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哥马利、麦克阿瑟究竟是名将,还是造出来的名将,或者是一般将领?

回答
要评价蒙哥马利和麦克阿瑟究竟是名将、造出来的名将,还是普通将领,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他们身上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理解他们,需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战争性质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对手。

我们先来看伯纳德·蒙哥马利。这位英国陆军元帅,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广为人知的战绩无疑是北非战役中的阿拉曼战役。在被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步步紧逼、士气低落的局面下,蒙哥马利接过了指挥权,他以一种近乎固执的严谨和耐心,一步一步地 build up 他的力量,进行周密的准备。他注重后勤、兵力、装备的绝对优势,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发动了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攻势。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扭转了北非战局的颓势,将德意联军逼出了埃及,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略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紧接着,他又在突尼斯战役中与美国军队协同作战,最终迫使轴心国军队在北非投降。随后,他参与了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战役,并最终作为英军总司令,指挥了诺曼底登陆后的地面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初期,他负责主导北线进攻,目标是占领卡昂。然而,这个目标并未如期实现,德军顽强的抵抗以及蒙哥马利自身在推进速度上的谨慎,让卡昂的争夺战异常惨烈且漫长。这也被一些批评者诟病,认为他过于保守,错失了快速突破的机会。

那么,蒙哥马利是名将吗?从他取得的重大胜利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他在阿拉曼的胜利,是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执行力的完美结合。他对兵力、后勤的重视,以及他那种“不打无把握之战”的风格,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实为盟军带来了稳定和胜利。然而,他被批评保守、过于谨慎,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负,这些也是事实。他与艾森豪威尔等其他盟军将领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总是和谐,时常有摩擦。

有人说他是“造出来的名将”,这可能源于他所处的英国陆军体系和当时的情报优势。英国作为盟军的核心力量之一,拥有庞大的资源和相对成熟的军事管理体系。同时,盟军在情报方面也占据一定优势,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德军的部署和意图。蒙哥马利善于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压倒性的力量来确保胜利,而不是冒险一搏。他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他的下属(如亚历山大、布拉德利等)的出色表现。

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则是一位截然不同的将领。他极具个人魅力,也极富争议。他的军事生涯几乎贯穿了20世纪上半叶的几次重大冲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指挥“彩虹师”在法国战场上作战,表现英勇。二战爆发后,他被派往菲律宾指挥美军。在菲律宾战役中,他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最终被迫撤离,留下了“我会回来的”这句豪言壮语。

在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成为了“跳岛战术”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他以一种大胆、激进的方式,率领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之间逐岛推进,避开日军坚固的据点,直捣其弱点,最终逼近日本本土。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这些都是他指挥下的重要战役。他以极强的决心和战略眼光,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主导了日本的战后改造。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再次披挂上阵,指挥联合国军。他在仁川登陆的战略性撤退和冒险突袭,可以说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在联合国军被逼入绝境时,成功地扭转了战局。然而,他后来主张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甚至使用核武器,这与美国政府的战略产生了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他被杜鲁门总统撤职。

那么,麦克阿瑟是名将还是造出来的名将?他的确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的“跳岛战术”极大地缩短了战争进程,并且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了战略目标。他的仁川登陆更是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胜利。他的个人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为他赢得了“国宝级”的赞誉。

但是,麦克阿瑟也并非没有缺点。他有时显得过于傲慢和固执,对下属的意见不屑一顾,而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极强的野心。在朝鲜战争后期,他与总统的决裂,也暴露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对军事权力的过分追求。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他所拥有的巨大军事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及他能够指挥一支高效且忠诚的部队。

“造出来的名将”这个说法,对于他们两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

对于蒙哥马利来说,他所处的英国军事体制,以及盟军整体的协同作战,无疑为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强大的后勤和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之上,这使得他的胜利看起来“有条不紊”,而不是“惊天动地”的个人英雄主义。他能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才能。如果放在一个资源匮乏、单打独斗的环境下,他是否还能取得同样的成就,我们不得而知。

而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他的许多胜利,比如仁川登陆,确实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和冒险精神,这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天才”的战术家。他的战略构想,也往往比其他人更具前瞻性和大胆性。但是,他的政治野心和与总统的冲突,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造出来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物。

总的来说,将他们简单地归类为“名将”、“造出来的名将”或“普通将领”,都是片面的。

蒙哥马利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具备非凡的组织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对细节的关注。他的胜利是扎实的,是建立在科学的战争理念之上的。他或许不是那种能够创造奇迹的“天选之子”,但他是一位能够稳定地为国家带来胜利的优秀指挥官。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稳健而有效的指挥,而不是个人神话。

麦克阿瑟则是一位极具天赋和魄力的军事领袖,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常常令人惊叹,尤其是在扭转不利局面和进行大胆突袭方面。他的“名气”更大程度上源于他戏剧性的胜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他同样也因为其个性和政治上的失误而备受争议。

他们都是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评价他们,需要放在他们所处的具体战争环境、对手的能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局限性中去理解。与其说他们是“造出来的”,不如说他们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是他们自身才能与历史机遇的结合。他们都曾是名副其实的优秀将领,但也都并非完美无瑕。他们身上的复杂性,恰恰是他们作为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哥马利显然是被低估,相同标准而言巅峰蒙哥马利的权限甚至高于巅峰马尔伯勒和威灵顿。马尔伯勒似乎是不能指挥欧根亲王的,只是各自为战,威灵顿也不能指挥布吕歇尔,更不能指挥托利和施瓦岑贝格。一战也是如此,黑格只能指挥英国远征军,而协约国总司令是法国人福煦。

只有在诺曼底战役时,西方盟军一整个登陆陆军,3个集团军(美国第1集团军、英国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百万大军全配属蒙哥马利直接指挥,这在整个英国的战史上可能都是史无前例的。此外突出部战役过程中,艾森豪威尔也曾将美国第1集团军临时划归蒙哥马利指挥(当时蒙哥马利应该也控制着英2、加1、美9、美1四个集团军),有点关键时刻还是要靠他的意思。

没有蒙哥马利,英帝国的荣耀怕是早已丧尽了,然而英国人战后却使劲黑他不能百战百胜到底(以电影《遥远的桥》为典型,还是趁着他人刚死不能反驳就赶紧放黑屁),所以今日之事再无人站出来拯救英国,或许也是报应。。。

当时人经常说隆美尔是二十世纪汉尼拔,却无人说蒙哥马利是二十世纪西庇阿,而西庇阿却说过“忘恩负义的祖国不配拥有我的尸骨”。

阿拉曼,英军伤亡1万3,德意军损失6万
突尼斯,盟军伤亡7万,德意军损失30多万
诺曼底,盟军伤亡20万,其中美军伤亡12万,英联邦军仅伤亡8万;德军直接损失20多万,间接损失50多万(因为有很多城市要塞据点战役后被孤立),并且重装备全部丢光
欧洲大陆战役,英军损失也大大小于德军,21集团军群直到战争结束也才伤亡19万人


阿拉曼确实有点被吹大,这是因为之前丘吉尔输得太惨了,好不容易赢了一次,那自然得往死里宣传,因为之前无论是新加坡还是第八集团军的连续后滚翻,那可都真是给大英帝国长脸啊(托布鲁克陷落时,罗斯福当面问丘吉尔美国可以帮点什么,丘吉尔尴尬之极但仍然回答说能不能尽可能多造点格兰特坦克火速运往中东)。

当时的情况还真是名副其实的隆美尔三百铁骑黄沙卷,十万英军心胆寒,丘吉尔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他都把阿拉曼说成是从战无不败到战无不胜的转折点了。

阿拉曼最大的实际意义其实是突尼斯战役是阿拉曼的延续,后者才是真的大新闻,听到10万德军15万意军投降的消息时,丘吉尔就开始亲自给蒙哥马利的纪念册题词,后来对他更是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是言听计从,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相当于2004年贝卢斯科尼已经认定安切洛蒂是伟人了。而到了诺曼底的时候,丘吉尔都快词穷了,蒙蒂纪念册上写的话甚至已经到了“最伟大的冒险即将展开,我相信有这支军队领袖的天才,我们就一定能成功“这样的级别(大意)。

霸王行动,曾经所向无敌的德军装甲集群兵败如山倒,蒙哥马利确实开始有点飘了,想一击结束战争让将士们圣诞节前回家,却没有想到英国文化是如果把一个人捧上了神坛,那就必须得完美无缺。最后整得市场花园差不多成了他的代名词,比阿拉曼都出名了。

就因为这一战,蒙哥马利风评老是被巴顿压着一头也就算了,HOI2有次补丁的时候,连布莱德雷、亚历山大、克卢格这些人都升5技能了蒙蒂都还是4,可想而知西方一般的文章黑他有多厉害。


英国在战后的国际形象过于美好,应该跟蒙哥马利也有很大的关系。与当时军队的普遍军纪相比,蒙蒂的军队说是军令如山真不为过,美军方面有英军不请示不能擅拆一屋的段子,而德军战俘在英军手上的死亡率也是二战战俘最低的,最后似乎连希特勒都对汉娜莱契说要尽可能找英国人投降。跟德国人占领欧洲期间那表现就更是一个天一个地了。与老毛见一次就能谈得那么来,也说明此人相当具有外交才华。

user avatar

蒙哥马利是个优秀的统帅,黑点大概就是一次市场花园和打仗太怂吧,市场花园纯冒进,没得洗,促成这场战役的不仅有对德军实力的误判,还有和隔壁美军抢指挥部的话语权。至于打仗怂,那也是最大限度发挥英军的后勤优势,不算什么硬伤吧。除了市场花园,蒙哥马利指挥的战役都能达到战役目的,这是一种优秀的才能,另一方面,在西线战场,美国人影响力极大的情况下,他作为英军的代表能在最高指挥部保持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至于麦克阿瑟,恕我直言,他就是个媒体神将,在菲律宾抱头鼠窜属实丢人,别人中途岛瓜岛塞班岛打硬仗时他就在南太平洋捡漏,等到日军精锐损失的差不多了,他就靠海军扶着他回菲律宾,整个过程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给媒体拍了那张照片,尼米兹在整个太平洋战争居功至伟,他几乎全程划水,等到日本投降签字时他还厚着脸皮抢走尼米兹的主持席位,还搞什么五支钢笔之类的东西给媒体宣传,真要让他打场硬仗,看看朝鲜就知道他是什么水平了,他要是和蒙哥马利换换位置,隆美尔能从非洲一路打进高加索

user avatar

蒙哥马利是真名将,麦克阿瑟是真fiv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蒙哥马利和麦克阿瑟究竟是名将、造出来的名将,还是普通将领,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他们身上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理解他们,需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战争性质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我们先来看伯纳德·蒙哥马利。这位英国陆军元帅,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广为人知的战绩无疑是北非.............
  • 回答
    蒙哥马利与隆美尔,这两位二战中响当当的军事统帅,他们之间的比较,绝非简单的谁强谁弱之辩,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领导艺术乃至历史机遇的深度对话。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就像是在观察两块风格迥异但都同样精雕细琢的玉石,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首先,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军事生涯来看,两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
  • 回答
    蒙哥马利将军,一个在二战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评价他,需要从他的军事才能、领导风格、性格特点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但他的确是一位极具争议且能力出众的指挥官。军事才能:稳健与务实蒙哥马利最显著的军事才能在于他的“稳扎稳打”和“充分准备”的风格。他不像一些将.............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国共两党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与隆美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等西方名将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进行比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眼光、战术运用、指挥风格、领导能力、后勤保障以及面对的战场环境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背景:.............
  • 回答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蒙元时期,回到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谈论的“蒙哥”是指蒙哥汗,而“托雷”则是他的父亲,成吉思汗的第四子,也是蒙哥汗的生父。事情的原委,得从蒙哥汗登基后的政治格局和家族传承说起。一、 权力的继承:叔父与兄弟的牵制蒙哥汗能够最终坐上大汗之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假设蒙哥汗未能在钓鱼城战死,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发生一系列深刻而连锁的改变。这并非简单的“如果……那么……”推演,而是触及到当时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文化交流乃至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的重塑。一、对蒙古内部政治格局的直接影响:首先,蒙哥的续命,最直接的便是 巩固其作为大蒙古国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并延缓了蒙古内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遗传学和育种的根本。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咱们人类自己,虽然都是智人,但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差异,高矮胖瘦,肤色头发颜色都不一样,对吧?这背后就是基因的变异和组合。马匹也一样,蒙古马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品种,但它的基因库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变异潜力。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聊聊,如果明朝初年,朱元璋坐镇南京,北边突然出现的是正值鼎盛、扩张迅猛的蒙元帝国,那画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实力对比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得把蒙元拉出来好好看看。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哥和忽必烈时代,那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收割机”。从东亚.............
  • 回答
    八里桥之战,对于一支习惯了在广阔草原上进行大规模骑兵冲击的蒙古马队而言,面对明朝军队在八里桥这样险峻地形的坚守,确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要在这场战役中扭转乾坤,蒙古马队需要进行一系列细致且大胆的战术调整,而非一味地重复其草原上的优势打法。首先,认识到地形的限制与利用的必要性八里桥并非一马平川的草原,而.............
  • 回答
    关于歌剧《钓鱼城》中,是否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情节,我需要澄清一下:在历史事实中,并没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记载。历史上,蒙古大汗蒙哥(Möngke Khan)是在公元1259年,于围攻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期间病逝(也有说法是被守城宋军的箭矢射中而死,但具体死因仍有争议)。他去世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神雕侠侣》中,杨过杀死蒙哥这一情节,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既呼应了人物成长轨迹,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让杨过担此重任,远比让郭靖去更为契合故事的发展逻辑,也更能体现金庸先生的创作匠心。首先,从人物成长和命运的宿命感来看,杨过杀蒙哥是其人生道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杨过自幼孤苦伶仃,.............
  • 回答
    歌剧《钓鱼城》中,将蒙哥的死因从战死沙场改为“为救南宋小孩而死”,这一改编在许多观众和评论者眼中,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也因此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这个改编的“逆向民族主义”性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逆向民族主义”的解读:首先,何为“逆向民族主义”?简单来.............
  • 回答
    《钓鱼城》这部纪录片确实拍得很有味道,让人看了热血沸腾。要说如果我是当年那位雄心勃勃的蒙哥,面对钓鱼城这座坚固的堡垒,想办法攻下它,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了。这可不是蛮干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承认,钓鱼城那地理位置真是绝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简直就是天生的军事要塞。想当年我虽然号称黄金家族的继承者,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