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魔戒》小说,但算不上粉,斗胆答一下这个问题。
看到问题下不少高赞回答都说“就是网文惯的”,可题主在评论区里反复申明自己其实不怎么看网文,阅读经验主要集中于西方通俗文学和现代经典小说(比如《丧钟为谁而鸣》)。所以我觉得题主看不下去《魔戒》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不清楚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叙述风格的区别。
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这100年左右的时间是“古典”和“现代”的分节点,这100年里,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身,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文学亦然。
就小说而言,最大的区别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古典”时期的小说语言是叙述性的,而现代小说的语言是符号性的。
导致这一区别的原因是,由于电影和印刷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大规模普及,一百年间读者的认知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举个例子,古典作家的代表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出版)中描绘圣母院的一段话:
如若只举几个最突出的例子,当然首先要说圣母院的门脸儿,建筑史上再也没有比它更为壮丽的篇章了。正面的那三座尖顶拱门,那锯齿状飞檐层浮花刻镂,有着二十八座列王塑像的神龛,那中央的巨型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棂侧窗,犹如祭师两侧有其助祭和副助祭(3),那高高单薄的梅花拱廊以细小圆柱支撑着笨重的平台,还有那两座伟岸的沉黑钟楼,连同它们的石板前檐,上下重叠为雄伟的六层,构成和谐宏大整体的一部分,——这一切,既是先后地、又是同时地,成群而不紊乱地尽现眼前,连同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强劲地结合为肃穆安详的整体。简直是石制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型杰作,其整体既复杂而又统一,如同它的姊妹伊利亚特和罗曼司罗(4);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伟大产物,它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可以看见千姿百态突现着由艺术家天才所训练的工匠的奇想。总之,是人的创造,它雄浑而富饶,一如神的创造,它似乎从神的创造中窃得双重特征:既千变万化,又永恒如一。
(后面还有更长的一段,就不引了)
怎么样,读完是不是感觉很啰嗦,很废话,很不明所以?为啥雨果要啰里吧嗦写这么大一段?废那么多话,我还能不知道巴黎圣母院长啥模样吗?
没错,你这么想,是因为你是一个现代人,所以你知道巴黎圣母院长什么样。在读雨果的这段文字前,你已经在电视、电影、网络、新闻、图片、游戏...里,看到过无数次巴黎圣母院的模样了。甚至可能还爬过好几次。
而雨果那个时代的读者,大多数人可能真的就完全不知道巴黎圣母院是什么样子。
他们也许听说过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但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电影、印刷术不方便印图、出门只能坐马车的信息匮乏的时代,巴黎市区之外的读者,对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究竟对应着怎样的一个实体,大概率毫无概念。
所以,雨果要写这么长一段,来告诉他们:巴黎圣母院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而这些,对于平时生活在信息海洋里,一听到名字脑中立刻能浮现图片的我们来说,太啰嗦了。
所以现代的文学,现代的小说,都不会再像雨果那么写了。一方面是现在信息过剩。另一方面,现代作家和读者都接受相似的基础教育,所以作家对读者的认知水平会有一个基本把握,知道很多事情用不着向读者解释。现代作家只要写下“巴黎圣母院”几个字,读者自然就了然那是一栋什么模样的建筑。就像大家上厕所时,只要看到“♂/♀”的符号,就自然知道自己要进哪间的门。用不着厕管大爷在门口贴一个几百字说明,告诉你要进哪间,不能进哪间。
回到《魔戒》中来,题主疑惑自己可以看下去海明威的小说,可读《魔戒》却觉得很不得要领,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海明威是一个百分之百的现代作家,而《魔戒》虽然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写法上却是相当倾向于古典小说的,二者风格截然不同。
为什么《魔戒》要用古典小说的风格去写?
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托尔金本人的爱好问题。托尔金是英国古典语言教授,自身的文学趣味就非常趋向于古典。《魔戒》的写作中也刻意借鉴了许多欧洲古典神话和英雄史诗。
另一方面,《魔戒》是现代史诗奇幻的奠基之作。许多现代奇幻作品里不言自明的设定,都是从《魔戒》开始奠基的。所以本质上,《魔戒》的世界也很难用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去呈现。
举个例子,《魔戒》第一部第三章,霍比特一行人刚出夏尔,第一次遇到精灵。原文是这样的:
歌声更近了。有个清亮的声音这时盖过了其他人的,用优美的精灵语吟唱着。弗罗多只懂得一点精灵语,另外两人则一窍不通;但那个声音糅合着旋律,似乎自动在他们脑海里成形,化作了他们只能半懂的话语。弗罗多听到的歌是这样:
纯净如雪,洁白晶莹!明净的夫人,西海彼岸的王后!莽莽林中,我们漫步迷行,您乃指引之光明!啊,吉尔松涅尔!埃尔贝瑞丝!您的双眸清澈,气息辉煌!纯净如雪,洁白晶莹!大海此岸的遥远异乡,我们向您歌唱!远在太阳诞生之前,您的闪耀素手播撒星辰;穹苍风野中璀璨盛放,您的银色繁花生姿摇曳!啊,吉尔松涅尔!埃尔贝瑞丝!在这遥远异土,林木之下,留驻的我们犹记,西方海上您的点点明星。
一曲终了,弗罗多惊讶万分。“这些是高等精灵[1]!他们提到了埃尔贝瑞丝[2]的名号!”他说,“夏尔历来极少见到这些最美丽的种族,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留在大海以东的中洲大地上了。这真是太凑巧了!”
三个霍比特人坐在路边的阴影中,不久,一群精灵就从小路下来,朝谷地走去。他们缓缓走过,霍比特人能看见他们头发上和眼眸中闪烁的星光。他们没带灯火,然而行走时,脚旁却像是环绕着犹如月亮升起前烘托出山岭轮廓的那种微光。他们这时安静无声,不过当最后一位精灵走过时,他转身看向霍比特人,笑了。
“你好啊,弗罗多!”他喊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外面。难道你迷路了?”然后他大声呼唤其他人,整群精灵都停下脚步,围了过来。
“这真是太妙了!”他们说,“三个霍比特人,深夜逗留森林里!自从比尔博走了之后,我们还没见过这种事。这意味着什么呢?”
“美丽的种族啊,这意味着,”弗罗多说,“很简单,我们看来是跟你们走了同一条路。我喜欢顶着星光行走,不过我会很高兴有你们做伴。”
为什么托尔金要那么详细的去写下精灵的歌?要反复让弗罗多强调“美丽的种族”?要不厌其烦去写精灵的外貌?很简单,因为他想告诉你:精灵是什么样的。
经过《魔戒》的奠基和随之而来的各类影视游戏作品的渲染,精灵的概念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们看到“精灵”这个词,就会自动联想起“尖耳朵、寿命长、样貌俊美、举止高贵、可能有些傲慢...”等等一大堆相关设定。就像我们看到“巴黎圣母院”脑子里就会自动浮现出图片一样。
但托尔金是“精灵”的奠基人,他那个时代的读者不会知道“精灵”是个什么玩意儿。所以他只能用古典小说的写法,像雨果描绘巴黎圣母院那样,不厌其烦向读者解释什么是精灵。
如果你看了觉得很啰嗦,好啦我知道什么是精灵,你干嘛写那么啰嗦?
那是因为你已经站在了托尔金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只是自己意识不到罢了。
从文学地位上说《魔戒》三部曲可以说是奇幻题材的开山立派之作,这三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比如精灵喜欢用弓箭、矮人喜欢挖矿、半身人喜欢美食走路没有声音等等,你可以在很多其他作品里找的到。另外强大善良的白胡子老头巫师、高傲的精灵王子、专情的精灵公主、忠诚的矮人战士等经典人物形象也在后世作品里层出不穷。你现在看到的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奇幻题材的文学创作或者游戏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魔戒》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魔戒》是当之无愧的奇幻王者。
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会影响代入感,我觉得没有这些描写才影响代入感吧。
魔戒一开始对弗罗多住的袋底洞有很详细的描写,比如写到袋底洞的窗户和门都是圆的,大门是绿色的上面有大大的铜门环,写霍比特人每天要吃七八顿饭,写他们举办宴会会邀请很多亲戚朋友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霍比特人这么一个种族,没有以上这些描写谁也不会知道霍比特人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大多数霍比特人都很乐观、恋家、单纯呢?为啥霍比特人喜欢美食?只有描写了他们平时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霍比特人这个实际不存在的种族才变得真实而鲜活。
任务内心活动描写当然也很重要,这是人物塑造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样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弗罗多带上山姆离开护戒队,原著里弗罗多是个单纯的没见过世面的霍比特人,他被博罗米尔袭击之后感到恐惧,也有被魔戒引诱后的贪婪,还有对伙伴可能会被魔戒引诱的担心,带上山姆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弗罗多如此多的心理活动才促成了这段剧情,如果没有弗罗多的心理描写那这一段剧情就显得比较晦涩。
我觉得魔戒正是有了这些详细的描写才把中土世界写活了,这正是因为这份鲜活才让魔戒的诸多设定能够一直延续到现在。
《魔戒》的确不像现在的通俗小说那样善于设置悬念、调动情绪来让你不停的读下去,但魔戒丰富的描写、庞大的设定、鲜活的人物塑造是现在绝大多数通俗小说所不具备的,魔戒的史诗感和故事感绝对是超越时代的,每天细细品读个一两章是非常充实的,放平心态去阅读才能领略它的魅力。如果用菜来比喻《魔戒》是顶级食材用简单的当时烹饪出来的,现在的多数通俗小说则是用过期食材大油大盐烹饪而来,前者越吃越好吃、后者吃多了就恶心了。
这问题和提问者的描述有些区别,我就简单说。
二十年前和十年前我都看过《魔戒》系列电影,没觉得多厉害。近些年我一直自己写东西,刚巧最近《魔戒》在影院重新上映,我又去看了看,立马明白《魔戒》厉害在哪。
我就用《西游记》为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但老实讲,《西游记》难度并不太大(相比较《魔戒》),因为男一号孙悟空,男二号唐僧,以及书中大量正反面人物,如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大鹏金翅鸟,东海龙王,太上老君,以及书中涉及的时代,地理方位,都是人们惯有认知中清楚了解的,作者只需要组织故事情节,然后增加一些地点(如花果山水帘洞),这部作品就大体成型了。
而《魔戒》类似《红楼梦》,如果你处在作者写作的时刻,没看过后来的电影和图片,那书中一切都是未知的,都需要人想象设计。当然,想象可以基于现实,例如《魔戒》中的服装,武器,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明显是欧洲中世纪。但除此之外,几个族群,不同族群的特质,地理方位,战争方式,大量东西都需要作者从零开始构思。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文化中有如来,也知道如来是佛祖,那我们描写如来出场时,勾画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具体语言就够了。但如果如来是我们为小说专门打造的人物,佛教也是专门设计的宗教思想,那描写就复杂了。
回到提问者所说,海明威的作品,是建立在多数已知的适度夸张,而托尔金的《魔戒》,是完完全全的创世奇幻。创世等于一个现成人物都没有,连环境时代都没有。奇幻是完全脱离现在生活经验方式,全部重造。这个作品特质,即是它赞誉高的原因,也是提问者看不进去的原因,因为有太多东西要讲清楚,而不重造,这些就不需要,可以直接讲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