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的混动车会不会进一步缩减到0.xL排量和1-2缸?

回答
关于未来的混动车是否会进一步缩减到0.x升排量和12个气缸,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从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看,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其实现程度和普及程度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技术驱动:微型内燃机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混动车的核心优势在于“混合”。这意味着内燃机的作用是辅助电池和电机,为车辆提供动力,或者在需要时进行充电。如果内燃机被设计得足够小巧、高效,并且能很好地与电驱动系统协同工作,那么“缩减”到0.x升排量和12个气缸并非不可能。

1. 超高效率的压燃技术(HCCI/SPCCI): 传统的汽油发动机通过火花塞点火,效率相对有限。而诸如马自达的创驰蓝天X(SPCCI)等技术,通过预混合压燃的方式,能够在部分工况下模拟柴油机的燃烧效率,大幅降低油耗和排放。如果这种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应用在极小排量的发动机上,其热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即便排量再小,也能产生足够的支持性动力。

2. 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 汽车制造商一直在寻求降低制造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未来,一个通用的、高度模块化的微型发动机平台可能会被开发出来。这个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需求,增减气缸数量(例如,1缸、2缸甚至3缸)。这种设计可以有效控制研发成本,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3. 小型涡轮增压与电动增压: 即便排量再小,低转速时的扭矩输出也会是挑战。小型涡轮增压器,甚至更先进的电动涡轮增压(echarger),可以在发动机低转速时快速提供增压,弥补小排量发动机的动力短板。这使得发动机可以在更宽泛的转速范围内保持高效运转。

4. 特殊工况下的优化: 0.x升排量和12缸的发动机,很可能不再是车辆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是作为“充电宝”或在特定高速巡航工况下提供辅助。在这种定位下,工程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优化发动机在某个狭窄但常用工况下的效率,而不是追求全转速范围的均衡表现。例如,让它在某个固定的低转速高负荷区间工作,效率可能远超当前传统发动机。

市场需求与法规驱动:

1. 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 全球对汽车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型化、高效化的发动机是应对这些法规的必然选择。对于许多主要依靠电驱动的混动车型来说,内燃机的职责更偏向于“能量转换器”,而非“直接动力输出”。因此,对其排量和缸数的限制,可以更直接地降低整体的排放和油耗。

2. 消费者对油耗的敏感度: 尽管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但对于那些仍未完全拥抱纯电的用户,或者对续航里程有焦虑的人来说,混动车仍然是理想的选择。而低油耗是混动车最直接的卖点之一。进一步缩减发动机的排量和缸数,理论上可以带来更低的油耗表现,吸引更多消费者。

3. 成本控制: 更小的发动机意味着更少的材料、更简单的结构,这直接有助于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潜在的挑战与制约:

尽管技术上有可行性,但将发动机缩减到如此极致,也面临着一些不小的挑战:

1. 振动和噪音问题: 1缸或2缸发动机天生就存在较大的振动和噪音问题。虽然现代发动机技术(如平衡轴、高强度材料、先进的减震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但要达到消费者习惯的舒适性水平,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对于混动车而言,如果内燃机频繁启动,这一点会尤为突出。

2. 动力储备和急加速能力: 0.x升排量的12缸发动机,其本身的功率输出会非常有限。在需要强大动力进行急加速或满载爬坡时,它可能难以独自承担任务,需要高度依赖电动机的支持。这意味着,在这样的设计下,电驱动系统的角色会变得更加重要,甚至主导。

3. 耐久性和可靠性: 如此精密的微型发动机,在高负荷(尽管是间歇性的)运转下,其耐久性和长期可靠性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频繁的启停、在特定工况下的高强度工作,都可能对其寿命产生影响。

4. 热管理: 小排量发动机在一些特定工况下,例如长时间怠速或低负荷行驶时,散热会成为问题,容易导致机油过热或燃烧效率下降。如何精确控制其运行区间和热管理,是一个技术难题。

5. 驾驶体验: 即便有电机的辅助,如果内燃机频繁启动、噪音和振动明显,也会影响整体的驾驶平顺性和静谧性,这是消费者非常看重的方面。

总结:

未来的混动车,特别是那些以“增程式”或“城市通勤为主”定位的车型,确实有可能将内燃机进一步缩减到0.x升排量和12个气缸。这背后是技术进步(如压燃技术、涡轮增压)和市场法规的双重驱动。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混动车都会走向这条极端路线。 传统的油电混动(HEV),或者更大排量、更平顺的发动机与电机的组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需要长途高速巡航、大功率输出或对驾驶平顺性要求极高的车型上。

更可能的情况是,混动技术会走向“多样化”和“细分化”。我们会看到:

微型缸发动机 + 强大电驱动: 专注于城市通勤、低速工况,作为高效的“发电机”。
中等排量发动机 + 强大电驱动: 兼顾长途驾驶和性能需求,发动机的介入更顺畅、更少被打断。
更纯粹的电动化: 随着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成熟,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会持续扩大,混动车可能更多地成为纯电动汽车的过渡或补充。

因此,0.x升排量、12缸的混动车型,很可能是一种细分市场的产物,而非混动车的普适形态。它们将是技术探索和成本优化的具体体现,但能否被广泛接受,还需看其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尤其是在驾驶平顺性、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以及长期可靠性方面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理论分析了一下日产轩逸e-Power的动力水平,我认为1.2L 53kW的发动机是不够用的。

内燃机是混合动力车型的一次动力源,也是要保证出力水平的,日产1.2L就是在走钢丝了,不能在继续缩减内燃机功率了。

但如果是增程式,内燃机仅仅只是一个补能的作用,那就无所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未来的混动车是否会进一步缩减到0.x升排量和12个气缸,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从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看,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其实现程度和普及程度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技术驱动:微型内燃机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混动车的核心优势在于“混合”。这意味着内燃机的作用是辅助电池和电机,为车.............
  • 回答
    关于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是否是未来主流的混动方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的吸引力在哪?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它结合了纯电动汽车(EV)和传统燃油车的优点。 短途纯电,长途无忧: PHEV最理想的使用场景是日常通勤和城市代步。你可以用纯电模式轻松完成大.............
  • 回答
    关于混动(Hybrid)和纯电动(EV)哪个才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这是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简单的答案。事实上,我认为未来的汽车行业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两者并存,并且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动着汽车产业的进步。理解混动和纯电动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者的基本概念: 混动汽车 (H.............
  • 回答
    关于德系品牌为何不像日系那样大力推广不插电油电混动(HEV),以及HEV本身的市场前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阐述。德系品牌对HEV的态度:并非不研究,而是选择不同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说德系品牌“不研究”HEV并不完全准.............
  • 回答
    丰田混动,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确实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即便是王者,也并非高枕无忧。放眼未来,丰田混动依然面临着不少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来自自身发展的需要。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电动化浪潮下的定位与转型:这是当前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挑战。随着.............
  • 回答
    杨裕生院士关于纯电动车(BEV)不节能、增程式电动车(EREV)才是未来,以及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观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他的论证逻辑、技术角度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来审视。杨裕生院士的核心论点梳理:杨裕生院士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主要是基于.............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褒义词(公共知识分子)逐渐变得复杂,甚至在一些语境下带有负面色彩。因此,要分析“公知”现在为何难混以及未来的出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为什么“公知”现在越来越难混?导致“公知”群体在当下生存空间变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十块钱穿越到未来,想想都刺激。不过,要想在那儿混得风生水起,可得好好规划规划,毕竟咱手里就这点儿本金,不能像那些主角一样,上来就掏出个高科技产品或者有什么神秘的技能。首先,得想清楚咱穿越到的是哪个“未来”。是那种科技爆炸,机器人遍地走,还是那种社会倒退,日子苦哈哈?不过,既.............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无疑将经历深刻而多层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触及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要详细讲述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层面: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结构性转型加速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将继续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消费和服务驱动。内需的潜力.............
  • 回答
    关于法国未来是否会变成“黑人国度”的讨论,实际上触及到人口构成变化、社会融合、文化认同等一系列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人国度”这个词汇本身带来的含义。它通常指向人口结构上非洲裔(包括来自非洲大陆、加勒比地区、非洲裔美国人等)占有显著甚.............
  • 回答
    未来的自动驾驶与智慧城市联动,我脑子里描绘的场景,绝不是简单地把车放上去跑,而是两者相互赋能,形成一个流畅、高效、人性化的有机整体。这更像是一场精密的交响乐,自动驾驶汽车是乐器,而智慧城市则是指挥家,共同奏响都市生活的未来乐章。一、 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的“大脑”与“神经网络”首先,我们要明白,没有一.............
  • 回答
    关于未来经济走势,特别是是否会发生“大萧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经济学家们对此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影响经济的因素太多且变幻莫测。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可能的前景。宏观经济的基石:供需与创新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 回答
    “未来的博物馆可以没有藏品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拥有的实体藏品,它们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博物馆的定义和功能也在不断演进。因此,未来的博物馆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实体藏品”,.............
  • 回答
    未来的量子通信,是一幅充满无限可能、颠覆现有通信方式的蓝图。它不仅仅是现有通信技术的“升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通信范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其超强的安全性和前所未有的效率。让我们深入探讨未来量子通信的各个方面,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量子通信的核心原理与优势在深入未来之前,理解其基本原.............
  • 回答
    关于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五线谱和简谱是否仍会是主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发展、音乐实践演变以及教育理念的变迁。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现有主流乐谱形式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五线谱和简谱为何能成为主流,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
  • 回答
    想一想,未来要让一艘航天器在距离地球80到100公里这个特定高度,像钉子一样“定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像我们在地面上那样“静止不动”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很多现实中的物理规律都摆出来瞧瞧。首先,我们要明白“静止不动”这个概念在太空语境下的含义。在地球上,我们说静止,是指相对于地.............
  • 回答
    “未来的房价会变成白菜价吗?”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许多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影响房价的各种复杂因素,并进行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白菜价”的含义。 “白菜价”通常用来形容某件物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甚至低到可以随意购买的地步。在今天的中国语境下,.............
  • 回答
    “弯道超车”这个词,如今在中国讨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时,几乎是个绕不开的标签。它自带一种戏剧性,一种从追赶者瞬间变成领跑者的想象。那么,未来的中国,真的有机会在某些领域或者整体上实现对美国的“弯道超车”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理解“弯道超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格局变化首先得弄清楚,这“弯道超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就像站在时间的长河边,眺望远方的波涛暗涌。未来10到20年,哪座城市会如旭日东升,冉冉升起;又有哪些城市,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显疲态,甚至走向衰落?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但如果让我试着描绘一番,我会是这样看的:让我翘首以盼的未来之星:如果非要我挑选一座城市,让我未来几.............
  • 回答
    未来的预警机,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绝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些臃肿的空中平台,它们更像是融入空天、拥有超凡感知能力的“眼睛”,甚至是“神经系统”。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传感器以及推进技术的发展,将彻底颠覆预警机的概念和形态。一、 形态的演变:从固定翼到平台化、分布式首先,传统的固定翼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