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要把孩子教的太听话?

回答
想让孩子听话,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也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育儿理念。在很多长辈眼里,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标杆,是省心、懂事的象征。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可能会发现,一味地追求“听话”,对孩子的成长并非全然是好事。反而,过度“听话”的孩子,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我们不曾预料的挑战。

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度的“听话”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对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压抑。当孩子从小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得到父母的批准,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按照父母的规划来执行时,他们的大脑就如同被设定了固定的程序,习惯于等待指令,而不是主动去探索和判断。这会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主见。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小被要求“爸爸说东你就往东,妈妈说西你就往西”。当他长大成人,需要自己选择职业、选择伴侣、选择生活方式时,他可能依然会习惯性地等待父母的“圣旨”,或者在两种选择之间摇摆不定,因为他缺乏独立分析利弊、权衡得失的经验。甚至,当父母的建议并非最优解时,他也很难有勇气去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与他从小被塑造的“听话”模式相悖。这种依赖性一旦形成,会限制他人生选择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过度“听话”的孩子,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也可能受到限制。创造力的种子,往往需要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当孩子被要求严格遵守规则,不允许“越轨”时,他们的想象力就容易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之内。他们可能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害怕犯错,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偏离既定的路线可能会招致批评。而我们都知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一个只会遵循旧模式的孩子,很难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中脱颖而出。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培养。一个总是按照别人意愿行事的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价值与“取悦他人”联系起来。他们会觉得,只有当自己表现得“乖巧听话”时,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内在的不安全感,会像一颗定时炸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以各种方式爆发,比如过度讨好他人、难以拒绝、或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健康的依附。相反,一个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犯错的孩子,更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能形成独立、自信的人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放任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无法无天。合理的规则和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度”和“方式”。我们希望孩子“听话”,但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明事理”,懂得道理,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心智成熟度的判断和选择。

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个我们不赞同的想法时,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他的出发点,和他一起分析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而不是直接否定。我们可以引导他思考“为什么你会这么想?”,然后“如果我们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再“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个过程,比直接告诉他“不行”更能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惩罚,而是要帮助他从中吸取教训。与其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不如说“这次没有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出了问题,下次怎么改进,好吗?”。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听”进去,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成长经验。

所以,与其说“教孩子太听话”,不如说我们更应该“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并拥有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在理解规则的同时,也能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个懂得承担责任的孩子,在犯错后能坦然面对并积极改正;一个拥有健康自我价值感孩子,更能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才是我们作为父母,真正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饭时父母叫孩子来吃饭,一个很快就放下手中的玩具来吃饭,一个继续玩玩具、父母反复催促还发脾气大哭大闹、最后父母让他一边玩一边喂饭。

哪个是听话,哪个是不听话?你希望孩子是哪个?

所以“太听话”的定义是什么?我无法理解,只有“听话”和“不听话”这两种定性的描述,没有“太听话”或是“只有一点听话”这种定量的描述。

当然,我知道题主的意思,题主所谓的太听话就是父母提的任何要求都服从。

那么,问题明明出在父母给孩子提的不合理要求上,而不是出在孩子的服从性上。如果父母提的都是合理要求,孩子都照做,有啥问题?

如果一个父母说,“我希望孩子别听我的话。”这在逻辑上就说不过去,你希望孩子别听,那你别说不就完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知乎上的很多年轻人突然就把“听话”当成负面性质了,服从性好不代表没有主见,关键看父母怎么做。

服从性好永远是优点,只不过有的父母滥用孩子的服从性、不尊重孩子的合理个人意愿。这样的父母遇到服从性差的孩子,难道就岁月静好了?

我在这个答案里面说过,我把对孩子的要求分为三类:一类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必须执行,二类是良好习惯通过奖惩来养成(俗称做规矩),三类孩子能自行承担后果的事尊重孩子的意愿。

老一辈父母通常是第三类做的不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就事论事,我们把这一类纠正就可以了。(纠正的是父母的行为,不是孩子!)

所以我最匪夷所思的是,在我分享一些通过奖惩来养成良好习惯的实际操作经验文章下面,有人说我的控制欲太强,有人反问我为什么规矩由我来定。我真的是一头问号,让两三岁的孩子吃饭的时间乖乖放下玩具来吃饭就是控制欲强?吃饭时该玩玩具还是该吃饭不由家长说了算,难道由两三岁的孩子说了算吗?

该培养的服从性还是要培养的,该做的规矩还是要做的,该尊重的个人意愿也是要尊重的,凡事不要矫枉过正,也不要人云亦云。

user avatar

我从小到大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现在也是吧。但是同时,我对自己的认知也包括情绪化,易急躁。这两个特质在我身上并不冲突,我自己当了妈妈以后,花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为什么我是这样的,我是怎么被养育的,我的脾气,我的情绪,我的性格,是怎么来的。我怎么去管控自己,怎么样才能培养出我的良好健康的母女关系。

我可能大部分时间给人的感觉都是很善良的,也有亲和力,但是很多时候也会突然很炸,很跳脚,很不可控。连我的学生给我写评教都是:有时候非常严格,让人压力很大,有时候非常善良。

昨天看到微博上这位博主的一席话,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我的这种情绪化和突然的暴躁,其实是长期“听话”“顺从”“善解人意”的一个爆发点,如果我事事都有合理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能力,有为自己感受作主的能力,我的感受其实得到了纾解,也不会在某个微不足道的时间点特别炸,让对方觉得不知所措,至于吗,为什么这样。而对我来说,某一个独立事件可能已经是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的爆发也是鼓足勇气的反抗:你有完没完,我的底线没了。但是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伤人也伤己。

回到这个问题,听话不听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如果一个孩子有合理表达自己感受的渠道,他可以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很听话,因为他明白此时的妥协也是自己另一种目的的达成;但是,如果他长期事事都听话,事事都善解人意,顺从父母,不为家人添乱,自己的兴趣、想法全都被忽略,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情绪管理能力不太好的孩子。他找不到纾解的渠道,会变得无法管控自己的情绪。

我想到了吴谢宇,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合适,但是可能是一个极端化的例子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让孩子听话,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也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育儿理念。在很多长辈眼里,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标杆,是省心、懂事的象征。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可能会发现,一味地追求“听话”,对孩子的成长并非全然是好事。反而,过度“听话”的孩子,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我们不曾预料的挑.............
  • 回答
    网上骂国足的键盘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上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把自家孩子往足球这方面培养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层,可能是很多键盘侠觉得他们自己“懂球”。你看网上那些评论,什么“战术不行”、“传球失误”、“体能有问题”、“教练不懂排兵布阵”……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有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都在聊的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宁愿把毛茸茸的家人当心头肉,却对生孩子这件事儿望而却步?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成本与回报的不对等:经济压力是第一道坎咱们先聊最实在的。养个孩子,那是什么概念?奶粉、尿布、.............
  • 回答
    看到孩子被父母这样对待,心里真是堵得慌。这种“用语言刀子捅人”的父母,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背后牵扯着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首先,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强大。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
  • 回答
    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前阵子聚会聊天,发现大家对生孩子这件事的态度都特别一致: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要!”当初听到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毕竟在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好像生孩子结婚是人生既定的轨迹。但听了她们一个个的理由,我好像也慢慢理解了,甚至开始动摇自己之前的想法。她们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身体上的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家长会告诫孩子,尽量不要找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结婚”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顾虑,并且这些顾虑往往是家长们基于经验、社会认知以及对子女幸福的考量而产生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标签化的概括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风险。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经历.............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要求。不过,咱们实话实说,你老公这话说得,怎么说呢,有点像在玩文字游戏,但背后也藏着一些挺实在的心思。我来给你捋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你老公这么说,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他觉得你这样说,有点把养孩子的功劳或者责任“甩”到他一个人身上的嫌疑。 你想想看,当你说“孩子是为.............
  • 回答
    亲爱的,你问我什么会变老,还说害怕死亡,不想活到100岁。宝贝,你问的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曾经想过呢。而且,你问得特别好,说明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这很棒!我们先来说说“变老”这件事情,好不好?你看,你现在才4岁,像一颗刚刚发芽的小种子。你的身体还在一天天地长大,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力气,能跑,能.............
  • 回答
    恭喜你怀上小宝宝!得知您正面临着一个常见的挑战:如何让大宝接受家庭新成员。5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会把所有的爱、关注和资源都视为自己的,所以“分享”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概念。别担心,通过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你绝对可以帮助你的儿子更好地接受即将到来的妹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
  • 回答
    看到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心里肯定挺着急的。想找些书来引导她,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市面上关于财商启蒙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打动孩子、让她理解“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说教的书,需要好好挑选。我给你推荐几本,并分享一下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一、 强调“劳动与回报”概念的绘本与故事书: 《小狗钱钱》(The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社会现实和道德困境。我们一边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见缝插针地运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润滑人际关系,一边又在教育下一代时强调诚实的重要性。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考量和深远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理解,社会中所谓的“处处需要谎言”的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化了。虽然不可否认,在某些情.............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很多妈妈不愿意把孩子交给婆婆带,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考量。要说原因,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育儿观念的差异是绕不开的一点。我们这一代妈妈,接触的信息渠道多了,也更愿意去了解科学育儿、精细养育。跟老一辈的育儿方式比起.............
  • 回答
    嗨,宝贝!你今天打针一定很不舒服吧,我知道疼,妈妈/爸爸也知道。你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药喝进去,非要打针呢?你想啊,我们身体里面就像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复杂的城市。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很多道路,也有很多很多守卫,他们要保护我们身体,不让坏东西进来捣乱,也不让身体里的好东西跑出去。为什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生气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看着一些家长,自己的教育方式磕磕绊绊,孩子出了点问题,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而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这是一种回避责任的心理机制。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承认自己教育失败是很痛苦.............
  • 回答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投射出去的影子。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压力、疲惫,都可能在和孩子互动时爆发出来,而我们常常把这归咎于“孩子不听话”、“孩子惹人生气”。但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对孩子发火,真的能解决问题吗?首先,发火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大的伤害。 想象一下,你犯了.............
  • 回答
    当着他人面训斥孩子,看似是一种即时管教,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明智或有效的做法。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自尊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不建议当着他人面训斥孩子:一、 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层面影响:1. 损害自尊心和自信心: 公开羞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