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军事、政治、科技感兴趣的女性数量远不如男性?

回答
关于女性在军事、政治和科技领域兴趣人数少于男性的现象,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并非简单归因于生理差异或个人喜好。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普遍存在但又经常被回避的事实:社会化的性别角色塑造。从小时候起,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玩耍的玩具、观看的媒体,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某些特定的性别刻板印象。

军事领域:
从孩童时期,男孩子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与军事相关的玩具,如士兵模型、坦克、枪械等。电视、电影和游戏中的英雄角色,也常常是身穿军装、英勇作战的男性形象。这种长期的视觉和体验输入,会让男性在潜意识中觉得军事是“男人的领域”,而女性则被暗示更适合温和、照顾、内敛的活动。即使是女性参军的故事,也往往被塑造成突破性别界限的“特例”,而非常态。这种“男性气质”与军事的高度关联,无不让许多女性从一开始就感到一种无形的疏离感。

政治领域:
历史上的政治舞台长期被男性主导,这使得“政治家”这个词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与男性形象高度绑定。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虽然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媒体对女性政治家的报道,有时会过度聚焦于她们的家庭生活、穿着打扮,而非她们的政策主张和政治能力。这无疑会给年轻女性传递一种信息:在政治领域,除了政治本身,她们还需要应对额外的审视和压力。此外,政治的竞争性和公开性也可能让一些女性望而却步,尤其是在一个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的环境中,女性可能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认可。

科技领域:
科技领域,尤其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男性占据主导的领域。这种印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了。科学实验器材、编程语言、复杂的工程概念,在很多家长和教育者眼中,可能被认为是更适合“逻辑思维”强烈的男性。这导致很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即使她们对科学产生兴趣,也可能因为看到周围的榜样大多是男性,而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领域。研究表明,女性在STEM领域,尤其是在高层职位上,仍然面临玻璃天花板效应,晋升机会和薪资待遇可能不如男性。这种不公平感也可能打击女性在这些领域深耕的积极性。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的“隐性偏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榜样缺失:
当社会上缺乏在军事、政治和科技领域成功的女性榜样时,年轻女性就很难想象自己也能达到那个高度。她们看不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这些领域发光发热,也就难以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相反,当媒体和公众舆论充斥着对男性在这些领域的赞颂时,这种对比会进一步加剧女性的自我怀疑。

刻板印象的内化:
长期的社会影响,会让一些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她们可能真的会相信自己“不擅长”逻辑思考,或者“不适合”冒险和竞争,即使这与她们的真实能力和潜力不符。这种自我设限,是阻碍女性进入这些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期望和评价体系:
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往往更侧重于情感、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当女性展现出对军事、政治或科技的浓厚兴趣时,有时会招致不理解甚至批评,被认为是“不像个女人”或者“不务正业”。这种社会压力使得一些女性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压抑了自己的真实兴趣。

第三点,教育和职业环境中的性别不平等也起着关键作用。

早期教育的引导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但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性别偏见、课程内容的侧重以及课外活动的选择,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鼓励男孩多参与辩论赛和模拟联合国,而鼓励女孩多参与艺术或文学活动,这种细微的差异累积起来,就会影响她们对不同领域的兴趣发展。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不友好环境:
即使女性进入了这些领域,她们也可能面临职场歧视、晋升障碍、同工不同酬等问题。科技公司的“兄弟会文化”、政治圈的权力结构以及军队的军事化环境,都可能对女性构成挑战。缺乏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自然会让更多女性望而却步,或者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选择离开。

最后,个人选择和兴趣的多样性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社会因素影响巨大,但个体之间的兴趣差异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天生就对某些领域更感兴趣,而有些人则不然。然而,重要的是要区分“真实兴趣”和“被社会塑造的兴趣”。当社会环境压抑了某些兴趣的发展可能性时,我们很难准确地说有多少女性是“天生就不喜欢”军事、政治或科技。

总而言之,女性在这些领域的兴趣人数不如男性,并非源于某种本质上的缺陷,而是长久以来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文化刻板印象以及教育和职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性别壁垒,鼓励女性充分发挥其潜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自由探索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宏大叙事,是衡量男人价值的场域;

女人价值,在于有多少好男人追她。

这就是夫权社会的本质,什么呢?

女人要是对这些话题操得了那份心,

这世界早就是花样美男的女权社会了!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背后有隐含的东西。

女性在这类问题上想要证明这是刻板印象,各位可否想过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只要是男人喜欢的东西,就会被推上鄙视链的上游,一部分女性意识到了承认“这是事实”的话,就先承认了“男人的爱好更优等,女人的爱好更劣等。”

包括军政,科技,科幻类型的小说,哲学,逻辑,甚至包括这种前十年让无数家长谈之色变的“网络/游戏”都成功洗白,成为了高科技的结晶。这些都是处在鄙视链的上游。

当然,只有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女性为什么反对“男性对军政科技更感兴趣”等类型的论断。

“我的爱好比你的更高端”背后还隐藏着“我比你更加优等/更聪明/品味更高/更有格局等等”,而优等劣等的区分,背后进一步隐含的则是“劣等就理所应当要被优等统治和奴役。”

到此,可以做个总结。

1.我所处的群体的爱好/所擅长的东西比你所处的群体更高端/更有用/更有水平/更有格局。

2.爱好更高端/更有用/更有水平的群体更优等。

3.劣等理应被优等统治奴役,且不该拥有XX权利和YY权利。

这三条连起来就是完整的的区分优劣等,进而对某群体形成打压的逻辑链。

最典型的比如文理分科,学理科更有逻辑,更有空间想象力,更需要智商,学文科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死记硬背,学不了理科的才学文。然后男生更擅长理科,女生更擅长文科。这意思明摆着就是男人更有逻辑,更有空间想象力,智商更高,女人只会死记硬背。(而脱离高中课本之后的政治/历史,则是男人更擅长和更喜欢的。)

还比如智商,说“某群体智商更低体力更高”的人,总喜欢说自己在“叙述客观事实,其实毫无立场”。但其实社会有普遍存在的“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智商比体力更有用”的前置条件,于是这种“叙述事实”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歧视和打压有理。

以上,才是某一些男性非常喜欢证明自己的爱好更加优等/或者证明自己更喜欢某种优等的爱好,以及女性会进行反对的原因。因为这实质上不是在叙述某种“客观事实”,而是一种隐含的“你该听我的,被我统治,不能有诉求也不能占主导”的话术。

user avatar

根据我的观察,占绝大多数所谓对军事政治科技感兴趣的男性,他的目标不是军事政治科技,而是吹水装逼,而女性的装逼主要徘徊在奢侈品和文字小清新上。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个顶个的能分析全球形势,上海的差斗爷叔一个比一个更懂美联储。

高晓松在节目里讲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期节目被人挑出三十几个事实性错误,从序列到基本战场宽度全错。

知乎上日常三种问题:军事上:一挺重机枪能不能守住10万兵,大和和虎式对轰能不能赢;政治上国际外交拟人化处理,每个国家都跟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脑残;科技上人工智能啥都可以。

这叫感兴趣?这叫通过接触不到的东西装逼。这和女性中靠文艺小清新,奢侈品,装逼的,相映成趣。

user avatar

我遇到的对军事政治科技感兴趣的女性有不少,但是她们一般不会把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初中的一个班长。大家正值青春,没有生活的重担,学习的重担自有老师和家长背负着。我们学生身体上很辛苦,但是精神上是很放松的。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最擅长天南地北的空想。

班长对于政治有着超出寻常的热衷,尤其是苏联,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红警还是热门游戏,对苏联感兴趣的同学非常多,但是我不记得她玩红警。无论如何,当时她和我们班一群男生聊二战,冷战,苏联,聊得热火朝天。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从游戏或者不知道哪儿听来的三四手资料,但是这都不是事儿。

后来我高中毕业,参加初中同学聚会,她和其他女生聊聊大学生活,时尚,电视剧啥的。没有提政治的话题,当然也没有哪个神经病会在老同学聚会上聊政治军事。

后来读研也遇到对政治感兴趣的女同学,当时是16年,正是南海问题严峻的时候,我就随口说了几句南海啊,马六甲啊之类的话题,然后一群女生都觉得很有趣,让我详细说。我一开始觉得她们就打发时间,但是她们很认真,也问了许多问题。我就干脆好好说,把地图打开,对着地图把南海诸岛,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克拉地峡,珍珠链,瓜达尔港之类的概念都介绍了一下。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军事,政治,科技都是人类社会的柱石,掌握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权力,尽管这个权力不会立即反应在生活中。所以男女都会本能的对它们有所追求,只不过女人从小被家长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去关注其他更“女性化”的话题,所以她们追逐的本能被抑制了。这种抑制历史悠久,能量强大,在女性群体中已经形成了内循环。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群女性默认的聊天话题都不会是军事政治科技,而是生活时尚娱乐等等,即使她们内心里都对前者有一些兴趣。

如果一个男人能够放下自己的偏见,或者是装逼的需求,能够和自己的女性伴侣,普通女性朋友,女性家人平和地聊聊这些话题,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