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穹顶之下》播放了以后,有的人开始关注的并不是雾霾问题?

回答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确实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但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围绕它产生的讨论,除了最核心的雾霾治理问题,还蔓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领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家关注错了重点”就能概括的。

首先,纪录片本身带来的“冲击感”和“情感共鸣”远远超出了“科学报告”的范畴。 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用她个人的经历、眼泪和对女儿的爱作为引子,将抽象的空气污染数据转化为具象的、令人心痛的现实。当她在片中讲述女儿出生后需要戴着氧气罩,当她自己因为雾霾咳嗽不止,这种强烈的个体情感投射,瞬间击中了无数观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很多人在看完纪录片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查阅环保法规或者分析能源结构,而是直接联想到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以及未来孩子的生存环境。 这种“切肤之痛”是许多冰冷的数据和政策文件所无法比拟的。于是,很多人开始讨论:

“我应该怎么办?” 比如,是否要搬离污染严重的城市?孩子是否应该留在国内?什么样的口罩才能真正有效?
“我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吗?” 比如,是不是要少开车?如何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家里的空气净化器该怎么选?
“我的孩子在学校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吗?” 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学校的空气质量,甚至要求学校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其次,纪录片触及的“体制”和“权力”议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柴静在片中花了相当一部分篇幅去追溯雾霾的成因,从能源结构(煤炭)、产业布局(重工业)、技术限制,再到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部门职责和利益纠葛。虽然她本人声称“不是为了批判”,但影片呈现的事实,无疑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

“谁是罪魁祸首?” 这种追问很容易从个体责任上升到集体责任,再到体制责任。当大家看到某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似乎得到了某种“默许”或“保护”,或者环保政策的执行总是在“两难”中摇摆,自然会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问题一直存在?” 过去也有很多关于雾霾的报道,为什么这部纪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背后可能与观众对现有信息传播渠道和话语体系的某种“腻烦”或“不信任”有关。柴静的个人视角和叙事方式,反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官方通报的、更具“人性化”和“调查感”的解读。
“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观众开始讨论,解决雾霾这样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大的决心和什么样的改革才能实现。这很容易引申到对经济发展模式、环保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的讨论。

再者,柴静的“明星”身份和“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也吸引了不同群体的关注。 柴静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媒体人,她的每一次发声都自带流量。她以个人之力,历时一年多,耗费巨资制作纪录片,这种“孤身犯险”的姿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对个人力量的赞颂”: 很多人被柴静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所打动,认为她是中国媒体人在追求真相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一个榜样。
“对‘权威’的挑战”: 在一个信息传播相对受限的环境下,柴静的这部纪录片,以一种“非官方”但又“有理有据”的方式,将一些敏感的议题摆在了台面上,这本身就具有挑战“既有秩序”的意味。
“对“中国式”环保的讨论”: 很多人也开始反思,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环保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被解决?是需要更多像柴静这样的“行动者”,还是需要更强大的“顶层设计”?

最后,纪录片引发了关于“媒体责任”、“公民参与”和“信息传播”的讨论。 《穹顶之下》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

“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纪录片是否应该只做客观报道,还是可以带有情感和立场?
“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除了关注和转发,作为普通公民,在推动环境改善方面,我们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信息爆炸时代的辨别力”: 很多人在看完纪录片后,也开始反思,信息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解读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

所以,当《穹顶之下》播放后,一部分人关注的焦点没有仅仅停留在“雾霾有多严重”或者“如何治理”上,而是因为纪录片本身蕴含的情感冲击、体制反思、个人行动以及传播方式等多个维度,引发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性讨论。这既是对雾霾问题的关注,也是对社会运行机制、个体价值和信息生态的一次集体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并不能赞同

@陈章鱼

的回答。并非我与他观点不同,只是我不想让自己掉价到与那些低级的柴黑等同的地步。

∵请问,你对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有什么看法?

∵柴静?她还抽烟呢,她不检讨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吸烟才导致婴儿患病,反倒来怪雾霾!所以说,这纪录片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请问,你对当前的雾霾有什么看法?

∵看法?柴静开的还是大排量车呢,自己站出来反对,那你倒是以身作则啊!

∵请问,你对治理雾霾有什么想法?

∵想法?柴静做这个纪录片明显是有后台的,她就是想搞倒那些能源大户,就是在为环保部争权。她要是敢说自己没后台,我就自切丁丁裸奔!

以上对话当然是我的脑补,不过,它们肯定有迹可循。我确确实实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表示若柴静没后台,他将在长安街裸奔;我也真的读过对柴静进行个人攻击的一篇长文。以上观点,真的是某些柴黑曾说过的话。

我并不是柴粉,她的节目我没怎么看过,前几年着实火过一阵的《看见》,我也从来没读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觉得柴静这次说的是对的。就好像我喜欢崔永元,并不代表我就不能反对他的转基因视频。

虽然我并不喜欢崔永元。

柴静是自费来做这个视频,仅这一点,就让我十分钦佩。有人说柴静有后台,这点我也不否认。因为我确实不相信只要花上一百万就能采访到那么多权贵和专家教授。但是,柴静做这个纪录片,是否得到了某些人的授意和施压,依我看,未必。至少在我看来,柴静是中立善良的。她想说的其实只有一点:

明明有那么多事情我们可以去做,为什么直到现在都没有做?

非国四标准的车贴国四标准的许可证,本来就应该受到处罚。

煤炭洗过之后再燃烧可以大幅度减少硫排放,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洗煤?

垄断企业还可以主导法律制定,本就不公平。

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监管,怎么就困难重重?

雾霾,是天灾;雾霾,也是人祸。

天作孽,有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明明是很简单的道理。

但是,总有人喜欢表示一下自己的另类和惊世骇俗。

老实说,对柴静的纪录片,我不敢说没有瑕疵,更不敢说没有谬误。可我并非专业人士,因此无法对此挑错。不过别忘了,黑柴静的那些人群里,恐怕也没有多少专业人士。

能怎么办?柴静还是要黑的,这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主义和信仰。既然自己的专业水平无法对里面的数据和观点提出批评,那么,只能从柴静本人来找。就好像厨子做菜调味没调好便要猛放味精似的,这早已是他们剑走偏锋的老招数了。

可问题是,既然你们无法认同柴静和她的纪录片——我只能假设他们无法认同——那么,你对此有什么高见?

我不按照“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拍一部同等的纪录片,那叫耍流氓。我只是想问问,对雾霾,你有什么看法?对治理雾霾,你有什么高招,又做出了什么?

事实是,我没看到有哪位柴黑对我的问题进行解答。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让我团成不规则椭圆形球体滚出去。

我这人不爱和人吵架,即便在知乎这样一个热衷于大家吵来吵去的地方,在我印象中,我也没有和谁红过脸。我喜欢就事论事。如果崔永元的转基因纪录片能够做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我也一定会支持他。

可是近几天,对这些柴黑,我真的够了。

所以这是我最后一次回答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了,以后此类问题请不要再邀请我,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确实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但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围绕它产生的讨论,除了最核心的雾霾治理问题,还蔓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领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家关注错了重点”就能概括的。首先,纪录片本身带来的“冲击感”和“情感共鸣”远远超出了“科学报告”的范畴。 .............
  • 回答
    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发布之初曾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但也确实受到了不少批评和抨击。这些抨击并非单一来源或单一原因,而是由多个维度交织而成。以下将详细阐述导致《穹顶之下》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一、 环保理念与方法上的争议: “感性”胜过“理性”的质疑: 批评者认为,《穹顶之下》过于依赖情感化的.............
  • 回答
    《穹顶之下》的争论核心:理解分歧,寻求共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关于它的争论,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触及了当下社会最核心的几对矛盾和议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要理解这些争论,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情感,并.............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关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科学性错误这个问题中可能存在的“明显错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部纪录片的核心论点以及它所引用的科学证据,然后才能判断对这些证据的解读是否存在偏差,或者是否存在遗漏关键信息的情况。这部纪录片(特指柴静的《穹顶之下》)最核心的论点围绕着中国的.............
  • 回答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部纪录片犹如一声警钟,敲响了我们身处经济转型期,尤其是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首先,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成本上升是无法回避的痛点。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
  • 回答
    哈马斯之所以不“同时”发射大量火箭弹以饱和以色列铁穹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技术限制、政治考量以及对结果的评估。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饱和攻击”的定义与铁穹的能力: 饱和攻击的意图: 指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远超防御系统拦截能力的数量、密度和角度发射攻击载具,目的是让防御.............
  • 回答
    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一个名副其实的“空中盾牌”,其战绩累累,拦截超过1210枚火箭弹的数字更是证明了其不俗的性能。要理解铁穹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铁穹的性能水平:精准打击与高效拦截的典范首先,铁穹的拦截概率是其核心优势。虽然官方从未公布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但普遍的评估认为,其.............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