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分一号」卫星获得的原始数据一般会经过哪些处理?

回答
“高分一号”卫星,作为中国首颗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卫星,它传回的原始数据,可不是直接就能拿来用的“成品”。这些原始数据,从天上下来之后,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璞玉,需要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处理,才能变成我们看到的清晰卫星影像图,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地理信息。

简单来说,这些处理过程就像给数据“洗澡”、“化妆”和“校对”,最终让它们变得准确、可用、并且易于理解。下面我就给你详细拆解一下,咱们的“高分一号”原始数据都经历了哪些“磨砺”。

一、 源头:传感器捕捉到的“原始信号”

首先,咱们得明白“高分一号”上装载的各种传感器,比如全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它们捕捉到的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彩色照片。它们本质上是记录了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强度。

全色相机 就像一个“黑白摄影师”,它捕捉的是一个很宽的可见光波段,记录的是地物表面的亮度信息,最终会形成一张分辨率非常高、细节丰富的黑白影像。
多光谱相机 则更像一个“色彩侦探”,它会把可见光和近红外等波段分开,分别记录下每个波段的辐射强度。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几张不同“颜色滤镜”下的照片。比如,你可以通过红外波段区分植被,通过其他波段分析水体和土壤。

这些传感器捕捉到的电磁信号,经过电子转换后,就成了我们说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数字格式,可能还带有一些噪声和误差。

二、 数据预处理:让数据“干净”起来,恢复“真容”

原始数据下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它变得“干净”和“准确”。这就像给照片去噪、调整曝光。

1. 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传感器在接收地物反射的电磁信号时,会受到自身性能和工作环境的影响。比如,传感器的响应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或者不同像元(像素)之间的灵敏度可能略有差异。
目的: 消除传感器自身带来的辐射畸变,将传感器记录的数字信号(DN值)转换成具有物理意义的辐射亮度值或反射率值。简单说,就是让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接收到的同一地物的“亮度”能够进行公平的比较。
怎么做: 通常会利用地面上已知反射率的定标场(比如白墙、灰布等),或者利用晴朗天气下均匀的地球表面(如海洋、沙漠)作为参考。通过比对传感器接收到的DN值和这些已知参考的辐射亮度,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将所有的原始DN值转换成统一的辐射亮度单位。

2. 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这是让卫星影像“形变”消失、恢复真实地理位置的关键。卫星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地球自转、卫星轨道误差、传感器成像的倾斜角度、地球表面地形起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影像的几何位置不准确,变形失真。
目的: 将影像上的每一个像元准确地定位到地球表面上,消除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影像几何畸变,使其具有正确的地理坐标和空间尺度。
具体处理:
辐射几何畸变校正: 主要处理由于传感器扫描方式、扫描线不垂直、卫星姿态变化等造成的几何畸变。
地形校正: 地球表面不是平坦的,有高山有盆地。成像时,高处的地物会离传感器更近,看起来在影像上会“靠前”;低处地物则“靠后”。这会导致地形起伏区域的影像出现透视变形和阴影。地形校正就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消除这种影响,将影像上的点投影到标准化的椭球体上。
投影转换: 将校正后的影像转换到特定的地图投影系统(如UTM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方便与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进行叠加和分析。

3. 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
卫星在接收地物反射的电磁信号时,这些信号要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尘埃等会吸收和散射电磁波,改变到达传感器前的信号强度,尤其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目的: 消除大气对地物反射信号的影响,获取地物真实的表面反射率。这对于进行地物分类、植被指数计算等科学分析至关重要,因为大气的影响会误导我们对地物本身的判断。
怎么做: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借助大气传输模型来估算大气对各个波段的吸收和散射效应,然后从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值中扣除这些影响。

4. 噪声去除(Noise Reduction):
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或者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噪声,比如“椒盐噪声”(孤立的亮或暗点)、“条纹噪声”(影像上出现规律性的条带)。
目的: 提高影像的视觉质量和分析精度。
怎么做: 会使用一些图像滤波算法,比如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来平滑影像并去除这些异常点。

三、 数据融合与增强:让信息更丰富、更直观

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虽然准确了,但可能还不那么“好看”,或者信息不够全面。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一些“锦上添花”的操作。

1. 全色增强/全色锐化(Panchromatic Sharpening/Fusion):
“高分一号”的优势之一就是同时拥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和中等分辨率的多光谱波段。全色影像细节丰富但色彩信息少,多光谱影像色彩信息丰富但细节相对粗糙。
目的: 将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的细节信息与多光谱影像的色彩信息融合,生成既有高空间分辨率又有丰富色彩信息的影像。
怎么做: 有很多种融合算法,比较常见的是 IHS 变换法、分量替换法(如 PCA 变换)、小波变换法等。这些算法的目标是把全色波段的细节“注入”到多光谱波段中去,最终得到一张细节更清晰、色彩更真实的彩色影像。

2. 影像增强(Image Enhancement):
为了突出影像中的特定地物特征,或者改善影像的视觉效果,会进行一些增强处理。
目的: 提高影像的对比度、亮度,突出地物细节,使影像更容易被人类视觉识别。
怎么做:
拉伸: 对影像的亮度范围进行调整,使得影像的对比度更高,细节更明显。常见的有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
滤波: 使用各种滤波器(如锐化滤波器、边缘增强滤波器)来突出影像的边界和纹理特征。

四、 数据产品生成与质量控制:形成可用成果

经过上述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数据就变得“可用”了。最后一步是将其打包成大家能直接使用的产品,并确保质量达标。

1. 影像镶嵌与分幅(Mosaic and Tiling):
单景卫星影像可能覆盖范围不够大,或者需要将连续飞行获取的影像拼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无缝影像图。同时,为了方便分发和存储,也会将大范围的影像切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标准幅面。
目的: 提供连续、大范围的影像覆盖,并方便用户获取和使用。

2. 元数据生成与打包(Metadata Generation and Packaging):
每一景影像都有大量的辅助信息,比如成像时间、传感器型号、轨道信息、投影坐标系、比例尺、校正参数等,这些都称为元数据。
目的: 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影像数据。

3. 质量检查(Quality Assessment):
在所有处理完成后,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评估影像的几何精度、辐射准确性、视觉质量等是否符合标准。
目的: 确保交付给用户的数据是高质量、可靠的。

总结一下:

“高分一号”卫星获得的原始数据,经历了从捕捉电磁信号,到去除噪声和畸变(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再到融合信息和提升视觉效果(影像融合、增强),最后打包成标准产品并经过质量检验的完整流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最终才能把那些藏在原始数据里的地球信息,变成我们能看懂、能分析的宝贵数据资源。这个过程就像炼钢一样,把最原始的铁矿石,通过冶炼、锻造、精加工,最终变成坚固耐用的钢材,应用到各个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种了东西还一大片,长期使用的通道、非潜水式水上结构都在照片上和背景不一样。

通过目视检定,至于怎么看是学问……航空/卫星照片判读什么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