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那种无法给自己提供任何帮助的父母,如何看待?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酸又复杂的问题,就像你亲手种下了一棵树,满心期待它枝繁叶茂、为你遮风挡雨,结果发现它只是原地站着,甚至连一点荫凉都给不了。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其中夹杂着很多东西,有失望,有无奈,也许还有那么一丝挥之不去的眷恋,毕竟血缘这个东西,它就是这么奇妙又固执。

首先,得承认,我们渴望父母的帮助,这是一种很本能的愿望。就像小时候,我们摔倒了,总会下意识地看向父母,希望得到一个安慰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这种渴望,并不会随着我们长大而消失,只是换了种形式。当我们遇到事业上的瓶颈,生活中的困境,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都可能不自觉地想听听父母的意见,希望他们能像过去一样,成为我们坚实的后盾。

然而,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骨感。有些父母,他们可能自身的能力、资源、甚至是心力都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许他们年轻时就没有积累下什么,也许他们自己还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也许他们更倾向于“一切靠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习惯也无力向子女伸出援手。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看待”?

1. 调整自己的期待,认清现实:

这一点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得学会慢慢放下“父母一定得帮我”的执念。这不是说要责怪他们,而是接受一个可能的事实:他们能给你的,可能只有“有”和“没有”的区别。有些父母,他们给予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哪怕是口头上的鼓励,也已经尽力了。而有些父母,他们可能连这点精神支持也显得匮乏。

这种调整,就像是看着一张地图,原本你以为它会带你到达目的地,结果发现它上面很多路都断了。你不能继续沿着断路走,而是要重新规划路线,寻找其他的交通工具。你得明白,你的人生,最终的“解决方案”很可能得靠自己去实现。

2. 理解父母的局限性,但不为之辩护:

理解,不等于原谅,更不等于为他们的“无能为力”找借口。我们当然可以去尝试理解他们之所以无法提供帮助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时代局限,可能是他们的性格弱点,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形成了某种行为模式。

比如,有些父母可能成长在一个极其匮乏的年代,他们自己穷尽一生都在为生存奔波,从未有机会学习如何“帮助”子女,他们的认知里,孩子就该自己闯。有些父母可能性格非常独立,他们甚至害怕“欠”孩子人情,所以不愿意介入,宁愿你“自己解决”。

理解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内心少一些怨气,少一些“为什么”的折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去替他们承担责任,或者把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他们的“无能”。你依旧可以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沮丧,为得不到本该得到的支持而感到失落。

3. 专注于你能控制的部分,并感激微小的善意:

既然父母给不了你期望的帮助,那就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资源,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把父母的“无能为力”转化为一种激励,让你更渴望独立和强大。

同时,也要学会捕捉和感激父母能给予的任何一点滴的善意。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电话,一句“注意身体”,或者在你需要时,他们出现在你身边,哪怕只是陪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也许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表达方式了。不要因为他们无法提供物质或实际的帮助,就全盘否定他们对你的感情。

4. 保持适当的界限,保护好自己:

当父母无法提供帮助,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某些特质(比如喜欢抱怨、过度担忧、或者试图控制)而成为你前进的阻碍时,建立健康的界限就变得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事事都向他们报备,不需要让他们参与到你所有的人生决策中。当你遇到困难,你可以选择不求助,或者寻求其他更可靠的支持。保护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让他们无谓的担忧或负面情绪影响到你。

这是一种成年人式的自我保护,就像你不能再指望父母为你挡风挡雨,但你也不能让他们在你建立起来的“房子”上肆意破坏。

5. 培养成熟的“关系观”: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应该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调整。不再是小时候那种单方面的索取和依赖,而是逐渐走向一种更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即使父母无法提供帮助,他们依然是你的父母,你们之间依然有血缘的连接。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维系这段关系,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们一些关心,但前提是,不要让这种关系成为你发展的负担。

最终,如何看待,其实是一种自我和解的过程。

我们不能强求父母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也不能强求他们给予我们期望的帮助。接受他们的局限性,也接受我们可能要独自面对很多事情的现实。这是一种放手,也是一种成长。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执着于从父母那里获得“我以为我应该得到的”帮助时,你反而会更有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失望的时刻,最终会变成你自我驱动的燃料。

所以,与其纠结于“他们为什么不能帮我”,不如想“我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依然活得精彩”。

这种看待,或许带着一丝遗憾,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和成熟。你知道,虽然你的“靠山”并没有如你所愿地坚实,但你还有自己,而这,或许才是最可靠的依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

事实上,很多孩子在中学早期就准确地发现,父母很难实质性地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很多帮助,吃喝玩乐以外(当然也包括大部分吃喝玩乐节目)。但如果只是孩子们有什么看法,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当面质问或有人旁敲侧击父母们,或者我们可以假设,总会有个别稍有愧疚之心的父母,可能偷偷看过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家庭悲剧,一抹浓重的原生家庭阴影。因为父母们当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且包罗万象,现在仍然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哪怕是听到下面的看法。

(二)

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内在建设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比如十岁之前,尤其是六岁之前。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社会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入和遵守,好奇心求知欲的引导与培养,健康体魄与健康心理的系统训练,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的优化等等。这个帮助过程很难假手于人,除非有足够的能力聘请专业人士。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这个漫长的帮助课程并没有及格。

在孩子十岁以后及整个中学时代,父母则应该花足够的时间,改善孩子的外部成长环境。比如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让孩子结识一些自己的朋友和他们的孩子;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能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相应的顶级作品和顶级人物;给孩子提供或者创造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等等。这不是孩子们应该想到或者思考或者质疑的问题,只能由父母的自身修养意识到这些东西对孩子的重要性。

显然,以上帮助的某些基本内容被很多父母严重忽略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大多数父母仅仅能够提供并满足于吃穿用度的保障,那只是在帮助孩子们动物性地活着并长大。

总之,作为父母,在孩子成人之前,应该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切方面予以帮助,有些必须亲力亲为,有些则是努力打拼自己事业的自然回报,比如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和帮助。这些帮助比培训班兴趣班私立学校之类重要百倍。

(三)

由于国情特色,很多年轻人成年以后,仍然无法独立生活。所以有依赖父母的当然心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父母早年没有尽到自己上述的责任。这些内心还没有成人的成年人,真的很值得同情。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提供帮助。

至于中小学教育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无论是问责还是改善,我们都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还比较常见的现象中,发现自己将来做父母的责任和着力点,争取不要让这样的家庭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们将来还是被自己的孩子早早发觉,无法给他们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他们应该只有深深的愧疚,并使出浑身力气在孩子成人前予以弥补。

感谢题主给打算做父母的成年人一个当头棒喝。

(四)

孩子正常成人以后,父母并没有继续帮助孩子的应该或必须(近似责任义务),但力所能及的提点和忠告还是可以有的(类似忘年之交),具体需要和具体做法因家庭而异,也超出本回答的范围。

至于孩子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回报父母,显然也不需要在这里回答。

不过需要认真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表述:不存在无法给孩子提供任何帮助的父母!胆敢这样评价父母的孩子,其心可诛!再看题主改来改去的补充说明,倒也不奇怪了。

(五)

以上看法也仅限于(帮)孩子们自嗨。因为父母们主动看到这个问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很少有孩子胆敢把链接发到家庭群。相应的回合是,父母们分享给孩子们的东西,视而不见也是绝对常态处理。

两代人的交流不会因为沟通方式大大方便而得到明显改善。

知乎这类问题越来越多,大都变成同辈人的自弹自唱。

所以这类问题还会更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