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周期性」噪音其实并不是这次Nature Catalysis[1]的首创,崔屹选择放弃一作,弃车保帅是「明智之举」,但这一行为,完全是一个愧对其咖位的行为,可以说得上是毫无担当。
因为这本来大概率就是一作的问题,以崔屹这个级别的大水牛,在2018年已经站在学界顶端的时候,动机上没有必要为一篇子刊造假。这一点和那些学术生涯早期出问题的大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Pubpeer上可以查到一作Zheng Xueli在2017年发表在Joule上的一篇论文[2],同样是一作,同样是大子刊,然后受到了一模一样的质疑。
在Joule文章的补充数据Figure S20中,同样是电流密度数据,其噪音也是出现了惊人的「伪周期性」。
这一点,与Nature Catalysis中出现的的情况如出一辙。
而Joule的论文中虽然也有崔屹的名字,但通讯作者是Zheng Xueli在UT的老板Edward H.Sargent。
同样的参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一作与不同的通讯作者,那么大概率是一作有问题。
但同样的问题,两个老板的反应也非常微妙。
Joule的论文被质疑后,Sargent直接拿出了原始数据,并找到了仪器的供应商,解释了「伪周期性」的问题。
在Sargent本人在Pubpeer给出的回复中,作者提供了原始数据,并进行了叠加,并证明了原始数据就出现这种电流密度的「伪周期性」。然后引用了检测仪器的供应商BioLogic所说的「这种伪周期性在仪器的使用中经常见到」(The company mentioned that these pseudo-periodic patterns are frequently seen),注意,是经常。潜台词就是这是由于仪器在进行实验时的设置导致的。
那么Nature Catalysis是出现了一样的问题吗?
查阅原文后,我们发现崔组所用的设备也是由BioLogic提供。如果Sargent所说为真,BioLogic设备经常出现这种「伪周期性」的现象,那么崔屹就算找不到原始数据,也能够使用同一个设备做出相似「伪周期性」噪音,或者找供应商提供出现这种「伪周期性」的真实数据。就算图片不完全一样,也至少可以证明这部分不是PS出来的,是由设备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足以解决这次危机。
而且崔屹直接选择了撤稿,就说明这事情根本没有Sargent说的那么简单。两个通讯作者中,至少有一个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应为按照Sargent的说法,「伪周期性」应该是很好重复的,可崔屹组用同一个设备就是重复不出来。
这事凭什么就这么巧,同一个一作,同一种实验,同一种设备,出现一样的「伪周期性」噪音,而且VMP3应该是一个很常见的设备,按照BioLogic的说法,「伪周期性」是频繁出现的,那为什么没见别人被锤,就你Zheng Xueli连着17年、18年两篇子刊被锤两次。
这种小概率事件,让我觉得Sargent对Joule论文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所谓BioLogic的声明,实际上没有其他任何证据表明「伪周期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巧就巧在Sargent拿出来了原始数据,这就更加离谱了,这个原始数据的真实性非常可疑,值得更加深挖。
当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定要好好保存所有的原始数据。有原始数据的话,什么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目前这个情况来看,崔组和Sargent本身就因为这种「伪周期性」是否存在产生一些分歧,再加上崔也是Joule论文的参与作者,如果他撤稿Nature Catalysis的逻辑,崔应该也要求撤稿这篇Joule的论文。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事就一棍子打死崔。虽然人家是顶级水牛,但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干净的,这个体量的发文量,Pubpeer能查到的质疑也一只手数得过来。
毫无疑问,就算Nature Catalysis作为一作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难道作为通讯作者的崔屹、斯坦福大学仅仅只是撤稿就够了吗?虽然看起来无法重复就选择撤稿是国外诺奖级大佬的常规做法,已经比国内某些院士受到质疑后不重复、不撤稿好了很多。但根据斯坦福大学的数据保留政策,课题结束后应该至少保留原始数据三年。
三年其实已经是很松的政策了,大多数科研院所基本是五年,一些科研院所甚至是十年。
这篇出现原始数据丢失情况的论文是2018年12月发表的,2020年编辑部都发表了关切申明,就算到撤稿之日也不足三年。而且难道就是刚好这个有问题的图片的数据丢失了,其他原始数据就没有问题吗?崔组、斯坦福的数据保留情况本身就令人堪忧。如果真的按照规定保留了,崔组就算拿三年前有问题的原始数据都能糊弄一下。作为课题组负责人,虽然我善意的揣测崔没有指示造假的动机,但崔的失职直接导致了论文的发表,这是必然要承担责任的。
在世界上最顶尖大学、最顶尖实验室都能发生数据短时间内突然丢失的事情,无论是因为数据产生者造假亦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这都值得课题组PI、学校、以及每一个学术工作者的反思。
仅仅是撤稿,而不采取系统化的行动来改善这种糟糕的情况,只会让学术环境更加恶劣。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C·Liu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zhaochenxu@viax.org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
今年的第一篇Nature正刊撤稿都过了两个月了,一作还屁事没有的当着清华副教授。
如何看待微软颠覆性成果「量子系统或存天使粒子」遭 Nature 撤稿,数据有不适当加工、结论不靠谱?
如何看待清华物理系副教授张浩的「量子系统或存天使粒子」遭 Nature 撤稿,涉嫌学术造假?
17年那篇马约拉纳的Science都被人March Meeting骑脸说数据不存在了,一作也好好地在北大占着坑没挪窝。
如何看待 1 月 3 日 Science 发表负面结果论文:「天使粒子」实验结果不能充分表明其存在?
就一篇子刊,大老板还是正值巅峰的材料大佬,哪来的信心在这看待看待的评头论足。
反对用random函数来制造噪音的说法,完全就是误人子弟。random函数产生的随机数一般符合均匀分布或正态分布。但真实测量仪器产生噪音根本不是简单的均匀分布或者正态分布。只要算一下真实仪器的噪音能量谱,马上就露馅了。
学化学和材料的不学信号与系统,根本无法理解测量仪器的噪音是如何产生的。做个假也做的不伦不类。比较靠谱的做法,要先根据测量仪器的真实数据,把噪声的能量分布计算出来。然后做System identification,当然学化学和材料的也是不会懂的,因为这是自动化专业学的东西。当然也有比较方便的工具,MATLAB的核心工具箱simulink就是干这个事的。
最后,霍华德来教你天衣无缝的图谱造假:1. 先弄清楚峰背后的物理原理,共振产生的一般是洛伦兹型峰,多种因素叠加一般是高斯型峰。2. 计算系统阻尼及峰强度,如果强阻尼可能会造成峰位偏移,最好解一下偏微分方程,不要直接套公式。3. 如果两个峰比较近,还需要考虑模式耦合,可能会有能级劈裂。4.确定噪音类型,白噪音、1/f噪音,棕噪音、粉噪音及其多种混合。5. 分解噪声源,分别测量噪音能量谱,根据噪音类型及强度重新生成背景噪音。以上,是我做梦的时候梦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