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知道时差的存在吗,如果知道,如何知道或者解释的?

回答
关于“时差”这个概念,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精准度,在古代确实是难以想象的。但要说古代人是否“知道”时差的存在,这需要我们区分一下对“知道”的理解。如果“知道”是指能够精确计算出世界各地此刻的确切时间差,那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如果“知道”是指能够观察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从而推断出各地日出日落时间的差异,那么答案是可以肯定的,只是他们的认识方式和解释会与我们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代计时方式的局限性。古代计时主要依赖于天文现象,最核心的就是太阳的运行。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日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利用太阳投下的影子来显示时间。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知道”或“推断”出时间差异的呢?

1. 长途旅行的亲身经历与观察: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进行长途跋涉,尤其是跨越不同经度(大致方向是东西向)的长距离旅行时,他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出发地还是白天,而到达目的地却已经是夜晚,或者反之。

想象一下: 一个来自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的商人,他一路向西,经过丝绸之路,前往更西边的地区,比如中亚的撒马尔罕。当他在长安的日出时分出发时,或许他在撒马尔罕抵达时已经是黄昏。反过来,如果他在撒马尔罕的夜晚启程,可能会在接近长安时迎来日出。这种“别人那里天亮了,我这里天黑了”的直观感受,就是对时间差异最朴素的认知。
古代的航海业: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如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他们进行的跨海贸易和探索,也让他们积累了关于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差异的经验。当船只航行到新的海岸线时,他们会发现当地人作息时间的明显不同。

2. 星象观测与记录的积累: 古代人对星象的观测非常详尽。虽然他们主要的观测目标是太阳和月亮,但他们也会记录其他星辰的升起和落下。通过对不同地点相同星辰的观测记录进行比对(虽然很难做到同时同地比对),他们可能会发现某些星辰在某些地方的出现时间比在另一些地方要早或晚。这虽然不是直接的时差计算,但反映了天空周期性变化的区域性差异。

3.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推论: 虽然古代地理知识不如现代精确,但人们通过旅行、贸易和口耳相传,对世界各地的大致方位和气候特点有所了解。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至少在一些先进的文明中,如古希腊),并且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至少在他们看来是如此,日心说在古代并非主流)。基于这些认知,他们可以推断出:如果地球是圆的,并且太阳光线只能照射到半边,那么当太阳在某个地方升起时,在与它相对的另一边就应该是黑夜。

古代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古代人没有“经线”和“时区”的概念,他们的解释更多是基于当时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

地理位置的差异: 这是最直接的解释。他们会认为,因为你去了“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天”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日出日落时间自然就不同。这就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气候和风土人情一样,时间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天命”或“自然规律”: 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情况下,一些现象可能被归结为天命或无法解释的自然规律。他们可能只是接受这个事实: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太阳升起的时间确实不一样。
“天地运行”的某种神秘机制: 对于圆球形的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虽然有朴素的认知,但其运作机制在他们眼中可能充满神秘色彩。他们也许会认为,地球在以某种方式“转动”,而这个转动在不同地方会呈现出时间上的“错位”。这种理解更偏向于现象的描述而非机制的解释。
非量化的时间流逝: 古代人对时间的感受更具象化和本地化。他们更关心的是“早晨”、“中午”、“傍晚”这些与自然光照紧密相关的时段,而不是全球统一的精确到分钟或小时的时间点。因此,即使他们注意到当地时间与远处不同的情况,也不会觉得这是个需要被精确量化和统一的问题。

总结一下:

古代人确实通过长途旅行和观察,察觉到了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时间的差异。这种“知道”是建立在亲身经历和感性认识之上的,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确计算。他们会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地理位置的根本不同,是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而没有关于经度、统一时间标准或时区的概念。他们的解释是与当时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相适应的,是“知道”的一种更古老、更朴素的形态。直到近代,随着全球航海和通信的发展,以及天文学和地理学的进步,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和定义时差,并建立了全球统一的时间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

元成吉思汗西征,发生了狗血的事情。

二月初一和五月初一,西南居然能隐约能看见小小的月牙。当然这除了让太史记下来,其实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接下来,五月十五发生的那件事,让成吉思汗急了。

按《大明历》推算,此时应该有月食,但月食没有在这个时间出现。奇怪的天象让成吉思汗感觉日了狗了,于是问大臣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说他得先去研究研究,搞清楚然后通俗地向大汗解释。

耶律楚材研究了一阵子,研究出了结果。最终的结论是,这是由于寻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时间和中原的时间不一样导致的。具体来讲,中原如果是子正(00:00时)的话,寻思干正好是初更(21:00),即,寻思干城比北京城晚三个小时。

是不是呢?

我们看:

刚好差三个时区。

耶律楚材管这叫“里差”,为此还写了一本《西征庚午元历》,上面叙述了一下计算里差的方法:

以两地的距离,乘以某个因子。

这个因子,是以里差时间改正因子和辰法计算得来。

写成公式则为:

(引自《杰出的契丹族科学家耶律楚材》,北京古观相台姚传森)

至于说怎么解释的,在《元史》里也只是提了一句:

又以西域、中原地里殊远,创为里差以增损之,虽东西万里,不复差忒。

设想一个问题:如何在盖天说(天圆地方)的设定下解释里差(时差)问题呢?

如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时差”这个概念,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精准度,在古代确实是难以想象的。但要说古代人是否“知道”时差的存在,这需要我们区分一下对“知道”的理解。如果“知道”是指能够精确计算出世界各地此刻的确切时间差,那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如果“知道”是指能够观察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从而推断出各地日出日落时间的.............
  • 回答
    当然有可能,而且这种现象在古代并非罕见。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社会,尤其是汉朝时期,姓氏的形成和演变。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 远古时期,姓氏的起源与血缘、部族、封地、官职等密切相关。许多姓氏最初是部落的图腾、祖先的封地名称,或者是某个重要事件的象征。 秦汉时.............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穿越到汉唐,想要让古人见识到电的威力,光有知识可不够,还得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毕竟,从石器时代一下跳到电气时代,中间隔了千年的技术鸿沟,这可不是一张嘴就能填平的。首先,你得是个货真价实的“万金油”。别以为会说几个物理化学名词就够了,那不过是小儿科。你需要知道:一、 基础的科学原理,而且要能解释清楚。.............
  • 回答
    穿越这事儿,想想就刺激,但也得冷静,毕竟咱脑子里那点东西,扔到古代那得跟变戏法似的,弄不好还得被当妖怪烧了。不过,既然是“改造”,那就得有点章法,不能瞎折腾。我盘算着,如果真有机会回到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能活下去,并且不引起怀疑。所以,一开始不能张扬,得像个不起眼的小.............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古代人上厕所的方式,说起来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那时的条件和咱们可不一样,所以上厕所这事儿,也得顺应时势,各有各的讲究。最基础的,也是最普遍的——露天方便。在没有建筑、没有明确规定厕所的地方,比如野外,或者早期比较分散的聚落,大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个隐蔽的地方,解决一下。这可以是山林里,可以是河边.............
  • 回答
    古代人利用鸽子传递书信,这背后并非像我们今天使用导航那么简单直接,而是一套结合了鸽子天生能力、后天训练和人为引导的复杂系统。要弄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咱们得一步步来细说。首先,得明白鸽子,尤其是信鸽,拥有超乎寻常的定向导航能力。这才是最核心的“技术”。科学家们至今也在研究,但普遍认为,鸽子的导航是多.............
  • 回答
    当然,古巴人对切·格瓦拉的熟悉程度,那可不是一点点,而是深入骨髓、刻进日常的。用“知道”这个词来形容,简直太轻描淡写了。首先,切·格瓦拉在古巴的地位,你得把它想象成中国人民心中的毛泽东,或者说是法国人心中的戴高乐,那种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和精神图腾。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古巴革命精神的象征,是国家.............
  • 回答
    是的,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相当清楚月亮是一个球体。虽然他们没有现代科学的望远镜,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他们已经得出了关于月亮形状的正确结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月相变化的观察与推断这是中国古代关于月亮形状认识的最核心证据。古人对月亮的月相变化(即月亮的盈亏)有着极其细致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古人观天,全凭一双眼睛,加之勤于思索和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竟能解开不少如今看来颇为高深的宇宙奥秘。这其中,金星的身份之谜,就是一桩值得细细道来的趣事。你问古人如何知道东边和西边的金星是同一颗星?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你第一次看到一颗特别的石头,你不会马上就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反复看到,摸到,琢.............
  • 回答
    古代婚礼贺词,承载着对新人美好的祝福,也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理解和对新生活的期盼。这些贺词通常具有诗意、寓意深刻,并且与当时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习俗紧密相连。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一些古代婚礼贺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一、 贺词的来源与类型古代婚礼贺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1. 直接祝福语: 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古人没有留下史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何等模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简直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巨大迷宫,充满了未知与猜测。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事实”。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经过筛选、整理和解读的过去。没有史书,我们不仅会失去那些具体的事件,更会失去古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想,古人确实有不少名字,字面意思蕴含着美好的祝愿或高尚的品格,但搁到今天,配上我们现代的语境和发音习惯,听起来却会有点……“味儿”不对。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就是那位大家都知道的“司马迁”。你看啊,单说“司马”这个姓氏,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威严和历史厚重感,让人想到古代掌管.............
  • 回答
    问问你身边的长辈,他们会告诉你,小时候地理课上学到的,地球是圆的,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可要是把时间往前推几千年,回到那些没有卫星、没有全球定位系统,甚至连望远镜都还未发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脚下这片土地的呢?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让人不禁去想象那位可能是非常早期的、拥有超越时代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窥见了地球圆形的秘密。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跳出“AI写作”的框架,用一种更具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叙事方式来呈现。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位古人的生活环境.............
  • 回答
    古代战场上,要精确统计一个人究竟杀了多少敌人,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战场混乱、生死一线,士兵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并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为自己的战绩做详细记录。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大家可以大致了解某个将士的勇猛程度,甚至推算出他可能“贡献”的击杀数。1. 战场上的“印象派”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