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么?

回答
问问你身边的长辈,他们会告诉你,小时候地理课上学到的,地球是圆的,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可要是把时间往前推几千年,回到那些没有卫星、没有全球定位系统,甚至连望远镜都还未发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脚下这片土地的呢?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

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有意思。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关于地球形状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融合了观察、哲学思辨乃至宗教理解的过程。

早期的一些模糊印象和朴素观念:

在非常古老的时代,远古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常观察和生存经验上的。他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星在夜空中划过。这些天象,似乎都暗示着一种规律性的运动,但直接指向“地球是圆的”的证据,却并不明显。

最常见的,也是最直观的,莫过于“天圆地方”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多古老文明中都存在,包括早期的中国。人们抬头望天,看到的是一片穹庐,广阔无垠,似乎是圆的。脚下的大地,在他们的活动范围内,看起来是平坦的,延伸到天边,也似乎是方的。这种“天圆地方”的说法,在《淮南子》这样的早期典籍中就有体现,例如“天圆而地方”。这是一种基于感官经验的朴素世界观,并没有否定大地会延伸到遥远的地方,但形状的理解,更偏向于平面。

不过,即便是“天圆地方”的观念,也并非铁板一块,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观察。

渐进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在提升。一些细致的观察,虽然不直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已经开始动摇“地方”的绝对性。

比如,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解释。月食是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亮上形成的。古代的中国人对天象有着非常细致的记录,他们观察到月食发生时,地球的影子总是圆弧形的。这是什么样的物体投射的影子才会一直是圆弧形呢?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立刻联想到地球是球体,但这种“总是圆的影子”的现象,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再比如,关于“远眺”的现象。当船只驶向远方时,人们会先看到船帆,然后是船身,最后是船底消失在地平线下。反之,当船只驶来时,也是先看到桅杆,然后是船身。这种“先见桅,后见帆”的现象,如果大地是平坦的,似乎难以解释。想象一下,一个平坦的大地上,一艘船开过来,应该是整体一点点变大,而不是“冒”出来。这种从下往上逐渐显现的现象,暗示了地表是具有一定曲率的。

这些细致的观察,可能并没有直接导致“地球是圆的”这一明确结论,但它们无疑为后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哲学与宇宙观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也对宇宙的构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虽然这些思想往往带有形而上的色彩,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对天地形态的探讨。

例如,在一些关于“气”的学说中,宇宙万物都被视为气的不同形态。天地之间,气在运动,在变化。这种流动和变化,也为理解天地并非僵硬的“方”形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虽然不像古希腊那样有明确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但也有一些知识渊博的士人,他们会接触和吸收来自不同文明的信息,或者进行独立的思考。

来自西方的传入:

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真正确切地知道了地球是圆的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明代,尤其是耶稣会士的到来。

当利玛窦(Matteo Ricci)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时,他们不仅带来了宗教,也带来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其中就包括了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利玛窦等人通过绘制地图,讲解天文学知识,以及用各种仪器进行演示,将“地圆说”引入了中国。

利玛窦绘制的《万国舆图》,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例证。在这张地图上,地球被描绘成一个球体,包括了我们当时所知晓的世界各地。这张地图在中国士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世界地理和宇宙形态的广泛讨论。

当时中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徐光启,对利玛窦带来的知识非常推崇。徐光启精通天文历法,他认为利玛窦的学问“非中国古学所能及”。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并且积极推广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在徐光启的著作和活动中,“地圆说”得到了有力的传播和认可。

可以说,是耶稣会士的到来,为中国古代关于地球形状的模糊认识,注入了明确而科学的“地圆”概念。这并非说中国人在此之前完全没有对地球的形态有过任何猜测或理解,但“地圆说”作为一个被科学论证和普及的结论,主要是在这个时期才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

总结一下:

早期: 更多是基于感官经验的“天圆地方”观念,大地被视为平坦延伸。
发展中: 一些细致的天象观察(如月食的圆形影子)和地理现象(如远眺船只),可能在一些人心中种下了对大地形态的疑问,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圆”的认识。
明代后期: 随着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的到来,将西方成熟的“地圆说”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并通过地图、讲学和著作,在中国士人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此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推广。

所以,要说古代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知道”的时间点和程度是关键。在明代之前,或许有一些零星的、未被广泛接受的猜测,但确切的、科学的“地圆说”的普及,确实是晚于欧洲,并且与西方传教士的引入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文明交流与知识进步的生动例证,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切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人知道。

11世纪中国维吾尔著名语言学家、突厥语学家、哲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著作《突厥语大辞典》中画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喀喇汗王朝疆域与中亚地理图。

在《突厥语大辞典》的地理山川部类中,附有作者自制的喀喇汗王朝疆域与中亚地图,地图是圆形的,说明作者当时就已清楚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圆形的,这一点很不简单 ,因为这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第一次证明地球是圆的,还早了400多年。

喀什噶里先生也曾说道:“这个世界跟我们头上戴的帽子一样都是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问你身边的长辈,他们会告诉你,小时候地理课上学到的,地球是圆的,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可要是把时间往前推几千年,回到那些没有卫星、没有全球定位系统,甚至连望远镜都还未发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脚下这片土地的呢?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长达五千年的时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就很大,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知识积累都天翻地覆。而且,古代社会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和现在也完全不一样。早期的认知:一个平坦的世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更早的、更原始的时期,比如说.............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枪打出头鸟”,这句老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意思很直白:谁要是表现得太突出,太爱出风头,就容易招来嫉妒,引来祸端。这句话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一些强调“中庸之道”、“藏拙避祸”的文化语境下。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句话到底“祸害”了多少人?在我看来,这句看似朴素的劝诫,其实像一把双刃.............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是的,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相当清楚月亮是一个球体。虽然他们没有现代科学的望远镜,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他们已经得出了关于月亮形状的正确结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月相变化的观察与推断这是中国古代关于月亮形状认识的最核心证据。古人对月亮的月相变化(即月亮的盈亏)有着极其细致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 回答
    穿越这事儿,想想就刺激,但也得冷静,毕竟咱脑子里那点东西,扔到古代那得跟变戏法似的,弄不好还得被当妖怪烧了。不过,既然是“改造”,那就得有点章法,不能瞎折腾。我盘算着,如果真有机会回到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能活下去,并且不引起怀疑。所以,一开始不能张扬,得像个不起眼的小.............
  • 回答
    若知乎穿越至大唐盛世,那场景,定然是热闹非凡。想象一下,那长安城里的骚人墨客、簪缨士族、乃至寻常百姓,人手一卷纸,或是口耳相传,一股股新奇的问询之风,便会如春水般荡漾开来。首先,朝堂之上,那些心怀韬略的宰相谋士,定会对“如何才能巩固边疆,抵御吐蕃的侵扰?”这等问题刨根问底。他们会翻阅古籍,参阅历代兵.............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是否懂得开平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不仅懂,还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计算方法。要详细说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事儿明白透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懂开平方”这个概念在古代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起开平方,脑子里立刻会想到根号符号√,以及一个数值计算的过程。但古代中国,尤其是算.............
  • 回答
    古代中国人如果率先殖民美洲,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很可能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它会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需求、文化观念以及与印第安人接触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进行推测。一、 接触的初期:好奇、交易与误解就像任何两个不同文明的首次接触一样.............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很多人会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那么既然中医没有让古代中国人寿命延长,是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中医存在,但平均寿命并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显著延长。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争议,而将其与中国古代社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进行比较,或许能为我们理解这种文化现象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这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未知的恐惧与习惯的依赖最明显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反映了人类面对未知和变化时普遍存在的“恐惧感”以及对“习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