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丰臣政权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秀吉本人和亲族的军事能力太弱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丰臣政权短暂寿命的核心,并非简单一句“军事能力太弱”就能概括的。秀吉本人和亲族的军事能力,固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整个丰臣政权的结构性缺陷,以及秀吉本人在统治策略上的局限性。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

一、 秀吉本人的军事才能与局限性

丰臣秀吉无疑是中国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从赤贫出身,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坚韧的毅力以及精准的判断,一步步登上日本的权力巅峰,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他的军事生涯中,不乏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经典战役,例如一次木材城之战、贱岳之战等等。他善于运用“知行”等政治手段来瓦解敌人的联盟,也懂得恩威并施地笼络人心。

然而,秀吉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尤其是在后期。他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冒险,也是导致其政权动荡的根源,便是侵略朝鲜的两次远征(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战略眼光上的偏差: 秀吉发动这两次远征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他征服亚洲的野心,以及为自己的家臣团寻找新的出路,转移国内的矛盾。然而,他对朝鲜的地形、气候、人民抵抗意志,以及中国明朝的国力认识严重不足。他低估了朝鲜人民顽强的抵抗,也严重低估了明朝出兵援助的决心和能力。
军粮补给的致命弱点: 日本的国力在当时尚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跨国界的长期战争。陆路补给线过长,海上补给又受到朝鲜水军的有效打击(尤其是李舜臣的活跃),使得日军在朝鲜腹背受敌,粮草不济,战斗力逐渐被消耗。秀吉对后勤的规划,显得仓促且缺乏长期支撑的能力。
过度的征服欲与国内矛盾的忽视: 在进行大规模海外征伐的同时,秀吉未能有效解决国内存在的隐患。他对那些曾经的强大大名(如德川家康)进行牵制和分封,但并未能真正让他们心服口服。国内大名之间的矛盾、老臣与新贵之间的隔阂,都在他远征朝鲜期间暗流涌动。一旦战争陷入僵局,这些国内矛盾就成为了政权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秀吉的军事生涯后期,他展现出的更多是一种狂热的征服欲,而这种征服欲掩盖了他作为统治者在战略规划上的失误。

二、 丰臣亲族的军事能力:并不足以独当一面

丰臣政权的核心,除了秀吉本人,还有他的兄弟丰臣秀长,以及他的儿子丰臣秀赖。

丰臣秀长: 秀长是秀吉的弟弟,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为秀吉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他成功地劝说德川家康与秀吉和解,为秀吉统一日本扫清了道路。秀长在军事上表现出冷静和稳重,能够独当一面。然而,他英年早逝(1591年),在他去世后,丰臣政权就失去了这位重要的军事支柱。
丰臣秀次: 秀次是秀吉的养子和外甥,被立为继承人。虽然他在继承家业初期也参与了一些军事行动,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与秀吉相比存在显著差距。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上存在一些问题,被秀吉认为“失德”,最终被秀吉勒令切腹自尽,这不仅导致了丰臣家嫡系的断绝,也暴露了秀吉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和政治上的残酷。
丰臣秀赖: 秀赖是秀吉的长子,但他在秀吉去世时年仅六岁。他天资聪颖,但毕竟年幼,根本无法在军事和政治上承担起重任。他只能成为权力斗争的象征性人物,而不是实际的领导者。

因此,从丰臣亲族来看,除了早逝的秀长,并没有其他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权。秀吉的几个儿子和侄子,要么夭折,要么在政治斗争中被清除,要么年幼无法担责。

三、 更深层的结构性缺陷与统治策略的局限

除了秀吉本人的军事局限性和亲族军事能力的不足,丰臣政权自身也存在着致命的结构性缺陷和统治策略上的局限性:

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 丰臣政权是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其统治基础更多依赖于秀吉个人的魅力和威望。虽然他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太阁检地”和“刀狩令”,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削弱了各地大名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这使得一些大名对丰臣政权心存不满。同时,秀吉对原先强大的大名(如德川、前田、毛利等)采取了复杂的平衡策略,分封、调动,试图用政治手段来制衡他们的力量。这种平衡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一旦秀吉本人去世,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继承人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秀吉早年没有亲生儿子,收养了侄子秀次作为继承人,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儿子秀赖。然而,他在对待秀次的问题上表现出的冷酷和犹豫,以及对幼子秀赖的过度保护,都为政权埋下了隐患。秀吉的突然去世,使得年幼的秀赖成为权力真空下的牺牲品。
“五大老”、“五奉行”制度的先天不足: 秀吉为了弥补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不足,设立了“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希望能够共同辅佐年幼的秀赖。然而,这种制度本身就带有固有的矛盾。“五大老”虽然地位尊崇,但大部分是大名出身,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的,例如德川家康。而“五奉行”则是在行政和经济方面发挥作用,在军事实力上相对较弱。这种权力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为未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最关键的是,秀吉在临终前曾告诫五大老不得擅自行动,但这种告诫在实际的权力斗争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德川家康等强大势力的存在: 秀吉虽然统一了日本,但他并未能完全消灭那些曾经的强大势力。德川家康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家康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远超秀吉的政治远见和耐心。秀吉对家康的猜忌和压制,反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秀吉死后,家康迅速抓住机会,通过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逐渐排挤其他大名,最终在关原之战中确立了自己的霸权。

总结:

丰臣政权之所以二世而亡,并非仅仅是秀吉和亲族的军事能力“太弱”。事实上,秀吉本人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在后期战略上的失误,特别是对朝鲜的征伐,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也加剧了国内的矛盾。而他的亲族,除了早逝的秀长,确实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丰臣政权本身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继承人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以及其权力结构的设计(“五大老”、“五奉行”)留下了制度性的隐患。最终,在秀吉本人去世后,这些内在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被实力更强的德川家康所利用,导致了丰臣政权的迅速覆灭。可以说,丰臣政权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军事能力的“不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其政治制度和战略眼光的局限性,以及在权力继承和制衡方面的根本性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哥们对宋朝和日本都不是很了解。

日本是封建制,日本的社会格局在神武天皇完成统一后,是以氏族共治,飞鸟时代后引入律令制,但是日本的社会基础仍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律令制不适应日本社会,随后日本进入以庄园为基础的令制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幕府统治后,形成了以军事集团为核心的封建制度。中国自秦朝时,秦始皇就意识到封建势必造成分裂,转而引入郡县制,随后汉朝经历七国之乱,晋朝经历八王之乱,封建制就在国内没有市场了。所以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实现统一,和日本战国时代的统一是两个概念。

五代十国,上承自唐朝末年节度使割据,各国也是以武装集团为核心组建的,但是并非是封建制的中国,十国均是称帝的,均在各自国土内设置郡县,而这十国中,除了中原五代,几乎都没有一统天下的观念与实力。那中原五代的目标若是统一十国,要知道天无二主,身死国灭,若不彻底消灭这十国的皇族,怎么能算是灭其国呢,所以宋朝灭十国的过程肯定是彻底而毫无保留的灭其国。至于说宋朝打不过契丹,没什么好说的,即使强如汉唐,匈奴、突厥踞有河套地区就够中原王朝难受的,更何况宋朝无河套不说,还没有幽云十六州,河北守不住,又没有大同,太原也守不住,宋朝对契丹,恰是进不可攻,退不可守,恰恰宋朝经济发展的好,能用钱买和平,金朝崛起前,不也是和契丹相安无事。

日本的情况是,各地大名,有些甚至是氏族时代遗留下来的,如尾张国的忌部氏后代,世代居于织田庄,后来兴起的尾张国织田氏,有些则是庄园时代遗留下来的,如平安末期就是甲斐国武田庄居住的源氏一族,后来发展成甲斐国武田氏,镰仓时期被封到毛利庄的大江氏后代,发展成了长门国和周防国的毛利氏。这些氏族动不动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又长期占据封国,这种封建割据,有些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话说,战国七雄纷争几百年,为什么直到嬴政出现才有灭国?就是这种封建观念是深入人心的,日本战国时期,也很少发生灭族的兼并战争。中国是因为有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可以解决灭六国之后的政治治理方式,才开启了秦灭六国。日本则是织田信长在推行天下布武之后,才开始了几次灭国战争,例如1567年灭美浓国斋藤氏,1569年灭伊势国北畠氏,1573年灭越前国朝仓氏和最著名的1582年灭甲斐国武田氏。

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四天王是什么结果呢,叛乱的明智光秀被羽柴秀吉所杀,柴田胜家败给羽柴秀吉而自杀,泷川一益蛰居,丹羽长秀归附羽柴秀吉。你说羽柴秀吉不厉害,四天王不厉害吗?确实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羽柴秀吉吃了亏,但是羽柴秀吉的目标是杀死德川家吗?不是的,四天王再厉害,只是大名织田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要做天下人,杀家臣容易,杀大名难,因为羽柴秀吉没有执行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政策,而是在中央实行内阁文官统治,在地方实行封建制,封建则离不开这些在封土上繁衍了几百年的氏族的支持,所以羽柴秀吉要做的,就是令德川家臣服。羽柴秀吉后面的攻略之路,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个思路。丰臣秀吉唯一一次灭国就是小田原城包围中逼死相模国后北条氏。丰臣秀吉的统一思路不是天下布武,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1591年伊达政宗请降后,丰臣秀吉也在形式上统一了日本。

丰臣氏二世而亡与他所执行的中央文官制度和地方封建制度并存的政治治理方式有关,颁布惣无事令,禁止大名间战争,把地方上最强的五个大名归到中央来,任命官职,组成五大老,内大臣德川家康,大纳言前田利家,中纳言宇喜多秀家,中纳言毛利辉元,中纳言上杉谦信,本质上是军事割据集团的合议制度。设置有少量领地,勉强算得上小大名的浅野长政作为首席政务官兼主持司法,石田三成主持行政,前田玄以主持宗教和宫内事务,长束正家主持财政,增田长盛主持建设等五奉行。地方上则大部分由原有的大名封建,由于丰臣秀吉就一个哥哥,还没有孩子,自己也只有一个儿子还得继承家业,能封出去的亲属实在太少,只有几个外甥而已,导致丰臣家在地方封建势力中不占优势。而由于德川家康挑起五奉行的矛盾,导致丰臣秀吉死后,矛盾不是德川家替代丰臣家的矛盾,而是以石田三成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武士集团的矛盾,这导致自认为是武家的丰臣秀吉的几个仅有的封为大名的亲属们反而在关原之战中站在了德川家康一边,导致了关原之战西军败亡。西军败亡后,被处死的算得上大名的也就是家世不高的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而已。西军大名基本上都是减封,世家大族宇喜多秀家则被流放。德川家康执行的政策与丰臣秀吉类似,也是中央军事封建势力合议制度,只是没了专职文官集团,至于德川家为什么坐的久,就一个原因,家康儿子多,家臣多,江户时期一共有21个德川氏的亲藩大名,30个谱代大名家族,所剩无几的外样大名则主要分布在了九州,中国,四国,奧羽等地,无法对德川政权构成威胁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丰臣政权短暂寿命的核心,并非简单一句“军事能力太弱”就能概括的。秀吉本人和亲族的军事能力,固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整个丰臣政权的结构性缺陷,以及秀吉本人在统治策略上的局限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秀吉本人的军事才能与局限性丰臣秀吉无疑是中国战国时代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北条氏政选择在那样的关头,放下往日的骄傲,带着足够分量的诚意和筹码,及时上洛向丰臣秀吉表示臣服,那么北条氏在丰臣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走向,恐怕会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北条氏政的上洛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北条氏政上洛的时机。在小田原之战前,尤其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果把宁宁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那一套“十八般武艺”都点满,然后一股脑儿塞给茶茶,丰臣家在大阪之阵及其之前的准备阶段,还能在哪些地方玩出花来。这可不是AI那种冰冷的数据分析,而是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从人情世故、利益纠葛的角度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宁宁这人,那叫一个“巾帼不让须眉”,.............
  • 回答
    前田利家与小早川秀秋,这两人名字出现在同一段历史叙述中,总免不了被拿来做一番对比。同样是临阵倒戈,为何前者在丰臣秀吉政权下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而后者却成了众矢之的,名声扫地,最终郁郁而终?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搪塞过去的。它涉及到对时势的把握、对君臣之道的理解、个.............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展开想象,设想一个没有秀赖降生的日本战国末期,秀次能否顺利继承丰臣政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剖析秀次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得理清秀次继承丰臣政权的基本前提:秀吉死后,谁是合法的继承人?在真实的历史轨.............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死前,如果能狠心除去淀殿,将嫡子秀赖托付给北政所(宁宁)抚养,丰臣家名能否保存,这可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如果”。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战国末期,秀吉的一系列举动,尤其是对秀赖的安排,可以说为丰臣家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秀吉会把淀殿和秀.............
  • 回答
    丰臣家覆灭,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地位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京都和江户相比,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也更复杂的阶段。曾经的辉煌:丰臣秀吉的大大阪要理解大阪在丰臣家灭亡后的地位,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丰臣秀吉时代的大阪。秀吉的大大阪,以雄伟的大坂城为中心,可以说是他集权统治的象征。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军.............
  • 回答
    丰臣家臣的内部分裂与德川家臣的团结:为何秀吉视而不见,家康却引以为傲?丰臣秀吉,这位靠着一身武勇和过人智谋从底层崛起的战国霸主,一手缔造了日本统一的盛世。然而,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家臣集团却充斥着难以弥合的裂痕与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令人费解的是,秀吉本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 回答
    如果在大阪丰臣家大获全胜,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将进入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德川幕府截然不同的时代。要详细描绘这个景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一、 丰臣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结构的稳定性: 权力真空的填补: 德川家康及其支持者在一系列战役中被消灭或瓦解,将极大地削弱.............
  • 回答
    如果三成不举兵,丰臣家能否存续?这个问题,着实牵动着战国末年历史走向的诸多关键。要回答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的力量对比,以及石田三成这个人本身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咱们得明白,德川家康在关原合战前,就已经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兵力数量,更是他多年.............
  • 回答
    战国时代,天下纷争,群雄逐鹿。在这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公家作为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阶层,对于崛起的武家势力,尤其是那些能够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自然有着他们独特的观察和判断。当我们谈论丰臣和德川两家在战国末期及之后时期对公家的影响时,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一、 对丰臣家:从意外的崛起.............
  • 回答
    家康最终灭掉丰臣家,这件事啊,说到底,是权谋斗争中的一道无情选择题。你说他都退位当大御所了,还费那么大劲去收拾丰臣家,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这事儿,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德川家康这个人。他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儿,年轻时候颠沛流离,尝尽了人情冷暖,更是见证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这两位巨头的.............
  • 回答
    施丰臣,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但又颇具争议的印记的人物。他并非那种以宏大叙事、叱咤风云著称的历史巨擘,而更像是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复杂局势中斡旋的实用主义者。评价他,需要我们放下简单的善恶标签,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行为举措中去。一、背景:时代巨变的洪流与个人抉择理解施丰臣.............
  • 回答
    关原合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其核心在于权力、忠诚以及对丰臣家未来的不同解读。说起来,双方都声称是为了丰臣家而战,这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也说明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微妙。东军方面,德川家康打出的旗号是“讨伐叛逆”,这里的“叛逆”指的是石田三成等人。家康的逻辑是,三成等人挟持丰臣秀赖,试图架空秀吉留下的继承人.............
  • 回答
    关于大坂之阵丰臣方武将中,真田幸村为何被后世推广得比其他活跃将领更广,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目光从战场本身拉回到历史的评价、文化传播以及幸村个人身上的一些特质去挖掘。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真田幸村在战术上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且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 回答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正式开府之前这段时期,丰臣家的地位说起来挺微妙的,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的傀儡首先得明确一点,在德川家康正式建立江户幕府之前,天下人是谁?依然是丰臣秀赖。德川家康虽然在关原之战中取.............
  • 回答
    丰臣秀吉死后,想要保全丰臣家,并非完全没有一丝可能性,但这条路崎岖坎坷,充满了巨大的挑战。秀吉的一生,是一部从贫贱到权力巅峰的传奇,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扫平了挡在他面前的一切障碍。然而,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却成为了他自己建立的帝国最脆弱的环节,而丰臣家,也因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一、 秀吉留下的“.............
  • 回答
    德川家康对丰臣家的处置,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简单的赶尽杀绝。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权力稳固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乱世。丰臣秀吉,这位出身卑微但野心勃勃的太阁,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 回答
    大阪冬之阵,丰臣方如果咬紧牙关,拒不接受德川家康提出的种种苛刻条件,执意死守,那么他们能否熬到家康驾崩的那一天,甚至割据一方,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当时的情况,看看丰臣方的底气在哪里,而德川家康的优势又有多大。丰臣方的筹码与劣势:首先,丰臣方并非全无底牌。 .............
  • 回答
    说丰臣秀吉篡夺织田信长的家业,然后丰臣家二世而亡是“报应”,这种说法在日本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道德评判。我们不妨从更客观的角度,梳理一下秀吉的上位之路,以及丰臣家为何迅速衰落,看看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值得玩味之处。秀吉的上位:从草芥到天下人首先,要说“篡夺”,这词用得挺重。信长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