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开幕之前丰臣家是什么地位?

回答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正式开府之前这段时期,丰臣家的地位说起来挺微妙的,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的傀儡

首先得明确一点,在德川家康正式建立江户幕府之前,天下人是谁?依然是丰臣秀赖。德川家康虽然在关原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扫除了最大的对手,但他的权力来源,以及他能够稳固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丰臣家这块金字招牌。

秀吉去世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而家康是秀吉临终时指定的辅佐大臣。家康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腕(比如与淀殿的联姻,以及对石田三成等丰臣家元老派的压制),逐渐架空了丰臣家原本的权力结构。关原之战后,家康更是成为了事实上的天下霸主。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立刻就推翻丰臣家,自立为幕府。这是因为:

秀吉遗命的约束: 秀吉在临终时,留下了明确的遗言,将天下托付给幼主秀赖,并由家康等五大老辅佐。虽然家康是事实上的权力掌握者,但公然违背秀吉的遗命,天下人非议会很大,对家康的统治合法性也会造成动摇。
丰臣家在民众中的声望: 丰臣秀吉作为统一日本的伟大人物,在广大民众和许多武士心中依然有着极高的威望。丰臣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太平盛世的开端。家康即使再强大,也无法轻易抹去这种影响力。
家康自身的政治考量: 家康非常清楚,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稳定和长久的统治。通过名义上奉承和辅佐丰臣家,他可以更平稳地过渡权力,消化那些仍然效忠于丰臣家的大名,同时也能避免引起更大的反弹。

所以,在这段过渡时期,大阪城里的丰臣秀赖和淀殿,依然是表面上的最高统治者。家康会时不时地去大阪拜访,以示尊重,并且继续使用“丰臣”的年号和一些礼仪。然而,这种尊重和礼仪,不过是家康稳固自己统治的一种策略。

实际的权力走向

那么,丰臣家在失去了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后,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1. 经济上的维持: 丰臣家在大阪城仍然拥有大量的领地,尤其是近畿地区重要的财富聚集地。这些领地的收入,使得丰臣家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生活开销,也能够供养一部分家臣。但这种经济实力,与家康所掌控的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2. 名誉上的威望: 如前所述,丰臣家依然是“天下人”,这块招牌还能带来一些名誉上的光环。一些对德川家不感冒,但又不想公然反抗家康的大名,可能会在某些场合上,仍然以丰臣家作为名义上的倚仗,或者在外交上使用丰臣家的名号。

3. 家康的“怀柔”策略: 家康并没有立刻对丰臣家进行赶尽杀绝。一方面是出于前面提到的政治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淀殿和秀赖的一种“怀柔”。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丰臣家乖乖地接受自己的安排,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家康甚至还让自己的孙女(也就是日后的德川家光之母)嫁给了秀赖,试图将丰臣家纳入德川家的姻亲网络,从而达到一种“和平演变”的目的。

4. 丰臣家内部的分裂与无力: 关原之战的失败,也使得丰臣家内部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许多原来支持丰臣家的大名,在战后要么被家康削减领地,要么被迫加入了德川家的阵营。而淀殿和秀赖本身,缺乏政治经验和决断力,无法有效地重振丰臣家的势力。淀殿虽然强势,但她的政治手腕和对局势的判断,与秀吉相比差距甚远,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保护欲,而非真正的政治谋略。

总结来说, 关原之战后到家康开府前,丰臣家就像是被装在精致玉盒里的古董,虽然看起来还在那里,但已经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生命力。它是家康用来粉饰太平、巩固权力的重要道具,但其本身的政治军事实力已经荡然无存。丰臣家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家康在构建新秩序时,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合法性来源。家康知道,只要这块招牌还在,他的统治就能显得更加顺理成章,直到他觉得自己时机成熟,可以真正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幕府时代为止。而对丰臣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屈辱和不安的时期,是他们走向最终灭亡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丰臣秀赖当时仍是摄关家之一丰臣家的长者,存在未来继任关白的可能,当时的大名间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都不觉得丰臣秀赖任关白、德川家康任将军并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萩藩阀阅录》毛利宇右卫门条)。要说结论的话,当时的德川家康自然仍是丰臣家臣,天下政治的代行者,尚处于完全的丰臣公仪体系的框架内。当然,这段时期也正是德川家康攫取权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德川家康最先面临的就是关原合战的战后处理问题,借着关原合战的机会对天下的大部分大名进行了重新洗牌,特别是扫清了不少反对派大名,更扶植了不少自己的家臣。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知行调配,却没有任何德川家康名义下发的知行宛行状颁布与各大名,大名们虽然实际得到了领地,但没有朱印状等相关的证明文件。因为作为天下之主的丰臣家才是发布知行宛行状的主体,如果要发也是以丰臣秀赖之名义发布,德川家康此时尚未有此权限,因其只不过是丰臣公仪下政务的行使者而非天下之主。而等到最后一家大名岛津氏的处理尘埃落定时已是庆长七年十二月了,两个多月后,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

此外从礼仪方面来看,庆长六年正月,诸大名首先向大坂城的丰臣秀赖参礼,之后前往西之丸的德川家康处参礼。庆长七年三月十三日和庆长八年二月八日德川家康也登城向丰臣秀赖参礼、贺正,明显丰臣秀赖仍处于德川家康的上位。但在德川家康就任将军后,便不再有此情况了。而朝廷方面派遣公家前往丰臣家参礼的做法则一直保持着,可见在朝廷眼中丰臣家仍是掌管天下的正当性政权。

另外还有一项重要权限即官位的推举权,一直拿捏在丰臣氏的长者丰臣秀赖手中,由其负责诸大名官位的执奏,直至庆长十年,再往后便由德川家获得了该权限。而在关原合战至就任将军的这段时间里,德川家康尚无法作为与丰臣秀赖并立的源氏长者拥有绝大的官位执奏权,双方的高低一眼可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正式开府之前这段时期,丰臣家的地位说起来挺微妙的,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的傀儡首先得明确一点,在德川家康正式建立江户幕府之前,天下人是谁?依然是丰臣秀赖。德川家康虽然在关原之战中取.............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话说德川家康在关原合战中胜出,踌躇满志,想要彻底巩固自己天下人的地位。此时,真田家,这对父子俩,却成了他心头一根难以拔除的刺。尤其是那个勇猛无双的真田幸村,更是让他夜不能寐。如果,只是如果,命运的齿轮稍稍偏移,让家康在关原之后有机会将幸村就地正法。那么,真田信之会如何应对?他的妻子稻姬和岳父本多忠胜.............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德川家康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政权旧臣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这份潜藏的危机在关原爆发,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德川家康能否顺利掌握大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数.............
  • 回答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役,决定了江户幕府的建立和未来两百多年的和平。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役中,石田三成本来声势浩大,却以一种令人扼腕的节奏迅速溃败,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想深入理解石田为何败得如此之快,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分析当天的战场细节和人物决策。首.............
  • 回答
    关原之战,毛利家最后关头按兵不动,这事儿着实让人琢磨不透,尤其是在如此生死存亡的关口。你说得对,来都来了,这趟浑水你趟了,不管输赢,似乎都难逃被收拾的命运。既然如此,为何不拼死一搏,赢了,天下唾手可得,输了,也算是死得其所,总比战后被卸磨杀驴来得痛快。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毛利家当时的处境一点点剥开来看.............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关于关原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这实在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人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倾向于认为西军占据了某种“正义性”,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个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捋清楚。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丰臣秀吉在1598年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关原之战如果西军获胜,战国时代的走向,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实力、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这绝非一句“德川家康倒台,丰臣氏复兴”那么简单,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和值得推敲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西军赢了,也不代表丰臣家的天下就能立刻稳固。石田三成等人拥立的是年幼的丰臣秀赖,这本.............
  •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
  • 回答
    要根据关原之战的布阵图来判断这场战役的胜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战场的态势、各部队的实力、地形的利用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军事战术进行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有几份可靠的关原之战布阵图。这些布阵图通常会标明东西军的主要参战部队、他们的大致位置、以及指挥.............
  • 回答
    石田三成如果不出兵,那么关原之战就不会如期爆发,历史的走向自然也会截然不同。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可能是一场席卷整个日本的巨变。首先,咱们得明白,关原之战不是三成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它是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去世后,逐步蚕食丰臣家权力,打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的必然结果。三成作为丰臣秀吉的心腹.............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偏转,让织田信长这位“第六天魔王”得以寿终正寝,并活到1600年,那么他将在关原之战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千的命题。要预测信长在那个关键时刻会站在哪一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这个人,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织田信长的核心特质。.............
  • 回答
    想当年,我石田佐吉,本是近江佐和山的一个小人物,却因着主公丰臣秀吉大人的赏识,一步步爬到了五奉行之一的位置。如今,老天爷好心,让我重回那改变日本历史的关原之战前夕。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什么也要弥补前世的遗憾,让德川家康那老狐狸尝尝失败的滋味!第一步:夯实基础,稳住阵脚(战前准备)前世我虽尽力,.............
  • 回答
    假使我,石田治部大辅三成,竟真的在关原这片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的路,无疑会更加崎岖,但我也早已有了周密的部署。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而是将天下格局彻底翻转的契机,我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健而决绝。首先,巩固战果,稳定人心是头等要务。 善待降将,恩威并施。 那些在关原战场上选择倒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北条氏政选择在那样的关头,放下往日的骄傲,带着足够分量的诚意和筹码,及时上洛向丰臣秀吉表示臣服,那么北条氏在丰臣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走向,恐怕会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北条氏政的上洛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北条氏政上洛的时机。在小田原之战前,尤其是.............
  • 回答
    绵竹关之战,作为三国后期蜀汉灭亡的关键战役之一,诸葛瞻的战败原因复杂而深刻,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一、 战前准备与兵力对比的劣势: 仓促应战,准备不足: 邓艾率领魏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阴平越过剑阁栈道,直扑蜀汉腹地。诸葛瞻作为留守的最高指挥官,在.............
  •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集结九十万大军,这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也让后世的军事史家和史学家们头疼不已。要知道,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像淝水之战这样规模的战役,后勤保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时秦国的生产力,确实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九十万大军”,很可能包含了前秦治下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是包.............
  • 回答
    南郡之战,是三国初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关羽和张飞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说他们是“拖油瓶”显然是过于片面和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南郡之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争夺荆州核心区域: 南郡(治所为襄阳,后移至江陵,即现在的荆州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