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航局召开发布会,回应东航坠机原因等相关传言称「系谣言,已报警」,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2022年3月27日,在举行的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就东航MU5735航班坠机事件相关的各种传言进行了回应。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信息点是,发言人明确指出,“关于‘一人操作导致失事’等传言,纯属谣言,我们对此已经报警。”

这句简短的回应,背后牵扯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方面。

一、传言的性质与传播速度:

“一人操作”论的来源与逻辑: 这种传言的核心观点是,并非意外,而是机组人员(通常指向机长)有意为之,通过某种“操作”导致了飞机的坠毁。这种说法往往建立在对“黑匣子”数据解读的片面理解,或者对飞行员心理状态的恶意揣测之上。
社交媒体的放大器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平台往往会成为传言滋生的温床。未经证实的信息,带着猎奇、耸人听闻的色彩,很容易被快速转发和放大,形成“病毒式传播”。“一人操作”论之所以能快速扩散,正是利用了大众在面对灾难时的复杂情绪——既想找到清晰的“原因”,又可能夹杂着对未知和恐惧的宣泄。
对专业知识的误读和曲解: 飞行事故的调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严谨的科学过程,需要依靠大量的工程数据、通话记录、黑匣子信息等进行分析。普通公众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专业细节,一些信息经过“二次解读”或“三方解读”,很容易失真。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为“某个人做了什么”,是一种典型的对专业知识的误读。

二、官方的回应策略及其意义:

“谣言,已报警”的强大信号:
澄清事实,维护真相: 这是官方最直接、最有力的回应,旨在制止不实信息的传播,防止公众被误导。在真相尚未完全查明的情况下,稳定社会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猜疑至关重要。
法律追责的警告: “已报警”三个字,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制造、传播谣言将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是对当前事件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的震慑。它表明国家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决心。
保护逝者及其家属: 谣言,特别是关于“人为故意”的揣测,对已经承受巨大悲痛的遇难者家属来说,是二次伤害。官方的出面澄清,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和保护。
发布会的时效性与必要性: 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通常在初步调查有所进展或传言异常汹涌时)举行发布会,说明了官方对情况的重视程度。选择在发布会这个官方渠道公开回应,也比零散的回应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事件的后续关注点:

正式调查结果的公布: 尽管官方已经辟谣,但公众最关心的仍然是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黑匣子的解读、飞机本身的技术状况、机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等等,都是需要深入调查和公布的。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在保证调查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如何更透明、及时地向公众披露调查进展和最终结论,将是考验民航部门和调查机构的重要课题。公众有知情权,但知情权也需要与调查的严谨性相结合。
谣言治理的长效机制: 这起事件再次暴露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未来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谣言监测、识别和治理机制,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行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任何一起航空事故,都可能暴露出行业在安全管理、培训、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查明原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民航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防止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是更为根本的关注点。
心理疏导与危机公关: 在重大突发事件后,除了事实的澄清,对公众的心理疏导,以及更有效、人性化的危机公关,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

总结来说,民航局的回应,不仅仅是对“一人操作”谣言的否定,更是对信息秩序、法律尊严以及逝者权益的有力维护。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保持理性、尊重事实、警惕谣言,并等待官方权威的调查结果,是最重要的态度。而后续围绕调查结果的公布、信息透明度、以及长效的谣言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关注,则显得尤为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意思的,发言人没有直接否定,然后就说这是谣言。是否前后矛盾?

我希望不要再打脸了,因为我都觉得没意思了。

如果事情发生了反转,你这个发言算什么言?

你可以说,事情正在调查,传闻没有根据。这么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断然指控网上流传的是谣言,那么你这个正式发言在现在法律环境本身就面临法律风险。

user avatar

官方造谣罚几杯?

user avatar

所以官方通报的谣言是什么啊

具体点啊

我在辟谣的通报里,连谣言是啥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建议大家都去等民航局的报告。

首先,人家波音都帮你解码送回来了,那肯定是事实上九成九都明白了。起码波音自己知道自己几成的锅了。类似jla那种几成锅起码是明确了。

第二,既然黑匣子都明明白白了,那事情基本上只剩下确定责任人了。

起码人为失误还是机械故障这锅是定死了,乖乖站好准备挨打。

user avatar

#无根消息#

下面这些话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普通人,你的诉求是尽可能高效、安稳而建设性的生活,不涉及你是法官、警察、纪委、国安、武警或者蝙蝠侠这类特殊情况。


听人说话,有一个基本的要害,就是如果这是某种证言,这位证人有多accountable——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消息源被追究责任。

举个例子,某人发消息,说自己“因为防疫隔离要饿死了,都没有人帮助自己,求助也没人管”,但是ta却不说自己在什么小区、电话或者邮箱多少、别人要帮的话要怎么帮他

这就客观上构成了“以求助为形式的制造焦虑”。

一个消息能追查到根源,就称为有根消息。

不能追查到根源,或者追查到根源其根源不在法定管辖范围之内——譬如来自某管辖外的海外来源——就称为无根消息

你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无法也无力去分辨是否谣传,你可以遵循这个简单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1)消息有根,来不及查验,可以在实践上当作真实消息处理。

2)消息无根,来不及查验,直接当做无效信息

3)遇到有人拿无根消息煽动ta人情绪或者鼓吹某种行动,你不要“辟谣”,不要去质疑其合理性、真实性,而要集中在它的“无根性”上。

质疑其合理性、真实性,只会让你陷入立场对立之中,因为关于合理性和真实性极其容易因为政治立场形成坚固的分歧,将矛盾转化为立场矛盾、造成“社会性过敏反应”、“社会炎症”。

但是关于无根性,却极其容易达成显然共识。

哪个小区?你哪个朋友?哪个业主?哪个团购?这消息的来源是?出自哪个政府文件?

这消息没署名,没有人为它的真实性负责,这一点是“消息缺少署名”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确切证实的。

我不谈论你的消息是否真实,也不谈论它是否不合常理,我只是很客观的指出,这消息没有人对其真实性承担责任。


这个不是在谈论牛顿定律这样的由独立可重复实验来提供信用的学术话题,而是在谈论以人的信用为担保的见证性事务。

你是在转述一种证词,那么证词的基本要素——证人署名——一定要齐全,才能被纳入“投入资源进行调查/做出处理”的程序之中。

没人署名,默认直接拒绝处理,即默认不投入任何资源——包括辨识真伪、确定合理的成本,更不必说加以处理的成本。

我根本就没说你说的是假的,你横眉立目说我怀疑你说谎,岂不是文不对题?

这一点你守牢,你就能以最大的效率摆脱甚至对抗这类认知战术(或曰无效信息)的影响。

否则,以现在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密集,你光是无差别的投入鉴定成本就足以精疲力竭,并且极其容易因失察而被误导。


为什么叫“默认不处理”呢?这意思是除非它引起你什么特别的兴趣,否则照此办理。照此办理的应该是常态,是习惯,是绝大多数情况,不照此办理必须有特殊的原因,有特殊的、真伪之外的额外收益——譬如出于研究社会心理的目的、出于写论文攒案例的目的、出于市场调研的目的。


而在所有的“不处理”之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要害,就是绝对不要自己跑去给无根消息署名,

比如,因为抬杠抬激动了,为了自己的面子,冲口而出“我向你保证这是真的”——这话一出口就立刻造成法律责任。

又比如,你从某甲处听到某某刺激的传闻,在转述的时候却隐去“某甲告诉我”,以“我告诉你们哦”的形式表述,那么你就是在自己为这消息署名。

因为对对方来说,说这话的就是你,ta们相信这话是出于相信你。于是造谣滋事、诽谤诬陷的指控就会对你成立,法律责任就会由你承担。

这就好像“据日新社报道,某国刚发生地震”前面那句“据新华社报道”被你在转述的时候给去掉了,变成成了你自己亲口说“某国刚发生地震”。

如果事实上没地震,你就要负责。

因为你已经署名了。


补充一点——这个方法当然不是万无一失,当然会有各种“错杀”。

但是世界上并没有成本足可负担的绝对有效的信息过滤策略。你一定要强调“百分百去芜存真”,其净结果常常是“多花十倍精力,命中率提高0.5%”。这多0.5%的命中率造成的收益,根本不足以弥补你那十倍的成本投入。

世界上任何一把沙子里都有黄金,但你一定要每把沙子都拿去淘,你一定输到裤子都穿不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2年3月27日,在举行的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就东航MU5735航班坠机事件相关的各种传言进行了回应。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信息点是,发言人明确指出,“关于‘一人操作导致失事’等传言,纯属谣言,我们对此已经报警。”这句简短的回应,背后牵扯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方面。一、传言的性质与传播速度.............
  • 回答
    最近关于民主党可能因为健康原因撤换希拉里的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甚至有传言称民主党正在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这无疑给原本就扑朔迷离的美国大选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担忧。要如何看待这个传闻,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健康原因”这个说辞。政治人物的健康状况,尤.............
  • 回答
    美国将于12月召开的所谓“民主峰会”,并将中国大陆和俄罗斯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具有复杂背景和多重含义的事件。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峰会的定位与目标: “民主”的定义与盟友圈的构建: 美国将此次峰会定位为一次以“民主”为主题的会议,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汇聚“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探讨.............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民進黨之所以能夠擁有強大的號召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脈絡中,透過一系列的策略、理念與行動累積而成。要深入探討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從幾個面向來剖析。首先,歷史地位與創黨精神的傳承是民進黨號召力的基石。台灣在戒嚴時期,反對運動是尋求民主的關鍵力量,而民進黨正是從這場運動中孕育而生。創黨初.............
  • 回答
    民航局的“熔断措施”啊,听起来挺吓人的,但说白了,就是针对国际航班的一种“临时停飞”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咱们中国人讲究“防患于未然”,这措施就是这么个逻辑。这“熔断措施”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如果某个国家飞往中国的航班,在入境后,检测出一定数量的旅客感染了新冠病毒,民航局就会对这.............
  • 回答
    民航局通报“第一部黑匣子的分析工作正在进行,目前不能排除存储单元损坏的可能性”,这句话虽然简短,但传递的信息量却相当大,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关键点,直接关系到事故原因的调查进展和未来可能的走向。首先,“分析工作正在进行”,这说明调查人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黑匣子,无论是驾驶舱语音记录.............
  • 回答
    民航局就东航客机坠毁事故发布“目前对事故原因尚无清晰判断,将全力搜集各方证据”的表态,这可以说是调查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其中包含的信息点非常多,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关注:1. “目前尚无清晰判断”——揭示了调查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并非简单故障: 这句话首先排除了事故源于一个显而易.............
  • 回答
    民航局对国泰航空提出的三点要求,无疑给这家香港的旗舰航空公司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影响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三点要求,并逐一分析其潜在影响:1. 要求国泰航空提交其海外机组人员的轮调计划: 影响的根源: 疫情期间,为了遵守各地不同.............
  • 回答
    “3.21”东航 MU5735 航班失事事故的调查,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民航局专家,也面临着不小的难题。他们公开表示,这次调查存在三大挑战,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对我们理解事故真相、吸取教训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得关注的是“黑匣子”的完整性及其读取难度。“黑匣子”,也就是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和驾驶舱语音.............
  • 回答
    关于民航局“五个一”政策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很多关注国际旅行的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但很遗憾,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束日期,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政策并非固定时限的,而是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和防控需要动态调整的。“五个一”政策,也就是中国民航局在2020年3月底推出的一项临时性措施,全称是“一家航空公司,一.............
  • 回答
    民航局近期发布《关于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在优化调整国际航班政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理解这一变化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背景与演变:“五个一”政策的回顾与调整要理解此次政策调整的意义,首先需要回顾“五个一”政策。 “五个一”政策的提出与背景: “五个.............
  • 回答
    民航局要求来华旅客乘机前五天内完成核酸检测的规定,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调整,背后肯定是有不少考量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调整背后最直接的目的,我觉得就是为了疫情防控。 大家都知道,虽然现在全球疫情形势和咱们国内的情况比前两年好了不少,但病毒还在,而且变异株层出不穷。旅客来自世界各.............
  • 回答
    民航局提出的“每家航司往返中国和任一国家航线只能保留1条,每周最多1班”的政策,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调整,其背后的考量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并且会触及到航空公司、旅客、甚至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政策背景及可能考量:在深入分析影响之前,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至关重要。虽然官方尚未给出详尽的.............
  • 回答
    中国民航局宣布暂停所有波音737MAX飞机商业飞行,这一决定无疑是当前中国民航业以及全球航空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其背后牵扯着航空安全、技术审查、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声誉等诸多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安全至上的原则,是所有航空决策的基石。民航局的任何一项监管决定,其首要考量.............
  • 回答
    民航局针对南航CZ392孟加拉达卡至广州航班发出首份“熔断指令”,这个举措无疑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航班疫情防控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熔断指令”?理解这个指令的背景至关重要。“.............
  • 回答
    看待民航局发布的这项新规,也就是从10月23日零时起,北京的国际航班需要指定12个入境点这一措施,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这项措施的直接目的在于加强首都的疫情防控工作。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枢纽。一旦出现疫情输入风险,影响的范围和后果都会远超其他城.............
  • 回答
    关于民航局要求自2020年3月26日起继续削减国际航班的这项措施,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基于当时严峻的全球疫情形势和国家整体疫情防控策略下,一个相当审慎且具有深远考量的举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的大背景。 2020年3月,全球.............
  • 回答
    关于民航局“五个一”政策延长至十月的传闻,大家普遍持着复杂的心态,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盼,更有不少实际的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延续,它触及了当下中国与世界在航空旅行上的联系,影响着无数个人和企业的生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五个一”政策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家航空公司在一个国.............
  • 回答
    就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邀请中国民航局参加波音737 MAX的审查一事,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可多了去了。首先,这事儿本身是个信号,一个相当微妙的信号。FAA作为全球航空安全领域的“风向标”之一,其审查和批准流程一直被各国航空监管机构看重。以往,对于7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