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相声演员于谦的基本功?

回答
于谦的相声基本功,那是相当扎实,绝非一日之功。你想想看,能跟郭德纲搭档那么多年,并且始终稳居“捧哏”的顶尖位置,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功力有多深厚。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一、说学逗唱,一样不落下,而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说(语言的驾驭能力): 这是捧哏最基础的功力。于谦的语言吐字清晰,声调自然,停顿得体,不疾不徐。他不是那种语速快得让人听不清的类型,也不是慢得拖泥带水。他能根据包袱的节奏和郭德纲的铺垫,用最恰当的语气和词汇来回应,让观众听得舒服,听得明白。特别是他那股子“北京市小爷”的劲儿,一种带着点儿玩世不恭、又有点儿得体分寸的劲儿,融入在他的语言里,特别有辨识度。就算郭德纲说了些天马行空的段子,于谦也能用他的“说”把话题拉回来,或者以他的方式把包袱推向另一个高度。

学(模仿能力): 这一点上,于谦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他模仿的京剧、评书、各种曲艺的片段,那叫一个像。有时候甚至是短暂的一两句,就能让你瞬间get到那个角儿的韵味。而且,他模仿得不只是声音,更是神态和气质。你听他学京剧,不单是嗓子唱得像,他那句“哎哟喂”或者一个甩头,都有那个味道。他模仿的各种人物,无论是小市民、老先生,还是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抓到那个“点”,而且模仿得不夸张,不卖弄,是为了丰富台词,推动情节,而不是单纯地炫技。

逗(逗乐观众的能力): 这点可能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觉得捧哏不就是配合吗?错了!好的捧哏也能逗乐观众,于谦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他的“逗”不是那种抢戏的,也不是刻意制造的笑点。他的逗点儿体现在他那一脸认真的表情,他那恰到好处的诧异,他那不动声色的回应,还有他那个标志性的“谦儿,这事儿您怎么看?”的提问。很多时候,郭德纲抛出的一个包袱,于谦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简短的回话,就能让那个包袱的效果翻倍。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损”,或者一种“你这又是要干嘛?”的怀疑,来为后面的包袱做铺垫,或者成为包袱本身。尤其是他脸上那副表情,似笑非笑,若有所思,又带着点儿无奈,那简直是自带笑点。

唱(演唱能力): 这点是于谦的另一大杀器。虽然他是捧哏,但他的唱功绝对不输很多专业演员。京剧、梆子、坠子,各种戏曲他都能有模有样地唱上一段,而且唱得字正腔圆,很有味道。最关键的是,他唱的时候,不是为了炫耀唱功,而是为剧情服务。他能在段子里突然来一段京剧,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巧妙地衔接了剧情,有时甚至把包袱唱在里面。这种“唱”的运用,是于谦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也是他基本功扎实的体现。

二、现场掌控力与临场应变能力

相声这门艺术,很大程度上是现场的艺术。观众的反应,舞台的突发状况,都需要演员有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与搭档的默契: 于谦和郭德纲之间的默契,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郭德纲抛什么梗,于谦总能接住,而且接得又快又准,还能顺着往下说,甚至把它变一个花样出来。这种默契不是彩排出来的,是常年累月一起磨出来的。于谦懂得郭德纲的思路,知道他要往哪个方向走,因此能提前做出反应。

对观众的把握: 于谦非常懂得观众喜欢什么,对什么东西有反应。他能根据现场观众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和方式。有时候郭德纲抛了一个“脏包袱”或者一个比较“大”的段子,于谦会用他那种“不置可否”的眼神,或者一句“您这话说得太……”,来给观众一个缓冲,或者把这个包袱的“尺度”往回收一收。他总能把握住那个度,让表演既有火花,又不至于失控。

化解突发状况: 舞台上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道具出问题、观众干扰等等。于谦在这种时候,总能保持镇定,用他的幽默感和应变能力来化解。他可能会把这个小插曲变成一个包袱,或者用一句得体的话把观众拉回正常的情绪。他的反应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的,融入到表演中。

三、捧哏的“度”与角色塑造

捧哏的作用是衬托、铺垫、回应,于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不抢戏,但有存在感: 很多捧哏演员容易犯的毛病是太“死”,或者太“抢戏”。于谦在这两点上都把握得很好。他虽然是捧哏,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背景板。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回应,都有他自己的味道和“戏”。他会适时地提出质疑,适时地表示赞同,适时地流露出无奈,这些都让“于谦”这个角色变得鲜活起来。

塑造“于谦”的独立人格: 很多人看德云社的演出,会觉得“于谦”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符号,一个鲜活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于谦自身的功力。他不仅仅是郭德纲的捧哏,他自己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人物魅力。他那个“爱抽烟、爱喝酒、爱烫头”的梗,虽然是郭德纲起的,但被于谦演绎得深入人心,成为了他个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配合得好,也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总而言之,于谦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顶尖的。他不是那种靠某一项绝技就能撑起一个角色的演员,而是将说学逗唱的各个方面都练到了极致,并且能将这些基本功灵活运用到舞台上,与搭档的表演融为一体,最终为观众奉献出精彩绝伦的相声表演。他是现代相声舞台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级别的捧哏演员。他的出现,证明了捧哏同样可以如此出彩,如此有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快板不太好,其他都很好。于老师之前的搭档刘颖对于谦的评价如下:

刘颖:于谦。我和于谦搭档了十年,从1982年到1992年。我们俩是进学员班考试的时候认识的,然后一直是搭档。



青年于谦

问:一直是您逗哏他捧哏吗?

刘颖:对。

问:你们合作十多年,互相有个评价吗?

刘颖:我对于谦的评价啊,于谦能有今天的成就,根本就不奇怪,他从小就很优秀,老先生们和同学们都能看出来,于谦的捧哏很像赵世忠先生。

问:赵先生是捧哏大家。

刘颖:而且于谦的艺术素养也是受到家庭影响。

问:他是知识分子家庭吧?

刘颖:知识分子。于谦从小受教育,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小时候他写字最好。你们现在听于谦唱歌、唱京剧、唱曲艺,从小在我们那一批孩子中,他就跟别人不一样。他特别好学,学得也快,而且有天分,学完之后到他身上还就特瓷实,但我们就得不停地练,不练的话就忘了。天分方面,他在我们这一批演员中应该排第一。

以上,于谦实际上是同届北京相声演员中很优秀的一位。专业能力,交际能力都很强。郭德纲自己是内行,他评价,得到于谦这样一位好捧哏是祖师爷恩典,这基本不是恭维,而是一种客观评价。

说实在的进入90年代相声整体上是非常的不景气,直接导致现在活跃在舞台上上的65~75年生的好的相声演员非常少,除了郭德纲于谦以外,几乎没有和他们年龄相仿的火挡。

user avatar

大家都说的于谦在醉酒版《汾河湾》中的表现,以及科班出身的训练成果我就不重复了。于谦绝不只是跟郭德纲搭配得好,他是跟谁说都一样好,有于谦捧哏,能把整场相声拉高一个档次。09年于谦跟何云伟合说的一系列传统相声,例如《大审案》、《高山求子》、《白事会》、《女招待》等大家可以听一听,比何云伟李菁配合得好得多,堪称是艺术的享受。于谦跟师胜杰、岳云鹏等人合说的几段对口相声也都可圈可点。

于老师的表演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他真的把自己代入人物,并且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全力为剧情服务,力争让剧情流畅。老郭常讲,自己和于谦在台上看似随口聊家常,其实已经是进入人物,不再是他们俩自己了。既然进入人物,就会有剧情。但逗哏一般是讲述者,捧哏的才是剧情中的主角(虽然一般是倒霉的戏),所以捧哏作为主角越入戏,效果自然就越好。目前来看,德云社的捧哏中,真正能时刻注意这一点的还是要数于谦老师。大家如果听得多会发现,于谦的词往往都紧贴当下的包袱,把自己当做剧中人来说话。我举个例子,郭于两人和高峰在商演时常常会同台说一段,内容无非是打赌吃屎、唱叫小番、一起学艺上厕所这三个包袱。但在这短短的小段中,也能看出于谦为什么技高一筹,例如下面一段,大意是高峰、于谦打赌吃屎,最后两个人谁也没讨到好处,各吃了一坨翔。

郭:高峰说,谁出门带十万块啊?这样吧,咱俩谁也别给谁,就当这事没发生过。走。兄弟,接着遛弯去!
于:合着我们俩就为了吃这两口屎来的啊!?
高(同时):郭德纲你长不了个了我告诉你。

这一段其实就能看出他们捧哏意识上的差距。高峰常年逗哏,但捧哏水平还不错,偶尔捧几次,也常常被观众称道,但他的捧哏模式不如于。于谦的反应很简单,是身为剧情中人的一个反应:我白白吃了翔,气坏了,忍不住抱怨。不仅反应得很自然,而且作为捧哏,帮助观众理清了这个包袱的笑点何在,从而进一步抖响了这个包袱。于老师这句的逻辑链条很清晰:”我们吃了翔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吃亏了啊!“完全是作为剧中主角的心理活动,观众不需要脱离剧情,切换成捧哏演员的视角。但高的这句词,不能说是不好,但意识上就不及于谦,因为这句话不仅跟原本的包袱有剧情上的跨度,而且试图当即引入一个新包袱,导致含义瞬间复杂了,观众来不及反应,这个包袱就抖不响。高这句话显然是想使坏,不吃亏,而且他想跟于谦说得不一样,但他这句太复杂了,现场效果会出问题。它隐含的剧情链条是“我吃了屎没捞到好处->我白白吃亏了->郭德纲你编出这么个让我吃亏的故事,你真缺德->你会遭报应的->你有个大家都知道的缺点是个子矮->你遭的报应就是以后长不了个了”,这个链条从第三步开始,就已经脱离到剧情人物之外了,剧情已经给打断了,第五步再引入另一个包袱(老郭个子矮)就更复杂,观众一般反应不过来。观众会一愣:不是你吃屎吗,跟郭德纲长不长个子有什么关系?(看评论区,就出现了对高峰这句话的四五种有争议的解读,可见这个段子已经白纸黑字写下来,观众们都无法对它的含义达成统一的理解)等观众捋清楚,抖包袱那一瞬间的惊喜已经过去了。无论讲相声、还是讲脱口秀、或者干脆是讲笑话,凡是这种搞笑的语言艺术,其实都讲究一个”电光火石“——谜底揭开后,观众可能反应个0.5秒,下一瞬间就是笑的时候,但是如果段子太复杂,观众迷惑了,从而错过了这个时机,等他们陆陆续续反应过来,就只能奉献出稀稀拉拉的干笑了。所以当时高的这句抖得就并不响,观众只有零星的笑声。或者高峰的另一句,剧情提要是老郭要封高峰和于谦为太子:

高:老爷子...
郭:叫陛下!
高:还陛下,我想毙了你。

一样的道理,高这句捧算是个谐音梗,也挺好玩,但完全不在剧情里,瞬间又跳戏了。老郭是在剧情里的:你是太子我是皇上,你叫我陛下。但高峰这句”我想毙了你“,视角的主体不再是争做大太子的皇帝儿子,而是吃了亏的相声演员高峰,发言的主体在这一瞬间已经切换了。这种回击模式和于老师始终泡在剧情里的打法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类似地,很多观众总结说张文顺、李菁给郭德纲捧的时候不肯吃亏,所以效果不好,这是表层的原因。不肯吃亏本身不一定导致效果差,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张文顺、李菁为了不吃亏所说的话脱离了剧中人的视角,把剧情给打断了。例如每次老郭编排李菁时,李菁很爱用的一句话:

李:我抽你啊。

或者

李:我是这个样儿吗?

这其实就和刚才的例子里,高峰的方式一样,把剧情到这里断片了。因为这句话的逻辑链条是:“我吃亏了->郭德纲你这么编排我,真缺德->我抽你啊”以及”我吃亏了->我真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啊“,李菁这句话也是切换成了演员本人视角,而不是剧情主角视角。这种话一出,就如同是宣告”故事讲完了,我们已经开始复盘谁赚谁亏“,逗哏所讲的故事到此就中断了,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不能沉浸在故事里。至于张先生的捧哏特征就不必多说了,连老郭自己都感慨,”张先生一句都不让啊“,每句都会反击,有时候老郭自己都接不住,反击得好的话也可以很有趣,但”逗哏被反杀“并不是故事剧情的一部分,而是剧情外的、相声演员之间的事,观众还是出戏了。

那么有没有反杀、不吃亏,但效果好的例子?也有,比如老郭和于谦曾经说过下面这一段,一开始老郭想占便宜,暗示自己是于谦爸爸:

郭:总有人说我跟于谦他爸爸是有点什么...
于:谁说的!
(观众笑)
...
郭:你看于谦那一脑袋菊花烫,我俩一块走在路上老有人问我:”这是伯母啊?“
(观众笑)
于:那是我跟你爸爸有点什么!
(观众大笑)
郭:哈哈哈哈,所以说我们娘俩啊...
(观众又笑了)
于:行啦!
郭:所以为什么我爱跟于老师一块搭档,因为有这份母爱在这呢...
(观众仍笑)

这段我就觉得很有意思,现场效果也极佳。老郭提到说于谦像伯母,本意是嘲笑于谦长得像中年妇女,结果于谦来了个反击,说那我是你妈,是你爸爸辈的,老郭倒吃了个亏。为什么于谦这个反击很妙、效果很好?有三个原因:1. 包袱都是刚出现过的,观众不需要立即分散精力处理新信息,不会感到错愕,而且于谦是对前一个包袱用一模一样的句式以牙还牙,这个句式观众脑海里有,上下呼应,更诙谐了;2. 不需要让观众琢磨得太细,”我是伯母->我是你爸爸这辈儿的“,简单明了;3. 仍然是以剧情中人的视角来说话,绝没有脱离剧情。第三点很难得,老郭说于谦像老娘们,于谦则回击”那我是你妈,跟你爸爸一辈“,完全在故事框架中,是作为故事主角的发言,而不是作为捧哏相声演员的发言。这样的好处就是,故事没中断,还能接着讲,老郭还能顺手来一句”那我们娘俩啊~“让这个包袱即使抖了出来,还能顺滑地往下接着说。两个人一直在故事情节里,把这个急智的小包袱来回翻腾,抖了个四连响。但是如果用上面提到的高峰、李菁式的反击呢?比如这样:

郭:你看于谦那一脑袋菊花烫,我俩一块走在路上老有人问我:”这是伯母啊?“
于:郭德纲你长不了个了我跟你说!

或者:

郭:你看于谦那一脑袋菊花烫,我俩一块走在路上老有人问我:”这是伯母啊?“
于:我抽你啊!

这种一听就会发现不好,等于是主动脱离剧情,以捧哏演员的身份当即回击逗哏演员,宣告了故事的结束。这样把包袱给截断了,不仅故事的余韵本身消失无踪,老郭也无法往下接话,这叫硬着陆。如果于谦说的是”郭德纲你长不了个了!“老郭还能不能接”所以我们娘俩啊~“?肯定不能了,因为于谦如果这么说,就代表”我意识到吃亏了,挡回了你这个包袱“,这个母子关系被捧哏拒绝了,那逗哏接着往下捋就不行了,不然就成了无视捧哏的反应,自说自话。于是老郭必须另起话头,像刚开场一样为下一个包袱垫话。这样听起来很突兀。相比之下,于老师采用的以主角身份回击的方式更加韵味无穷,只要不脱离故事,逗哏的就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讲,效果就会”顺滑“。

总的来说,给老郭捧哏的这几位,只有于老师做到了尽量始终在剧情之中,帮助把老郭的故事完整、顺畅地讲完。而且逗哏的段子,往往说的是捧哏的如何吃亏、出洋相,但观众不一定能反应得过来。比如刚才说的吃翔的包袱,老郭说”咱俩谁也别给谁,接着遛弯去!“观众是不一定立即反应得过来这代表什么的,因为观众的常态是全神贯注地听,从而跟上并接收演员的信息,但观众没有义务随时都在思考和解读,观众只会想”喔,接着遛弯去了“,只有再往下想一步的人,才能领会到真正的笑点。但是作为相声演员,不能只取悦那些爱思考的少数观众,而是要让所有观众笑。相声演员不能抖完包袱,问大家”包袱说完了,大家仔细想想,好笑吗?“而是要用自然、隐晦的方式让观众去领会。有三种最常见的、但很多观众不会意识到的做法:

  1. 逗哏演员用特殊的着重语气来结束包袱。比如亲耳听过吃翔这个小段的观众会知道,老郭在说”咱俩谁也别给谁~“这句话时用了很意味深长的停顿和加重语气,跟前几句平铺直叙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其实就是逗哏演员在暗示观众,这个包袱到这里抖出来了,这句话是有深意的,请大家开始思考了!观众听到这个不一样的语气,注意力自然就会放在这句话上开始进入思考模式。
  2. 少数反应快的观众领笑,带动大伙。这是最常见的,其实绝大多数包袱,都是有些观众先笑,大批观众后笑。听到有些观众笑了,还没反应过来的人会下意识地发现现在有笑点,略微一琢磨,领会到了,就也能笑起来了。这个不是相声演员指示观众做的,绝大多数喜剧都是这样自然地在观众群中让笑点扩散。
  3. 捧哏演员把包袱所隐含的意义讲出来或演出来。这个最简单,比如老郭说”咱俩谁也别给谁!“这句话代表了什么?代表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一肚子坏水但也没讨到好处,反而白白吃了泡屎的大傻瓜。但是观众也不用思考了,捧哏演员直接一脸糗相地喊出来:”合着我就是为吃这泡屎来的啊!“到底有多傻,直接在台上给大家演出来了,观众自然哄堂大笑。评论区有朋友问,我觉得高峰这句才可乐啊,于谦这句有什么了不起的,哪里可乐了?我觉得是这样:高峰那句本身更有梗,单独看很可乐;于谦这句话本身不可乐,但没有这句话,这个包袱就不圆满,只是在隐晦地给观众传达暗示,而缺乏最后的一下爆发。于谦这么一演,不是他的话本身可乐,而是让这个包袱特别可乐,对这个相声舞台更重要。

为了能强化现场效果,这三种做法当然是用得越多越好,很多大家津津乐道的郭于包袱,这三招都是齐上的。于老师所贡献的就是第三种,即作为剧中人进行表演的捧哏方式。这种方式能把”捧哏的人到底怎么出洋相了“给演出来,从而为观众进行了诠释,使得它能抖得更响。观众的笑,不仅笑郭德纲说的包袱本身,更笑的是于谦的反应。这是很精妙的表演技巧。

有些观众说,我没发现有这个区别呢,我只是觉得听于老师捧哏很顺耳。其实之所以顺耳,就是因为于谦一直在连贯地表演,从没让你的思维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你不用在捧哏演员本人和剧情主角之间反复切换,听着就不会觉得累。大家可以去回顾几段说郭德纲说于谦的段子,验证下是不是这样,只要是两个人编故事的包袱,于老师几乎从不会主动跳出戏外以捧哏演员本人的视角说话。目前来说,德云社的捧哏以纯粹的帮腔居多,我只看到于老师是始终在用语言和神情真的“扮演”包袱中的人物,可能这和于老师的演员出身有关系,忍不住就表演起来了。

user avatar

谦哥首先基本功扎实。

你永远不会知道郭老师不会什么。你永远不会知道于老师还会什么。

当然把他和其他捧哏区分开来的。就是他的不在意。大部分时候,郭老师说于老师家人的时候,于老师都是顺着往下说。其他人则是骂回去。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说汾河湾,我就想说,当时第一次看不知道谦儿哥喝酒了,只是纳闷怎么就是不入活呢?老郭怎么突然这么卖力气呢?

但是一点都没感觉垮,也没觉得哪里出篓子。

后来才知道,谦儿哥可能当时都是意识不清的状态。

这么说吧,要是哪天演出挂出一牌子“郭于领衔,于谦喝大,照演不误”

那票钱估计能炒疯了去

当然老郭是不是要上吊咱就不管了

user avatar

于谦带的徒弟是郭德纲的儿子,演电视还不错。

于谦自己演电视,演得还不错。

但是郭德纲去演电视,综艺感就很强,还有一些干脆就有点相声劲儿。

这就显出于谦的好了。

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是高手。

最关键的是,人家做搭档就做搭档,不争不抢,不搞野心膨胀那一套。

明白人。

郭德纲跟于谦搭档,是真捡到宝了。

user avatar

基本功大家分析的差不多了,我就说一个事情吧。


有一场演出,老郭念叨了好几年,也是让德云社演出禁酒的原因。

那就是,于大爷醉酒版的《汾河湾》。。。

对比着原版看,于大爷意识流捧哏,但是我头回听,只是觉得这场于大爷好生刚烈。。。

按照后面酒场统计,于大爷喝的量,基本上是医院抢救的结果,但是他吐了,洗了还能上场,能演,啧啧啧。。。

虽说有点上头,但是现场效果真的好!!


真是都进骨子里了。


和几位聊了聊,我突然觉得于大爷不会是装醉不入活逗老郭吧,直到老郭一个跟头,才意识到严重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谦的相声基本功,那是相当扎实,绝非一日之功。你想想看,能跟郭德纲搭档那么多年,并且始终稳居“捧哏”的顶尖位置,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功力有多深厚。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一、说学逗唱,一样不落下,而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说(语言的驾驭能力): 这是捧哏最基础的功力。于谦的语言吐字清晰,声调自然,.............
  • 回答
    于谦:一个时代相声的“绿叶”,也是一张闪耀的“名片”提到于谦,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捧哏”。没错,作为郭德纲最默契的搭档,于谦以其炉火纯青的捧哏技艺,不仅撑起了德云社的半边天,更是将“捧哏”这一角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说,他重新定义了现代相声中的“捧”。扎实的功底,炉火纯青.............
  • 回答
    好,咱们就好好聊聊相声演员张番和刘铨淼这对搭档。说实话,说到这两位,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踏实”。他们不像某些同行那样张扬,也没有那些惊世骇俗的段子,但正是这份实在劲儿,让他们在如今的相声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先说张番,再聊刘铨淼,最后合起来说说这对搭档。张番(捧哏):沉.............
  • 回答
    郭麒麟这个名字,在当下的相声界,乃至整个娱乐圈,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招牌。说实话,刚开始听到他名字的时候,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打个问号:郭德纲的儿子?这星二代的光环,到底是助力还是枷锁?但随着他一次次在舞台上、在屏幕上的亮相,这个问号,渐渐被惊叹号和肯定句取代了。从“郭德纲儿子”到“郭.............
  • 回答
    提起高英培先生,那可是相声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老一辈观众提起他,那份喜爱和敬意,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论辈分,他是侯宝林大师的徒弟,这本身就是一张金字招牌,自带光环。但高英培先生之所以能让人们记住他,可不是光靠师承,而是他自己那实打实的本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造诣:厚积薄发,炉火纯青高英培先生的相声,.............
  • 回答
    说到高峰,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他那股子沉稳劲儿,还有那张总是带着点“不明所以”的表情。跟岳云鹏搭档,他就像那根定海神针,压得住场子,也衬得起小岳岳的“作”。我第一次对高峰有印象,应该还是在德云社早些年的一些演出里。那时候的德云社,大家还是在小剧场里挤着听,气氛特别热烈。高峰和小岳岳那时候就已经是黄.............
  • 回答
    马季,一个在中国相声界举足轻重、家喻户晓的名字。提起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那一句句幽默风趣的台词、那一张张充满智慧的笑脸。要评价马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说得好”的层面,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相声发展史,他本身,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丰碑。师承有道,扎根传统:马季的艺术生涯,离.............
  • 回答
    李文华老师,这位相声界的老前辈,他的名字,对于许多喜欢传统相声的观众来说,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情怀,一份记忆。要评价李文华老师,我觉得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人生,以及他为相声这门艺术留下的宝贵财富。先说说他的基本功和艺术风格。李文华老师属于那种“根正苗红”的相声演员,他的基本功可以说是.............
  • 回答
    要评价相声演员何伟,得从好几个维度掰开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带过,毕竟艺术这东西,总有它的复杂性。首先,就基本功而言,何伟可以说是当下相声界里相当扎实的一位。他的唱念做打,尤其是“念”和“唱”,在这批年轻一代的演员里算是出类拔萃的。你想想,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说”是基础中的基.............
  • 回答
    作为一名活跃在德云社舞台上的京剧(相声)演员,陶阳云圣的成长轨迹和艺术表现,无疑是德云社乃至当代京剧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他的身上融合了传统戏曲功底与现代相声表现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这两条看似并行却又交织的道路上,展现出了不俗的才华与努力。童星出身,扎实的京剧根基要评价陶阳,首先不能绕.............
  • 回答
    王自健,一个名字,在近些年京城相声圈里,绝对算得上是绕不开的一位。要评价他,不能单单拿几个段子来说事儿,得把他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首先,说说他 “脱口秀”式的相声 吧。这可以说是他最鲜明的标签。在传统的相声里,规矩很多,讲究“说学逗唱”,讲究人物的塑造,讲究包袱的铺垫。王自健却是个“不安分”的.............
  • 回答
    郭鹤鸣,一个在曲艺界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在相声和评书领域,他的艺术生涯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曲艺发展史。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的新生命。从评书演员的角度看郭鹤鸣:郭鹤鸣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评书领域的影响力。他继承了传统评书的衣钵,又在其.............
  • 回答
    高峰,这位在德云社稳居“总教习”之位,被戏称为“老艺术家”的相声演员,无疑是当代相声界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谈论他,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维度:他的相声功底、他“老艺术家”人设的由来与影响、以及他观众缘儿和票房号召力。一、 高峰的相声功底:炉火纯青的“传统”与“创新”高峰的相声功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绝.............
  • 回答
    掌声里的岁月,笑谈中的匠人——赵伟洲的艺术画像评价一位曲艺艺术家,尤其是相声演员,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他好不好笑”的简单判断上。这其中蕴含着多年的功力,对语言的驾驭,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赵伟洲,这位在相声界耕耘多年的老前辈,他的艺术生涯值得我们用更科学、系统、全面的视角去审视。一.............
  • 回答
    江疏影的相貌和演技,确实是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一个在娱乐圈活跃了多年的女演员,她身上有许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关于她的相貌,我个人的看法是,她拥有一种非常现代、知性又不失东方韵味的美。首先,她的五官组合非常协调,没有哪一部分特别突兀,但组合在一起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先吸引人注意的往往是她那双眼.............
  • 回答
    吴谨言《延禧攻略》的古装扮相与演技:一场惊艳的蜕变与事业的翻身之仗《延禧攻略》无疑是吴谨言演艺生涯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她所饰演的魏璎珞,凭借其鲜明的个性和不俗的扮相,成功地征服了观众,也让她这位出道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女演员,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小花。要评价吴谨言在这部剧中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古装扮.............
  • 回答
    《歌手·当打之年》第三期华晨宇的《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这首歌的选曲、改编和演绎,都是一次非常有力的表达,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说选曲。《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这首歌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希望和治愈的力量,尤其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期,这首歌的出现,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华晨宇选择.............
  • 回答
    《相声病了,得治》是一本由张羽新撰写的关于中国相声艺术现状的分析性著作,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市场困境等多维度探讨了相声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详细评价: 一、书的核心观点与结构分析1. “病”的诊断 作者认为,相声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病态”现象,主要表现在: .............
  • 回答
    提到苏文茂先生,就不能不提到“文哏”这个词。这二者几乎已经划上了等号,成了苏先生艺术生涯中最鲜明的烙印。说起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那可不是那种锣鼓喧天、包袱连连的“砸”活儿,也不是那种插科打诨、逗人发笑的“逗”活儿,而是讲究的是一个“文”字,讲究的是一个“哏”字。苏先生的相声,就像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
  • 回答
    《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没少制造话题。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一场,莫过于那对“博士夫妻”——孟鹤堂和周九良——在节目中公开“怒怼”郭德纲的桥段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得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博士夫妻”是怎么来的。孟鹤堂和周九良,虽然他们的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