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哥马利和隆美尔有可比性吗?

回答
蒙哥马利与隆美尔,这两位二战中响当当的军事统帅,他们之间的比较,绝非简单的谁强谁弱之辩,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领导艺术乃至历史机遇的深度对话。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就像是在观察两块风格迥异但都同样精雕细琢的玉石,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军事生涯来看,两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轨迹。

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父亲曾是圣公会主教,但同时也是一位服役于英军的军官。这种相对稳定和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相对平稳的升迁道路上积累经验。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后继续在英国陆军中服务,担任过教育和训练方面的职务。这塑造了他一丝不苟、注重训练和纪律的性格。在二战爆发初期,他表现得相对保守,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尤其是在北非战场,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不是那种横空出世的天才,而是通过长期积累和实战磨砺而成的杰出指挥官。他的风格更像是一位严谨的教授或工程师,一切都力求周密计划,步步为营。

隆美尔(Erwin Rommel)则完全是另一幅画面。他出身于德国南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学校教师。他的军事生涯起步于一战,并凭借在步兵战术上的突出表现崭露头角。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晋升之路更多依靠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在战场上的拼搏。他对机械化战争有着近乎狂热的直觉和理解,是德军“闪电战”的早期实践者和重要推动者之一。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军事思想更多来源于对战场的直接感知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他的风格更像是一位勇猛的骑士或冒险家,总是冲在最前线,以惊人的速度和大胆的突袭来摧毁敌人。

再来看他们的战略思想和战术风格,两人的差异更为鲜明。

蒙哥马利的战略思想可以用“耐心”和“稳健”来形容。他信奉“充足的准备就是胜利的一半”,在发起任何一次重大行动前,他都会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情报收集、兵力集结、后勤保障和战术演练。他不喜欢冒险,尤其是在补给线不稳或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他强调“以绝对优势的兵力,集中于关键点上,以压倒性的力量击败敌人”。他在阿拉曼战役中,面对强大的德意装甲部队,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耐心等待兵力、火炮和坦克的优势,然后一举发动决定性攻击,最终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种策略虽然有时显得不够“浪漫”或“迅速”,但却极大地降低了战损,并确保了胜利的稳固。

隆美尔的战略思想则充满了进攻性和冒险性。他深信“速度是进攻的灵魂”,善于利用战场上的突发情况,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他对地形和气候的敏锐判断,以及他那支经验丰富、高度机动的装甲部队,是他战术的强大支撑。他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兵力,发动意想不到的攻击,快速突破敌军防线,并深入腹地。他的北非作战,从最初的防守反击到后来的多次反攻,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机动性和突然性。他敢于冒着后勤补给的风险,将部队推进到敌军纵深,试图通过快速的穿插和包围来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他的战术犹如一记迅猛的直拳,直捣黄龙,但有时也可能因缺乏深厚后援而使自己陷入险境。

在领导艺术方面,两人也各有千秋。

蒙哥马利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激励者。他深知如何管理和激励他的士兵,他会亲临前线视察,与士兵交流,建立起一种“我是你们的指挥官,我关心你们”的形象。他注重细节,对部队的士气和纪律有着极高的要求。他的领导风格,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士兵们对他的计划充满信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他有时会显得有些傲慢和固执,但这种自信也正是他能够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

隆美尔则是一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战场指挥官。他不仅指挥得当,而且经常亲自驾驭坦克,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的士兵们视他为英雄,愿意跟随他出生入死。他的领导风格,更像是一位冲锋陷阵的将军,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召部下。然而,也正因为他过于投入在前线的指挥,有时可能对战场的全局性战术部署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与他的部下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并肩作战的袍泽情谊。

当然,我们也无法回避历史机遇和战场环境对他们二人表现的影响。

蒙哥马利在北非后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盟军在工业生产和后勤补给上的巨大优势。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兵力和装备补充,而隆美尔的部队则长期遭受物资短缺的困扰,补给线也越来越长。在这种条件下,蒙哥马利能够运用其“耐心”和“消耗”的策略,逐渐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隆美尔的成功则更多地依赖于德军当时的战略优势和对盟军的突袭。他能够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战术和大胆的冒险,取得令人震惊的胜利。然而,当盟军的实力逐渐强大,后勤得到保障,并且他们的指挥官也学会了如何应对隆美尔的突袭时,他的优势便开始减弱。

可以类比的方面,也有其局限性。

如果非要找一些相似之处,可以说两人都是对战场有着深刻理解的指挥官,并且都对自己的部队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在极其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带领部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都拥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意志力,不畏强敌,勇于承担责任。

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可比性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优秀。蒙哥马利是“稳固胜利的奠基者”,他擅长构建坚实的防御和有计划的进攻,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隆美尔则是“闪电突袭的创造者”,他以速度、机动和大胆的冒险打破敌人的阵脚,以出奇制胜的战术赢得战场。

将他们相提并论,不是为了评判谁是“更优秀”的将军,而是为了理解在战争这座宏伟的舞台上,不同风格的指挥官如何凭借各自的特质,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蒙哥马利教会我们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通过坚韧的毅力和周密的准备,也能迎来最终的胜利;而隆美尔则用他的一生证明,在战场上,勇气、速度和对机会的敏锐捕捉,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如同战场上的两面旗帜,各自昭示着不同的胜利之道,共同构成了二战军事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隆美尔整个军事生涯都可以说是各种花式吊打盟军各国一大群将领,直到碰上了蒙哥马利。所以我以前看隆美尔的传记时颇为感慨真实的历史比龙傲天小说都精彩(当然也确实有点像布匿和拿破仑战争的情节),太不可思议了。

法国之战不用说了,第7装甲师基本从头到尾横扫法军,甚至有法军将领被俘后大喊“怎么又是你们这个魔鬼之师”之语。

英军名将韦维尔和奥康诺在40年北非战局中大破意军,自损1000多人,俘虏了13万意军,然而也就是这俩,在隆美尔用仅仅1个德国装甲师开始进攻之后(即“向日葵行动”),马上就给打了个一泄千里,奥康诺直接当了俘虏,韦维尔最终也以被解职告终。

之后接任的奥金莱克和里奇组合除了十字军行动以明显优势取胜之外,42年隆美尔卷土重来后就给打了个一连串后滚翻,加扎拉会战被隆美尔以少胜多大败,损失坦克1000多辆。随后的托布鲁克(第二次)、马特鲁(Mersa Matruh),英军又连续惨败,人员装备物资损失不计其数,真成了名副其实的“三百铁骑黄沙卷,十万英军破胆寒”(贴吧吧友作的一首诗)。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奥金莱克发动疯狂的反击,英国人绕地球半圈刚刚调来的一个坦克旅几个小时内打光,丘吉尔终于忍无可忍之下又将奥金莱克解职。

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沙漠之狐的将星开始暗淡了,阿拉姆-哈勒法(Alam el Halfa)之战是隆蒙的第一次交手,隆美尔当时手上有234辆德国坦克和281辆意大利坦克,是相对而言较为齐装满员的一次,结果却被打回了战役出发地,是隆美尔当时少有的一次攻势完全受挫,也是蒙哥马利崛起的开始。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虽优势很大,但胜利也确实无可争议。

诺曼底登陆是隆(B集团军群司令)蒙(21集团军群司令兼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最后一次交手,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兵团会战,结果也胜负分明,D日登陆行动完全成功,德军几乎所有的装甲反击都归于失败,只有魏特曼在波卡基村的个人英雄主义使德军阵地不至于崩溃,才为狐狸找回了一点场子。

甚至隆美尔与美军的交手纪录都相当不错,凯塞林山谷是众人耳熟能详的,诺曼底战役的初期,隆美尔也只用一个17SS装甲掷弹兵师增援就守住了圣洛交叉路口,把美军打入了篱笆地里的苦战,这一个成功也使得他可以将几乎所有的装甲师都腾出迎战卡昂的英联邦军。

尤其对比鲜明的是,隆美尔刚刚在凯赛林山谷收拾了美国第2军,然后携得胜之师大举反攻蒙的第8集团军,企图报阿拉曼的一箭之仇之时,却出现了以下这一幕:

这场被称为"卡普里行动"的梅德宁战役,在1943年3月5日打响,德军3个精锐的装甲师突然跃出,后面是几百辆运载步兵的卡车跟随其后,向蒙哥马利的铁壁铜墙撞去。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隆美尔在黎明时开始向我进攻,他真是个大草包。我在那里设下350门可以发射6磅重炮弹的反坦克炮,而且还有400辆坦克和占据着要冲的英勇善战的步兵,此外还有大批的重炮。这真是天赐的礼物,那家伙一定是疯了。"中午,新任非洲军军长汉斯·克拉默将军向隆美尔报告说:他的坦克部队仍没能越雷池一步,这次进攻显然正中敌人下怀。下午5点,损失了50辆坦克的隆美尔被迫取消了进攻。这也是他在北非的最后一战。不几天,患病的他便决定回国治疗,而且一去就再没回来过,终于结束了他在北非的战斗生涯。隆美尔离开非洲后2个月左右,5月13日,25万北非德意军队经抵抗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由阿尔尼姆将军和梅斯元帅率领,向英美盟军投降。其中德军15万人,只有633人从海上逃走。

除了蒙哥马利擅长防守的个人能力之外,他自己这句话也道出了隆美尔总被蒙哥马利克制的一些客观因素:

蒙哥马利上任后,盟军国力优势开始逐渐发挥出来,装备数量和空军逐渐开始明显占优,甚至英军在装备质量方面也不再那么虚德军引以为豪的装甲集群了,42年末起不断的装备升级使得蒙哥马利获益匪浅。6磅反坦克炮的量产装备使得3号、4号坦克的集群进攻成了自杀,美国人送来了在当时比较领先的谢尔曼坦克,它可以在上千米的距离开火,连德军最为倚重88毫米高射炮都不再无敌了。再加上英军炮兵一直有优势,43年德军碰上英军时陷入了几乎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等到了44年德军开始量产豹式之时,英国人也鼓捣出了丘吉尔扫雷坦克和萤火虫坦克,而这两个武器又在诺曼底起了很大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哥马利与隆美尔,这两位二战中响当当的军事统帅,他们之间的比较,绝非简单的谁强谁弱之辩,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领导艺术乃至历史机遇的深度对话。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就像是在观察两块风格迥异但都同样精雕细琢的玉石,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首先,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军事生涯来看,两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国共两党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与隆美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等西方名将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进行比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眼光、战术运用、指挥风格、领导能力、后勤保障以及面对的战场环境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背景:.............
  • 回答
    要评价蒙哥马利和麦克阿瑟究竟是名将、造出来的名将,还是普通将领,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他们身上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理解他们,需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战争性质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我们先来看伯纳德·蒙哥马利。这位英国陆军元帅,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广为人知的战绩无疑是北非.............
  • 回答
    蒙哥马利将军,一个在二战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评价他,需要从他的军事才能、领导风格、性格特点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但他的确是一位极具争议且能力出众的指挥官。军事才能:稳健与务实蒙哥马利最显著的军事才能在于他的“稳扎稳打”和“充分准备”的风格。他不像一些将.............
  • 回答
    .......
  • 回答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蒙元时期,回到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谈论的“蒙哥”是指蒙哥汗,而“托雷”则是他的父亲,成吉思汗的第四子,也是蒙哥汗的生父。事情的原委,得从蒙哥汗登基后的政治格局和家族传承说起。一、 权力的继承:叔父与兄弟的牵制蒙哥汗能够最终坐上大汗之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假设蒙哥汗未能在钓鱼城战死,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发生一系列深刻而连锁的改变。这并非简单的“如果……那么……”推演,而是触及到当时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文化交流乃至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的重塑。一、对蒙古内部政治格局的直接影响:首先,蒙哥的续命,最直接的便是 巩固其作为大蒙古国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并延缓了蒙古内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遗传学和育种的根本。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咱们人类自己,虽然都是智人,但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差异,高矮胖瘦,肤色头发颜色都不一样,对吧?这背后就是基因的变异和组合。马匹也一样,蒙古马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品种,但它的基因库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变异潜力。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聊聊,如果明朝初年,朱元璋坐镇南京,北边突然出现的是正值鼎盛、扩张迅猛的蒙元帝国,那画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实力对比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得把蒙元拉出来好好看看。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哥和忽必烈时代,那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收割机”。从东亚.............
  • 回答
    八里桥之战,对于一支习惯了在广阔草原上进行大规模骑兵冲击的蒙古马队而言,面对明朝军队在八里桥这样险峻地形的坚守,确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要在这场战役中扭转乾坤,蒙古马队需要进行一系列细致且大胆的战术调整,而非一味地重复其草原上的优势打法。首先,认识到地形的限制与利用的必要性八里桥并非一马平川的草原,而.............
  • 回答
    关于歌剧《钓鱼城》中,是否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情节,我需要澄清一下:在历史事实中,并没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记载。历史上,蒙古大汗蒙哥(Möngke Khan)是在公元1259年,于围攻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期间病逝(也有说法是被守城宋军的箭矢射中而死,但具体死因仍有争议)。他去世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神雕侠侣》中,杨过杀死蒙哥这一情节,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既呼应了人物成长轨迹,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让杨过担此重任,远比让郭靖去更为契合故事的发展逻辑,也更能体现金庸先生的创作匠心。首先,从人物成长和命运的宿命感来看,杨过杀蒙哥是其人生道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杨过自幼孤苦伶仃,.............
  • 回答
    歌剧《钓鱼城》中,将蒙哥的死因从战死沙场改为“为救南宋小孩而死”,这一改编在许多观众和评论者眼中,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也因此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这个改编的“逆向民族主义”性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逆向民族主义”的解读:首先,何为“逆向民族主义”?简单来.............
  • 回答
    《钓鱼城》这部纪录片确实拍得很有味道,让人看了热血沸腾。要说如果我是当年那位雄心勃勃的蒙哥,面对钓鱼城这座坚固的堡垒,想办法攻下它,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了。这可不是蛮干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承认,钓鱼城那地理位置真是绝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简直就是天生的军事要塞。想当年我虽然号称黄金家族的继承者,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