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那么强,为什么日本生产的手机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

回答
在日本科技实力无可否认的背景下,其本土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曾经辉煌的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首先,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黄金发展期是导致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失势的最根本原因。在功能机时代,松下、夏普、索尼爱立信(虽然有瑞典爱立信的参与,但日本索尼的基因浓厚)等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拥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随着智能手机浪潮的到来,日本企业在战略布局和产品迭代上显得迟缓和保守。

相比之下,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以及小米、华为、OPPO、vivo等中国本土品牌抓住了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历史机遇。他们凭借更快的硬件更新速度、更灵活的市场策略以及更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功能,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当全球手机市场转向以安卓和iOS为核心的智能生态时,日本企业推出的智能手机,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操作系统优化,都未能迅速跟上步伐,显得“水土不服”。

其次,产品定位与市场营销策略的失误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日本手机品牌,特别是索尼,虽然在屏幕显示技术、拍照技术(CMOS传感器是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拥有世界顶尖的水平,但其产品往往定价较高,追求“黑科技”和高端体验,却忽视了中国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和大众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很多消费者认为,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配置更高、功能更全的国产品牌手机。日本手机在营销宣传上,也显得不够接地气,未能有效与中国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对比国产品牌铺天盖地的广告、明星代言、线上线下联动促销以及与年轻文化的深度融合,日本手机的营销策略显得较为传统和封闭,难以吸引和留住用户。

第三,生态系统建设的不足让日本手机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发展中步履维艰。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部通话设备,更是集成了各种应用和服务,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 Store成为了全球主流的应用分发平台。而日本企业,尽管在硬件上有优势,但在软件生态、应用商店、云服务以及与其他智能设备的联动方面,并没有形成像苹果、三星或中国主流品牌那样成熟和完整的生态体系。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手机的易用性、丰富的应用资源以及与其他设备的无缝连接至关重要。日本手机在这些方面的缺失,使得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一部孤立的硬件。

第四,供应链和成本控制的挑战也对日本手机的竞争力造成了影响。尽管日本在半导体和精密制造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但在智能手机大规模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却面临来自韩国和中国大陆的巨大压力。中国大陆厂商凭借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手机的制造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日本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相对不够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最后,品牌形象的更新与消费者情感的疏离也不容忽视。虽然“日本制造”在许多领域代表着品质和可靠,但在智能手机这个更新迭代极快、潮流变化显著的行业,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牌的活力、创新性和是否能够引领时尚潮流。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它们成功地将自身塑造成为年轻、时尚、科技的代表,赢得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而日本手机品牌,可能因为市场策略的保守或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偏差,未能及时更新其品牌形象,与中国消费者产生了情感上的疏离感。当消费者的选择不再仅仅基于技术参数和品牌声誉,而是更多地考虑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共鸣时,日本手机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总而言之,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遇冷,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判断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关于技术、市场、策略和时代机遇的复杂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传统科技强国如何在新兴市场和新兴技术浪潮面前,面临转型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手机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邪路:

日本的手机,绝大多数都不是靠厂商自己卖出去的,而是通过电信运营商搞渠道定制,和运营商深度融合。说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国内有一段时间(21世纪头一个5年)也学过这个套路,只不过中国市场庞大而复杂,加上运营商当时确实不给力,所以万幸没有学成功,只留下了“充话费送手机”的回忆,以及那些印着运营商商标,内置运营商功能的手机。为什么国内没学成?原因在于:1,当时的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实在有限,定制那些功能十有八九根本没用,和常规销售机型相比根本没啥区别,消费者不买账。2,运营商只是“充话费送手机”,没有任何深度融合功能,就算你充话费拿到一个手机,也不会有什么后续服务。连资费都没优惠,甚至你还可以在这个机器上使用其他运营商对sim卡。

但是在日本,你在运营商那里充话费送手机之后,会享受到很多运营商特有的功能,比如01年docomo就有了类似于现在apple music的功能,可以在线购买收看/收听音乐、电影。02年软银有卫星电视直播。这些都很吸引消费者,而且,同运营商内的通话非常便宜,短信是免费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手机都不支持SIMfree,也就是不能自由更换其他运营商的SIM卡,或者要更换的话要被收取高额解锁费。

这就造成了日本手机行业常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魔性发展。各个运营商画地为牢,很多技术就变成了运营商的“不传之秘”,无法在整个手机行业迅速推广。而厂商其实是不用太花心思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功能,那是运营商的事情,厂商只需要造出来运营商想要的产品就行了,消费者其实完全没得选择。

这么发展,在手机只是手机的时期没什么问题,反正大家的主要诉求还是打电话发短信,你家能看电视,但是我家可以看电影,没啥区别,反正手机就是手机,国外的手机反而因为没有和运营商深度合作相比日本本土手机还有劣势(缺少运营商定制功能)。

但是一旦进入了智能终端时代,日本的劣势就一夜之间暴露出来了:

重要的渠道、移动软件技术和用户需求偏好全在运营商手里,你用个计算生理期的软件都是运营商的定制支持,但是运营商需要主机厂的主机才能变现这种能力。而能变现这些能力的主机厂不掌握这些能力,只能依附于运营商才能应用这些技术,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葩的脱节行为。自己搞小圈子没问题,外国的主机厂一进来,问题就大了。。。外国的主机厂可是不仅自己造硬件,一套相应的软件开发链人家也是自带的,人家不需要依附你运营商自己就什么都能干,以苹果为列,人家自己有apple store,这是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销售链条,用户需要什么自己下载就是了,人家有自己的多媒体社区,不需要你运营商的什么支持,总之人家什么都有,就需要你运营商提供个网络而已。

人家这些功能,直接面对客户,不需要你运营商指手画脚,打破了你的客户捆绑套路。运营商手里现有的套路,只能依附于本国主机厂变现,然而本国主机厂因为不掌握渠道不掌握应用软件开发不掌握用户偏好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依靠运营商的渠道才能卖出去,而外国同行直接开店经营自己的渠道,产品明显更炫酷更好用而且用户不用被运营商捆绑,所以第一波本国主机厂根本没有办法整合技术就被外国同行干掉了。运营商手里的资源缺了和自己深度捆绑的主机厂商等于废纸一张,所以只能退回运营商的本职角色。

大家根本不需要运营商那些狗屁定制功能,因为一台智能机配合3/4G网络就可以包打天下吊打所有运营商的预制功能。运营商的画地为牢直接就被打破了。而手机厂商不关心消费者,他们还等着运营商提要求“深度合作”呢,于是你就会看到2017年还有运营商定制机带着电视天线(因为运营商的定制功能包括电视直播)的奇葩手机在生产销售。你的外国同行造的可都是“万能”智能机,你还在琢磨怎么优化看电视功能,完全不是活在一个时代。

你躲在公司里想着怎么和运营商深度合作,你的外国同行就直接开店卖手机,什么运营商锁死SIM卡啊,不存在的,什么资费便宜啊,无所谓的,你只要选择一个运营商,有流量,其实根本不会多花多少资费。什么在线购买音乐电影,什么电视直播,都无所谓的,下载app解决一切,为什么要看运营商脸色?

而运营商实际上就没有招架之力,毕竟你总不能去雇山口组拿枪逼着消费者充话费接受你那一堆鸡毛定制机吧?况且运营商发现外国同行这操作,自己其实也是受益者:自己就不用搞渠道了,也不用花心思搞定制了,这些开支全部都转移给手机生产方了,自己只需要集中精力搞通讯服务就可以了,收益也并没有受影响。那既然这样,自己何必和国内那一帮鸡毛厂商“深度合作”替他们做市场做渠道呢?外国同行这不深度的合作,效率明显更高啊。

这里面,外国的手机生产商让日本消费者见识了什么叫“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方便了日本消费者,打破了运营商画地为牢带来的不便利。让运营商体会到了“电信运营商”到底该做什么,减少了不必要的业务环节,提高了本职业务效率。唯一的受害者就是日本本土手机厂商。

因为他们真的是还在做一些不知道活在哪个年代的手机,并且热切的希望和运营商“深度合作”把这些不知道什么年代的东西卖出去。

user avatar

现在不是2005年了,目前日本手机在自己本土市场都被外国货打的节节败退,2019年苹果+三星占了61.3%的份额,日本手机厂家在打击下溃不成军.......

目前日本占比最高的国产手机是夏普,也仅仅是12.8%,这还是占据了当地运营商的渠道优势,否则连这都守不住。

这个竞争力哪有本领出海厮杀呢?

日本手机的许多独特的功能与设计,只在日本市场有需求,出去就不灵了:

算命软件、太阳能电板、红外线通讯录、翻屏收看卫星电视等鸡肋功能

日本的スマホ(智能手机)完全没有和全球的主流接轨,保留了太多日本式风格,而这个时代的手机需要面对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这种缺陷就是致命的。

他们在台湾连HTC都拼不过.......在中国又如何与苹果、三星等巨头抢市场?

日本手机生态是依赖运营商,也就是俗称的「充话费,送手机」,这种模式考验的是NTT(日本电信),而不是手机厂商。

那么问题来了....其他国家的运营商为什么要帮你卖手机?他们有自己的生态体系,而且话语权上也远远不如日本同行,你的手机也不适应当地的使用习惯。

日本手机必备的——红外线交换邮箱,这东西在中国有什么用处呢?反正95%的人是没有邮箱的,基本用不上。

Apple、Samsung足够强大,用户就必须接受他们的使用风格,而Sony、Sharp、Kyocera哪有这个控制力?

user avatar

日本整体上比较强,是发达国家,但这不意味着日本生产的手机很强很厉害,这是两码事。

可以这么说,如果日本现在跟中国在手机这个行业签订个自由贸易,保准日本的手机行业会被中国是手机品牌吊打,而且场景会是一边倒。

到时候日本肯定会在发达国家的位置上后退几个位置,日本手机产业的就业也会难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