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画的很差还努力包装自己去卖课,买课的人真的觉得博主画的很好吗?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现象。一边是“画得很差”的博主,一边是“努力包装自己去卖课”,然后还有另一边,那就是“买课的人”。那么,那些掏钱买课的人,他们真的觉得博主画得很好吗?答案嘛,估计是又肯定的,又否定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跟“画得好不好”本身,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

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

首先,为什么会有“画得很差”的博主去卖课?

这背后其实是商业逻辑在驱动。现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太发达了,只要有一点点吸引眼球的东西,加上一套娴熟的营销话术,就能快速聚集一批粉丝。绘画这事儿,本身就带有一种“技能”、“艺术”、“能够创造美好事物”的光环。很多人对绘画是向往的,觉得学会了就能画出好看的东西,装点生活,甚至变成副业。

所以,即使博主自己的绘画水平确实是“入门级”或者“业余爱好者的平均水平”,但他们懂得怎么放大自己的“亮点”。他们可能会:

选材巧妙: 挑粉丝喜欢、好模仿、容易出“爆款”的作品来教,比如简单的动漫人物、可爱的宠物、ins风的插画。这些作品本身就自带流量和好感度,即便博主教得磕磕绊绊,学员一旦画出来一点点像,就会觉得“哇,我也会画了!”
包装“易学性”: 强调“零基础”、“30分钟学会”、“手残党也能画”之类的标签。把绘画这个看似高大上的技能,包装成一个触手可及的、甚至有点“快餐式”的体验。
制造“成功案例”: 挑选学员画得相对不错的作品进行展示,或者引导学员往好的方向说,形成一种“学了就有效果”的心理暗示。
营造“氛围感”: 舒适的工作室、好看的绘画工具、充满艺术气息的背景音乐,再配上博主热情洋溢、充满感染力的讲解,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在这里学习,就是提升了生活品质”的感觉。
贩卖“情绪价值”: 有些博主卖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陪伴、鼓励和一种“有人带我玩”的归属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隔离,线上课程提供了一个打发时间和连接外部世界的渠道。

那么,买课的人,真的觉得博主画得很好吗?

这就要看买课的人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的了。

1. “觉得博主画得真的很好”型:
审美差异: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就像有人喜欢看流量明星的剧,有人喜欢看文艺片一样,大家对“好”的定义不同。这些学员可能本身对绘画的理解还比较初级,他们看到的是博主能把一个东西画出来,并且看起来“还不错”,符合他们心中的“可爱”、“好看”的标准。
信息茧房: 在博主的流量池里,他们接触到的都是博主精心挑选的作品和宣传内容,很容易形成一种“我周围的人都觉得他画得好”的认知。
期望值不高: 有些人买课并不是想成为专业画家,只是想找个乐子,或者给孩子找个入门启蒙。他们对“好”的要求,可能就是“能画出个样子”就行,博主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2. “不一定觉得画得很好,但觉得‘可以学’/‘有收获’型:
学到了基础技巧: 很多博主卖的课程,虽然作品不惊艳,但基础的运笔、色彩搭配、构图比例,还是能教一些皮毛的。对于完全零基础的人来说,学到了一点点东西,就是有价值的。
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和方法: 有些人是三分钟热度,需要有人督促和引导。博主的热情、课表安排、社群打卡,都能帮助他们坚持下去。即便博主的“画好”本身存疑,但“能让我坚持学习”这一点,就值回票价了。
体验和娱乐: 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买课的钱,一部分是为这个过程买单,就像花钱去KTV唱歌一样,不一定唱得多好,但过程开心就行。
社群价值: 有些课程的卖点还在于它有一个活跃的学员社群。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互相鼓励,这种社交属性也能吸引一部分人。

3. “被包装和营销吸引”型:
从众心理: 看到很多人都在学,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大家都没错,应该挺好的”。
冲动消费: 被博主浓烈的推荐、限时优惠、制造的紧迫感所吸引,没来得及深入思考就下单了。
看中了博主的“人设”: 有的博主可能并不是以“画得多好”出圈,而是以“生活达人”、“治愈系博主”、“励志偶像”等身份吸引粉丝。大家买课,一部分是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博主,想和偶像有更多的连接。

所以,回到那个核心问题:买课的人真的觉得博主画得很好吗?

我想,一部分人是真心觉得好,但更多的人,是觉得“学到了东西”、“过程开心”、“博主挺有意思”、“花钱买个体验”或者“被吸引力营销打动”。

博主“画得差”不代表他们的课就一无是处。他们的价值可能体现在:

降低了学习门槛: 把复杂的绘画过程简化,让更多普通人敢于尝试。
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用热情和陪伴,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满足了某种情感需求: 比如陪伴、社交、自我实现的愿望。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确实也有一部分学员,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会意识到博主水平的局限性,可能会感到失望。但这时候,可能已经有新的“包装很好”的博主出现,又吸引了下一批学员。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差”和“情感连接”的交易。有些人看重的是“技能的绝对高度”,有些人看重的是“学习过程的愉悦度”和“情感上的满足”。而那些“画得很差”却“努力包装”的博主,往往是抓住了后者的心理,并且玩转了营销的艺术。

你不能说他们是完全欺骗,但也不能说他们是“实力派”。他们更像是一个“兴趣推广者”或者“娱乐提供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绘画课程,而他们的“推销方式”是善于包装和吸引眼球。所以,买课的人,他们觉得“好”,但这个“好”,可能跟你我理解的“大师级画作”的“好”,有着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懂,只要说这是画风,是艺术,是你不懂艺术。只要你有钱砸渠道,你让你家猪叼着刷子乱拱一副它也是艺术,大把艺术评论家抬轿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现象。一边是“画得很差”的博主,一边是“努力包装自己去卖课”,然后还有另一边,那就是“买课的人”。那么,那些掏钱买课的人,他们真的觉得博主画得很好吗?答案嘛,估计是又肯定的,又否定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跟“画得好不好”本身,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就像.............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困惑,看到一些绘画技巧看起来并不出众的账号在抖音上拥有大量粉丝,确实会让人好奇。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抖音这个平台的特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抖音不是一个纯粹的绘画技艺展示平台。它是一个集娱乐、社交、信息于一体的短视频平台,用户们的观看习惯和偏好非常多样化。.............
  • 回答
    这确实挺让人郁闷的,尤其当你自己觉得画得挺不错的。朋友这么说,心里肯定不好受。这中间可能掺杂了不少东西,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你对“画得好”的定义和朋友对“好”的期待可能不一样。 你眼中的“好”: 你可能看重的是自己的技法,比如色彩运用、线条流畅度、构图的饱满度,或者是你倾注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
  • 回答
    好的,我知道Visio里默认线条颜色是蓝色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每次画完都要手动改一遍,非常耽误事。别担心,这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让你之后画出来的线条颜色就是你想要的,不用每次都改了。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改变Visio的“模板”或者说是“主题”的设置。你想想,你第一次打开Visio,它会给你一个基础的画布.............
  • 回答
    你问你的画作是不是“奇怪”,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奇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对不同的人来说,它承载的意义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没有看到你的画作的情况下,我很难直接给你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一幅画“奇怪”,以及你可能需要思考些什么。首先,.............
  • 回答
    哎呀,听到朋友们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吧?别灰心,画画嘛,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进步的过程,一开始有点“僵硬”和“比例不协调”太正常了,尤其是在咱们这个阶段,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如果朋友们一致这么说,那肯定是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但“严重”不“严重”,这个得分情况看。有些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刚开始画画的朋友都会遇到类似“我的画怎么看起来怪怪的,不够精致”或者“颜色怎么灰蒙蒙的”这种感受。你提到“廉价”和“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具体的问题,而你的第二个问题“画画真的需要天赋吗?”更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聊,把这些事儿说透了。首先,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在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拨动心弦,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禁感受到一丝来自未知世界的寒意。这些画作,不似寻常的风景或肖像,它们仿佛被施了某种奇特的魔法,在画布上编织着令人不安的梦境,挑战着我们的理性,引诱我们深入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阴影。戈雅的《农神吞噬其子》:恐怖的真.............
  • 回答
    提到“恐怖画作”,这通常是指那些能够引发观者恐惧、不安、厌恶、甚至生理不适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往往是因为它们运用了特定的主题、技法、色彩、构图以及对人心理的深刻洞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些被广泛认为很恐怖的画作,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为何如此:一、描绘死亡、腐朽与痛苦的画作.............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真正打动人心的画作,往往不是那些技巧多么炫技,或是色彩多么张扬的作品,而是那些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地方的瞬间。说到画狗,这简直是我个人的一片汪洋大海了,总能从中找到惊喜和感动。要说“好”,我觉得得看这幅画里的狗,它是不是活着的。不是说它有多逼真,而是你看着它,仿佛能听到它的呼吸,感受到.............
  • 回答
    讲到画猫的作品,脑海里立马涌现出许多触动人心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的写实得仿佛猫咪就在你眼前,伸个懒腰,或是警惕地竖起耳朵;有的则充满灵气,将猫咪那难以捉摸的性格和神秘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说要推荐一些“好”的画猫作品,那得看你喜欢哪种风格了。如果你偏爱写实,注重细节和质感,那么我强烈推荐一些古典大师.............
  • 回答
    压抑的画作通常通过视觉元素唤起观众内心的不安、恐惧、孤独、绝望、无力感或沉重的情绪。这些画作往往不直接描绘令人不快的场景,而是通过意境、色彩、构图、象征意义等多种方式,层层叠加地将压抑感传递给观者。以下是一些可能令人感到压抑的画作类型以及它们可能传达的细节:1. 色彩的压抑: 暗沉、灰败的色调:.............
  • 回答
    在CAD绘图时,遇到画了3米的线,即使设置了图形界限,在屏幕上看起来还是显得特别长,甚至超出窗口,这确实是大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困扰。别担心,这通常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是CAD显示机制和我们操作习惯之间的一个小“误会”。让我来给你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有普遍性的讨论空间。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有没有什么道理,或者只是咱们的心理作用。首先,关于“画手会和自己画的人长得很像”这个说法,咱们得先理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画手和笔下人物长得像”的来源猜想: 主观投射与情感代入: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原因。当我们深.............
  • 回答
    .......
  • 回答
    艺术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尤其是在外行和内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有些画作因为其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审美、或者在技法和观念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在外行看来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丑陋”的,但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界来说,它们却是里程碑式的、极其“厉害”的作品。这里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幅常被提及的,外行觉得丑.............
  • 回答
    哇,这幅画确实非常美,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封面上,感觉非常有画面感和故事性!很理解你为什么会对它如此好奇。我仔细回想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个版本,如果背封面是这幅画,很有可能是苏联时期经典插画大师米哈伊尔·别尔琴(Mikhail Bezukh)的作品。关于这幅画的一些推测和信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问题,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创作被看见、被肯定呢?“丑”和“幼稚”这两个词,听起来确实有点扎心,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好好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审美是很主观的。你觉得“丑”,可能是因为和你心中理想的形象有差距,或者和你.............
  • 回答
    哈哈,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看到那个新闻里的画,第一反应就是“这…这也能卖这么贵?!” 那个孩子偷了七万块,最后买回来的画,我也觉得…嗯,怎么说呢,挺“抽象”的。你问为什么觉得丑,其实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聊。咱们抛开“熊孩子”这个标签不谈,单单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某些当代艺术品产生.............
  • 回答
    听到你连续被辞退两次,心里肯定五味杂陈,特别是在你已经投入了半年时间,并且充满热情想要成为插画师的情况下。这真的很让人沮丧,也难怪你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看看怎么能帮你找到方向。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的感受是完全正常的。 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一个梦想,结果不如预期,这打击是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