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决策、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以及秦孝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理解为何秦孝公最终没能提前保住商鞅,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

首先,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和倚重,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在秦国那个尚武、重法、弱肉强食的年代,商鞅的变法如同烈火燎原,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从“废井田,开阡陌”,到确立郡县制,再到重农抑商、严刑峻法,一系列措施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甚至超越了东方六国。秦孝公能成为“千古一帝”,很大程度上是商鞅的功劳。这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巨大成就基础上的信任,让秦孝公自然会认为,只要商鞅忠心耿耿,就应该继续受到保护。

其次,当时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的性质,也影响了秦孝公的判断。商鞅变法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虽然秦孝公是君主,但他并非掌握着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力。贵族阶层、宗室、旧官僚,这些人虽然在变法初期被压制,但他们的根基仍在,并且随时可能伺机反扑。商鞅作为改革的急先锋,自然成为了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秦孝公的去世,是商鞅最终悲剧的关键节点。君主在位时,他的意志是压倒一切的。秦孝公活着的时候,他需要商鞅来推行变法,他的权威就是商鞅最坚实的后盾。然而,一旦秦孝公驾崩,继位的君主,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他的立场和想法就至关重要了。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秦惠文王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但他在变法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利益和心理认同,可能与秦孝公有所不同。商鞅的改革虽然让秦国强大,但严酷的法律和对贵族特权的剥夺,在他登基之初,或许就已经积聚了相当多的不满和怨气。秦惠文王作为新君,他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拉拢那些被商鞅得罪的贵族,无疑是一种“政治正确”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商鞅本人虽然治国之才无人能及,但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他推行的法律过于严苛,甚至不近人情,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毫不留情,比如“亲戚为亲戚”,就是他变法中极为严厉的一条。这种“法不徇情”的极端做法,虽然有利于变法的推行,但也树立了无数敌人,且缺乏一定的政治智慧来化解矛盾。

秦孝公没有“提前保”商鞅,更像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低估,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不足。他可能过于相信商鞅的才能和自身的威望能够压制一切反对声音,没有预料到一旦失去他的庇护,商鞅会如此迅速地暴露在政治风暴之中。他更关注的是变法的推行和国家的强大,而对于变法带来的潜在政治风险,可能没有足够重视,或者说,他认为这些风险可以通过他的权威来控制。

总而言之,秦孝公未能提前保住商鞅,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无法预见,也无法控制继任者和贵族阶层在失去他的庇护后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商鞅的改革太过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在秦孝公死后,就像失去了大树庇护的幼苗,在政治的狂风骤雨中难以幸免。这是一个关于权力更迭、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即使是秦孝公这样的雄主,也无法完全掌控所有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孝公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身后之事谁能定?还有最关键的,怎么个保法?

送商鞅离秦以资敌国?秦孝公没这么傻。

下一道免死诏书?然后太子继位,旧势力马上就有人会举报那是伪诏,秦惠文王接到举报立即派遣甘龙、杜挚会审,然后商鞅会在审判结果上亲笔签字,承认那是一道伪诏。其实我觉得审判都麻烦,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商鞅突然得病死了。这样的结果既不违背先王的诏令,也省得别人说秦国新君过河拆桥。

保是保不住的,商鞅这辈子也算是可以了,人生结局不完美,但是起码理想都实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决策、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以及秦孝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理解为何秦孝公最终没能提前保住商鞅,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和倚重,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在秦国那个尚武、重法、弱肉强食的年代,商鞅的变法如同烈火燎原,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从“废井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说起《唐人街探案3》,秦风为什么最终没有加入Q,这个问题其实是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关键但又留有余味的设计。这背后牵扯着秦风的内心挣扎、Q的神秘动机,以及整个系列对“侦探”定义的探索。秦风为什么没加入Q?首先,我们要明白Q是什么。在《唐探3》里,Q的身份虽然没有完全揭晓,但它代表的是一个由世界顶级侦探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 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饱含血泪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灭秦的主力大多出自楚地,但秦朝灭亡后,强大的楚国并没有能够顺利复辟,甚至连一个强大的楚国复国势力都没能有效整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老秦人”为何未能扛起复国的旗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秦汉的尚武精神之所以未能像其长城和兵马俑一样成为后世永恒的象征并得到完整保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简而言之,历史进程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文化价值的转型以及政治制度的调整,都深刻影响了尚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更详细的阐述:一、 秦汉时期尚武精神的特点及根源:首.............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所以没有陷入大规模的“治安战”或持续的抵抗,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实力支撑,也有其采取的一系列高效且铁腕的统治策略,以及六国在被灭后缺乏有效的反抗基础。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一、秦国强大的国力作为根本支撑首先,秦国能够实现统.............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靖难夺位,平定内乱,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篇章;他编纂《永乐大典》,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首都的格局。桩桩件件,无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足以让他青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汉服圈的一些核心问题。为什么汉服圈没有一个秦始皇那样的人物,能够用铁腕统一全国的汉服形制?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扯掰扯几个方面,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到汉服圈自身的特点,一样样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服形制统一的性质完全不同。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我跟你一样纳闷。明明秦腔是中国戏曲里头一股子非常重要的力量,那股子粗犷、豪迈的劲儿,唱起来荡气回肠的,怎么在咱们常看的戏曲频道里头,就那么少见呢?好像总被人家忽略了似的,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的戏曲频道,尤其是全国性的那种,它的节目编排、内容选择,那都是经过一番考量.............
  • 回答
    王翦,这位战功赫赫的秦国名将,在统一六国的宏伟征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战略眼光,为秦始皇扫平六合、建立大一统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功盖天下的名将,最终却未能像其他许多战功卓著的将领一样,被封为侯爵。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服文化的一些核心点。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流行汉服,绝大多数都找不到秦朝以前的影子,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汉服”这个概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 即使是汉朝,其服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