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通缉令真的是像电视剧里一样画画像吗?那这样抓捕犯人的成功率高么!?

回答
古代的通缉令,说实话,和咱们现在电视里演的,那可真是大相径庭,别说画得像不像了,光是“画像”这事儿,就得先聊聊。

首先,得明白古代画像这玩意儿,和咱们现在数码技术加持下的高清照片,那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古代画师的手艺,那真是看个人水平,看当时社会的审美,更看画师是不是真的亲眼见过犯人。

古代通缉令的“画像”是怎么来的?

电视剧里常常演,捕快拿着一张犯人的画像到处贴,大家一看,哎呀,这不就是我们要找的人吗?然后犯罪嫌疑人就被抓住了。但现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理想化。

1. 亲眼见过犯人的机会太少了: 大多数时候,官府接到报案,犯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候,他们哪里去找一个“见过”犯人的人来画画像?

2. 证人描述的“艺术加工”: 更多时候,通缉令上的“画像”是根据目击证人、报案人的描述画出来的。你想啊,一个人被吓坏了,或者记忆模糊,描述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个大概轮廓,再被画师“加工”一下,那可真是千人千面了。你能指望一个被抢劫了的受害者,能精确地描述出劫匪的鼻梁高度是多少吗?

3. “写意”大于“写实”: 古代的画像,尤其是这种应急性质的通缉令,更倾向于一种“写意”的手法,抓住犯人的几个显著特征,比如身高大概多少、有没有胡子、穿着打扮有什么特点,甚至有时候会用一些笼统的词语来形容。比如“面色黝黑”、“身形魁梧”这种,你能从这俩词里画出个准确的脸吗?

4. 名字和籍贯更重要: 所以,与其说古代通缉令依赖“画像”,不如说它更依赖犯人的名字、籍贯、体貌特征的文字描述、甚至是他的犯罪手法、惯用地点等等信息。这些文字信息,往往比那张模棱两可的画像来得更实在。

抓捕犯人的成功率有多高?

实话讲,成功率真心不高,远不如电视剧里演得那么神乎其神。原因有很多:

1. 传播范围受限: 那时候不像现在,信息传播得那么快。通缉令主要靠官差、驿站传递,再就是张贴在官府门口、城镇中心等地方。很多地方可能根本没收到,就算收到了,也可能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太慢,犯人早就远走高飞了。

2. 画像辨识度低: 上面说了,画像这玩意儿,靠谱的太少。就算有人看见了,他脑子里那个模糊的画像和通缉令上的画像对不上,就算犯人在他眼前晃悠,他也不一定认出来。

3. 犯人善于隐藏: 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犯人只要愿意花心思,很容易就能躲进深山老林,或者混进人烟稠密的城市里,改头换面,找个普通的工作,日子照样过。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罪犯,比如江湖盗贼、甚至一些官员,他们本身就有躲避追踪的经验。

4. 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有时候,通缉令上的信息本身就带有偏差,比如名字错了,籍贯错了,或者描述不准确,这都会大大增加抓捕难度。

那古代官府是怎么抓人的呢?主要靠的是什么?

虽然画像的帮助有限,但古代官府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抓捕体系,主要依靠的是:

1. 线索和情报: 这是最关键的。官府会发动当地的“眼线”和“线索”,比如保甲制度(一种基层治安管理制度),会让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一旦有可疑人员出现,很容易就会被举报。还有就是通过审问同伙、被抓到的喽啰来获取情报。

2. 熟悉当地情况的捕快和差役: 很多时候,抓捕行动主要依靠的是对当地风土人情、人员构成非常熟悉的捕快和差役。他们可能认识当地的“三教九流”,知道哪个地方容易藏匿犯人,哪个地方有人可能会接应犯人。

3. 定点搜查和布控: 一旦掌握了犯人的大致行踪或者藏匿地点,官府会组织力量进行搜查。比如封锁某个区域,挨家挨户盘查。

4. 赏格激励: 通缉令上往往会标明赏格,谁能提供线索抓到犯人,就能获得一笔钱财。这极大地激发了民间提供线索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重犯,赏格非常丰厚,足以让很多人冒着风险去抓捕。

5. 文字描述的准确性: 我前面也说了,文字描述比画像更重要。如果通缉令上能详细列出犯人的籍贯、年龄、身高、体型、脸上有什么疤痕或者胎记、说话的口音特点、甚至常穿的衣服颜色等等,这些都会大大提高辨识度。

总的来说, 古代的通缉令,画像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种告知大众“有这么个人被通缉了”的方式。但要说靠这张画像就能准确找到人,那纯属是影视剧的艺术加工了。实际抓捕犯人,更多的是依靠细致的情报收集、人脉网络、基层组织的管理以及对犯人行为模式的分析,再加上物质奖励的驱动。成功率嘛,可能更多的是“大海捞针”中碰上运气,或者情报特别准确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所以,电视剧里那种“路人一看画像,立马认出犯人并报警”的场景,听听就好,别太当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有人讲古代通缉令根本没图像……

一派胡言!

正所谓有字为证,无图言屌。古代通缉令里,的确是有画像的。

南宋末,福州秀才林附祖在无锡的路上,被几个蒙古兵捉拿,硬说他是文相公。林附祖说,我他妈真不是文天祥。蒙古人拿出文天祥的画像说,你俩长一样,你就是。云:“你门(们)年四十,头戴笠,身着袍,脚穿黑靴,文书上载了你门,如何不是?”大概是老林和文天祥体态和脸型差不多,而且打扮一样,所以就被拿到京口去了。

林附祖到了京口,还是说我他妈真不是文天祥,蒙古人就说,那你证明给我看。大概文天祥的确是名人,因此有人认识,辨验之下,发现抓到的这个还真不是南宋的丞相。于是就把林附祖给放了,林附祖颠儿颠儿跑到南剑(福建南平等地),去都督府找到了真文天祥,把这事儿说了。文天祥听后,为林附祖事件赋诗一首。诗云:

画影图形正捕风,书生薄命入置中。
胡儿一似冬烘眼,错认颜标作鲁公。

冬烘,瓦塔也。

俗称眼瘸。

怎么就认错了呢?

主要是蒙古人在搜集文天祥的主要特征时,那些人说的不明显,总结得不好,或者是人家总结得好,画师不给力。因此说,乱世里抓人,成功率并不高。然而太平时期保甲制度下的抓人,成功率就很高了。

平民中跑路的重要犯人,也是有画像的。在元曲、明清小说中,有无数关于“画影图形”的描写。明代《六十种曲赠书记》里,将捉拿嫌犯的情况说得很明白了:“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见喧喧嚷嚷,捱捱挤挤,都在那里看什么榜文。老奴也在人丛中一看,原来把官人与老奴画影图形,各处张挂。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举首者,一体同罪。我们怎生走得脱身?”一甲一社,相互熟识,每到夜间,村社街巷一律有栅封死,除非有疾病生产等事,皆进出不得。这种情况下,有外来人进村进社,社员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外来的了,警惕就会提高。二十年前的农村依然存在着这种情况,大家对不认识的人的警惕很高。如果这时候有通缉令,再和通缉令上描述的黑框眼镜高裤腰一对比,还有得逃吗?

另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日本《周报》上的毛泽东画像:


那不是通缉令,是杂志编辑瞎贴的一张照片,就跟我国中学历史课本给历史名人贴一样的照片是一个概念。


我隐约觉察出来了,他们的真人应该比画像要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通缉令,说实话,和咱们现在电视里演的,那可真是大相径庭,别说画得像不像了,光是“画像”这事儿,就得先聊聊。首先,得明白古代画像这玩意儿,和咱们现在数码技术加持下的高清照片,那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古代画师的手艺,那真是看个人水平,看当时社会的审美,更看画师是不是真的亲眼见过犯人。古代通缉令的“画.............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古剑奇谭三》首章通关率不到35%?这数据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全无道理。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游戏体量与初期劝退的可能性首先,《古剑奇谭三》不是一款速食游戏,它的世界观构建、剧情铺垫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首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前三、五小时”,对于很.............
  • 回答
    通假字,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在文字使用中,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它不是古人的“错别字”,而是一种约定俗成、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要理解通假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通假字的本质:通假字的本质在于语音的关联性。在古代汉语,尤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当.............
  • 回答
    取名“乾通”何意?古文中“乾通”的意思?“乾通”这个名字,拆开来看,“乾”和“通”都有着深远的寓意,合在一起更是意蕴丰富,充满阳刚、顺遂、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 字面解析与引申寓意 1. “乾”的含义:“乾”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天、阳刚之气.............
  • 回答
    古人如何断定食材的“性”?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充满智慧的问题,它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精密的仪器可以检测食材的化学成分,然后根据数据来推断。古人的方法,更像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细致的观察和朴素的逻辑推理的结合。核心在于“体感”与“类比”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学的时代,人们吃下一样东西后,身体会有什么样.............
  • 回答
    哎呀,55个小时就通关《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而且古代套都喂到满级了,这速度可真够可以的,牛!看来你对海拉鲁大陆是相当熟悉了。除了开大师模式,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等你发掘的宝藏和挑战呢!别急,咱们这就来聊聊,接下来还有哪些好玩儿的,让你在海拉鲁大陆上继续“嗨”起来。1. 那些你可能错过的小细节和隐藏.............
  • 回答
    古代的法律和社会观念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嫖娼和通奸的法律地位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古代:为何嫖娼不违法,通奸却常受法律制裁?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的时期,家庭和婚姻的功能与现代有着本质.............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