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音乐老师都diss流行歌曲?

回答
“大部分音乐老师都diss流行歌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过于绝对,但确实捕捉到了一种在音乐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讨论。这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音乐理论与技术的要求差异

经典音乐的复杂性: 学院派音乐教育通常强调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包括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等。古典音乐(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在这方面通常非常严谨,结构复杂,和声语言丰富多变,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乐理知识来准确理解和诠释。
流行歌曲的简化: 相比之下,很多流行歌曲在音乐理论结构上相对简单,和声进行模式化(如常见的 IVviIV),节奏模式也可能比较固定,旋律线也往往更易于记忆和哼唱。这使得它们在技术和理论深度上,与许多严肃音乐作品存在较大差距。
音乐老师的专业背景: 许多音乐老师(尤其是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的)接受的训练是以古典音乐为核心的,他们的教学体系和评估标准自然也会倾向于他们所熟悉的、更具“学术性”的音乐。流行歌曲在这些标准下,可能显得“不够深入”、“缺乏挑战性”。

2. 音乐的“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区分

对“艺术”的定义: 在许多严肃音乐的语境中,“艺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关乎情感的深度表达、思想的哲学探索、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挖掘,以及超越时代和文化的普适性。
流行歌曲的商业导向: 流行歌曲往往是为市场和大众口味而创作的,其首要目标是吸引听众、获得商业成功。这种商业导向有时会压倒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使其内容可能更偏向于即时性的情感宣泄、易于理解的主题,或者纯粹的娱乐性。
老师的价值判断: 音乐老师,特别是那些投身于培养下一代音乐人才的老师,可能会认为他们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接触和欣赏那些更能拓展音乐视野、提升音乐品味、培养深刻情感理解的作品。因此,他们可能会对那些被认为仅停留在“娱乐”层面,而缺乏“艺术深度”的流行歌曲持保留态度。

3. 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培养批判性思维: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音乐的结构、动机、情绪发展,并对其优劣进行判断。
“解构”与“欣赏”的差异: 音乐老师会教导学生如何“解构”一首音乐,理解其创作手法和背后意图。对于流行歌曲,这种“解构”可能很快就能完成,并且发现其结构和和声并不复杂,这可能导致老师觉得没有太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
“通俗”与“深刻”的矛盾: 当老师试图将一首流行歌曲作为教学范例时,如果歌曲本身的音乐语言较为简单,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那么“深入分析”的空间就可能受到限制,这会让老师感到教学效果不佳或无法充分发挥教学作用。

4. 音乐老师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成长年代的影响: 一位音乐老师的成长年代和他们接触到的音乐会深深影响他们的音乐品味和审美取向。如果在他们年轻时,流行音乐的制作水平、音乐风格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们可能更难接受当下主流的流行音乐。
对音乐“纯粹性”的追求: 一些音乐老师可能对音乐的“纯粹性”有着强烈的追求,认为音乐应该保持其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应被商业化和大众化过多影响。流行音乐的制作过程往往涉及强大的商业团队、市场调研等,这可能与他们对音乐“纯粹性”的理解相悖。
“不了解”也可能导致“评价”: 有些老师可能对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够深入,对其中的技术细节、创作手法和文化背景缺乏认知,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更容易采取一种“先批判再了解”的态度。

5. “Diss”这个词的含义和语境

并非所有老师都完全否定: 需要强调的是,“diss”在这里更像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对流行音乐普遍抱有的“保留意见”或“审慎态度”。并不是所有音乐老师都完全排斥流行歌曲,许多老师也会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或者分析流行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
专业人士的“苛刻”: 专业人士对任何领域的作品,往往都会有比普通大众更严苛的要求和更深入的审视。就像电影评论家不会对每一部爆米花电影都给予好评一样,音乐老师作为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对音乐的评价标准自然会更高。
引导学生多元化欣赏: 一部分老师“diss”流行歌曲,也是为了引导学生不要被单一的音乐风格所局限,鼓励他们去探索更广泛的音乐世界,接触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成熟的音乐审美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音乐老师对流行歌曲的“diss”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既包含了对音乐理论和技术深度的不懈追求,也涉及到对音乐“艺术性”与“娱乐性”的价值判断,以及教师自身成长经历和专业认知的体现。当然,这种“diss”也并非完全的否定,更多时候是一种引导和提醒,希望学生能够形成更全面、更具辨识度的音乐品味,理解音乐的多元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一些流行歌曲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音乐才华和艺术价值。因此,音乐老师的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音乐潮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没上年纪的音乐老师,我太能理解这个现象了。

假设你是个汉语言文学生,放着课程大纲里一大溜名著不看,老去读《小时代》《麻雀变凤凰》《五十度灰》,你的老师能不急嘛?

但话说回来,这些老师们都太耿直了,我就有更阴险的教学(矫正)方式。

由于我平时上课风格比较嬉皮笑脸,我的学生很不怕死,常拿口水歌来给我洗耳朵。

常见的有:

油管原创小众非主流曲子,
某些电影中仿古典音乐风的情调音乐,
以及一些时下流行的口水歌。

跟你的老师一样,大部分都是我认为不值得听的东西。

但是我不会立刻反对。


我会饶有趣味地听一会,然后把它当作听写练习:做个简单的分析,把旋律、和声扒下来。

扒不了的,我跟ta上课一起扒。

口水歌的话,一般不出15分钟能搞定。【就是这么简单鹅鹅鹅】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唱,或自己弹。


很快学生会发现,这首曲子把自己当成了个傻x:学会它门槛太低,也就毫无成就感

然后学生会注意到,这些作品的旋律 + 伴奏重复性高、和声过于简单且易预测、毫无音色变化、歌词不知所云、听起来质感不高......等等硬伤。

朋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所以这个时候,我会笑眯眯(暗搓搓)地,把这些硬伤拿来跟艺术歌曲/作品做对比。

比如说:

  • 简单的旋律:太多了。

莫扎特的一闪一闪小星星,贝多芬的 “当当当 挡”,拉威尔的Bolero,贝7第二乐章......但就是听不腻啊,这里面的技法很有得讲。


  • 歌词的艺术:舒伯特的歌,巴赫、莫扎特的咏叹调,等等。

像是《马太受难曲》里的责难犹大那段,合唱队以此起彼伏的卡农、大音程的跳跃,配合低音大提琴的快速跑动,以及德语独有的爆破音(e.g. 'Blitze' 的‘嚓’音)→ 要用雷鸣电闪劈死背叛者,听得寒毛直竖。


  • 深刻的情感: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肖邦......很多作曲家都是性格复杂的仔,作品也充满复杂别扭的情绪。

比如说肖邦的第一谐谑曲。诙谐感是一点也没有,反而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对自己不能回家参与战斗的自责,对当地人鄙视祖国的愤怒,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


片刻,学生被巨大的信息量轰炸,烧脑爽爆,回味无穷。


在这以后,就算学生再弹、再听这些口水歌,他们在学生耳朵里,已经变味了。

他们已经变成脚趾抓地的尴尬,以及智商堪忧的提醒,就像那些中二时期在qq空间留下的肥猪流自拍。

他们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这才是从根本解决的方法。耶。


*注:评论看不过来了,想加入我音乐群的(欢迎小白),直接私信我就行。

user avatar

怎么就把流行曲等同于口水歌...艺术歌曲等同于古典音乐了呢?

歌曲类,我看最有艺术价值的往往才是中间的部分,你也可以统称为流行音乐。(不同年代背景下来,摇滚爵士乡村世界全能算到流行音乐范畴)

论多样性它包含了所有除了传统古典管弦乐的音乐形态。论技巧那它已经远比古典音乐中的艺术歌曲复杂百倍。论审美和艺术性当代流行音乐也已经走得很远,艺术歌曲时期什么好听工整与之相比起来那是非常的乏味。

口水歌只是流行音乐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个门类,但在整个流行歌曲中的占比并不大。而且在今天媒体与资本双重作用下,具备快速迭代的特性。这个我倒是觉得不听也没啥损失,反正下个月流行的歌又是别的什么。

但流行歌曲和古典音乐绝对不是对立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哪怕某些看似毫无关系的重金属或者电子音乐,它也可能受古典音乐的影响很深,只不过在呈现上是完全另一种形态罢了。

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大门类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艺术歌曲在某种角度上也可以并到当时的流行歌曲范畴,在当时它们和民间音乐(当年的口水歌)虽然看似格格不入,但我们都知道,古典音乐作者会经常从民间音乐中取材的。所以它们的关系也并非那么遥远。口水歌中也可能提炼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一个喜爱以及懂得欣赏音乐的人绝对不会把音乐简单的标签化让它们对立起来.......但一个傻逼会,不管他是不是老师。

——————-

说句题外话,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是基础,基础不好的话,搞流行是会比较艰难的。起码很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如果理想只是当网红或写一两首口水歌上节目带流量的话,那啥也不学也行......因为在那个传播语境下,无知既是力量!

———————

11月1加更

从这些天的各种评论来看我仿佛感受到了某些古典听友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如果听古典的不能鄙视流行音乐,或者不能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那么听古典音乐的意义在哪?......哇...这个思维模式好可怕,照此逻辑一个听献给爱丽丝的认为自己可以在听keith jarrett的人前面找优越感呗....简直是荒唐。且他们对古典音乐鲜有自己的见解,几乎都是书上原封不动下来的,或是网上找来的近乎以讹传讹的内容。且没事就跟你谈什么人类命运深邃思想哲学什么的....如果一个认为自己懂古典音乐的人从古典音乐的所谓深邃思想中连对人类文明的包容与爱都感受不到,反而变得排他而狭隘......那他真的离音乐的本质越来越远了。

user avatar

我记得上世纪的音乐家为了写出好的作品,甚至会跑到穷乡僻壤听山歌、听劳动人民的号子,从中寻找灵感。

没什么比山歌号子这些东西更通俗吧?但它们并没被鄙视,反而给音乐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

流行音乐就是通俗音乐,正因为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才能流行,西方现代流行音乐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爵士、摇滚、乡村、雷鬼等众多风格,而且都来自民间,本质上跟中国的山歌号子没什么区别,就是唱着玩的,美国黑奴在创造布鲁斯、爵士乐时懂个屁的乐理?还不是觉得好听就这么唱了?

肖斯塔科维奇曾在作品中大量借鉴爵士风格,当时爵士乐可是妥妥的流行音乐,肖斯塔科维奇也没有看不起它。

音乐是服务于全社会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风格不同,接触更多的音乐类型反倒有助于打开眼界,开拓思维。

即便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将来会走那条路?如果将来你去做编曲,那么了解流行音乐的编写套路、了解大众的口味和偏好反而是有帮助的。

凡事都不绝对,看问题不能非黑即白,把什么都对立起来,答案从来都不只有一种,见识多总没坏处。

我不认为音乐老师有必要去diss流行音乐,就当闲着没事听个新鲜,也没什么不妥啊,听点流行歌就影响你学音乐了?这跟一说起游戏就仿佛洪水猛兽、打游戏就一定影响学习有什么两样?你们最欣赏的郎朗也会听流行音乐,影响他弹钢琴了?

当然,现在流行音乐市场过度商业化,为了赚快钱粗制滥造了大量的音乐垃圾,这是应该避免的,但我觉得一个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不会连这点分辨能力都没有。

如果只是一味地diss流行音乐,觉得流行音乐就是垃圾,也就难免会让自己变得局限,到头来损失的是谁呢?

不过要是你本来就对流行音乐毫无兴趣,或者你的工作跟流行乐无关,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听不听都无所谓,反正自己喜欢就好。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流行音乐就是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创作技法还是对音乐风格的发展拓宽上,都没有任何价值。

马上杠精们又要赶到了,拿MJ、jay周,或是什么本田雅人、小林香织,甚至费玉清、邓丽君来杠我了。

什么叫大部分?

点开网抑云,在里面随便翻。那才叫大部分。


流行音乐,只有少数是精品,是对音乐艺术的现代化诠释,是在新的时代对音乐的开创性探索,没有任何音乐人会否定它们的价值。实际上,这些音乐早已获得了应有的评价:MJ的地位有目共睹,而国内黑周杰伦的基本都是装逼。日本的流行爵士、实验、前卫都有相应的受众。

但是,这些是少数

非要写一个比例,他们占的比例,加起来都不足30%


剩下那70%,根本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很多人说好听就行,这就是外行硬充内行,鲁班门前耍大斧。大家都喜欢吃麦当劳,那麦当劳理应米其林三星?晚上吃泡面很解馋,但是这能改变它“junk food”的身份吗?

流行音乐,周、林、MJ是少数,学猫叫小苹果才TM是多数,我们批判也批判的是这些多数。有的人说不能批判,人民喜闻乐见,这就可笑。批判和有人喜欢它丝毫不冲突。

事实上,专业的学生、老师、从业者理应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批判没有错误。鼓套子+口水旋律+4536,一天能写一张碟的东西,还没人去批判,那才真的叫要完。至少,有人批判《学猫叫》,就证明有人还保有一些欣赏能力。只要他们不按着你的头不准你听流行,那他们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批判、否定流行音乐,没有任何问题。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充分肯定流行音乐对大众文化的促进作用。只要你们不按着我的头让我听学猫叫,那我充分尊重任何人喜爱流行音乐的权利。

百花齐放,互相尊重,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很可惜,我知道,哪怕说到这种份上了,还是有杠精要“我就是喜欢听流行,就是喜欢rap喜欢喊麦,你们凭啥BB,你们遗老遗少”。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很遗憾的送你一句话

我们充分尊重你吃shi的权利,所以请你尊重我们认为shi难吃的权利

user avatar

一个不错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遇到过这样的困扰。从四个方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语境的不同,导致大家的参考系是不同的。

先说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乐在欧洲,绵延差不多五六百年,到二十世纪中期逐渐走出主流视野,它的表达环境从教会到宫廷,再进入民间,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包含的音乐的流派也在这其中发生着变化。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讲,我非常赞同学习严肃的音乐的同学们多听古典音乐,而且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解析,解构古典音乐,把那套语境表达完全吃透。包括18,19世纪的艺术歌曲,我认为不仅仅要从音乐上分析他们,也要从他们创作的环境,以及歌词的内容去分析他们,以感受到那个时代艺术歌曲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实际上无论是从唱片还是从课本,基本上那个时代的精华已经被一代一代的人筛选过了。把那部分东西吃透,在我看来是理解古典音乐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回过头说流行音乐。

20世纪的流行音乐,是架构在爵士和声基础上的。这和传统的古典和声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境。不同语境下的表达,自然结果不一样,你如果笃信一套欧洲古典语境,确实很难对当代的语境有所认同,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其次是音乐自身发展导致大家侧重不同。

在电声乐器大规模使用之前,大家所使用的所有乐器都是利用物理共鸣/共振发声的。但是到了电声时代就不一样了。全新的音色可以被创造出来,到今天,甚至可以被算出来。所以,音乐创作的边界被大大扩宽了。

巴赫和贝多芬没见过电吉他,所以我们当下的创作手段实际上要比欧洲古典乐兴盛的时代丰富的多。

如果一定要从传统的谱面角度去审视现在的音乐,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古典乐比起当代流行音乐,更偏向于一种谱面音乐。当代乐的核心载体是录音。因为音色的丰富性已经上百倍于过去的时代。在录音发明之前的数百年,音乐都是以谱面的形式流传的,但是如今已经不是了,最流行的音乐传播主题是录音。原声乐器本身也没有大发展,艺术家们已经把音乐的边界扩大到整个声音领域。如果你闭眼不见或者不关注这些,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但是自己的选择,没必要去绑架当代的流行音乐。

比如,我们举个栗子。众所周知的Hip-Hop的起源曲

这首歌的Beats采样,来源于Chic的《Good Times》

如果没有早期的Funk,没有录音技术,也就没有Hip-Hop,采样这个东西简单么?一点都不简单。

真正把采样玩儿到头的大师。

随便找一首歌,就第一首歌,就采样了如下:

1. Best Foot Forward

Stanley Clarke - "Concerto For Jazz/Rock Orchestra Part II"
Russell Rush & Jazzy Jay - "Cold Chillin' In The Spot"
Sparky Dee - "He's My DJ"
Jeru The Damaja - "You Can't Stop The Prophet"
JVC Force - "?"
Kool G Rap & DJ Polo - "Poison"
Masters of Ceremony - "Dynamite"
Stezo - "It's My Turn"
Lifers Group - "Real Deal"
Divine Sounds - "Do Or Die Bed-Stuy"
Beastie Boys - "The Party's Getting Rough"

这些东西,大概是贝多芬们想不到的。那个时代录音都没有,更何况采样呢?也根本不会有这种形式被发明出来。也是那些音乐老师们根本不会做的。

当代艺术中早就把现成物纳入了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但是采样技术被纳入实际上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如今Hip-Hop这么流行,这种当代的手段也日趋于成熟。

我们不能否定流行音乐,就像我们不能肯定达芬奇就去否定杜尚一样。他们俩谁伟大?

他们俩都伟大。

最后是音乐水平问题

古典音乐的垃圾也很多。流行音乐的垃圾也很多。

很多说这些话的老师实际上对古典音乐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至少缺乏一个客观的,有足够量级的了解。不用从谱面看,从录音看就如是,从文献的角度看,有大量平庸的古典作品被演奏录制保留了下来,这些作品可能大部分音乐老师没听过,他们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古典音乐都是那些好的作品,因为他们的见识原因,他们未必能够客观的对待这件事。

如果有人跟我说古典音乐都是经典的话,那我能说从巴洛克时代到当代的大量垃圾作曲家。包括诸多垃圾作品。但是,那真是抬杠,没啥太大的意义。

音乐,最重要的是合适的表达

如果再有老师跟你说他看不起流行歌曲,你应该跟他谈谈音乐的时代表达问题。每种风格下都有优秀的作品和糟粕的作品。我们去分析这些作品好坏,关键的不是看它是什么风格,而是要看,他的表达怎么样。

音乐老师Diss流行歌曲,可能有自己的角度,如果他从教学的角度,希望让你完成教学目标的角度,你可以理解这是正常行为。如果他发自内心的觉得有问题,还把自己的看法奉为龟睾,那自然是他在音乐上的视野太过狭窄了。

user avatar

你如果拿一个复杂的爵士音乐给你老师听那就不是这种结果了。

偏见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流行歌确实过于简单、过于模式化了。

我们现在的抖音神曲,基本都是那两种和声套路,所谓卡农和声以及4536251……拿这两个模式去套,一套一个准。这样的音乐如何让一个专业从事音乐的人去尊重呢?

我们讲音乐的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具体的曲子确实有好坏。当下大部分的流行歌曲不要说和别的风格的曲子做比较,即便是纵向和曾经的流行歌做比较也很难有什么进步——甚至还退步了。

尤其是当下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抖音神曲,几乎就是放弃了艺术创作的成分,一切全部向钱看齐。只要有流量那就是好作品,结果就是只顾短视频那15秒钟的副歌写的好,其余部分就完全敷衍了事。一首曲子只听副歌高潮那15秒,其余部分则完全可以忽略——这就是抖音神曲给流行音乐造成的极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音乐老师看不上流行音乐了,估计不少流行音乐的从业者也看不上。然而市场驱动一切,这些糟糕的抖音神曲确实就能有流量——那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一起摆烂了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部分音乐老师都diss流行歌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过于绝对,但确实捕捉到了一种在音乐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讨论。这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音乐理论与技术的要求差异 经典音乐的复杂性: 学院派音乐教育通常强调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包括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很多游戏里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从一个喇叭里冒出来的,一点立体感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身临其境了。这可不是因为程序员偷懒或者音效师不给力,背后其实有很多挺复杂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看。首先,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 技术限制和成本投入。你想啊,要做真正牛逼的立体声,你需要非常精密的音频引擎,能够精确模.............
  • 回答
    这几天确实不少人在音乐平台上找崔健的《一无所有》,然后发现歌曲不见了,这事儿也挺让大家意外和困惑的。说起来,这首歌当年可是一首现象级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摇滚乐的开山之作,影响力太大了,能突然找不到,肯定得细说一下原因。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版权问题。音乐平台上的歌曲,无论是新歌还是老歌,都需要有.............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国内几大头部网文网站在打击盗版这件事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给人一种“默许”的感觉,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复杂的现实原因。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简单概括的。为什么头部网文网站不“彻底”打击盗版?首先,要明确一点,说“不打击”其实不太准确。各大平台都在尝试打击,只是效果和力度往往不尽如人意。.............
  • 回答
    音乐,本应是连接心灵的桥梁,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对特定音乐风格、音乐人甚至听音乐这件事本身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理解。在许多社会中,音乐的喜好常常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
  • 回答
    b站上关于日本动漫现代音乐歌曲的弹幕中出现“大正昭和之交是最浪漫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情结。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下的短暂辉煌“大正昭和之交”大约是指上世纪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这段时期。这个时代在日.............
  • 回答
    俄罗斯在文学、数学、音乐等领域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众多“大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独特民族性格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根基: 俄罗斯拥有漫长而独特的历史。从古罗斯时期开始,东正教就深刻影响了俄罗斯.............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 HiFi 音箱和耳机没有像普通电子产品那样普及开来,以及这其中价格因素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确实触及到了很多技术、文化和市场方面的考量。首先,关于“太贵”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远不止于此。价格是绝对的门槛,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些年音频行业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唏嘘的现象。一边是 HiFi 耳机市场如火如荼,新品迭出,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关注;另一边,曾经的客厅王者——HiFi 音响,似乎正经历着一段漫长的“寒冬”。为什么 HiFi 耳机市场越来越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 回答
    暑假是师范音乐学院大一新生巩固基础、拓展视野、为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刚踏入大学校园,你可能对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路径感到有些迷茫,没关系,这是正常的。这个暑假,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一、 巩固专业基础,精进演奏或演唱技艺作为音乐.............
  • 回答
    谈到在“大奥”里听音乐,这可不是件寻常事,更别说仔细形容了。你想想,那地方可不是让你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戴上降噪耳机,然后开始陶醉的。大奥是规矩森严,层层叠叠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和肃穆。所以,要在那里听音乐,首先得考虑的是“怎么听”。并不是说你带着自己的阮咸或者三味就能随随.............
  • 回答
    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根植于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追求的因素交织而成。简单地说,他们的目标、环境和受众截然不同,这就自然导致了创作理念和方法的疏远。首先,让我们谈谈他们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路径。严肃音乐,通常我们将其与古典音乐联系起来,其根基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嘿!姐妹们,想换手机是不是又在纠结了?别急,今天就给你们来点实在的,聊聊3000左右价位,女生们最关心的几个点:续航、听歌、还有那刺激的“吃鸡”!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肯定得把我的经验掏心窝子地说出来,保证你们看了不踩雷!首先,咱们得明白,3000块这个价位,能买到的手机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在续航和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对汉字注音系统感兴趣的人会问到的。要说清楚大陆为何放弃注音,转而使用汉语拼音,这背后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考量。咱们就一点点捋一捋,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得明白,注音符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音”)和汉语拼音,它们 原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给汉字标注读音。 就像给小.............
  • 回答
    想在千元以内找到音质出色的耳机,这绝对是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别听那些动不动就上万的“烧友”们吓唬你,这个价位段藏着不少实力派,只要你懂一些门道,就能淘到让自己心动的宝贝。今天我就来好好跟你聊聊,怎么在“万元以下”的森林里,找到那几棵闪闪发光的“好声音”的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音质是主观的,但好的音.............
  • 回答
    索尼WH1000XM3 的音质,如果单从纯粹的声音表现力来衡量,我觉得能跟一些定价在 20003000 元区间 的中高端有线大耳较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等同于这些有线耳机,毕竟两者在驱动方式、佩戴体验和侧重点上都有差异。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声音的“干净”与“素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中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耳机发烧友的心窝子。市面上确实充斥着各种“性价比爆棚”、“吊打万元机”的低价耳机,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低价耳机真的能跟千元级耳机掰腕子吗?千元耳机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低价耳机敢叫板高价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