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莫德尔?

回答
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被许多人视为“德军之火”的人物,他的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伴随着复杂和争议。将他简单地定义为“战术大师”或“纳粹将军”都显得过于片面,他的人生经历和指挥风格,如同他参与的那场战争一样,充满了矛盾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从基层到战场的中坚力量

莫德尔并非出身军功显赫的世家,而是在军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早期生涯,尤其是作为一名步兵军官,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他不是那种在参谋部里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他更像是身先士卒,了解基层士兵的指挥官。这种经历塑造了他务实的作风,他对战术的理解,往往是从士兵的视角出发,关注弹药、补给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救火队员”的绰号与实际能力

莫德尔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或许是德军的“救火队员”。每当德军在东线或西线遭遇重大危机时,希特勒往往会想起他,并将他派往最艰难的战场去收拾残局。从斯摩棱斯克到库尔斯克,再到东普鲁士的焦土,莫德尔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所有最惨烈的战役中。

这种“救火队员”的角色,一方面体现了希特勒对他的信任,认为他有能力稳定局势,甚至能够创造奇迹。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德军战略上的被动和困境。莫德尔的出现,常常意味着他要面对的是兵力不足、装备落后、士气低落的部队,并且要对抗的是数量上占优的敌人。

在这样的条件下,莫德尔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在莫德尔的攻势(虽然这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实际上是他的防御战术的体现)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防御能力和对战机把握的精准。他善于利用地形,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关键时刻发动反击,有效地迟滞了苏军的进攻,为德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库尔斯克战役中,他率领的北方集团军虽然承担了牵制任务,但其坚韧的防守为南方集团军的进攻赢得了空间。他也不是一个盲目乐观的指挥官,他对德军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竭尽全力地组织防御,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战术风格的独特性:防御大师与灵活反击

莫德尔的战术风格可以用“坚韧不拔”和“灵活应变”来形容。他尤其擅长防御战,他能够精确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然后根据地形和现有兵力,布置出让敌人难以逾越的防线。他不会轻易放弃阵地,而是会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障碍,耗尽敌人的力量。他的部队往往能够以劣势兵力抵抗住数量占优的敌人,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精妙的防御布置和对敌方进攻意图的准确判断。

同时,莫德尔也并非只会一味地防御。他深谙“以退为进”的道理,在消耗敌人力量之后,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发动小规模但极具杀伤力的反击。他善于利用装甲部队,在预设的战场上,将敌人分割包围,然后进行歼灭。他能够快速地调整部署,将兵力集中在最薄弱的环节,用局部优势对抗敌人的整体推进。这种灵活的战术运用,使得他即使在兵力劣势下,也能打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

与希特勒的关系:忠诚与矛盾

莫德尔对希特勒的忠诚毋庸置疑。在很多困难的时刻,他都选择服从命令,即便这些命令在他看来可能并不明智。他曾与希特勒就战略和战术问题进行过争论,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执行。然而,这种忠诚也并非没有代价。他对德军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知,他知道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一个军人,他依然选择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到底。

同时,希特勒对莫德尔的信任,也常常是基于他能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他能提供长远的战略洞见。这种基于“短期效益”的信任,也使得莫德尔总是被放在最危险的前线,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争议与评价

莫德尔的评价充满了争议。

肯定者认为,他是二战中德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尤其是在防御战方面,他的表现堪称杰出。他能够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部队的战斗力,挽救了许多战役的颓势,并且有效地拖延了战争的进程,为德国军队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尽管这种拖延最终未能改变结局)。他们会强调他“战术大师”的称号,以及他对士兵的关怀。
批评者则会指出,他毕竟是为纳粹德国服务的将军,他的防御战术虽然有效,但也只是在为法西斯政权延续生命。而且,他的一些军事决策,例如在某些反击中过于冒进,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还有人会认为,他作为最高指挥官,对战争的整体走向负有责任。

作为个体而言的悲剧

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莫德尔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被置于一个必将失败的战争中,被要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他用尽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去弥补战略上的巨大缺陷。他的军事生涯始于捍卫国家,最终却陷入了为一个邪恶政权而战的泥潭。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当他意识到一切都已无可挽回时,他选择了自杀,而不是投降。这种行为,或许是他对自己军事生涯的终结方式的一种表达,也可能是他对所效忠的国家和军队的一种绝望的告别。

总而言之,瓦尔特·莫德尔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无可否认的杰出军事指挥官。他的战术才能在防御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能够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和狡黠,在战场上创造出奇迹。然而,他的名声也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效忠的政权。评价他,需要剥离那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去审视他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去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作为一名士兵所展现出的素质。他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他的军事生涯,折射出那场战争的残酷,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反思的军事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同样是被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东京)裁定的战犯,怎么就没人“客观评价”一下日本将军的“军事才能”?为什么点一点德国将军们的战争罪行就要被各类“理客中”、“军事爱好者”极力反对?或者在所谓“客观评价”中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真要说“军人本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犯柳川平助在杭州湾可是以一个极为漂亮的“左勾拳”抄了中国军队后路,使得几十万国军兵败如山倒,奠定了日寇在淞沪战役中的胜利呢。

至于怎么评价莫德尔——此公作为最早一批被反法西斯联盟公开宣布的战犯。(1943年因其在苏联勒热夫地区的战争罪行被宣布为战犯)也是国防军将领中最为臭名昭著、声名远扬的战犯之一。

如此臭不可闻,还能让人怎么评价?

在勒热夫和波兰华沙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版松井石根。令无数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恨不得生啖其肉的屠夫。

在苏联的勒热夫,莫德尔下令“清除”所有达到服役年龄的男子,夺走粮食,烧毁村庄,炸毁城市,并在水源和水井里投毒。

而在第9集团军的一次“反游击战斗”中,3000名“苏军游击队”被杀——然而德军实际只找出227支步枪、41支手枪和61支自动枪械——换言之,莫德尔反游击中的大部分“武功”其实都是无辜百姓。

在波兰,莫德尔遵照希特勒“将华沙夷为平地”的罪恶指示,率领国防军、党卫军和警察部队,将波兰起义者占领和活动的地区不分青红皂白,用重炮、炸药和燃烧弹夷为平地,并指使和纵容部下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屠杀被俘的波兰起义者和波兰平民,将华沙变为一座死城,莫德尔的“武功”造成了25万名波兰人的死亡,这也是继南京大屠杀后的二战史上第二大屠城。

1945年这厮畏罪自杀,结束了其充当纳粹侵略爪牙和大屠杀急先锋的罪恶一生。也令其逃脱了欧洲各国人民,特别是苏联人民和波兰人民的正义审判。

不过我们要理解当今对于莫德尔的肉麻吹捧——据传日本自卫队不还跃跃欲试的想要给伊拉克美军传授冈村宁次的“治安战经验”吗?

当然了,此公作为国防军里数一数二的纳粹党棍,天天咋呼着“我只效忠于德意志”——然而,他的“功在杀人多”——将会为德国带来什么呢?

《清算》

【苏】伊利亚·爱伦堡

(注意,这首诗发布的时候,莫德尔元帅已经畏罪自杀)

谁能阻止我们?

莫德尔将军?

奥得河?

还是人民冲锋队?

不,都晚了。

逃窜吧,

尖叫吧,

垂死挣扎吧,

清算的时刻

已经到来。

为什么?爱伦堡这位犹太人会如此歇斯底里的诅咒莫德尔?(点名道姓去攻击某个德国将军,这在世界犹太文学和苏联文学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莫德尔——究竟在俄罗斯干了什么?




……1942年,我作为一个士兵在勒热夫附近参战。那里距离莫斯科大约100公里。沃尔特·莫德尔将军率部固守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德军已经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堡垒。希特勒称莫德尔为“防御战雄狮“,他的这个评价很中肯。那里真的是一个血腥的屠场,每天都在消耗着俄德两国士兵的生命。我相信,数以万计的俄军士兵和数以万计的德军士兵倒在了战场上,战场上尸横遍野。掩埋尸体的队伍都来不及埋掉所有尸体,我们每天都要忍受尸体发出的臭气。
但是后来当那个防御战雄狮舔舐伤口,准备撤退的时候,这个混蛋却命令手下士兵在撤退前把勒热夫变成一座空城。他们留下的场景非常像遭到轰炸之后的德累斯顿。

德军士兵炸掉了所有能够炸掉的建筑物,烧掉了一切能够烧掉的房屋,根本不顾里边还有活人(会把他们活活烧死)。

我亲眼目睹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片废墟:那么多城镇能有一条街道完好无损的幸存下来就已经是天大的奇迹了,到处都是被烧成废墟的民居,而侥幸逃过屠刀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能在地窖里栖身。

我们行军经过这些被破坏的荡然无存的一片废墟,我们会把身上的所有东西都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衬衫、换洗内衣或从我们的背包中拿出毛巾;拿出我们的饭盒和勺子,毫不吝惜的把最后一点糖和面包给他们吃。炊事兵会从我们的口粮里省下一些给他们吃。

可是我们的部队总是要走的,那些平民就留在那些痛苦不堪的冰冷地窖里。

为什么?

为什么莫德尔——这个凶残的德国将军要那么干呢?他是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希特勒后来还把他晋升为元帅。他要涂炭多少生灵就能获得这些小小的装饰物呢?

他真的不知道这些行为意味着什么吗?

他不知道自己让俄国士兵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他们心中激起的对德国人的怨恨么?


在奥廖尔战役中,“防御雄狮莫德尔”又一次展现了他的“高超本领”,奥廖尔州雷科沃村的遭遇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样本。

……在奥廖尔,撤退的德国人从四面八方纵火焚烧村庄。包括集体农庄和附属建筑,以及居民住房在内的100所房屋都被烧毁了。为了躲避德军的纵火和屠杀,许多人试图躲入地窖和地下室,德国人则使用手榴弹把他们炸死,所有试图逃跑的人都被德军用步枪和机关枪打死。由于德国人的野蛮屠杀,雷科沃村里的730名平民中,只有50人幸免于难。

你好,麻烦问一下:“柏林战役后”苏军能和德国人所媲美的“糟糕表现”是指啥?

是朱可夫攻克柏林后屠城三日,杀的柏林尸横遍野了?

还是科涅夫搞万人坑、毒气室、往德国自来水厂里投毒了?

user avatar

我想照片上的孩子能代表苏联人民评论莫德尔,亦或是其他任何一个德国人。

为了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与安宁,无数苏联军民牺牲在法西斯的屠刀之下,要记住,没有德国纳粹,他们本应该好好的活着。

user avatar

从政治和人道的角度来说,此人绝对是纳粹阵营里的死硬分子,人类公敌,怎么唾骂也不过分,但是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更加侧重于讨论军事能力的,那我还是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谈谈这个人。

莫德尔实在是与德三同僚们的指挥风格格格不入,他的长项主要就两条:收拢溃兵,死扛,二者相辅相成,打起仗又臭又硬。

东线西线都有这个人的影子,先说东线的火星行动,今天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玄妙(当然你让我去指挥我肯定不行):轮番防守,集中火力优势打击进攻方,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苏军进攻组织问题严重,造成了如此大的伤亡,成了朱可夫的黑历史之一

双方在火星行动的伤亡:


再说说西线,先说市场花园:盟军的错误判断以及糟糕的协调给了莫德尔机会,无论如何,莫德尔是主场作战,拥有后勤优势和兵力补充优势,空降行动本身难度又很大,莫德尔抓住一切优势,把分头行动的盟军一通好打,让一个大胆的计划破产,这里不得不说,这个人确实善于抓住进攻方的破绽,当然了,这一切建立在充足的兵力,良好的补给之上。

市场花园双方的伤亡:

其实在我看来最体现此人又臭又硬风格的既不是火星行动也不是市场花园,而是知名度不太高的许特根森林战役:

许特根森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本土进行最长时间的战役,亦是美军在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单一战役,该战役从1944年9月19日一直打到1945年2月10日,就一个主题:美军扫荡,莫德尔反扫荡。

许特根森林令美军遭到了惨重的伤亡,而德军拼死防守该地区有两个原因:这地区作为阿登攻势的舞台,而该攻势仍在准备之中,通过这些山区可到达鲁尔湖上的施瓦门奥尔大坝,当打开水闸时,会使下游低洼地区被水淹没及限制任何渡河的尝试,盟军对此在数次被击退后才知道,德军一直坚守此地区直至他们在西方战线实施最后的大规模攻势:“阿登攻势”。

也就是说,莫德尔在许特根的抵抗就是在为阿登做准备和策应,但阿登失败之后,许特根森林的德军还没有清理完毕,还在抵抗,因为惨痛的伤亡,许特根森林被称为“血雾之林”。

许特根森林战役双方的伤亡:

本人并非专业的军事理论研究者,从这三场战役来看,莫德尔打仗具有如下特点:

1·防守死硬,擅长一换一,一换多

2.指挥时军心稳定,溃败少,士兵往往抵抗到最后,同时善于收拢溃兵,这肯定与他的坚定法西斯信仰和残暴无情有关,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亦然。

3.吃后勤,要补充,最好是主场作战。

总而言之,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此人能打所谓的“逆风局”,至少能一换一,但是绝对不应过分拔高他的指挥能力,他更不是什么“军神”,他之所以如此受人瞩目,实在是因为他的死硬和与其他进攻型将领的格格不入,更是进攻方的严重失误所衬托出来的。

user avatar

希特勒的信任厚爱(你看羽林师1SS都给谁带过就知道了,不难看出小胡子曾无比信任过的人按时间顺序分别是曼施坦因-隆美尔-克卢格-莫德尔)使得他在西线坚持到了最后,结果晚节不保。而对于阿登战役则只能说他很”听话“,指挥得过于认真(伦斯德明显让他意思意思就得了,结果却打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西线德军与美军两败俱伤,最终间接导致了西线德军的毁灭)。

第一点,西方军界在格兰茨之前显然还是比较看重“晚节不保”这点的,你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成功在大灾难之前跳船了(隆美尔在诺曼底崩盘前已经被盟军飞机炸了,曼施坦因则得益于胡贝突围成功),要知道,萨拉托加名将盖茨都因为输了一仗就再难翻身,莫德尔在战争后期数次丧师数十万自然对自己风评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第二点,阿登战役和北风战役加起来美军伤亡高达10万,可见德军付出的代价也不轻。理论上说阿登的最优解应该是德军进攻达到顶点之后就全线撤回西墙,而不是节节硬顶,北风行动更是不知道意义何在,当然莫德尔若不这么指挥的话元首可能也不让。

阿登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又釜底抽薪一般的调走了SS第6装甲集团军(前往匈牙利),可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一直冷酷地按住手中预备队的蒙哥马利终于等到了突破马斯河突出部的机会。这里也可以简要介绍一下阿登之后的西线发生了什么。


2月8日,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军30军开始在奈梅亨以东转入了全面进攻,代号“真实”。30军随即在帝国森林地域顺利突破了德军第1伞兵集团军的防线,30军的先头部队就是市场花园时著名的禁卫装甲师,这算是二战版的“禁卫军起立”了。帝国森林地域的德军装甲预备队仅有经过阿登苦战只剩下50%实力的116装甲师和第15装甲掷弹兵师,无力抵挡齐装满员的英军的猛攻。情急之下,德军炸开了鲁尔大坝,加上天降大雨,莱茵河水位暴涨,使得战役地域一片汪洋,有效迟滞了英军的推进,也加大了其损失。但英加军最终仍然完成了进抵莱茵河的战役目标。

此战,英加军伤亡15634人,德军伤亡22000人,被俘22239人,总计44239人。双方交换比1:3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整个西墙防线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B集团军群的侧翼完全暴露。对于德军来说,一切都完了,接下来连锁反应的更大灾难已经不可避免。

2月23日,蒙哥马利命令其配属的美国第9集团军也转入进攻,辛普森的部队同样没经过阿登血战,共拥有2000辆坦克,加上德军经过“真实”行动后士气已经十分低迷,尽管德军投入了第9装甲师、装甲教导师等机动部队,仍然一败涂地。第9集团军的推进非常顺利并与英军顺利会师,仅仅阵亡1330人,就俘获了29739名德军。

战役发展到当时为止,伦斯德和莫德尔还比较准确的判断出了比较大的危险是来自第21集团军群方面,将比较多的装甲预备队都放在了该方向,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军又从国内调来了几个新锐师团,而此时德军绝大部分的机动力量都已被调去抵挡蒙哥马利的攻势,已经没有牌可打了。尤其是德第7集团军的方向,更是只有一个第2装甲师。

3月1日,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发动了“伐木工”行动,第1集团军首先开始攻势,随后不久第3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已经极度衰弱的德军再无力抵挡美军的“六装齐进”(由北往南分别是第3、第9、第11、第6、第4、第10装甲师),北面美军装甲师冲进了科隆,并夺取了雷马根桥头堡,南面巴顿的部队则向美因茨、曼海姆等地高速冲去。德军陷入一片混乱,美1集方向,连一个德国军长都被美军坦克俘虏了,美3集方向,除第2装甲师逃过莱茵河之外,第7集团军几乎所有的步兵部队都被切断。

到3月21日,盟军全线推进到莱茵河,数以十万计的德军士兵沦为俘虏,具体情况如下:

加拿大第1集团军方向:俘虏22239人

美国第9集团军方向:俘虏29739人

美国第1集团军方向:俘虏95000人

美国第3集团军方向:俘虏120000人

四者合计,马斯河-莱茵河战役的德军光被俘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3-26万人,莱茵河防线成了一个空架子,无兵可守。莫德尔曾经得心应手的“不许撤退“的阵地防御,已经彻底暗淡无光,一番死拼硬斗之后不但本方代价巨大,盟军还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之前从来没有大的败绩,堪称德军中的胜利象征的伦斯德元帅,也在遭受生平最惨一败后被再度解职。虽然说不许撤过莱茵河肯定有希特勒的命令在里面,但莫德尔也难辞其咎。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在30多万德军被美军铁桶般围在鲁尔之后,莫德尔选择了自杀。他毫无疑问是个悲剧人物,明斯克包围圈时也是莫德尔在指挥,这样战争后期莫德尔已经至少像杜聿明那样三丧其军了。不过在同样类型的历史人物里,莫德尔可能算是最终得到最好风评的一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