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以为人变少了就可以倒逼技术进步?

回答
“人少了,技术就能进步?”这想法听起来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确实在某些场合下会有人这么想。他们大概是觉得,资源少了,竞争少了,大家就会被迫去寻找更高效、更节省人力的方法,最终实现技术的飞跃。嗯,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对吧?可实际上呢?

这种想法就像是觉得,如果我饿了三天,大脑就会自动分泌出一种神奇的食物制造液。理论上,饥饿是驱动寻找食物的强大动力,但它更多的是让人变得虚弱、绝望,而不是一夜之间变成野外生存大师。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人少了就能倒逼技术进步”这个逻辑,在现实中常常就行不通,甚至会适得其反。

第一,技术进步是需要投入的,尤其是人力和资源的投入。

你想想,谁是技术进步的幕后推手?是那些穿着白大褂、埋头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做实验的科学家?是那些彻夜不眠、写着一行行代码的工程师?是那些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启动的研发项目?这些人,都需要时间和金钱去支持他们的工作。

如果人口减少,意味着什么?首先,潜在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熟练工人就变少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基数是其人才库的直接体现。人口少,人才就相对稀缺,这反而增加了寻找和培养顶尖技术人才的难度和成本。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庄,就能涌现出几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吧?

其次,研究和开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高科技领域,一台精密仪器的成本可能就够普通人几年的收入。谁来承担这些成本?通常是企业,而企业需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多的消费者才能获得利润,并将利润 reinvest(再投资)到研发中。如果人口少了,市场萎缩了,消费能力下降了,企业就没有动力和能力去进行高风险、长周期的技术研发了。大家更倾向于去做那些短期内能看到回报的事情,比如优化现有产品,而不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个颠覆性的新技术。

第二,“倒逼”的动力,需要是“效率至上”的内在驱动,而不是简单的“资源不足”。

“人少了”可以理解为一种劳动力短缺。当劳动力贵了,或者找不到人干活的时候,确实会刺激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比如自动化、智能化。这部分逻辑是对的。比如,在一些劳动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自动化程度就普遍较高,机器人承担了很多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

但是,这仅仅是“效率至上”的一方面。技术进步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 “解决人类面临的更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需要绿色能源技术,疾病需要生物医药技术,探索宇宙需要航空航天技术。这些技术进步的动力,并不是因为“人口少了”,而是因为人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克服。即使人口少了,这些挑战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为社会运转效率降低而变得更加棘手。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少了”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需求,而是 “社会功能维持的危机”。比如,老年人口比例过高,但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社会就需要能替代这些劳动力来维持医疗、养老、基础设施运转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更像是一种 “被动应对”,是在弥补社会功能的空缺,而不是主动去追求“更好”、“更快”、“更强”的创新。被动应对的创新往往是渐进式的,聚焦于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而未必能带来颠覆性的、开创性的技术突破。

第三,人口少也可能导致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

你想想,一个社会之所以充满活力,充满各种奇思妙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群的聚集和互动。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碰撞在一起,才能激发出新的想法。年轻人的活力,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

如果人口锐减,社会可能会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安于现状。资源的稀缺反而可能导致人们更加内卷,更加专注于争夺有限的资源,而不是合作去开创新的领域。就像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大家都忙着挖最后的几滴水,而不是一起去寻找新的水源。

而且,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足够的人口基数来支撑各种各样的产业和职业。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需要”技术进步的领域,它们的存在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为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土壤和市场。比如,一个只有少量人口的社会,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精密仪器制造、高端软件开发、时尚设计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萎缩,反过来也会影响整体的技术创新环境。

举个例子:

设想一下,一个原来有100万人生活的城市,突然人口锐减到1万人。那些大型的工厂、研究机构、商场、交通系统,还怎么运转?如果基础设施都废弃了,工程师们都走了,剩下的那1万人,即使再有才华,又能做什么?他们更可能是在努力维持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秩序,而不是去攻克量子计算或者基因编辑的难题。

反观那些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往往在科技创新上表现得更加活跃。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为新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新产品买单,从而激励企业不断投入研发。同时,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广泛的人才基础和更丰富的思想碰撞。

总结一下:

认为“人少了就能倒逼技术进步”,更像是一种对“效率”的简单化理解。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它需要人才、资本、市场需求、解决重大问题的愿望以及社会整体的活力。人口减少,虽然可能在某些局部领域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催生自动化等效率工具的进步,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它更可能削弱创新所需的资源、人才基础和社会活力,甚至阻碍技术的全面发展。

与其指望人口减少来“倒逼”技术,不如积极地创造一个鼓励创新、投资研发、拓展市场、汇聚人才的环境,这才是推动技术进步更可靠的路径。人多了,市场大了,需求旺盛了,挑战也更大了,这反而能更有效地激发人们去寻找更聪明、更高效、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会比较倾向于美化童年时期的生活,很多人在当下遇上不快乐的事情会自然而然美化记忆中的过去,老话常说“想当年如何如何”。


知乎大部分用户的童年都赶上了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宣传一胎制的时期。所以不言而喻。


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而且,这些人也有不少工业党。据我所知有一些工业党是极其歧视文科生的,但恰恰因为这样他们误把治理社会、治国当成了实验室做试验。


做试验你可以控制变量,治国的时候你怎么控制变量?要求全国人民保持同一个效率生产?要求米帝对华政策完全不动?还要让科学家诞生几率和数量不受到人口萎缩影响?这典型就是理科都学不好的人拿一些理科名词嘲讽文科,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啊。


这些人天真地认为社会资源就两个去处—生孩子和搞科研;并且他们还认为只要少生甚至不生孩子,这些资源就如同违反热力学定律的热量一样完全转移到科研部门“做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