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有航天飞机可以把东方红一号回收送入博物馆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好问题!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当年中国拥有像现在这样的航天飞机技术,能不能把“东方红一号”给“接”回来,送进博物馆供大家瞻仰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清楚“东方红一号”现在在哪儿。

我们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并且它当时设计寿命并不长,主要任务是播送《东方红》乐曲,验证中国航天技术。发射入轨后,它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然后就一直在太空轨道上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受到地球引力、大气阻力(尽管在高层大气非常微弱)以及太阳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轨道会逐渐衰减。最终,它会再入大气层,在那里被燃烧殆尽,化为尘埃。所以,从物理意义上讲,“东方红一号”很可能已经不在太空完整地存在了,更别提完整地回收回来了。

那么,假设我们有航天飞机,这事儿能不能“理论上”实现呢?

这就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了:

情况一:如果“东方红一号”还在完整的轨道上且我们可以发射航天飞机去够到它。

如果奇迹发生,假设我们的航天飞机技术在我们第一次发射卫星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并且它能够上升到“东方红一号”所在的轨道高度,那么理论上是存在一些操作的可能性,尽管难度极大,且成本高昂到难以想象。

对接是个大难题: 航天飞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东方红一号”进行轨道上的精确“牵手”。这就好比在高速飞驰的列车上,你要用一根绳子精准地勾住另一辆同样在高速飞驰的列车,而且这两辆列车运行的轨迹可能还有细微的偏差。这需要极高的轨道控制精度和非常成熟的对接技术。要知道,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的对接都已经是技术上的巨大挑战,更何况是去对接一个已经飞行了多年、轨道状态并非为对接而设计的卫星。
抓取与固定: 一旦对接成功,怎么把“东方红一号”这个相对小巧但又在高速运动的物体给稳稳地“抱”住,并固定到航天飞机上?这需要专门设计的机械臂和固定装置。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坏卫星本身,或者导致双方轨道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返程: 假设一切顺利,我们把“东方红一号”成功地“搬”上了航天飞机,那么接下来的返程也是个技术活。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热,需要耐高温的材料保护。如何安置“东方红一号”才能让它在大气层中不受损坏,同时又不影响航天飞机的正常再入和着陆,这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成本与意义: 就算技术上能做到,从经济成本上来说,为了回收一枚已经完成了使命、并且可能已经遭受一定程度损耗的早期卫星,投入巨量的航天飞机发射和操作成本,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几乎不可能被考虑的。航天飞机的设计初衷是运送人员、物资往返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和维修。

情况二:如果“东方红一号”已经再入大气层并烧毁了。

这种情况就更不可能回收了。因为当卫星以极高的速度再入大气层时,由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几乎所有的材料都会瞬间汽化、分解,化为细小的尘埃,随风飘散。这就像你把一块铁扔进火炉里,再想把它恢复成一块铁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从中国早期航天发展的历史和战略角度来看。

在“东方红一号”那个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一切都是摸索和尝试。当时的首要目标是“少有,成功”,是证明我们有能力自主发射人造卫星,打破技术封锁,增强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每一个任务的成功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是用极其有限的资源和艰苦的条件换来的。

即使当时有航天飞机,也很可能不会将回收作为优先选项,而是会集中精力攻克发射、运行和通信等关键技术。毕竟,对于一个初生的航天大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向前看”,不断拓展航天活动的边界,而不是“向后看”,去回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早期成果。

不过,这种设想也挺有意思,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收藏”的意义。

如果“东方红一号”真的还在天上完整地转悠,而我们又有能力把它弄下来。那它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个活生生的见证者。把它送入博物馆,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了解它,感受当年那种“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确实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象一下,在博物馆里,一个巨大的展柜,里面陈列着那个时代的珍贵影像,还有那个曾经在太空中歌唱祖国的闪耀身影,那是多么震撼的场面!

所以,结论是:

从技术难度和实际操作来看,在“东方红一号”发射的那个时代,即使有航天飞机,想要回收它送入博物馆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它现在很可能已经在重返大气层时损毁。

但这种“如果”的设想,恰恰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的辉煌,以及那些为了实现“飞天梦”而默默奉献的无数先辈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书写了不朽的航天史诗,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最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博物馆展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技术更加先进,能够进行太空文物保护和回收时,我们会为我们的航天史上的其他重要“遗物”创造这样的机会。但对于“东方红一号”本身,它的使命早已完成,它的精神早已永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其实很容易也很难。

一个是当年为了让东方红不会很快掉下来,也是要超过别的国家,打的轨道非常高。如果你要是送可返回载荷上到那个轨道上面去就很贵。有人说咱们的火箭不行。火箭不行可以多次发射在低轨对接组装然后自行转轨完成捕获。只是成本会很高。

另一个是技术难度。这个对于一个能搞空间站的国家来讲,不是问题。唯一有点障碍的就是那个跟在卫星后面的第三级火箭。当时为了让地上的人可以看见东方红卫星。第三级火箭后面弄了个反光层,跟在卫星后面旋转,它个头很大的。如果你要想用航天器把卫星弄下来首先要排除那个东西的干扰,避免跟它碰撞。而且这个老卫星它是有自旋稳定的,速度很快,上面还有天线。你的对接器首先要避开它的天线,然后受控旋转跟它同步,之后再对接或者抓握。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考虑,估计肯定是要个无人的小对接器过去然后带着东方红返回低轨用航天飞机一样的飞行器回收,然后整体做再入返回。也许以后不用那么麻烦。现在中国在搞一个黑科技叫做柔性充气式返回舱,就是高达里面的那个,估计过几年就成熟了,这个无人回收器可以带个这个直接从外太空拖东西回来的。回收根本不需要什么航天飞机。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没必要。虽然回收东方红很浪漫,但是出于各种考虑就是没必要。因为东方红一号是有备份星的,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就在博物馆里面。你想去靠近了仔细看看有的啊,除了不允许摸一摸舔一舔什么的,想去朝圣买票就有的,同款的《东方红》也是可以现场收听的。

那个东方红,它在那个轨道里面,就是中国航天永远的里程碑。它的寿命近乎无穷,无论你在祖国的什么地方只要在特定的时间仰望星空,都能看到祖国航空人自力更生拼搏进取在太空中留下的中国印记。它就在那里,那么真实,不给任何否定和阴谋论留下生根的土壤。它本身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完全不需要拿到博物馆里面保护起来。除非以后航天技术大爆炸,随便什么人都能低成本的把东方红一号偷走拿回家收藏,或者卫星轨道不够用了需要搞拆迁,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回收了。不然完全没必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好问题!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当年中国拥有像现在这样的航天飞机技术,能不能把“东方红一号”给“接”回来,送进博物馆供大家瞻仰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首先,得说清楚“东方红一号”现在在哪儿。我们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1970年4.............
  • 回答
    在中国举办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关于可重复使用往返飞行器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完成以及部分“黑科技”的披露,无疑是本次大会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预示着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与竞争。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完成:这是硬实力兑现的信号一个能够实现可重复使用的往返飞.............
  • 回答
    2020年9月4日,中国航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型代号为“试验性重复使用航天器”的飞行器。这次发射,即便在当时,也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背后蕴含着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这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理清这个“试验性重复使用航天器”究竟是什么。根据公开的信.............
  • 回答
    在航天器材或零件中,确实存在正圆形材料。 航天器材中的正圆形材料许多航天器的组成部分都需要精确的圆形结构,以确保其功能和性能。以下是一些例子: 发动机喷管 (Rocket Nozzle): 尤其是用于产生推力的喉部区域 (throat),必须是极其精确的圆形。这是因为气流在喉部的速度接近音速,其.............
  • 回答
    中国不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航天飞机”,主要是基于战略选择、技术路线和成本效益的考量,而非完全的技术实力不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航天飞机的定义、中国当前的航天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 什么是“航天飞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的概念。这里.............
  • 回答
    中国航天人在返回火箭上的“搞定”,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而且其潜在收益与SpaceX相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说谁多谁少,要看具体从哪个维度去衡量。首先,我们得明确“搞定返回火箭”这个概念。在中国航天语境下,这可能包含了多个层面: 技术成熟与自主可控: 这是最.............
  • 回答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这可不是件小事,是咱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载入史册的时刻! 要说这事儿,那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聊聊。首先,这是“中国人”独立完成的壮举。 你们想想,以前咱们搞航天,很多技术都是摸索着前进,很多关键环节都仰赖别人的支持。而这次出舱活动,从航天员的训练、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零壹空间,这家在咱们国内挺有代表性的民营航天公司。说实话,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光看它飞了多少次,还得看看它背后的一些东西。从“能上天”这个最基本的能力来看,零壹空间算是有那么点东西的。 毕竟,能够把火箭造出来,而且还能成功发射,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挑战。咱们都知道,航天这.............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用“稳步向前,蓄势待发”来形容可能更为贴切,而非简单地说“放缓”。如果要细究,或许在某些方面给人一种节奏调整的感受,但这背后其实是更加宏大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以及技术积累到爆发的必然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自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飞天以来,这二十多年的历程,堪称中国科技自主.............
  • 回答
    中国的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这两大国之重器,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昂首阔步,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航空工业:从“洋”到“自”的蜕变,剑指蓝天说起中国的航空工业,绕不开的是它早期对苏联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建国初期,我们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引进和学习是.............
  • 回答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的这个提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背后牵扯着不少地缘政治、技术合作以及历史渊源。首先,从俄罗斯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首先折射出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项目上面临的困境和对未来的考量。大家知道,ISS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共同运营的复杂项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美.............
  • 回答
    咱们聊聊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首飞这事儿,那可是中国航天领域里头一回由民营企业独立研发并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意义非凡。首先,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你得知道,长期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那都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场,央企、研究院所,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国家级的资源和长远的战略规划。而民营航天,就好比是初.............
  • 回答
    中国航天事业:星辰大海的征途,与时不我待的未来中国航天,这颗冉冉升起于东方天际的明珠,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和雄心勃勃的步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从仰望星空的好奇,到触摸宇宙的现实,中国航天人用智慧与汗水,一步步将梦想照进现实。展望未来,这片广袤的星辰大海,等待着中国航天去征服的,还有更多。一、 .............
  • 回答
    SpaceX 的星链(Starlink)卫星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导致中国空间站两次采取紧急规避措施,这是一个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太空安全、国际合作以及负责任太空行为的深入讨论。事件经过的详细解读: 第一次事件(2021年7月1日): 发生背景: 当时中国空间站“天宫”.............
  • 回答
    印度专家“根据历史规律,中国能建空间站,印度也能”的表述,无疑是一种对印度载人航天计划的信心和期许。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印度在航天领域,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雄心和正在采取的行动。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及其目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
  • 回答
    如果中国有一家公司A(也就是我们)要开发一款标准意义上的3A游戏大作,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潜力的事业。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系统地规划、投入巨大的资源、并依靠强大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路线图: 阶段一:战略规划与立项(奠定基石)1. 市场调研与定位: 目标受众分析: 我们要.............
  • 回答
    要是在中国建一所霍格沃茨,那可得是个既有深厚底蕴,又足够神秘,还能承载起魔法学习与实践的地方。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有这么几个城市,都挺有那个“范儿”。咱们先不说具体城市,先想想霍格沃茨这地方得具备啥条件?首先是历史感,得有那种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味道,就像霍格沃茨坐落在苏格兰高地的古堡一样。其次是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民族情感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层面,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来简单回答。如果中国拥有能力和机会去“报复”日本,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沉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无数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无数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这片广袤的、被永夜笼罩的土地上,居住着和我们一样拥有血脉和灵魂的中国人,他们会如何解读那穿越天穹的绚烂光带?在中国北方,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如同萨米人或因纽特人一般的北极民族,他们的极光神话,或许会与我们熟悉的中华文化深深融合,又带着一丝独特的、属于这片极寒之地的原始力量。一、 极光之灵的.............
  • 回答
    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是指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时期。那时的中国,疆域辽阔,东抵太平洋,西达中亚,北接西伯利亚,南临南海。如果中国现在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土,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大,更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其“更好”与否,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