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公知现在越来越难混?公知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褒义词(公共知识分子)逐渐变得复杂,甚至在一些语境下带有负面色彩。因此,要分析“公知”现在为何难混以及未来的出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为什么“公知”现在越来越难混?

导致“公知”群体在当下生存空间变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群体自身的问题。

1. 舆论环境的变化与监管收紧:

信息爆炸与平台治理: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对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的加强。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公知”常发表观点的平台,其内容审核标准和监管力度都在提升,导致一些言论更容易被限制或删除。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言论界定: 在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言论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一些过去可能被认为是“批评性”的言论,在新的语境下可能被界定为“不当言论”、“境外势力代言”或“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从而面临法律风险。
网络民族主义的抬头: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民族自信心的增强,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情绪下,一些被认为“批评”或“质疑”中国制度、文化、发展道路的言论,很容易被贴上“反华”、“崇洋媚外”、“不爱国”的标签,并遭到网民的强烈抵制和攻击。
“沉默的大多数”与“网络水军”的复杂互动: 早期互联网上,少数的声音(包括一些被认为是“公知”的意见领袖)可能更容易被放大。但现在,信息传播更加多元,普通网民的参与度也极高。同时,“网络水军”的存在和活跃,也使得舆论场更加复杂,有组织地攻击或支持某些观点成为可能。

2. “公知”群体自身的问题与形象危机:

“贩卖焦虑”与“情绪化表达”的批评: 部分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人物,其言论风格被批评为过于情绪化、煽动性,或者热衷于“贩卖焦虑”,制造对立,未能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反而加剧社会撕裂。
“精英视角”与“脱离群众”的质疑: 一些“公知”的身份背景(如部分来自学术界、媒体界、文艺界)和其表达方式,被认为过于精英化,未能充分理解和回应普通民众的诉求,甚至存在“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导致其言论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下降。
“双重标准”与“选择性批判”的争议: 部分“公知”在评论国内外事件时,被指责存在“双重标准”或“选择性批判”的倾向。例如,在批评国内的某些问题时义愤填膺,但在面对国外类似问题时却显得宽容,这种不一致性削弱了其公信力。
“带货”与“商业化”的疑虑: 随着社交媒体经济的发展,一些“公知”也开始将影响力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通过直播带货、出版书籍等方式获利。这使得一些人质疑其是否“初心已改”,将公共议题作为营利工具,从而对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
“立场先行”与“缺乏实证”: 有些“公知”的观点被认为是在特定立场下进行的推演,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容易流于空泛的口号或道德批判,难以服众。
“观点极化”与“妖魔化”: 在激烈的舆论环境中,一些观点被过度简化和极端化,原本可能具有建设性的讨论也演变成站队和相互攻击。一些“公知”未能有效规避这种极化,反而被卷入其中,甚至成为被“妖魔化”的对象。

3. 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国家发展带来的自信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的自信心普遍增强,对外部批评和质疑的容忍度相对下降。
多元价值的探索与碰撞: 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群体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也更加多元。一些过去被认为是“进步”或“主流”的观点,可能在新的语境下受到挑战。
“理性”与“建设性”的呼唤: 随着信息辨别能力的提升,受众也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理性、建设性的观点,而非仅仅停留在情绪煽动和泛泛而谈的层面。

二、公知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

“公知”群体的未来发展,与其说是“出路”,不如说是如何在这个新的舆论生态中找到新的定位和生存方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

1. 深耕专业领域,以理服人,以知识贡献价值:

成为真正的专家和学者: 公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未来,“公知”需要回归其专业领域,用扎实的学术研究、严谨的逻辑论证、深入的田野调查来提出观点。与其在公共议题上“指点江山”,不如在专业领域内贡献真知灼见,例如在科技、教育、医疗、环境等具体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以专业知识普及和教育为己任: 通过写作、讲座、科普视频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理性认知能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贡献方式,更容易获得认同。
注重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撑: 避免空泛的道德说教和情绪化表达,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2. 转变表达方式,回归建设性对话和理性沟通:

倡导建设性批评: 批评不应是目的,而应是推动改进的手段。未来,“公知”需要学习如何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与公共议题的理性讨论: 在允许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但要注意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用事实和理性进行沟通。
多关注本土议题和具体案例: 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笼统地套用西方模式或进行抽象的批判。
保持开放心态和谦逊态度: 认识到自己并非全知全能,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能够与不同意见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3. 寻求多元化的发声平台和传播渠道:

利用专业媒体和学术平台: 在经过专业审核的媒体或学术期刊上发表观点,其权威性和可信度更高。
发展“小而美”的社群: 在一些垂直领域的社群、兴趣小组中,进行深度和高质量的交流。
探索新的媒介形式: 尝试播客、深度长文、纪录片等更能体现深度和思考的媒介形式。
回归“书斋”和“研究室”: 有些观点和思考更适合在相对独立和沉静的环境中产生和打磨,而不是在嘈杂的公共舆论场上即时回应。

4. 重新定义“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从“意见领袖”到“思想提供者”或“议题设置者”: 减少“网红”式的表演和煽动,回归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
从“挑战者”到“建设者”: 在现有框架下,寻找可以贡献力量、推动进步的领域。
从“批判者”到“引导者”: 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引导公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结论或情绪出口。

5. 适应环境,审慎表达:

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清晰认识到言论的边界。
区分批评与攻击: 明确自己的表达目的是为了进步,而非单纯的发泄或站队。
保持独立思考,但不脱离现实: 既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要关注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

总而言之,“公知”群体面临的挑战是真实的,但他们依然可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在于能否放下过去的包袱,审视自身的问题,回归知识的本质,以专业、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去影响和贡献社会。未来的“公知”或许不再是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一切的形象,而是更像一个在特定领域内拥有深厚学养、能够提供有价值洞见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工程师”或“知识匠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前在其他答案中写过大环境的作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本答案打算从小环境的角度来写一下这个问题,即公知群体自己的失误。


抛开以“天堂”、“来世”这种现实中无法兑现和验证的许诺来吸引信众的宗教不谈,只要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要赢得民众市场,往往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以自己的理论,向他们解释现实,要能解释的通,至少能貌似解释的通;

2、基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给社会开出有效的(至少是貌似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两条都能较好满足,大众中才会有较高的比例会认同你的政治主张、意识形态和观点,觉得你这种意识形态是值得追随的,至少是在精神上值得认同。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几十年,公知为什么能处于攻势,一个直接原因是理论和现实拟合的比较好,至少是貌似比较好。

1、解释现实:现在打开国门了,发现中国比外国差这么多,这是一个现实。怎么解释它呢?因为中国不民主不自由啊。你看看,外国自由民主,所以外国自然经济也就好,人家垃圾堆里都有不用的旧电器,我们这边买个彩电还要托人。这么大的物质差别摆在眼前,难道还不能体现出我们的制度有问题吗?

2、开出药方:走多党选举的路子,我们自由民主了,我们和西方做朋友,自由世界自然也就会对我们好,我们不就能富起来了吗?


为什么公知现在形式不太妙了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理论解释现实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费劲,越来越需要打上各种补丁。而论述越复杂,越需要绕弯才能讲清楚、引发共鸣,在大众中的宣传效果就越不理想。


你说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如意的现实是因为没有民主自由,可是像印度这样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怎么糗事连连呢?怎么解释现实中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而和是否采用“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的相关度并不高呢?

按理说,中国专制不民主也不自由,肯定是该随着苏联一起完蛋才对,现在不但没完蛋反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军事、科技、经济、民生、国际影响力方面还蒸蒸日上,西方却隐隐然显现颓势。你这怎么解释呢?


按理说,苏联崩了俄罗斯民主了,那就成了西方的民主同盟军,为什么西方并没有善待俄罗斯反而是往死里坑呢?


危机也是转机,其实如果公知群体应对得当,未必会有现在这么糟糕的状况。


公知群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舆论上打的是顺风球,自认自己掌握真理,而且民众支持我们的理论,只是被公权力打压导致无法上台罢了,大概从来就没想过某一天居然还能在民间舆论上处于下风这回事。因此自从2013年之后互联网舆论转向开始,公知群体完全缺乏思想准备,一下子被打蒙了,进而做了很多愚蠢的反应,而这更导致了公知被市场加速抛弃:


1、讳疾忌医,僵化自傲,拒绝反思


公知的意识形态来源于西方世界,是一种舶来品,而公知群体又把它奉为神明,不敢也不愿意去做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那这自然导致在局势不利的时候难以自我调整,出现僵化不接地气的问题,就像博古李德那样。


如果理论和现实出现差异,按理说,应该首先要做的是检视理论出了什么问题,应该修改理论以使之符合现实,这样才能延续理论的活力。福山至少做了这样一个榜样。


但对于中国公知群体而言,大概是出于“新皈依者的虔诚”吧:我们从自由世界学到的理论是神圣没有错误的,是历史的终结。所以,那必然是现实出错了——这些都是假的,骗不倒我!


所以,印度、俄罗斯,亚非拉一众国家,这些都可以“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当然,不排除在其他论述中又是了。

所以,中国的发展一定是假象,是不可持续的,即将要崩溃的,现在不崩溃将来也会崩溃

所以,中国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体制问题,西方国家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是“民主”的问题。

所以,当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威胁的时候,这一定是中国政府花钱买的版面,中国不可能这么厉害的。


问题是,不管你打的这些越来越弯弯绕的补丁在未来是否真的能验证,但至少现在,是和事实越来越脱节的。 而在外人看来,你的病症都找的有问题,又怎么能相信你开的药呢?


公知群体几十年来天天让别人反思,甚至一件小事就上纲上线让整个民族反思,但自己势头受挫,却几乎很少反思。错都是别人的,都是外部环境不理解我,都是被别人打压,就我是没错的。


2、反应迟钝,自我捆绑,自食其果


公知之前一个解释现实的重要武器,就是西方社会的发达。而西方社会确实比中国发达,所以,他们就把这种发达解释为体制所致,把西方的社会状况和“自由民主”做绑定,打包推销——你想让中国也成为那么美好的世界吗,那么就复制他们的政治体制吧。


接下来公知们又发现港台也比大陆发达,于是又继续把港台的繁荣和“自由民主”做绑定。

然后还想继续扩大战果,绑定印度、东欧这些国家,以营造“中国倒数第二朝鲜倒数第一”的氛围,尝试之后发现不太给力,总算没绑上。


尤其是对“华人世界的民主典范”台湾,由于其对于大陆特殊的政治意义,更被公知看重。而台湾几十年来发达的经济,较为成熟的社会,也被公知们和“自由民主”做了因果关系的绑定。


绑定之后的好处,是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这些发达经济体的示范力量,只要这些经济体发达一天,就可以用来打中国大陆现行体制的脸——你看看人家的体制下怎么这么发达?


而面对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造成的部分发达经济体(如台湾)的相对衰落,部分公知反映迟钝,还在继续做着这种绑定,之前是因为台湾发达所以我的理论正确,现在则是要保住我的理论的正确性,必须要论述台湾是发达的有前途的。


台湾之前是公知理论的引擎,现在已经越来越变成公知理论的累赘。但很多公知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你说台湾不好就是说民主自由不好,民主自由不好那还了得,所以我必须要论证台湾非常好!然而这种强行论述又和台湾现实越来越背离,最终导致它成为理论的一个止不住的出血口,如同苏联的阿富汗一样。台湾出一个笑话和糗事,原本顶多打打台独和国粉的脸,由于绑的挺好挺紧,顺带着连“自由民主”的脸也打了。


公知群体要真的聪明点,现在就应该赶快做各种切割解绑,把台湾列为“这不是真正的民主地区”,别再傻乎乎的抱着这个秤砣往下沉了。


当然了,如果要给公知下套的话,就反其道而行之,用台湾这块石头绑着“自由民主”一起沉海。或者在更长的时间里,用“发达国家粉碎机”把更多的“引擎”一个个变成“石头”,看你是否能切割的完。


3、缺乏定力,气急败坏,自毁长城


公知尚占优势的时候,喜欢谆谆教导公众“爱国不等于爱政府”,“要分清楚国家和政权的区别”。其战术目的很清楚,当然是离间民众和政府的关系。这种论述隐含意思是:咱们是爱国的,但咱们可以不爱政府。


这个时候的公知,还知道用“爱国”这个“最大公约数”去团结吃瓜群众,还知道“爱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最大公约数”。但当他们发现吃瓜群众中很多人开始慢慢不站在他们这边的时候,心态变得开始失衡,智商也开始急剧下降。


“你国”,这个词是公知这种焦虑态度的集中体现,简直是太美妙了。一下子就把原本处于中立的、仅仅有朴素爱国感情却没有特定明显意识形态的“沉默的大多数”,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链接:如何回击经常说「你国」、「小粉红」的人? - 常凯申的回答 - 知乎

你们居然不信我的理论?妈的,你们都是坏人!都是我的对立面,这个垃圾国家!我要发泄!


中国海外撤侨了?靠,这不利于我的理论啊,阴阳怪气骂几句你国

中国有了新的技术成果了,靠,这不利于我的理论啊,阴阳怪气骂几句你国

外国有什么坏事了,靠,这不利于我的理论啊,阴阳怪气骂几句你国

中国又一座高铁开通了,靠,这不利于我的理论啊,阴阳怪气骂几句你国

中国出了坏事了,嗯,很好,这有利于我的理论,但是为了泄愤,还是要骂几句你国


顺风的时候知道“要把国家和政权区分开”,逆风的时候就气急败坏全忘了,自己抽自己的耳光。


发明并坚持使用“你国”这个词的公知,我觉得应该去宣传部门领年终奖的。一个“你国”的威力,顶宣传部门五个师。


最后。回到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公知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

既然问了,那就简单写几点:


1、逆势时要知道韬光养晦。把拳头收回来,专注于就事论事批判具体问题,用批判具体问题巩固基本盘,而不要总想着把它引申到“体制问题”。要知道,没人喜欢被灌输意识形态。连共青团中央都知道卖萌了,你们还在这里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我要启蒙你的民智”的架子,比政治老师还政治老师,怎么吸引年轻人?

2、尽早切割与台湾为代表的非核心西方经济体的理论论述关系,早早解除绑定,别被它们拖下去。

3、做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民主自由”理论如果有些枝节不符合现实,那就在保留内核的前提下进行修正,使之重新能符合新的现实并具备可行性和吸引力,而且别太绕太牵强。

4、以上三条是如果要继续做“公知”的话,需要做的工作。其实完全可以不用做“公知”的。

user avatar

因为公知本身的定义就是模糊的,这两个字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某些人习惯于用这两个字给名人扣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昨天还是他们眼中的小甜甜,今天就成了“公知”。

《南方周末》2009年评选的50位公知里经济学家有茅于轼、张五常、吴敬琏、温铁军、郎咸平、汪丁丁、顾准、杨小凯。

后两者已经去世不谈,前六个人稍微对他们观点都有些了解的人,会是一个看法么?郎咸平当年是反国企私有化、推崇贸易保护和产业扶植的,温铁军是反土地产权改革的,张五常是反劳动法却明确支持地方经济竞争的,吴敬琏是强调改革顶层设计的,茅于轼是偏市场原教旨的,汪丁丁写的东西大众根本看不懂、不关心,这几个人放在一起就是瞎扯。

如果你是左派、工业党,反对中国西化,强调工业自主,那么你当年就应该是支持郎咸平,反茅于轼的。现在知乎有一个像样的左派大V敢说自己是郎咸平支持者么?不都是给郎咸平扣的帽子是“经济学家”,故意让大家觉得他的观点是偏右的,把他和茅于轼列在一起,可郎咸平观点和茅于轼是一路人么?人家经济观点明明是投民族主义者偏好的左派。

再看张五常、吴敬琏和温铁军,他们三个声音小了么?吴敬琏可是正儿八经国家认证的“国师”,刘鹤等人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会咨询人家的意见,你告诉我中国除了厉以宁,哪个经济学家的威望现在高于吴敬琏。张五常的言论则是完全被社会和政府接受了,这几年政府给企业减压方式之一不就是调整合同法嘛。至于温铁军,他关于土地的观点难道不一直是官方口径么?这三个人意见都被接受了,至少是被政府尊重,你说人家越来越难混?

至于汪丁丁,我就想问,有几个人看过他的书,看得懂他的书。他的论述方式和上面那些明星学者差别是很大的。他少部分关于政策的建议,都是非常零散的,比如汽油税率太低导致污染严重,长假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两者都被采纳了吧,现在五一不就不再是7天。其关于雾霾的关注根本不算争议吧,现在朋友圈都在调侃“寂寞岭”吧。

我仅仅是以8年前公认的经济学领域公知举例,这些人像郎咸平被左派抛弃,故意描述成右派,有些人像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建议是官方接纳的,至于茅于轼无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他现在有停止自己的传教么?

user avatar

公知混得好的时候,贵国虽说也很烂,但起码还有百分之十上下的增长率撑门面。大家对伟光正手里漏出来的那点蛋糕渣也还有信心。

公知们本身对伟光正也是有期待的,一天到晚鼓吹法制理性传统文化,小骂帮大忙,盼着跪出一片天来。

所以当时伟光正容得下公知。即帮忙维稳,又能体现贵国言论自由,伟光正心胸宽广,还不用一贴给五毛,何乐不为。

现在呢,经济增速已经撵不上印度了,民营企业跟旅鼠跳海似的一窝一窝组团破产。别说把蛋糕做大,就是能不能保住现有水平,也是个问题。一系列移民广告也让人民认清了“法制”的笑话本质,虽然说网络舆论一片红,但实际上对贵国失望的人,恐怕比当年更多。

这时候就不能再由着公知们乱说话了。万一把话说过头了,捅出篓子来怎么办?总不能在毛主席面前再充一回段祺瑞吧?

归根结底,公知的生存环境,还是伟光正说了算。你非得用跪姿和人家正面怼,被踩脸了怪谁去?

当然啦,只要伟光正继续像这样努力下去,臭公知们和另一群人的时代,总会回来的。到时候我们亲爱的祖国,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

评论区已经决定了,由我来为公知背锅。

你说我一个没读完大学的小透明,怎么就到知乎当起公知来了呢?

user avatar

发展方向在于立身要正。明代文人爱骗廷杖,一顿廷杖打下来立刻名扬四海,落得一个为民请命,铁骨铮铮的好名声,只要不死,这辈子就值了。现在的公知们可以效仿先贤,当然廷杖是没有了,但还有新的路子。

举个例子:

某公知大叹世道险恶,民不聊生,故而怒下乡村,亲自调查。此公历尽艰辛,被打过,被关过,被枪指着脑袋下跪过,依靠明察暗访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呕心沥血著就一纸奇文放在网上曝光,有理,有据,有节,还有惨。字字见血,句句剖心,有道是一把辛酸泪,满纸吃人言!

这叫什么?这就叫振聋发聩!这就叫为民请命!这就叫铁骨铮铮!何人敢不服?纵是我这纯血五毛小粉红兔杂自干五也不敢不大大的为此公叫一声:“真真是个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的好男子!好男子!洒家服了!”

可惜 现在绝大部分公知只想着拿骗完廷杖之后的名声,却不愿意去挨那一场廷杖。

user avatar

难混的是“公知粉丝”和“流亡派公知”,真正的国内公知哪个不是体制内?哪个不是党政要员?哪个不是政协座上宾?哪个不是大企业领导?哪个不是著名媒体人、演员、律师、经济学家?

人家不过是捡了一堆上个世纪的政治口号,配合上粗俗的鸡汤、瞎编的故事,来达到政治目的罢了。一个餐桌上坐满了老一辈,蹲在地下的资产阶级虽然能分点吃的,但是内心里还希望平起平坐,可又不愿意撕破脸。所以公知骂归骂,实力再大也不当出头鸟。

除去这帮精明的投机份子,剩下的就是“有胆子没智商”和“胆子智商都没有的”人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公知”越来越难混了?很简单,因为“公知”们追求的,与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相悖,自然困难重重。

“公知”们追求的是?精英政治,精、英、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当代中国的客观规律是?国家必须顾及占人口多数的数量庞大的平民利益,而非仅满足占人口少数的少数精英阶级的利益;发展只能依靠弱势民族抱团取暖的集体主义优势,而非指望能力与白人精英差了99条街的本土精英的个体驱动。

“公知”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如果善根犹在,良知尚存,部分“公知”会反思集体主义/平民政治之于当代中国国家民族的合理性,为多数人福祉最终接受自身利益受损;如果仍难吃亏,耿耿于怀,只能继续不甘,继续难混。

看看北大法学院某知名“公知”的微博,你就能明白这个简单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褒义词(公共知识分子)逐渐变得复杂,甚至在一些语境下带有负面色彩。因此,要分析“公知”现在为何难混以及未来的出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为什么“公知”现在越来越难混?导致“公知”群体在当下生存空间变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
  • 回答
    知乎现在给人的感觉戾气越来越重,这事儿说起来,我觉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戾气”到底是怎么来的。首先,社区的“优越感”和“标签化”是绕不开的话题。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内容”起家,吸引了大量知识精英、专业人士,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确实营造了一种“.............
  • 回答
    知乎上视频内容激增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平台的一次简单功能更新,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变化、用户需求演进以及平台战略调整共同推动下的必然趋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内容消费习惯的根本性转变:图文到视频的迁移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深度内容是互联网吸引用.............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唉,这话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刷B站、逛知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力真是太强了,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失败了,啥也不会,啥也干不成。你知道,一开始我上B站,可能是因为喜欢动漫、音乐什么的,图个乐子。但现在呢?点开首页,铺天盖地都是各种“大神”的视频。有那种大学还没毕业就创业成功,公司估值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暴露了我们当下社会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复杂矛盾。知乎上医生们的吐槽,我看了不少,他们确实不容易,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但你说到现实中对医生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
  • 回答
    喻国明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能不能算“公知”?这事儿吧,就像给一道菜定义“好不好吃”一样,不同的人口味不同,标准也不一样。要说他能不能算“公知”,可能得先掰扯掰扯“公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咱们这儿,“公知”这个词儿,前些年挺吃香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敢说话,能引领舆论方向,对社.............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剧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这其中,有一类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鲁迅先生搬出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或者“金科玉律”。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背后反映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 回答
    公知和红卫兵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群体。要详细讲述他们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定义与基本身份 红卫兵 (Red Guards): 指的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拥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他们的行动是当时.............
  • 回答
    几年前的“公知”群体,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其兴衰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与变迁。理解这个群体,需要从其形成背景、影响力的来源、以及最终走向沉默的原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公知”群体的形成背景与特征“公知”一词,最初源于英文的“public intellectual”,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知乎上“皇汉”这个词的泛滥和滥用,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既有群体情绪的宣泄,也有平台机制的影响,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皇汉”。“皇汉”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极端推崇汉族至上、排斥.............
  • 回答
    知乎上“陌生人,×××……”的开场白之所以越来越普遍,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内容创作、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社区生态这几个角度来剖析。1. 内容创作的“破冰”与吸引力策略 瞬间抓人眼球,制造好奇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浏览知乎内容时往往是快速扫视,一个带有“陌生人”字样的开头,能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知乎之所以现在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火”,是一个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容生态的形成与沉淀:高质量、专业化和多样化这是知乎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最初吸引用户并持续留存的关键: 问答社区的基因: 知乎最开始定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最近也经常琢磨。走在知乎上,你时不时就能踩雷,然后就发现,哦,又一个杠精上线了。不是说大家都要认同,而是很多时候,那种挑刺、抬杠的劲儿,真的让人有点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在里面捣鼓:1.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和“肆无忌惮”知乎不像微博那样,头像、昵称往往是真人.............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