探索精神,从我妈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身上可见一斑,她自从得了糖尿病,和病友一起,到处挖掘偏方,思路特别发散,带领一群老太太去挖蒲公英,自制苦瓜干泡水喝。然而血糖还是越来越高。来到我家后,我发现她喜欢吃的很饱,也没有践行“管住嘴/迈开腿”的治病要诀。我“威胁”她,医嘱不是你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的,想听的时候,意思意思走两圈,不想听的时候大吃大喝得过且过。遗嘱是必须要这样做,才能有最佳效果,这就是药方啊。之后连哄带骗的,我妈才按照医嘱安排饮食锻炼,血糖也就降低了很多。我们从不缺乏探索精神,只是没形成合力,没有形成朝着正确的方向迭代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千百年来,还是自说自话,派别林立,更无实际的治疗效果。

中医人爱讲故事,我学样说说自己的故事。以前知道感冒不用吃药,但是还是买药来减轻症状。最近几年想通了,我们全家大人孩子,感冒从不吃药,也挺好的。之前过敏体质多年,非常容易得荨麻疹,无药可医,只能临时减轻症状。好多年过去,自己也慢慢好了。还有运动不当造成的足跟骨刺,医生不给开药,让我穿软底的鞋子克服,后来也自愈了。甚至年少时候的白花花的后脑勺,都变黑了。这些疑难杂症,换成中医粉,吃十几年中药,可能也会好啊,但是和吃中药真的没关系。

中医常用的思维方式

1 你错了

2 药材质量不好

3 你来晚了

4 连吃这么多天不见效,还不换医生是不是傻

5 中药见效慢,要长期吃(本条和4明显矛盾,不知道怎么阴阳调和的,别问了,又是你不懂)

6 病人好了, 吃的里面有中药,赶紧过来贴金,先认定中药起效

......

西医的思维方式

1 我错了

2 这个我不能治

3 手术有风险

4 我擦,有效果,我得确认一下是不是安慰剂效应

......

中医粉中医人爱用敬畏这个鸡汤热词,难道对未知的世界强行用阴阳解释是敬畏?对未知知识不断探索,去伪存真才是真正的敬畏吧。

话说孔子说了两千多年的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中医人有听进去一点吗。

user avatar

来看下专业的回答:

来自公众号 菠萝因子的推送。

文| 王立铭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著有《生命是什么》、《上帝的手术刀》与《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中医能治疗癌症吗?


必须得说,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些勇气的。


很多人都说了,在互联网上最容易让两个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甚至反目成仇的话题有好几个,信不信中医是一个,支持不支持转基因也是一个,而这两个话题还偏偏都和我的专业背景有关系。


我想,回避问题不是办法,我有责任把这个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分析一下。

这不是一个真问题


中医能治疗癌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回应是,这就不是一个合理的、能回答的、值得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几个技术细节。


首先,中医不是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


它是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缓慢积累演化而来的、包含人体运行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在内的一整套人体医学观和医学方法论。而且在医学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还给中医加上了更有玄学和神秘色彩的哲学理论,比如阴阳和五行。当我们讨论中医的作用时,总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是中医的哪一个具体部分吧?


与此同时,癌症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癌症是由于身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开始不受控制地分裂繁殖之后导致的疾病。身体细胞的位置和性质不同,它产生的基因突变不同,肿瘤生长的特点和阶段不同,癌症的具体定义和分类也就不一样。当我们讨论癌症治疗的时候,也得明确一下讨论的具体是什么癌症吧?


所以,问中医能不能治疗癌症,其实就和你走进医院随便抓个人问你能不能帮我治病,或者走进大学随便抓个老师问你能不能让我长本事一样。


如果你不搞清楚到底这个医生是什么科室的,这个老师是什么专业的,你想治什么病学什么本事,这就是个没法回答的假问题。





那真问题是什么呢?


真问题是,具体某一个给定的治疗方法,能不能治疗某种特定的癌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可以试着去回答的。


比如,格列卫这种药物能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且效果很不错,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了90%多;再比如,泰瑞沙这种药物能治疗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也不错,有80%的患者的肿瘤显著变小,生存期也显著延长。


你看,给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和具体的疾病类型,我们是可以回答到底能不能治疗、治疗效果好不好这个问题的。


不分西医中医,不分现代还是传统,我们都应该这么做。


有数据就能回答


说到这儿,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就应该换一个问法。


中医能不能治疗癌症,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是只要有客观数据,我可以回答某一种特定的中药,是不是能治疗某一种特定的癌症。


当然,你可能会马上反问我,你这要求太过分了!中医治疗的经验是历史积累下来的,哪有那么多严格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啊?再说了,有不少中药肯定是管用的,如果不管用老祖宗们也没必要一直保留它们啊,难道非得一种一种拿出来重新做研究、分析数据才能用吗?这也太浪费时间了吧?


先别着急,我将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回答,某一种特定的中药,是不是能够治疗某一种特定的癌症。医生和科学家们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得到这个答案的。


这个案例发生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东北。故事的主角叫张亭栋,当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科主任。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张亭栋和同科的医生们偶然发现有一位民间中医自己开发了一个偏方,它的偏方里可以说全是如假包换的毒药:一是三氧化二砷,就是《水浒传》里毒死了武大郎的砒霜;二是轻粉,也就是含有水银成分的氯化亚汞;三是蟾酥,蟾蜍的分泌物。





但是这位中医用这个偏方以毒攻毒地治疗癌症,还真治好了不少食道癌、子宫癌和白血病的患者。张亭栋他们很快就把这个偏方拿回了医院,开发出了癌灵一号注射液,用来给癌症患者治疗。治疗效果有的好一点,有的差一点,而且副作用还挺大。


如果这个故事停在这里就结束了,可能支持中医和反对中医的朋友们又会开始一场无休止的争吵和站队了。因为你既可以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中医确确实实有用,也可以用来论证中药的效果千变万化、难以预测。


但是,张亭栋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让问题的答案一下子变得无比清晰。


第一个工作是,张亭栋他们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的时候反复尝试了砒霜、轻粉、蟾酥这三种毒药的用药比例,结果发现这三种东西里只有砒霜是真正有效的,其他两种毒药即便是含量微乎其微也不影响药效,反而会大大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所以他们首先得出结论,虽然这个中药偏方是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搭配出来的,但是看起来只有砒霜这一种物质才是真正能够治疗癌症的药物。


第二个工作是,张亭栋他们对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进行了分类和持续的追踪,发现砒霜也不是对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的。它对一种特殊的癌症患者效果最好——这种癌症叫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


这种癌症是因为骨髓当中的“早幼粒细胞”疯狂增生导致的,发病率不到10万分之一,但是发病很急,死亡率非常高。张亭栋他们发现,使用了砒霜治疗之后,往往是这一类患者能收到最好的疗效。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张亭栋他们最终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


他们在55个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身上尝试了砒霜治疗,70%的患者出现了缓解,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患者体内彻底找不到癌细胞的踪迹了。


到了1998年,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医生们的研究,证明了砒霜的治疗效果。12位癌症复发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在使用砒霜之后,有11位出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从此,这种药物被真正广泛地应用于癌症治疗。





现在,砒霜结合另一种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有99%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治愈!


如果说格列卫的发明,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胜利,那砒霜的发现,还真的离不开我们对中医实践经验和传统中药宝库的再次挖掘。


顺便说一句,经常和砒霜联用的另一个癌症药物是全反式维甲酸。它的发明过程里也有中国科学家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王振义和他的学生——前任卫生部部长陈竺。


挖掘中医药:从粗糙到精准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能看出点什么了。


从三种毒药到一种毒药,从全部癌症到一种癌症,张亭栋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通过细致研究和数据分析,从配方和适用范围都比较粗糙的中医偏方里,找到了能够精确杀伤某一种特定癌细胞的特定药物。


以此类推,我相信传统中医药的实践经验里,肯定还藏着大量确确实实能够治疗癌症的办法。


但是这些办法在原理上肯定会有很粗糙的地方。毕竟在过去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现代化学手段的帮助,人们对药物有效成分的认知一定是很粗糙的;没有现代医学和病理学的帮助,医生们对药物适用范围的认知也一定是很粗糙的。


张亭栋等人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证明,通过研究分析一个中医偏方的有效成分和适用范围,我们能找到有效治疗某一种特定癌症的具体中药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还不限于癌症。


屠呦呦通过分析中药文献找到的青蒿素,陈克恢从中药麻黄里找到的麻黄素,张昌绍从中药常山里找到的常山碱,其实都是这样的好例子。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类似的逻辑,去继续挖掘那些隐藏在传统智慧里的神奇药物呢?





我们要注意,这么做并不是简单地用所谓西医西药的办法来重新分析中医中药,甚至按照某些反对者所说的,是硬要用西医西药的框架来套中医中药、打压中医中药。实际上,我都不太同意用任何标签式的方法来判断一个药或者一种治疗方法——叫他中医西医也好,传统现代也好,我觉得都没有必要。抛开这些标签,我们有更简单的办法来判断一种药物到底好不好。


看看张亭栋他们做的就知道了:他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出发点——让患者受益。


通过分析排除掉偏方里的轻粉和蟾酥,能够降低副作用,同时不影响砒霜的疗效,这种让患者受益的事情是不是必须得做?通过确认砒霜只对某一种特殊的癌症类型有作用,就可以避免其他患者接受无谓的治疗,这种让患者受益的事情是不是也必须得做?


而怎么证明一个操作是不是能让患者受益呢?


很简单,得看数据!


这个数据可以像格列卫和泰瑞沙一样,来自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一个临床试验,把得了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被检验的药物,比如格列卫或泰瑞沙,一组吃没有有效成分的所谓安慰剂。但是医生和病人自己是不知道谁吃了哪种药的。


之后,如果第一组病人的病情相比第二组得到了缓解和逆转,那我们就可以说这种药物对于这种疾病,确确实实是管用的。


同时,这个数据也可以像砒霜的故事一样,是来自对真实世界实践经验的再分析、再整理(有时候这被冠上了一个很牛的名词,叫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只要是客观全面的数据,不管是谁收集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都可以接受。


这个要求不能说离谱吧?咱们总不能捧着老祖宗的书,或者某个圣人和权威的语录,或者张家大婶李家大爷的传闻,来决定自己生病了吃什么药,自己的亲朋好友生病了吃什么药,对不对?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到一开头提出的问题了。


中医能不能治疗癌症?


这个问题我还是无法回答。


但是通过张亭栋的例子,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说,不管是现代化的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还是传统的中医药实践,都能够帮助生产医学知识,升级医疗技术。


只要我们用数据说话,用理性和智慧说话,让药物开发一步步从粗糙升级到精准,最终受益的,就是癌症患者,就是我们所有人。


原文:



———————————我上面是原文——————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药的确有效啊……


既然你谈到概率,就应该知道,假设你随机患上了一种病,随便找个东西服用,这个东西对你的疾病有正面效果的概率并不是为零的。


而中草药的话,这个概率就比随机的概率要高得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是有效的啊!




所以,很显然,正确的说法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远高于现代医学?

事实上,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病急乱投医,希望各种治疗方式的概率叠加可以增加治愈的概率罢了……


所以说:为何医学生要学数学?



对了,丁香也是一种中药材,

你们诊所最好改名叫作2-甲氧基-4-(2-丙烯-1-基)苯酚诊所,这是丁香的主要有效成分……

毕竟,这个名字一听就不像中药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中医药有效,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融合了历史传承、临床实践、文化信仰以及个人体验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首先,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积淀是中医药得以广泛认可的基础。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观察、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有些人认为NBA中的“老二冠军”(指球队的二号球星,或者说在球队中仅次于核心球星的存在,但未能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一文不值,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团队篮球”的一种片面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化”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老二冠军”.............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甚至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定义的差异:宗教与信仰的界限模糊首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信仰”这两个词的定义上。 “宗教信仰”的狭义理解: 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宗.............
  • 回答
    在一些中医理论和部分中医爱好者的认知中,确实存在着“年轻时常吹空调,年老时易患关节炎或关节疼痛”的说法。这个观点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中医对人体、疾病以及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想要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拆解:一、 中医对“风、寒、湿”的认识:外邪致病的根源中医认为,人体与.............
  • 回答
    确实,关于元朝和清朝是否属于“中国”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历史情感色彩的问题。之所以会有人持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它们“非中国”,主要根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这些观点往往交织着历史事实、民族认同、政治叙事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先从“中国”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角色、文化偏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个体选择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男生找外国女友获得称赞的现象。这背后通常隐藏着几种心理和文化驱动力: “阳刚之气”的国际化解读与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社会传统.............
  • 回答
    在中国玩家群体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玩盗版是合理对抗Epic Games锁区策略的一种方式。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Epic Games的锁区政策及其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明白Epic Games的“锁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Epic Games在不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价格和游戏.............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在广袤的生物界里,关于“利他”的行为,一直是个让科学家们着迷,也颇为头疼的难题。特别是“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这两种现象,它们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所谓的“生物学悖论”,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进化逻辑。我们先来聊聊互惠利他。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像是一种“交易”。在生物界,我们见.............
  • 回答
    关于印度部分人认为尼赫鲁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了中国,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段历史讨论,并且这种观点在印度国内并非主流,但确实有人持有。要理解这种看法,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印度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的崛起。历史背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联合国的诞生第二次世.............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医)里,“肾”这个概念,确实跟我们现代医学里解剖学上说的那个位于腰部的、负责过滤血液和生成尿液的肾脏,有那么点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的“肾”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器官,主要是因为中医对“肾”的描述,是围绕着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功能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
  • 回答
    关于中医被一些人视为伪科学的论调,这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背后涉及着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演变以及现代医学的认知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的定义在现代语境下是怎样的。科学通常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基础之上。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
  • 回答
    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投入,使得其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日本。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家战略的优先度和投入规模中国将航空发动机列为“国家战略重器”,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集全国之力攻克技术难关。这种举国体制下的.............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微妙的。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跟印度实际情况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咱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就是媒体和信息传播。你想啊,咱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 回答
    《老友记》中钱德勒和莫妮卡,这对备受喜爱的CP,确实在学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莫妮卡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而钱德勒的大学背景则相对模糊,但根据剧情暗示,他并非名校出身,更像是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普通人。这种学历上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可能导致认知和价值观的初步分歧,但钱德勒和莫妮卡的.............
  • 回答
    中国自由主义者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态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笼统地说他们“普遍”反对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支持国际主义,其实是过度简化了现实。不过,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背后确实有其逻辑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支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理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核心关切:个.............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是非洲国家的精英”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多种角度的解读和原因。与其说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推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高校在非洲的吸引力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校在非洲留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的教育质量.............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