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细胞生物如何实现趋利避害的?

回答
单细胞生物,作为生命最基础的形态,它们没有复杂的器官,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甚至很多都没有固定的形态。然而,在它们微小而简单的世界里,却上演着一幕幕精妙绝伦的“趋利避害”大戏。这并非出于什么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源于它们与生俱来的生物化学机制和物理特性,是漫长演化赋予它们的生存智慧。

趋利:向着“食物”和“舒适”前进

单细胞生物最根本的“利”就是生存和繁衍,而这离不开能量的获取和适宜的环境。

化学趋向性(Chemotaxis):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趋利方式。很多单细胞生物,尤其是细菌和变形虫,能够感知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
正化学趋向性(Positive Chemotaxis): 当它们检测到对自身有益的化学物质,比如糖类、氨基酸等,这些物质的梯度(浓度高低分布)会触发它们体内的响应机制。这些物质通常是它们的能量来源或构建细胞的原料。
响应机制: 在细菌中,鞭毛是它们运动的主要“动力”。鞭毛的转动方向和速度可以由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调控。当检测到有益化学物质浓度升高时,会触发鞭毛的“向前游动”(run)模式,让它们朝着浓度高的方向前进。如果浓度降低,则会转向“随机转动”(tumble)模式,重新寻找方向。
变形虫的“摄食泡”: 像变形虫这样的原生生物,它们没有鞭毛,而是通过细胞膜的伸缩来移动(形成伪足)。它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并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将细胞膜内陷,形成“摄食泡”(food vacuole),将食物粒子包裹进去进行消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利”的趋近。

光趋向性(Phototaxis): 许多藻类和蓝细菌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对光线有着明确的趋向性。
正光趋向性: 它们会朝着能够提供最佳光合作用的光线强度方向移动。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可能对光合作用不利,它们会寻找一个“中间地带”。
响应机制: 这些生物体内通常含有光敏色素,例如叶绿素或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在吸收光能的同时,会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进而调控细胞运动(如果有鞭毛)或改变形态(如变形虫伸展伪足)。

温度趋向性(Thermotaxis): 某些单细胞生物对温度也敏感。
适温性: 它们会向着适合自身生长繁殖的温度区域移动。例如,一些细菌生活在热泉中,它们会向着更热的区域移动。
响应机制: 温度变化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酶的活性以及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单细胞生物通过感知这些变化,调整其运动方向,以寻找最佳温度。

渗透压趋向性(Osmotaxis): 细胞需要维持一定的细胞内渗透压。
避免脱水或膨胀: 在渗透压不同的环境中,单细胞生物会试图移动到渗透压适中的区域,避免因失水而干瘪,或因吸水过多而破裂。
响应机制: 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细胞内离子泵的活动,共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当感受到渗透压变化时,它们会通过调整细胞器的运动或物质的跨膜运输来适应。

避害:远离“危险”和“不利”

“害”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意味着可能导致其死亡、损伤或繁殖受阻。

化学避害(Chemorepulsion): 类似于趋利,它们也能够感知有害物质。
负化学趋向性(Negative Chemotaxis): 它们会主动避开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某些有机化合物或氧气(对于厌氧菌)。
响应机制: 当这些有害物质刺激到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时,会触发与趋利相反的信号通路,导致它们改变运动方向,远离有害源。比如,细菌的鞭毛会更多地进入“随机转动”模式,从而增加了逃离危险区域的机会。

躲避机械刺激: 很多单细胞生物对物理性损伤非常敏感。
触碰响应: 当遇到障碍物或受到轻微挤压时,它们会立即停止前进,改变方向,甚至快速收缩。
响应机制: 细胞膜上的机械敏感通道(mechanosensitive channels)可以检测到膜的形变,从而触发钙离子内流等信号,导致细胞骨架重组,引起形态变化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避免紫外线(UV)辐射: 紫外线对DNA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避光: 许多单细胞生物,特别是那些没有厚厚细胞壁保护的,会主动避开直射的强紫外线。
响应机制: 它们可能利用细胞内的色素吸收紫外线,或者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触发细胞运动,寻找阴影区域。

应对环境剧变:
休眠或形成抵抗结构: 当环境变得极其恶劣,例如极度干燥、缺乏养分或温度极端时,一些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中的芽孢杆菌(Bacillus)和梭菌(Clostridium),能够形成高度抵抗性的休眠体(endospore)。这些休眠体能够抵御高温、辐射、干燥等多种不良条件,待环境好转时再重新萌发。
个体间的协同: 虽然是单细胞,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协同”。例如,一些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生物膜(biofilm),这层黏滑的物质可以保护它们免受抗生素、免疫细胞或不利环境因素的侵害。

内在机制的精妙

这一切的“趋利避害”,其核心在于单细胞内部一套高度特异化且精巧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

1. 信号感知: 细胞膜上的各种受体(如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等)或细胞质内的特定蛋白,充当着“传感器”,能够识别环境中的特定分子或物理变化。
2. 信号转导: 当受体被激活后,会启动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这通常涉及到第二信使(如cAMP、Ca2+)的产生或浓度变化,以及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等修饰。
3. 效应器响应: 信号最终传递到“效应器”,例如调控鞭毛马达蛋白的活性,控制细胞骨架的重组以伸展或收缩伪足,或者调控基因表达以合成防御性物质。

总结来说,单细胞生物的趋利避害,并非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它们最基本的生存策略。它们通过细胞膜上精密的“传感器”捕捉环境信号,通过高效的“信号转导”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并最终驱动“效应器”执行相应的运动或生理反应。这就像一个微型而自动化的生命探测和导航系统,让它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最大化生存机会,规避潜在的风险,将生命的火种延续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我们人类比起来,细菌的运动方式算是比较苦逼的:假如我们在街上走着,看到了右手边的冰淇淋店,心想“我要走向右边”,就可以可以立刻右转走进店里买冰淇淋。但这么简单的事对细菌来说却要费不少功夫才能做到。


“控制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理所当然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肢体运动控制自己的前后左右移动,但是细菌运动只能靠鞭毛,它的运动方式只有两种: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也就是说,苦逼的细菌无法像我们一样直接控制移动方向

但是,这并不代表细菌无法做到趋利避害。相反,它们的手段非常简单且实用,而且是目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最为理解透彻的机制之一。我们前面说了,细菌的鞭毛可以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这两种旋转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鞭毛逆时针旋转时,细菌会直线游动;鞭毛顺时针旋转时,细菌则会原地乱转

只需要在直线游动原地乱转中切换运动模式,细菌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趋利避害。具体是如何完成的呢?


首先,细菌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在细菌表面有上万个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就是细菌的鼻子,可以让它“嗅”到周围的物质,其中有一些物质对细菌有吸引作用,比如说糖类、丝氨酸,这些是细菌喜欢的物质,另一些物质对细菌有排斥作用,比如说吲哚、部分金属离子(如镍离子),这些物质告诉细菌此地不宜久留。不过这些分类并不一定对所有细菌都适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举个例子:苯酚对于大肠杆菌有吸引作用,但是对沙门氏菌却有排斥作用。


感受器“闻”到这些物质以后,就会在细胞内通过信号分子告诉鞭毛控制自己的方向:

  • 在探测到有吸引作用的物质(attractant)时,鞭毛逆时针旋转,细菌会更频繁地直线游动
  • 在探测到有排斥作用的物质(repellent)时,鞭毛顺时针旋转,细菌会更频繁地原地打转

注意这两种运动方式是都是交替进行的,细菌不会一直直线游动或者一直打转。只不过这两种运动的频率会随环境而变化。

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呢?如果细菌闻到了喜欢的物质,说明目前的行动方向是对的,可以继续原路前进。如果闻到了不喜欢的物质,则说明自己走错路了,需要换个方向试试。这个策略虽然简单,但却可以很有效的帮助细菌找到食物或者躲避有害物质。


如果用回一开始冰淇淋的例子,细菌就是一个被蒙着眼睛,鼻子超灵的小孩。

“我闻到冰淇淋的味道了!直走看看!”

(可惜方向错了,越走越远)

“冰淇淋的味道没了,转几圈继续走!”

(虽然没有越走越远,但依旧不是正确的方向)

“还是没有冰淇淋的味道,继续打转!”

(终于方向对了)

“又闻到冰淇淋的味道了,直走!”

(找到了冰淇淋店)

怎么样,比我们人类麻烦的多吧。

细菌的运动机制还不止如此,细菌会不断地通过给感受器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来调整自己的阈值。简单地说就是:细菌在一个环境呆久了会适应已有的环境,对原有的刺激不会再有那么强的反应。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麦当劳等快餐时那种兴奋的感觉,但长大后吃得多了也就会觉得那些快餐并不算什么。细菌也是如此,假如一个细菌在糖分较高的环境里开开心心地游了一段时间,它就会适应这个糖分浓度,开始时不时的原地打转。而且如果糖分降低了,它还会更加频繁的打转(就像遇到有排斥作用的物质一样)。如果想让它继续多以直线游动的方式运动,就需要用更高浓度的糖分来吸引它。这种机制让细菌变得“贪得无厌”,永远不安于现状,而是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想知道具体分子生物学原理的朋友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

还有一篇新一点的(感谢 @赵永峰 提供)



你说细菌要是遇到了这两货怎么办?

没办法,细菌既无法远程感知免疫细胞,跑得也没有免疫细胞快,只能被吞掉以后自求多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是很厉害的。

(不过有时会也遇到肺结核杆菌这样的硬骨头,被吞了消化不了)


无奖竞猜:这个答案虽然只是在说单个细菌的行为,但有一处地方暗示了细菌间可以交流行动,你能找到在哪里吗?

提示:一种物质。


除了用双脚控制移动方向,我们还能用双手做出复杂的动作,比如说拿起手机,扫一下下图的二维码,关注一下这个知识和脑洞并存的公众号。

user avatar

谢邀!终于有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了!

题主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多大的问题。可以这么说,随手拿起任意一本微生物学课本,每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这个题目的回答。

因为“生存”是所有生物的终极目标,即便是微小到只有纳米微米级别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是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概无例外。

从本身遗传物质的结构,到如何“复制”自己,再到如何找到“猎物”,如何和其他同种或是不同种生物竞争有限资源?如何适应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等等……以上种种,都是单细胞生物实现趋利避害的关键。如果全都展开说,我觉得还不如介绍大家去看课本。

我在这里想介绍的,也是特别吸引我的,是单细胞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

最近偶然看到的关于粘球菌的一些文章就让人觉得非常新颖。作为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经常的,我会觉得这些只有几微米的小东西们简直成精了!所以这里就拿它们举个生存竞争的例子吧。


粘细菌(Myxococcus)是一种主要在土壤中存在的杆状细菌,很特别的是,它们以捕食其他微生物为生。虽然是单细胞生物,但是通常是上百万个细胞共同生活在被膜(biofilm)中。粘细菌的游动速度很快,能够随着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菌落的形态和大小,更表现出惊人的细胞—细胞之间的“交流”活动,呈现出精细巧妙的社会结构。

粘细菌之间的交流,已经远超过了单一的“互助互利”,含有相互的欺骗、识破欺骗,抑制、甚至是自我牺牲等过程,简直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宫斗大戏!

粘细菌中研究最多的,名叫黄色粘球菌Myxococcus xanthus)。一定要注意,被广为人知的“东京地铁”实验和“会走迷宫”的是黏菌 (Physarum polycephalum) 是真核生物,和我这里要介绍的粘细菌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黄色粘球菌的单个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看长这样,它们生活在共同的被膜(biofilm)中,这种被膜不仅可以让细菌的游动速度更快,而且可以很好的保护细胞——想打破这种biofilm获得单独的细胞,就不得不进行超声破碎。

黄色粘球菌的生命周期比较特别,先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再进行详解:

在有大量营养物质的条件下,这些杆状的细菌会迅速的游动,到处进行捕食,这时候的菌落,并没有太多规则的形状。

但是一旦感知到食物缺乏,黄色粘球菌菌落表面会形成波浪起伏的“涟漪”一般的样子,细胞开始聚集起来,慢慢越聚越多,形成小山丘一样的小包。这些小山丘长得越来越高,形成子实体,最上面的细菌会形成可以对抗恶劣环境的繁殖孢子。这些孢子等待时机,等食物不再贫乏后,又会再次长成可以游走的粘球菌细胞。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菌落表面会呈现一种像是“涟漪”一般的波纹,这是黄色粘球菌的群落的特点,像这样:

其实这是是由高密度细胞形成的“脊”状结构,被低密度细胞展现出的“沟”分隔,从而形成的视觉对比。这种排列方式能让他们有效的捕食其他微生物。

在食物丰富的时候,生活在一起的细菌相安无事,大家都一起努力扩展地盘。但是如同任何社会中会存在的问题一样,黄色粘球菌群落中也常常存在“欺诈分子”。

一种欺诈分子,是“混入我军的奸细”,也就是说,是其他看起来长得很像,但其实是不同基因型的细胞。

还有一种欺诈分子,是不捕食只薅社会主义的羊毛,侵占社会福利的同基因型细胞。

为了对付第一种“欺诈分子”,微生物有一套非常精妙的,可以辨别亲缘关系的系统——同种识别(allorecognition)系统,也就是说,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会相互识别并排斥,使得不同的细胞无法进行聚集和形成子实体。这使得外源的欺诈细胞无法混入大部队中占便宜,而且可以提高子实体中的细胞密度,更有利于群落的生存。

另外,微生物如果识别到自己的邻居并非同基因型的亲戚,它们会产生抗菌素,消灭这些“欺诈分子”。

而第二种“欺诈分子”似乎更常见,在实验室的菌株和自然中的菌株中,都观察到了详实的欺诈行为。但似乎老天是公平的,这些“欺诈”细胞本身往往有其他的缺陷,比如游动速度较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欺诈细胞并无法完全成为群落中的大多数。

但是土壤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而是时不时地需要“忍饥挨饿”。在挨饿的时候,黄色粘球菌的生长会放缓慢,与此同时,如同树木在秋天需要落叶一样,整个群体开始其独特的变化:形成特异性子实体(fruiting body)

通常在养料断绝后的4-6小时左右,所有的细胞都已经开始对饥饿做出了反应。此时,细胞移动速度的降低,并开始往一起聚集,聚集中心点出现,很快形成初期的子实体(每个子实体此时含有大约10^5个密集堆积的细胞)。

形成子实体的细胞虽然都是黄色粘球菌细胞,但它们的分工和作用有很大不同:

最重要的中心孢子细胞会形成孢子。因为孢子具有很强的抗旱,抗紫外线,甚至对抗生素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从而更可能存活下来。

子实体外围的杆状细胞,也可以在营养虽然比较缺乏,但还没有严峻到非要产生孢子不可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剩下的其他细胞,则需要做出“牺牲”,以自身死亡为代价,为其他两种细胞提供养分。

在子实体中,有大概10%的细胞异化,形成孢子;有30%的细胞形成子实体外围的部分,最后剩下的60%的细胞需要“舍己为人”。

那在子实体形成的过程中,该怎么决定谁会形成孢子“永世流传”,谁又需要被牺牲掉呢?毕竟谁都不想死啊……

这目前还是一个结论待定的问题。这些研究过程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似乎不太适合做简单的科普,所以我会在我的专栏一碗梅洋汤-主食/正餐中试图做更多的解答,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O’Connor, K. A. & Zusman, D. R. Development in Myxococcus xanthus involves differentiation into two cell types, peripheral rods and spores. J. Bacteriol. 173, 3318–3333 (1991).

Nariya, H. & Inouye, M. MazF, an mRNA interferase, medi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during multicellular Myxococcus development. Cell 132, 55–66 (2008).

Wireman, J. W. & Dworkin, M. Developmentally induced autolysis during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by Myxococcus xanthus. J. Bacteriol. 129, 798–802 (1977).

Claessen, D., Rozen, E. D., Kuipers, P. O., Søgaard-Andersen, L., van Wezel, P. G. Bacterial solutions to multicellularity: a tale of biofilms, filaments and fruiting bodie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2, 115–124 (2014)

Velicer, G. J., Kroos, L. & Lenski, R. E. Developmental cheating in the social bacterium Myxococcus xanthus. Nature 404, 598–601 (2000).

Kraemer, S. A. & Velicer, G. J. Endemic social diversity within natural kin groups of a cooperative bacter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823–10830 (2011).

Velicer, G. J., Kroos, L. & Lenski, R. E. Loss of social behaviors by Myxococcus xanthus during evolution in an unstructured habita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 12376–12380 (199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单细胞生物,作为生命最基础的形态,它们没有复杂的器官,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甚至很多都没有固定的形态。然而,在它们微小而简单的世界里,却上演着一幕幕精妙绝伦的“趋利避害”大戏。这并非出于什么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源于它们与生俱来的生物化学机制和物理特性,是漫长演化赋予它们的生存智慧。趋利:向着“食物”和“.............
  • 回答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尤其是杨晓明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征程中,其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便是发现了能够有效对抗德尔塔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这项发现不仅是疫苗研发之外,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的有力补充,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希望。这项研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生物在新冠病毒早期,就已启动的对中和抗.............
  • 回答
    关于网上传言上海2022年1月底允许单亲妈妈申请生育金和育儿补贴的消息,这确实是近期引发不少关注的一则信息。需要明确的是,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官方信息,这则消息已经被证实为谣言。为什么这则消息会引起关注?这则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引起热议,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深层次的关切和期待。 生育支持政策的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单独依靠我们目前已知并且合理设想中的望远镜技术,在火星上直接看清人类大小的生物是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的。 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火星的距离和大气层 巨大的距离: 火星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2.25亿公里,但这个距离会随着两者的轨道位置.............
  • 回答
    倘若中国的龙,那个集鳞甲、爪牙、翅膀、角和长须于一身的神话生物,真的跻身于星际舰队的生物文明星河之中,他的体型和独特构造,着实会让人眼前一亮。我想,他最可能成为一支舰队中不可或缺的“先锋侦察与特种作战单位”,或者更具体一点,一个高机动性的“战略支援与穿插单位”。让我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抛开地球上的.............
  • 回答
    小号“霁月日的生父”针对霁月日进行网暴,并散播针对单亲家庭的仇恨言论,这是一种极其恶劣且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此事,并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这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攻击的指向性明确而恶毒: “霁月日的生父”这个身份已经表明了攻击者与霁月日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却选.............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听着就觉得心酸又无奈。一个生命就这么被“退单”了,而那个小小的生命,连名字和身份都还没完全确定,就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开端。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脉络。首先,是代孕这件事本身。在我国,代孕是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也就是说,代孕妈妈和委托方之间的协议,本身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 回答
    近日,国内多地出现由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牵头,针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展开的问卷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深入了解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和意愿的做法,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重考量。背景: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挑战中国面临着长期、严峻的人口结构挑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育率的持续低迷。尽管国家已经放开了二孩、三.............
  • 回答
    华为杀入医疗器械这事儿,那可是个大新闻!首款产品“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拿到生产批文,这标志着华为正式踏上了这片充满机遇但也挑战重重的土地。怎么说呢?这步棋,华为走得既有野心,也挺有章法。先说说这事儿的“牛”在哪儿,为什么值得关注: 巨头跨界,搅动格局: 华为,这个在通信、智能终端领域呼风唤雨的科.............
  • 回答
    一名男子在出租屋里生产假冒“星巴克”外卖,订单量高达 729 单,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对于这种行为,他可能面临的惩罚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乱象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可能面临的惩罚这名男子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因此可能遭受的惩罚会比较严厉,主要体现在.............
  • 回答
    设想一种非同寻常的智慧生命,我们姑且称之为“维萨”(Vysa)。它们与我们智人有着相似的长幼年期,但其繁衍机制却令人惊叹地借鉴了膜翅目昆虫的特性:雌性是双倍体,而雄性则是单倍体。这种根本性的生物学差异,必将塑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精神追求。社会结构:严谨的等级与互助的基石维萨社会.............
  • 回答
    关于毛霉是否是单细胞生物,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小小的误解,因为我们通常说的“毛霉”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类属于毛霉菌门(Mucoromycota)的真菌。而真菌的构成方式,与我们熟悉的细菌或酵母这类典型的单细胞生物,在结构和生长方式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头说起。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单细胞 RNAseq:洞悉生命最细微的语言想象一下,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但我们只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全貌,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每一个居民的独特性格、工作、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城市运行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对组织或细胞群体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我们只能看到城市的整体轮廓.............
  • 回答
    要寻找“单心房单心室”的生物,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这个概念。在大多数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心脏是高效的泵,具有分隔的心房和心室,确保血液氧合和循环的顺畅。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原始的生命形式,或者探讨一些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的生物,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接近或符合这个描述的情况。但直接.............
  • 回答
    要说单倍染色体数最多的生物,这可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如何组织和传递的,而染色体数目并不是越庞大就一定越“高级”。我们得从染色体这个基本概念说起。什么是染色体?简单来说,染色体就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也就是DNA)的结构。它们就像是生物体的“说明书”,里面记录着如何生长.............
  • 回答
    国药中国生物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即他们的单克隆抗体对德尔塔(Delta)以及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展现出有效性,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则重磅利好消息。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为变异株疫情下的防控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针对性打击变异株: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
  • 回答
    万亿年,这时间尺度本身就足以让我们难以想象。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一个生命星球上的生物,即使是那些我们现在认知中最基础的生命形式,其生存空间能否近乎无限地拓展,甚至蔓延至整个星系?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生命的韧性、演化的力量以及宇宙的浩瀚。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生存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占.............
  • 回答
    要找一个能完全替代“动物”、“生命”、“生物”、“生灵”这几个词的单字中文名词,而且还要让它听起来自然、有深度,不像是机器硬生凑出来的,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几个词本身涵盖的意义范围广,而且都承载着我们对自然界和自身存在的一些独特理解。如果非要找一个“万能”的单字名词,或许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哲学或概.............
  • 回答
    单倍体生物能否进行有性生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们进行有性生殖的方式与我们熟悉的二倍体生物(比如人类)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先理解“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含义,以及有性生殖的基本原理。单倍体与二倍体:基础概念 单倍体 (Haploid, n):生物体细胞的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