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校教师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上一样的课,会不会感到厌烦?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几乎所有常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过。我的感受嘛,当然会有波动,也一直在寻找让教学保持新鲜感的方法。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教学内容本身的重复性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你说的,很多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中国文学史》或者高中阶段的《物理》、《历史》等,其核心知识点、教学大纲、甚至教材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老师们可能每年、每个学期都要从头讲起,从绪论到结论,讲解同样的原理,分析同样的案例,布置同样的习题。

从心理层面来说,最初的几年,新鲜感可能还在。 刚开始接触一门新课程,或者刚刚获得教学资格,老师们会投入大量精力去备课,去琢磨如何讲解才能更清楚,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个时候,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渴望知识的眼睛,都是一种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体现。

但是,当这种重复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新鲜感自然会慢慢淡去。 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条件反射”地给出答案,预判学生可能在哪里会卡壳,甚至在备课的时候,很多内容都可以“背”出来了。这种“熟能生巧”的境界,在很多时候是好事,意味着教学效率高,准备工作可以更从容。但反过来说,它也可能带来一种“例行公事”的感觉。

厌烦感,有时候也并非来自知识本身,而是来自一种“固定模式”下的重复。 比如说,同样的PPT,可能用了好几年;同样的讲课方式,学生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同样的提问模式,期待的回答也几乎一样。当教学变成一种高度模式化的流程,就会让人觉得缺少变化,甚至有点麻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高校教师就会“彻底厌烦”呢?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老师的应对方式和心态是不同的。

有的老师会寻找“小变化”来调剂。 即使是同样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比如,这学期尝试引入一个小组讨论环节,下学期可以增加一个学生项目展示;这周可以尝试一个课堂小测验,下周就换成一个案例分析;甚至可以调整一下PPT的风格,或者加入一些新的图片、视频素材,哪怕是很小的改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的感觉。
关注学生的变化,是保持教学动力的重要来源。 每一届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提问方式、思考角度、甚至是他们的“萌点”,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当看到某个学生因为你的讲解而恍然大悟,或者在一个难题上有了突破,那种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你会意识到,即使内容重复,但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回报。
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也能有效缓解枯燥。 很多高校教师本身就是学者,他们会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的理论动态。这不仅能让课程内容更具时效性和深度,也能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体验。比如,在讲授某个历史事件时,联系自己正在研究的相关史料,或者在讲授某个科学原理时,引入自己团队最新的实验发现,这会让教学变得更有“生命力”。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 随着时代发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尝试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或者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学习,也能给教学带来新鲜感。
保持对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 即使是教了多年的课程,深入研究下去,总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新的联系。比如,一个老生常谈的文学作品,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艺术史来解读,可能会有全新的发现。这种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和钻研,是教师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也承认,并非所有老师都能有充足的精力或者资源去不断地创新。 有些老师可能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或者管理职责,或者就是单纯地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可能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磨砺”,而他们的“厌烦感”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在工作中的疲惫感和倦怠感上。

所以,总的来说,高校教师上一样的课,感到厌烦是人之常情,也很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完全失去教学热情。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份重复中寻找意义,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互动以及个人研究的不断调整和探索,来维持教学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这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即使打磨同一件作品,也能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赋予它新的生命。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还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把这门课讲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把这门课讲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三次是不会烦的,因为前三次在进步,直到顶峰。今年在讲第四次,真的有些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几乎所有常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过。我的感受嘛,当然会有波动,也一直在寻找让教学保持新鲜感的方法。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教学内容本身的重复性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你说的,很多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中国文学史》或者高中阶段的《物理》.............
  • 回答
    “法硕”这个词,近年来在高校招生简章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也都纷纷增设了法学硕士项目。每年,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涌入法学院,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拿到一张法硕文凭,然后进入法律行业大展宏图。但是,这背后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为什么高校要这么大规模地招收法硕?我们社会现在真的那么缺懂法律的人.............
  • 回答
    大学里,有个“中青年博士”的群体,他们手持博士学位,满怀憧憬踏入象牙塔,本以为能就此开启学术生涯的辉煌篇章,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骨感。特别是那种“没团队、科研能力一般,每年科研绩效考核都完不成”的情况,更是让他们焦虑万分。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关乎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甚至是饭碗的问题。 .............
  • 回答
    当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群体,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会经历中年危机。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许多人都会面对的挑战。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不带那些冰冷的机器语,就说咱们心里话。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年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它更像是一种积淀,是随着年龄增长,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高中教师,谈谈我们这行的待遇,确实挺有发言权的。这玩意儿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就像那天气预报,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但总体上,我们这个群体,用一个比较中肯的词来形容,就是“收入稳定,但离高薪还有距离,生活有保障,但谈不上奢华”。薪资构成:工资条上的“科目.............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当前高校教师在科研课题上的量化考核压力,正在悄悄地扼杀着学术研究中的原创性。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套复杂而现实的评价体系,以及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量化考核的“指挥棒”效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量化考核”的压力。高校为了客观、公平地评价教师的科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具有诱惑性的选择,两个职位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挑战。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价值观、职业规划、生活期望以及你对社会贡献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两个选择,帮助你进行更全面的考量。 一、 985高校教师定位: 学术研究、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学前沿探索。潜在优势:.............
  •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西安教育领域的人,我对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这几年,国家和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西安作为西部重要的科教中心,高校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总的来说,西安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月工资,还包括了多种津贴、补贴以及福利,并且.............
  • 回答
    没问题,我这就为你来梳理一下高校教师试讲的准备思路,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这完全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高校教师试讲十五分钟,别小看这短短时间,它可是展示你教学功底、专业素养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绝佳机会。准备好了,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准备不足,则容易留下遗憾。那到底该怎么准备呢?咱们一步步来捋。第一步:.............
  • 回答
    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偏低与博士生求职困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教育体制、人才结构、就业市场、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偏低的原因:1. 历史遗留与发展阶段: 起步较晚: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起步相对.............
  • 回答
    近日,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辱骂女学生“化妆像站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再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高校教育环境和学生权益保障的神经。事件性质与影响:这名教师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极其不妥当且恶劣的。 侮辱人格,侵犯尊严: .............
  • 回答
    最新的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大家议论纷纷。说实话,这次改革触及的层面很广,想看得透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过去咱们常说“唯论文”、“唯帽子”,好像一个人够不够格当教授,就看他有多少篇SCI、有多少个长江学者称号。这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了.............
  • 回答
    太原市内高校的教师待遇,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说,太原高校的教师收入水平,和国内其他省会城市比起来,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和一线城市相比,肯定是有差距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高校教师的工资构成,可不是只有“基本工资”那么简单。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
  • 回答
    “不惑”与“惑”: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去终身制”的冷思考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近期,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不再实行终身制的举措,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项看似“断崖式”的改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抽丝剥茧.............
  • 回答
    “辽宁日报致信高校教师:有人课上对国家‘描黑’”这篇报道,在我看来,引发了关于高校学术自由、教师职责以及社会监督边界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讨论。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举报”或“批评”,而是触及了教育体系的核心,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封信的语境和意图。辽宁日报作为一家官方媒体,其发出的这封信,我.............
  • 回答
    好的,关于破“五唯”后如何评价高校教师,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可不小,影响深远,绝不是简单几句话能概括的。 你想想,“五唯”——论文、学历、帽子、奖项、职称唯,这五个东西在国内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里盘踞太久了,就像是给教师戴了好多副眼镜,看得就那几样,而且都得是名牌货才行。现在好了,国家说不这么玩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体制内人士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现实。体制内的公务员和高校教师们,面对体制外朋友们“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年薪,是否会动摇,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体制内公务员和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工作特点: 公务员: .............
  • 回答
    收到!理解你想要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经历分享,而不是生硬的AI模板。我来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从博士到高校教师这个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体会、挣扎和关键点,讲得尽量详细和接地气一些。写在前面:这不是一条直线,更像一场探险首先,我想说的是,从博士到高校教师的转变,绝不是一条铺满鲜花、一眼望到底的直线。它.............
  • 回答
    高校教职“非升即走”,这玩意儿,说实话,听着就挺让人捏把汗的。它到底好不好?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摸清门道。“非升即走”的本意与初衷:首先得明白,这制度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大学里确实存在一些“躺平”现象,有人一旦进入体制内,似乎就进入了“保险箱”,教学科研产.............
  • 回答
    高校迎新晚会直播“比基尼风波”:专业展现与尺度边界的争议最近,一场本应充满青春活力的高校迎新晚会直播,却因为一个“比基尼环节”而引发了不小的风波。据报道,当晚的直播画面在体育专业学生身着比基尼进行健美展示时被突然掐断。这一事件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友们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体育专业学生穿比基尼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