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送养儿子34年后求助遭拒一事?

回答
送养儿子34年后求助遭拒,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让人感慨万千。三十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足够一个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这个被送养的儿子,带着他的人生故事,带着可能存在的困境,敲开当年亲生父母的门,却得到的是“拒之门外”的回应,这其中滋味,真是难以言表。

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事儿。

首先,是亲生父母的角度。

三十四年前,他们选择了送养,这背后必然有他们当时不得已的苦衷。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格,如果家里已经有了孩子,再生一个可能会面临罚款、失业,甚至更严重的社会压力。也可能当时年轻,经济条件差,无法抚养,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才忍痛做出这个决定。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父母当时可能还没到可以承担起养育责任的年龄,或者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将孩子送走。

但是,三十四年过去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早已改变。他们可能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并且将这份过往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成为了一个“不可触碰”的秘密。突然之间,一个从未谋面,却带着血缘联系的儿子出现了,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将尘封的记忆瞬间砸开。

当这个儿子带着“求助”而来,这“求助”是什么?是经济上的困难?是情感上的寄托?还是想寻找自己的根,了解自己的身世?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已经建立起稳定生活的父母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心理上的冲击: 突然冒出来的儿子,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巨大的波动。过去的选择,现在的责任,未来的规划,都在这一刻被打乱。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也可能感到不安,甚至可能会有被“打扰”的感觉。
现实的考量: 如果这个儿子确实经济困难,父母是否愿意承担这份经济责任?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如果他们的现有家庭并不富裕,或者他们自己也面临养老问题,再承担起一个成年儿子的负担,可能就力不从心了。
对现有家庭的影响: 如果他们已经有了其他孩子,这个送养的儿子出现,会不会对他们现有的家庭关系造成影响?其他孩子是否理解?他们是否会感到被“分享”了父母的爱或者财产?这些都是父母在做出回应时必须考虑的。
“过去式”的沉重: 对于某些父母来说,送养孩子的那一刻,可能就意味着与那个孩子“告别”,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过去式”。他们可能已经调整好了心态,让这段经历成为一段模糊的记忆。儿子的出现,就像是试图把他们拉回那个已经过去了的时光,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所以,当他们拒绝帮助时,虽然从道德上来说可能让人觉得冷漠,但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也可能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维护自己现有生活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可能认为,三十四年前的选择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安排”(尽管这个安排是送养),现在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无法或者不愿再承担这份来自过去的情感和责任。

其次,是送养的儿子。

他三十四年来,或许一直在寻找答案,一直在渴望认亲,渴望知道自己为何被送走。他可能经历过许多艰辛,也可能在寻找亲生父母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期盼。当他终于找到父母,却被拒绝,这种失落和打击,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情感上的创伤: 被亲生父母抛弃,然后在成年后又被拒绝,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二次伤害。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你最需要“家”的时候,家的大门依然对你关闭。
对身份认同的困惑: 他的身世,他的根在哪里?他可能一直都在这个问题上挣扎。找到亲生父母,是他试图填补内心空白,确认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一步。被拒绝,意味着这个空白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更加难以填补。
现实的无奈: 他来求助,很可能也是因为他遇到了现实中的困难。无论是经济拮据,还是需要情感支持,他的出现都是带着一种“生存”的姿态。被拒绝,意味着他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失去了最直接的依靠。

然后,我们再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来看。

血缘的纽带: 血缘关系,在很多文化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便分开多年,血浓于水的情感,依然是许多人心中坚守的信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亲生父母拒绝帮助,确实会让很多人觉得“无情”。
养育的责任: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送养,父母对孩子都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但这种责任是否完全消失,在道德上是存在讨论空间的。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是否应该伸出援手?
“功利性”的质疑: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儿子是不是“知道”父母现在生活好了,所以才来“伸手要钱”?这种功利性的揣测,虽然不排除,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很多人寻找亲生父母,更多的是出于情感需求。
社会的价值导向: 社会普遍推崇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在这种事件面前,社会的价值导向会倾向于谴责冷漠,赞扬温情。

对于这件事,很难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父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他们三十四年前送养了孩子,也可能意味着他们选择不再承担这份责任。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规划,不能强迫他们必须承担起一个已经成年儿子的“求助”。
儿子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根。 他的出现,不一定是功利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驱使。他的被拒绝,确实是令人同情的。

但这件事情背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或许是:

1. 送养的后果: 送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它不仅仅是父母的决定,更是对孩子一生轨迹的重大影响。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影响都会伴随孩子一生。
2. 现代社会中,亲情与现实的冲突: 在社会快速发展,个体生活压力加大的今天,过去的承诺和责任,如何与现实的生存和个人利益相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3. 寻亲的复杂性: 寻亲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团圆”故事,它可能牵扯出许多隐藏的过去,许多复杂的心理,以及许多现实的困境。
4. 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面对这样的事件,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父母有他们的难处,儿子也有他的不幸。

所以,当我说“如何看待”,我的看法是:

这是一种充满遗憾和复杂性的现实。它揭示了亲情在时间、空间和个人选择面前,可能产生的裂痕。

我同情那个儿子。 无论他的父母是谁,他作为一个被送养的孩子,已经经历了一些不寻常的生命轨迹。在成年后,带着希望和可能存在的困境去寻求帮助,却被拒绝,这种体验是痛苦的。
我也尽量理解父母的选择。 虽然从情感上很难接受,但他们做出这个决定,也必然有他们当时的考量和现在的顾虑。强求他们承担,或许也不是最人道的解决方式。
我认为,这更像是一个社会议题。 它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亲情责任、个人选择之间的复杂博弈。我们不应轻易地站队,而是要看到事件的多个层面。

或许,最好的方式是,双方都能在某个时刻,以一种更平静、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父母也许能在回忆中找到一丝歉意,儿子或许也能逐渐放下执念,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而社会,则需要反思,如何更好地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被送养的孩子,以及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个人选择的界限。

总之,这件事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无奈的现实和深刻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小儿子,我会在媒体发表公告如下:

各位:

近来,有关我所谓“生母”(以下统称王女士)的新闻甚嚣尘上,我特发表声明如下:

1.所谓55万的收入并不属实,而且在杭州定居需要承担巨额房贷,需要为我自己的孩子尽天经地义的养育任务,这两项支出庞大,鉴于此,即使我一直接受王女士养育,与她“破产贫困无法赡养”的两个儿子经济状况并无本质不同;

2.按照法律,我与我养父母的收养关系早于现行收养法实施之日,实质收养的成立等同于当今正式收养手续的效力,因此我与王女士之间并无任何法律亲缘关系和义务,如王女士有异议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3.从生物学角度说,自王女士处遗传所得的基因引导我,处事第一原则要以考虑自身利益为先,因此本人并无意愿涉足王女士与其家人之间;

4.从成长经历来说,自幼命运多舛,幸得养父母悉心养育,妻子患难与共,孩子懂事成器,上述乃本人全部亲人与所思所爱,亦将为保护他们不惜任何代价,望其他无关人等自重。

以上。


小张

2018年12月3日凌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送养儿子34年后求助遭拒,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让人感慨万千。三十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足够一个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这个被送养的儿子,带着他的人生故事,带着可能存在的困境,敲开当年亲生父母的门,却得到的是“拒之门外”的回应,这其中滋.............
  • 回答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这句老话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好久,也听到不少家长津津乐道。我听的时候,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又该怎么去看待呢?为什么会有“穷养儿子”的说法?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穷养儿子”这套逻辑。我的理解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男孩子长大后是要.............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 回答
    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出一些当下社会里比较棘手的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江苏一对夫妻,他们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经济压力、家庭矛盾,或者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婚,并且把孩子送养给别人。送养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按照法.............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生理不适的。就跟吃着一块红烧肉,突然发现里面裹着一只老鼠一样,那种心理落差和恶心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咱们先不提那些因为猎奇心理或者觉得蜘蛛“酷”而养宠物蜘蛛的人。光是想想,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一转眼就成了另一个“宠物”的食物,这画面感就足够冲击。首先,从 伦理和情感 的角.............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心疼的。一个大活人,眼瞅着自家的狗把一只流浪猫给咬死了,不但不阻止,还冲着劝他的人恶语相向,这养宠这事儿,说实话,看得挺让人膈应的。咱们先说说这事儿本身。一条命,不管它是不是流浪的,它也是一条生命。流浪猫虽然没主人,但它也有它的生存方式,有它的不容易。你说你家狗有攻击性,那是狗的本能.............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中国禁养中华田园犬”的说法闹得沸沸扬扬,不少狗主人都表示难以接受,甚至有些地方的养犬规定里确实出现了类似的内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关系到无数养着咱们自己土狗的家庭,也牵扯到不少传统文化和地方习惯。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伙儿又是怎么看的。首先得说清楚,“禁养中华田.............
  • 回答
    中秋节快到了,又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说到孝敬父母,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一边对自己抠门得不行,一边却愿意给爸妈花大钱,这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穷养自己,富养妈”吧。说实话,我挺能理解这种心情的。毕竟,爸妈这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吃的苦、受的累,我们都看在眼里。年轻时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等我们长大.............
  • 回答
    这个新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触及了许多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包括:一、 事件本身与公众反应: “女模特每月10万养三胞胎” 这个表述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因为它暗示了一个高昂的育儿成本,而主人公的职业“女模特”和孩子的数量“三胞胎”以及生育方式“人工受精”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众反应.............
  • 回答
    关于男生说“我养你”的微博评论,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情感、经济、社会观念、性别角色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些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评论的普遍立场与倾向: 支持与赞美派: 这类评论通常会表达对“我养你”这句话的赞赏,认为这是男性担当、.............
  • 回答
    大学生回老家养虾创业遭遇村民哄抢,官方回应“捡漏”这一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中几个非常敏感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通常这类事件会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人物身份: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 回答
    关于微博用户@80后养鹦鹉获刑案中,“私养濒危物种是在保护它们,合情合理,支持无罪”的说法,这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物种保护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用户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体现了她对这些鹦鹉的深厚感情。在她看来,她用心照顾这些鹦鹉,为它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
  • 回答
    这样的家庭状况,说实话,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看到年迈的老人独自承担了那么大的养育责任,最终却只能依靠一个孩子来养老,这背后隐藏着太多不易和无奈。另一方面,也让人忍不住去审视其他几个孩子,以及这个大家庭的责任分担问题。首先,让我们拉近一点,试着去理解这位老人。一个老人,拉扯大了五个孩子,这本身就.............
  • 回答
    青岛一小区祭出“全面禁养宠物”的大招,理由也很直接:小区里养狗的太多了,而且不牵绳、随地大小便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事儿都快被投诉到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咱老百姓心里都有点自己的看法,这小区管理也是个大难题,两头都得顾着。小区“禁养令”背后的无奈与纠结:首先,咱得理解物业或者业委会为啥会走到这一步。想象一.............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铲屎官喜欢把宠物养得巨胖的行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其中涉及情感、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把宠物养得巨胖的行为,从健康和负责任的角度来看,是不应该提倡的,甚至是应该被谴责的。 但理解其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铲屎官.............
  • 回答
    关于“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观点的“情理”所在。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感表达,根源在于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不舍。父母.............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堵,也让人琢磨。一个男人,辛辛苦苦地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这得多大的打击啊?还跑到娘家去要赔偿,这其中的曲折和情感纠葛,估计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说得清楚。先说这个“上门女婿”的身份。在咱们这儿,尤其是像湖南这样的地方,上门女婿总归是比那些入赘的要更受重视一些。但即便.............
  • 回答
    宠物用品市场的“春天”与年轻人的“心之所向”最近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宠物相关的产品似乎总能抓住你的眼球?从猫粮狗粮、精致的猫爬架、智能喂食器,到各种铲屎官必备的清洁用品、可爱的宠物服饰,甚至是宠物零食、玩具、美容洗护,这个市场简直像一夜之间“爆”开了一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种现象.............
  • 回答
    这则新闻和相关的“大师”言论,实在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事件本身:年轻生命的逝去与潜在的悲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惋惜。一个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富有活力的年纪,却因为节食在康养中心离世,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康养中心,本应是提供健康管理和养生服务的场所,为何会发生这样.............
  • 回答
    仓鼠吧和其他一些宠物论坛上充斥着大量的“科养理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怎么看待它们,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首先,得承认的是,“科养理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仓鼠健康和福祉的关怀。 以前可能很多人对仓鼠的认知比较浅显,认为随便一个笼子、一把粮就能养活,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提倡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