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彻底否定中医,保持中立不行吗?

回答
“彻底否定中医”和“保持中立”这两种态度,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确实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很多人会困惑,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其他事物一样,对中医采取一种相对中立、开放的态度,而是走向了“彻底否定”的极端?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科学、文化以及利益交织。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彻底否定中医”这个立场,它为什么会如此鲜明,甚至到了“彻底”的地步。

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突是核心原因。现代医学(通常我们称之为西医)建立在严谨的实证科学基础上,强调可重复的实验、可量化的数据、可验证的机制。疾病的诊断需要客观的指标,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大规模、双盲、随机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中医,尤其是在其经典理论层面,很多概念,比如“气”、“血”、“阴阳”、“五行”、“经络”等,是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去精确测量和验证的。

比如,中医诊断常依赖“望闻问切”,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声音、舌苔,通过询问症状,通过触诊脉象来判断病情。这些“信息”很多是难以量化的,不同医生之间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再比如,中药的成分复杂,很多药方的组方原理是经验性的,其药理机制在中医理论框架下解释,而用现代生化、分子生物学方法去解析,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发现其解释与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较大出入。

当现代科学研究试图用其方法论去“验证”中医时,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例如,很多中药复方经过现代科学分析,发现其有效成分复杂,单一成分的疗效可能不显著,或者其整体的协同作用难以在体外模型中完全复制。很多研究也暴露出,一些声称有效的中医疗法,在严格的对照试验中,其疗效并不显著优于安慰剂,甚至无效。

因此,“彻底否定派”认为,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及其疗法,无法通过最可靠的科学方法被证明有效,那么它就没有资格被纳入主流医学体系,甚至应该被视为伪科学。他们认为,将未经严格验证的疗法应用于病人,是对病人健康的不负责任,可能耽误了病情,甚至造成伤害。在这种观念下,“中立”就意味着对潜在的无效或有害疗法保持宽容,这与他们追求科学严谨的初衷是违背的。

其次,历史的演变与现实的脱节也是重要因素。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古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论》,被视为中医的经典。然而,这些经典理论产生于古代社会,其世界观、自然观与现代科学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古代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很多是基于哲学推演,而非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彻底否定派”认为,中医的许多理论,在现代科学看来,已经过时且缺乏科学依据。他们认为,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更精确、更有效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医在很多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他们也看到了现实中一些中医从业者的夸大宣传、欺诈行为,以及一些被包装起来的“传统疗法”缺乏科学支撑,这加剧了他们对中医的负面观感。

再者,“中医”的定义模糊性也促使了“彻底否定”的倾向。如今我们谈论的“中医”,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它既包括了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的传统中医,也包括了许多在现代条件下,结合了现代科学知识进行改良和创新的“新中医”或“现代中医药”。还有一些,则是一些打着中医旗号,但实际上内容空泛、缺乏实质的“伪中医”。

对于“彻底否定派”来说,他们往往很难区分这些不同的“中医”。在他们看来,既然核心理论体系存在科学上的疑难,那么无论如何改良,都难以摆脱其“非科学”的本质。所以,索性一概而论,彻底否定。

那么,为什么“保持中立”似乎很难,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彻底否定”而非“中立”?

“保持中立”意味着承认中医可能存在一些价值,也承认其存在一些问题,并希望在科学的框架下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研究。这是一种更为审慎和开放的态度。

然而,“中立”在很多情况下,会被误读或被解读为“默许”或“纵容”。

1. 科学标准下的“中立”要求极高: 要真正做到对中医的“中立”,意味着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中医的“有效”部分,同时也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揭示其“无效”或“有害”的部分。这需要大量的、严谨的科研投入,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而长久以来,中医的研究和推广,往往夹杂着文化、情感、甚至商业的因素,使得纯粹的科学中立变得困难。

2. “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 在很多争论中,人们倾向于采取“非黑即白”的态度。当面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如中医,有人会因为对其某些方面的不满或质疑,而走向“全盘否定”;也有人因为对其某些传统的认同或情感的连接,而走向“全盘肯定”。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中立”显得过于模糊和温吞,难以获得支持。

3. 利益集团的推动: 在现实中,无论是支持中医的利益集团(如一些中药企业、部分中医从业者、以及一些倡导传统文化的人士),还是反对中医的利益集团(可能包括一些现代医学的从业者、医药公司,以及一些致力于推广科学普及的机构),他们的立场往往是鲜明的,甚至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在这种利益博弈中,“中立”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4. 文化情感的裹挟: 中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否定中医不仅仅是科学上的判断,更是对传统文化、民族认同的一种否定。这种情感因素使得一些人难以保持冷静和客观,从而倾向于更极端的立场。反之,也有一些人,因为对西方文化的抵触,或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选择“盲目”支持中医,否定一切批评。

5. 对“中立”的误解: 有些人可能认为,“中立”就是对中医既不赞扬也不批评,听之任之。但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对一切知识和技术进行审视和检验。如果“中立”意味着放弃科学的批判精神,那便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退让。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彻底否定”而不是“中立”?

“彻底否定”往往是建立在对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医现实存在问题的强烈认知之上。他们认为,中医如果不能通过科学的检验,那就是“伪科学”,就应该被清除出“科学”的领域。他们将“中立”视为一种对“伪科学”的妥协,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是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换句话说,对于“彻底否定派”而言,保持“中立”并不是一个选项,因为他们认为中医的“非科学性”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任何“中立”的态度都是对科学的“不尊重”。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除恶务尽”的姿态,将他们认为的“伪科学”彻底剥离,以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和权威性。

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代表“保持中立”就没有价值。实际上,更成熟、更符合科学精神的态度,或许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继承”和“科学性审视”。

科学性审视,意味着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医的每一个成分、每一个理论,去尝试解释那些能够解释的部分,去验证那些可以被验证的疗效,同时也要勇敢地揭示那些无效、有害的部分。
批判性继承,意味着在承认中医历史价值和经验积累的同时,对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扬弃,对其能够被科学解释和证实的有效成分和疗法,进行现代化研究和应用,而不是将其僵化地视为不可触碰的传统。

然而,在现实的舆论和社会认知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彻底否定”往往比“中立”或“批判性继承”显得更为激进和吸引眼球,也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为什么不能中立,而是要彻底否定”的疑问。这其实反映了在科学、文化、利益等多重因素的拉扯下,人们在面对中医这一复杂议题时,所产生的不同立场和认知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1+1=2

有人说1+1=4

你跑出来说我要保持中立,1+1就等于3吧。

正确与错误之间还是错误,不管现代医学和中医之中哪个正确,中立肯定是错的。

user avatar

从没有否定中医中药,一直觉得中医中药博大精深,同时也知道现在人们现在日益觉醒,对中医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哪里能找到真正的好中医,很多时候被假中医或者批着中医皮的西医坑,导致中医中药很多时候躺枪和背锅。

所以,我一直呼吁设立专门的国医院,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中药需求,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中医中药总是躺枪和背锅,而果实还长期被西医西药摘桃子。为此我有过专门的回答,不再赘述。

我觉得我已经够中立了,但是还被人误解为中医黑,我也是很无语呀。

user avatar

为什么高考生物只能把胳膊上那个跳动的血管叫桡动脉,而不能叫寸关尺,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中医说脑生涕心主神明肾主生殖器官,而现代医学却不承认,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检测新冠要用鼻咽拭子+实时荧光RT-PCR,而不可以用中医望闻问切,保持中立不行吗?

中医自古以来诊疗发热一绝,为何纯中医院在本次新冠中不允许设立发热门诊,或只能用西医标准设立发热门诊,保持中立不行吗?

西药也有很多毒副作用,为何不禁西药却禁中医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化学课只讲元素周期表而不教金木水火土?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何社会只承认西医的入职体检结果,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何要求全民接种西医研发的新冠疫苗,而不全民强制推广服用中药大锅菜,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自古以来天然中药香包、熏艾等都可以给疫区消毒,而现在人们却不认可,非要用84、医用酒精、醋酸氯已定、过氧乙酸等不健康不环保的人工合成化学药品?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孩子从小喝中药预防疾病,而幼儿园小学说没有疫苗接种本就不让入学?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医院验孕要用试纸和抽血检测hcg,而不用中医拿手绝活把脉验孕,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同样都是师徒师生制,我们村十八代中医传人就是非法行医,而西医学生可以堂而皇之进三甲医院?保持中立不行吗?

为什么嘴上说大力扶持推广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但关键时刻却身体很诚实的选择西医和现代科学,咱们做到言行合一就那么难吗?

为什么明明中医能治、能治好、能预防新冠,但全世界还在说新冠目前无药可治?把真相告诉大家就那么难吗?

题主,你说说,他们保持中立不行吗?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医粉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让人无语到这种地步。

他说:黄帝内经、中医课本、正规中医说话都算不得什么,最多只是补充而已。你得拿出论文。

我相信就算拿出了论文,他又会说刊登位置可信度不高、医生是假的、用西方标准要求中医balabala。

他还说:肾主生殖,肾藏精。他又说,肾不是生殖器官,所以你这点就说错了,所以你全错了。

完全无视肾主生殖肾藏精是经不住推敲的,却来玩文字游戏和滑坡谬误。

难道贵方都讲究说学逗唱吗


有个老哥 @FoxMulder 说得好:路中间有一坨东西,看起来像shi,闻起来像shi,那就完全可以怀疑它是shi。

所以我顺口说了一句:这里有goushi。

这没毛病吧??

但有些人的逻辑是:

你尝过吗?没尝过怎么知道它是shi?

又或者:

你说它是goushi?不对!我分明看到这是一个人拉的!所以你说错了!所以你根本分不清什么是shi,你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食物……(无限滑坡延伸,偏离主题)


评论区有朋友说,中医肾不是肾脏,中医的精答主我也根本不懂——答主我压根就是外行不懂中医,别在这里瞎比叨。

Ok,那咱们一起看看老祖宗说了啥。

“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 发为骨痿。”——《素问·痿论》

“肾小则藏安难伤; 肾大则善病腰痛……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素问·痿论》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难经·四十二难》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针灸聚英.足少阴肾经》(明.高武1537年))

老祖宗自古以来都认为肾是上面描述的那些东西,是不是指代很清楚?

再来看看何为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难经.三十六难》

“生之来, 谓之精。”——《易经》

“夫精者, 生之本也。”——《灵枢·本神》

“ 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其精为形之始, 其形由精成之。”——《灵枢·阴阳脉解》

这个精也够具体吧?

那请问,为何到了讨论“肾主生殖肾藏精”正确与否的时候,你们又诡辩“肾不是肾精不是精”、“不懂中医说话不可信”?

到底谁在这里颠倒黑白,到底谁不懂中医?


被人举报了,有些地方说的太漏骨。所以往河蟹方向修改一下。


有的时候我问自己,真的那么讨厌中医吗?并不是。中医作为一门经验主义医学科目,虽然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也是包含了有效治疗方案与经方的。

我们真正反感的是:某些人为了维护其盲目崇古与文化自负的立场(甚至维护既得利益),不择手段的在互联网中大量散布反智反科学反社会的言论。

就譬如说双盲这个迄今为止最能证明因果关系的科学手段,必须用在验医验药上。这个大前提我们所谓中医黑一致认可,没有其他声音。

但看看中医粉呢?

有说中医药上市前严格双盲的,并称其为常识

也有声称人类科技落后,根本无法对中医药双盲的

还有人表示,中医药有没有效果“研究的时候”就确定了,而不是双盲确定(好家伙!君权神授的流氓逻辑,自此可以引申到医药上了)

更有诉诸虚伪的,反讽fda不完美,西医手术疗法会带来创伤和残缺,甚至偷换概念说“你们西医吃饭也双盲吗”

尽管他们所持意见是相互对立的,换做其他任何人都要辩一场吵一架了。但神奇的是,粉丝们内部却相处得十分融洽。

这更能说明:

中医粉维护的不是客观事实,不是医学与科学本身,而是一种狂热的立场。

只要对立场有益,只要可以消灭反对声音,无所不用其极。

但群众不是傻子,随着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如果中医行业生态仍乌烟瘴气得不到净化,它就只能被边缘化,直至淡出历史舞台。

哦对了,不要说什么“大力扶持推广”中医,话说一个几千年传承的东西如果真的那么那么科学有效且前景广阔,还需要扶持和推广吗?

然后大家扪心自问,你们所谓真正的中医还有多少?市场占有率是多少?又有多少是靠“相结合”苟延残喘的?

中医唯一的出路是验医验药,取精弃粕,不再玩中西医碰瓷、语言碰瓷、文化碰瓷……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中继续为人类做贡献。而各种反智言论只会给中医招黑,给中医现代化添阻力。

一粉顶十黑,实至名归。

user avatar

中立的话,你不能见个“医”字就觉得它是一种医术。

你要放空大脑排除偏见,然后去看中医的言论。越看越像跳大神和超能力大师。还宣称不能接受科学检验。

他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从中立的角度来说他就应该是鸭子对不对?

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大半中医黑确实不能客观看待中医。栗子卿和陈陈这样的才能算中立。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的物质是由细小微粒组成的还是由阴阳二气形成的?这种问题怎么保持中立?

到底是心脏还是大脑是控制思维的器官?这种问题怎么保持中立?

看到一个骗子在行骗,你是该揭露他还是不该揭露他?这种问题怎么保持中立?

一种药物对一种疾病是有效还是无效?这种问题怎么保持中立?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并不都是“老公老婆感情破裂到底是谁的责任”这种可以保持中立的问题。

中医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被承认,也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被否定。客观理性的看待中医必须把中医的各个命题拆解来,“物质是阴阳二气形成的”、“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苦瓜可以清热”、“连花清瘟可以治疗新冠”、“新冠是寒湿疫”等等等等,再逐条判断这些命题的正确与否。这需要的是事实判断,绝大部分并不存在中立立场。

说到底,题主你一直在用“立场”看“是非”。你要的“中立”是立场,但事实并不因你的立场而发生改变。我们经常进行事实判断都需要抛弃立场,就像“中国和美国哪个芯片工艺更先进”,如果不能抛弃立场进行事实判断,那就会重蹈满清“中华上国”被“蛮夷”用大炮打开国门的覆辙。

——————————再次更新

评论区不少人在说科学界也有争论,还有弦理论blablabla,科学界都没定论的事情我就敢说…还有人以此攻击我的大学教授身份…我也是不知道这些不知道是不是合格初中毕业生的朋友哪里来的勇气。拜托大家先去看看弦理论的科普再来评论好不好?“物质是由一维弦组成的”和“物质是由细小微粒组成的”又不矛盾。弦理论里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弦,粒子都是由一维弦组成的,所以弦组成粒子、粒子组成物质。这一点很难理解吗?

“人是细胞组成的”和“人是原子组成的”也不矛盾。

但是,“物质是细小微粒组成的”和“物质是阴阳二气组成的”显然就是矛盾的。想在评论区里说“不矛盾”的朋友三思而后行,我下这个论断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

——————————更新

厌烦了一堆半懂不懂的中医粉跑来评论物质是不是微小粒子组成的,给你们补点义务教育课程吧,让中医粉们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个合格的初中文凭持有者。

《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英]温·哈伦 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科学素养的导航图》,2061计划丛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

《科学素养的基准》,2061计划丛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科技部、中宣部

11.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

user avatar

我拿来主义。吃过有效的,不管中药、西药,都常备。不知道这个算中立,还算三观已不可救的中医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