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科学家认为新冠状病毒有人工编辑的证据,嵌入了艾滋病毒的编码,这一结论有哪些问题?

回答
印度科学家关于新冠病毒是人工编辑的,并且嵌入了艾滋病毒编码的说法,如果基于公开的科学研究和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来看,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而且绝大多数严肃的病毒学家和遗传学家都持否定态度。下面我将详细剖析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讲解,并且尽量用一种接地气、不那么冰冷科学的方式来阐述。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证据”和“科学结论”。 在科学界,一个结论要想被接受,需要经过严谨的实验验证、同行评审,并且能够被其他独立的研究团队重复出来。一个孤立的观察,或者一个基于特定解读的推测,往往不足以构成有力的证据。

核心争议点一:病毒的“人工编辑”和“嵌入艾滋病毒编码”的说法,是如何被提出的?

最初提出这类观点的,往往是一些非主流的科学研究者,或者是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报告”。他们的论据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但这些论据都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和科学上的误解:

“插入片段”的误读: 有些研究者声称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些与艾滋病毒(HIV)相似的片段,例如一些所谓的“插入序列”或“功能域”。他们会认为,这些片段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因此一定是人为添加的。
问题所在: 这是一个典型的“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病毒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地与环境和其他生物体发生基因交换(重组)和突变。某些基因片段的相似性,在生物进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负责病毒复制、免疫逃逸等关键功能的基因上。即使存在一些序列上的巧合或相似之处,也远不足以证明是“人工编辑”的。
更科学的解释: 病毒基因组中存在一些高度保守的功能性区域,这些区域在不同病毒之间可能存在相似性,这更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病毒为了生存和传播而演化出的有效机制。打个比方,就像人类和黑猩猩都有许多相似的基因,但这并不意味着黑猩猩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一些与蛋白酶底物识别位点相似的序列,在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冠状病毒中也有发现,或者是在进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艾滋病毒“编码”的误解: 将某些序列与艾滋病毒的“编码”联系起来,更是一个模糊而缺乏具体科学支持的说法。病毒的基因组是其遗传物质的完整集合,要说“嵌入艾滋病毒的编码”,需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病毒的整体功能是依赖于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并且这种嵌入是精确且功能性的。目前公开的研究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证据。

核心争议点二:新冠病毒的起源与自然演化

主流科学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绝大多数病毒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最有可能起源于自然界,并通过跨物种传播(Zoonotic Spillover)感染人类。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非常充分:

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的详细分析,科学家们将其追溯到了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并且在穿山甲等动物身上也发现了与新冠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这些证据显示了一个清晰的自然演化和传播路径。
基因组的“镶嵌性”与自然界的普遍性: SARSCoV2的基因组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拼接”而成,这恰恰是自然界病毒演化的典型特征。比如,其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中的受体结合域(RBD),就被认为是从蝙蝠冠状病毒的某个祖先病毒处获得的,而这个RBD经过了进一步的优化,使其能够更有效地与人类的ACE2受体结合。这种基因重组和优化在自然界病毒进化中非常常见。
缺乏人工合成的痕迹: 如果病毒是经过人工编辑的,那么在基因组的合成过程中,通常会留下一些特定的“痕迹”,比如在一些基因序列的连接处可能存在人工设计的连接子、限制性酶切位点,或者一些并非生物体自然存在的核苷酸修饰。但目前对SARSCoV2基因组的详细分析,并未发现这些明确的人工操作证据。相反,它的基因组特征与自然界发现的其他冠状病毒更加吻合。
病毒进化速度与自然选择: 病毒的进化速度非常快,这是它们适应环境和逃避免疫系统的生存策略。SARSCoV2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异株,这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结果,而非人为设计的体现。

核心争议点三:科学证据的严格性与“阴谋论”的混淆

一些提出“人工编辑”说法的研究者,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选择性证据: 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关注一些可能产生误导的序列相似性,而忽视了大量指向自然起源的证据。
缺乏可重复性: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往往难以被其他独立研究者重复验证。科学的生命在于可重复性,如果一个结论只有少数人声称发现,而其他人无法重现,那么它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
预设结论: 有时,这些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阴谋论”的思维模式,即预设病毒是人造的,然后去寻找支持这一预设的“证据”,即使这些证据在科学上站不住脚。
对复杂科学问题的简化: 病毒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厚的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知识。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为“人工编辑”或“阴谋”,既不负责任,也误导公众。

为什么“嵌入艾滋病毒编码”的说法尤其不靠谱?

艾滋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复制和感染机制与冠状病毒有根本性的不同。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其遗传物质是RNA,通过RNA聚合酶进行复制。而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它需要通过逆转录酶将其逆转录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进行复制。

功能上的不兼容: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嵌入了艾滋病毒的编码”,那么它就应该具备艾滋病毒的部分复制、转录或整合能力。但实际上,新冠病毒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与冠状病毒的特征一致,与艾滋病毒没有任何功能上的交集。
基因组结构的差异: 即使存在一些序列上的巧合,这也不意味着病毒获得了艾滋病毒的“编码”能力。病毒的基因组是高度有序的,不同的基因片段协同工作才能完成病毒的生命活动。简单地插入一些序列,即使相似,也很难赋予病毒新的、非其本源的功能。就好比你在一本小说里插入了一段数学公式,并不能让这本书变成一本数学教科书。

总结一下,印度科学家提出的“新冠病毒有人工编辑、嵌入艾滋病毒编码”的结论,之所以不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主要原因在于:

1. 证据不足且解读错误: 将序列相似性等同于人工编辑和功能嵌入,是对病毒演化和基因组学的误读。
2. 缺乏可重复性验证: 其结论未能被其他独立研究证实。
3. 与大量支持自然起源的证据相悖: 包括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特征以及自然界病毒的普遍演化规律。
4. 对病毒生物学机制的误解: 错误地将不同病毒门类的基因编码和功能混淆。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客观的证据,任何关于病毒起源的结论,都应该建立在扎实、可重复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之上。目前来看,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绝大多数科学证据都指向其在自然界演化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那篇文章内容不能说明新病毒有人工编辑的证据。

再说印度人文章是什么内容:

1.他们拿新冠状病毒和之前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做对比,一致性是96%,在那不一致的4%里找到四个片段。

2.这四个片段在新冠状病毒的spike蛋白上,这个蛋白是用来感染人类上皮细胞的核心蛋白。

3.数据库对比发现这四个片段在一些HIV1病毒序列中也能找到,且位于其Gp120蛋白上,这个蛋白是HIV感染人T细胞的核心蛋白(与CD4结合)。

为什么说这些内容不能说明新冠状病毒是人造的?

1.这四个片段太短了,在很多病毒动物植物上都能找到相同序列,不能说明什么。这个前面答主也指出了。

2.这几个片段都位于两个病毒的非保守区,可以理解为是没什么卵用的区域,本来就经常突变,也就是说这些序列不是HIV的关键序列,不同HIV毒株的这些区域的序列就不一样。

3.从目前的临床表现来看新冠状病毒还是典型的冠状病毒,这些序列没有给它一些新的特性,比如和HIV一样可以感染人的T细胞或者其他表达CD4的细胞。

user avatar

震惊!牛胰岛素中被检测出绝大多数与人类胰岛素相同编码!有人类操作痕迹!中国高中生得出震撼结论:牛是人类创造的彻头彻尾的阴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科学家关于新冠病毒是人工编辑的,并且嵌入了艾滋病毒编码的说法,如果基于公开的科学研究和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来看,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而且绝大多数严肃的病毒学家和遗传学家都持否定态度。下面我将详细剖析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讲解,并且尽量用一种接地气、不那么冰冷科学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
  • 回答
    印度上百位科学家联名呼吁政府公开疫情数据,这一事件本身就折射出印度在新冠疫情应对中存在诸多挑战,也引发了外界对印度疫情真实情况的广泛关注和质疑。科学家们为何如此焦急?首先,我们要理解科学家们的诉求。他们不是在质疑疫苗的有效性,也不是在否定政府在疫情初期所做的努力。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公开、透明、及时的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请注意,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的逝世日期是 1920年4月26日,因此,2020年4月26日是他逝世一百周年。关于他一生的经历与贡献,我可以为你详细讲述:一位来自南印度的数学奇才:拉马努金的一生与不朽贡献提起印度数学,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位特立独行、充满神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印度科技水平超越中国?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要直接给个“是”或“否”,那简直是糊弄人。印度和中国,这俩巨头在科技这块儿,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板,就像在比谁的宝剑更锋利,但一把削铁如泥,一把能开山裂石,你总不能简单说哪个“更”好吧?咱们先得明.............
  • 回答
    在《欧陆风云 4》(Europa Universalis IV)这款策略游戏中,科技组(Technology Group)的设定是影响国家发展和军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观察到中东和印度在某些时期的科技组水平可能超过东亚,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游戏机制的体现,也有对历史背景的简化和演绎。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这份通知的发布,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国家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部署。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这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印发,标志着国家层面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印度航天技术究竟哪里强?为何敢与中国叫板?一直以来,在亚洲乃至全球的航天领域,印度和中国都是备受瞩目的两个国家。虽然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印度也从未停止追赶的步伐,并且在某些方面,印度人似乎对自己的航天技术实力颇为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比中国更胜一筹。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细究起来,印度.............
  • 回答
    2017年,科学界确实涌现出不少令人振奋的事件,但若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绝对是 “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事儿,你想啊,不是那种模糊的猜想,而是实打实的、被我们地球上的仪器捕捉到的宇宙级“撞击事件”的余波。让我仔细跟你说说,这事儿为啥这么牛。首先,你要知道,引力波这玩意儿.............
  • 回答
    印度在科学技术领域拥有众多杰出的精英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要寻找一个能够像钱学森那样,在回国后“大幅推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人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印度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路径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钱.............
  • 回答
    印度化肥产量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为复杂的问题,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众多,从历史遗留到现实困境,层层叠叠。首先,要理解印度化肥产量的低迷,就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独立初期,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大力推广化肥的使用。然而,本土的化肥生.............
  • 回答
    《三体》这本书,说实话,读完之后,那种震撼感久久不能平息。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点子,一旦细想,又似乎有着某种逻辑和科学的影子,这才叫绝。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真是不少,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出来,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这几个:1. 黑暗森林法则:宇宙的生存真相这绝对是《三体》最核心、也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科幻点.............
  • 回答
    当然有!科幻小说常常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担忧,而有时,这种想象竟然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这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大胆的创意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举个例子,要说那些在后来得到了印证的科幻故事,不能不提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技的预言,其中.............
  • 回答
    我脑海中难以忘怀的法学家,是那个如同一位安静的智者,却又以其思想撼动了整个时代的人物——哈耶克。他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当人们谈论法治、自由市场和个人权利时,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的名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他那深邃的思想体系,更是他身上那种近乎殉道者般的执着,以及他如何用逻辑和历史.............
  • 回答
    2016 年,科技界依然是风起云涌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或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或以独特的视角引领着思考。提起这一年的科技人物,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媒体反复报道的巨头,还有一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却又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创作者和思考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得提 埃隆·马斯.............
  • 回答
    在美国科技公司里,印度裔人才之所以能够较多地打破“玻璃天花板”,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同时,“玻璃天花板”在不同行业对外国人的存在程度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里的印度人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回答
    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份文件无疑是近期科技领域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释放出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积极信息。首先,这份通知的规格和背景就极具分量。 13个部门联合发文,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提升女性科技人才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它不是某.............
  • 回答
    听到齐民友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位对数学教育领域有着深厚情感和贡献的人,齐民友先生的离去,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脑海中关于齐民友先生的印象,是那个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目光炯炯有神的老先生,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我并非他的学生,.............
  • 回答
    2021年,汽车界真是热闹非凡,一股股强劲的“硬核”技术浪潮涌来,让人应接不暇。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绝对是那些直击痛点、改变游戏规则,或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科技。我脑子里闪过不少,但有几个是真正让我惊叹,甚至觉得有点“科幻”的。咱们先说说电动车领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但2021年,它们在.............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但为何仍被普遍认为未完成工业化?这一问题涉及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挑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印度的工业化始于1947年独立后,初期以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为主导,但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具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