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待那种毫无公德的人?

回答
对待毫无公德的人,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行为常常触及到公共利益和对他人的尊重,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地将其归类或采取过激的行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思考角度,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况:

一、 理解和分析“毫无公德”的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毫无公德”具体指的是哪些行为。这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应对:

破坏公共设施: 如在墙上乱涂乱画、损坏公园座椅、乱丢垃圾在公共区域。
污染环境: 如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不分类垃圾、在禁烟区吸烟。
妨碍他人: 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插队、占用公共空间、随意遛狗不牵绳且不清理粪便。
不尊重他人: 如对服务人员态度恶劣、不排队、公共场合不注意个人卫生。
违反规则: 如闯红灯、在禁停区域停车、不遵守公共交通秩序。

二、 你的目标是什么?

在采取行动之前,思考你希望达到的目标至关重要。你的目标是:

制止当下的不公德行为?
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避免自己或他人受到更多影响?
维护公共秩序?
仅仅是表达不满?

不同的目标会导向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 应对策略:由内而外,循序渐进

以下策略可以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和你的个人意愿来选择和组合:

阶段一:自我情绪管理与观察

1. 保持冷静,控制情绪: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愤怒和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甚至让你自己也失态。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被对方的行为激怒。记住,你无法改变所有人的行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
2. 观察和评估情况:
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 是小事还是大事?是否对他人造成了实际伤害或严重不便?
对方的状态: 对方是否神志清楚?是否有攻击性?是否是年幼的孩子或老人?
周围环境: 是否有其他人?是否有工作人员或监管人员在场?对方是否有同伴?
自身安全: 你的介入是否会让你自己面临危险?

阶段二:温和但坚定的沟通与提醒

如果情况允许,并且你认为有必要介入,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 非对抗性的提醒:
善意的提醒: “先生/女士,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这里是禁止吸烟的区域。” 或者 “您好,麻烦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好吗?”
使用“我”的陈述: 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对方。“我听到您说话的声音很大,影响到我了。” 这样可以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
提出建议: “您是不是可以把车停在停车位里?”
2. 利用公共信息: 如果有相关的提示牌或标志,可以指向它们。“你看,这里写着‘请勿踩踏草坪’。”
3. 寻求他人帮助(温和的方式): 如果有其他同样受到影响的人,可以互相支持,一起向对方提出意见,但注意不要形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4. 目光接触和肢体语言: 在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你的不满,比如皱眉或看向垃圾桶。

阶段三:升级的应对措施

如果温和的提醒无效,或者行为更加恶劣,可以考虑更进一步的措施:

1. 记录证据: 如果情况严重,且你打算投诉或举报,可以悄悄地用手机拍照或录视频作为证据。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被对方发现。
2. 寻求权威介入:
联系相关部门: 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可以联系场所的管理人员(如商场保安、公园管理处、物业公司)。
报警: 如果行为涉及违法(如破坏公物、故意伤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等),或者对方有攻击性,应立即报警。
举报: 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如市民热线、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
3. 直接制止(慎重):
非暴力制止: 如果对方行为直接影响到你且在你能力范围内,你可以尝试非暴力地阻止,例如,如果有人在公共区域大声播放音乐,你可以礼貌地请求他调低音量。
保持距离: 如果你无法或不愿直接制止,保持安全距离也是一种选择。
4. 告知对方潜在后果: 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提醒对方他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您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被罚款。” 但要确保你了解相关规定。

阶段四:自我保护与放弃

1. 保护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有攻击性或你感到不安全,立即撤离,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2. 学会“眼不见为净”: 有时候,对方的行为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或者影响范围有限。如果你的介入无法改变现状,并且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情绪负担,选择忽略也是一种智慧。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3. 向他人倾诉和支持: 如果你因为这些不公德行为感到沮丧,可以和朋友、家人或同事分享,获得情感支持。

四、 关键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法律法规: 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在制止不公德行为时,确保自己的行为不违法。
礼貌与尊重(即使对方没有): 尽量保持自己的礼貌和风度,这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能增加你的说服力。
避免升级冲突: 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矛盾。
不期望改变所有人: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根本不在乎。你无法改变所有人的价值观,但你可以尽力而为。
关注公共教育: 长期来看,提升全社会的公德意识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榜样作用来共同实现。

举例说明:

场景一:在电影院里有人大声说话。
目标: 制止当下的打扰。
策略:
1. 深呼吸,不要立刻发火。
2. 尝试用眼神示意,或者轻轻咳嗽一下。
3. 如果无效,可以小声、礼貌地对对方说:“不好意思,这里是电影院,请您小声一点。”
4. 如果对方不理会或变得不友善,可以不动声色地向工作人员反映情况,让他们来处理。
场景二:在公园里有人遛狗不牵绳,狗吠叫并扑人。
目标: 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制止不负责任的行为。
策略:
1. 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靠近。
2. 如果狗有攻击性,要小心躲避。
3. 直接对狗主人说:“您好,请给您的狗拴上牵引绳,并且管好它。”
4. 如果对方不配合,可以拍下狗未牵绳的照片,并告知对方这里有规定。
5. 如果情况严重,或者对方态度恶劣,可以向公园管理部门反映。

总之,对待毫无公德的人需要智慧、耐心和策略。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最安全的方式来应对。记住,你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你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不公德行为的一种反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句不好听的话,题主你之所以会为此所扰,是因为你跟他们的道德水平是一样的。

既然你说到了公德,那么我就将之理解为社会道德而非纯粹道德。而社会道德,是根据其所从属的群体而定的,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日本人爱中国甚于爱日本,一个建筑师爱金融甚于爱建筑一样,社会道德脱离了他的群体和基础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而题主你所在的车厢就是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中有对应这个团体的道德水准,而这条线就划在认为“这一趟旅程不值得我花比这张票更贵的价钱了。”你如果想去一个地方完全可以坐高铁,坐飞机,开车,甚至自己开飞机去。但是你最终选择了坐卧铺过去,那么好,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个车厢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和你一样的想法和实践,即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选择了卧铺。而这个群体中所有人的道德水准和认知能力最终糅合成了集体的道德水准和认知水平,而且有意思的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群体的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一般都是群体的下限而非上限。

我们现在假设这个车厢中没有任何法律,车厢中的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都不认识,那么很有可能这个车厢中出现了强奸杀人这种行为才会有人站出来阻止,偷窃斗殴甚至都有可能被姑息。而功放和大笑这种事情更是本身就在法律的规定之外的,明明整个车厢都会被他们所侵扰,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题主)站出来制止他们的行为,这就说明整个车厢的道德水准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我从来没坐过卧铺,硬座好像都没坐过,只要出门肯定是高铁或者飞机,偶尔还会特意去买车上卖不出去的一等座。因为我知道一个群体的道德水准一般是群体中最低的那个个体,而肯花钱买一等座的人,一般下限都不会太低,从而我不会被功放、大笑和我最讨厌的熊孩子的骚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拥有足够的经济水平之前,最好不要拥有高过自己经济水准的道德需求,你没有那些哲学家道德学家一心为知识和学术的圣心,就不要盲目持有过高的道德准则。试问你能像卡尔·马克思一样穷困潦倒以至于天天得找大土豪恩格斯要钱时还能一心一意研究自己的哲学,推行自己的理论吗?

如果我坐在一等座时,有个熊孩子骚扰到我了,我会毫不犹豫地教训那个孩子并且和他的父母争吵,如果在二等座时我就不会这么做,因为我相信一等座的人会支持我,而二等座的人不一定支持我。那么问题来了,像这种在公共场合功放和大笑的行为无疑是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如果不能通过公德约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制定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找出一个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就好比地铁中吃东西是不道德的行为,一直得不到解决,但是在各省市出台相关规定,明令禁止在车厢内饮食,并且有监督人员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因为一个规章制度的设立为车厢这个群体提供了一个下限,即任何人的下限都不允许低于这个,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秩序的执行者自然无可厚非,这是他们的工作,而群体内的其他人也更愿意站出来指出这些吃东西的不对。因为你买票进站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你认可了不能吃东西是车厢这个群体的下限,一旦你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要受到秩序执行者的惩罚,还要遭受车厢内其他人的道德批判,这样一来,这种违反公德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所以铁路应该出台一套关于卧铺车厢熄灯后不能发出分贝超过多少的声音的规章制度,由乘务员来进行监督,如果乘务员不监督就会被投诉,如果有人发出了大声响却屡教不改就会被罚款甚至被赶下火车,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

————————————————————————————————————————

对于知友

@张翔

的一些疑问的回应:

首先我没有说你应该忍着,而只是指出了你选择了忍着。我在上面提出一等座和二等座也只是指出,我在一等座选择站出来而在二等座不选择站出来,不是只能不站出来。

个体的道德水准上限等于个体曾经实践过的最高道德行为,我并没有指出个体的经济水平和个体的道德上限与下限的关系,我仅指出了群体内平均经济水平和群体道德下限的关系。

最后,这个不叫道德的阶级性,这个叫道德的群体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