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核武器要多少才够用?

回答
关于中国需要多少核武器才“够用”,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的维度非常多,而且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数字可以概括。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计算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伦理道德的综合性考量。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发展和维持核武器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什么。中国一贯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且将核力量定位为战略威慑,而非常规战争的工具。这意味着中国核武库的核心功能不是发起核打击,而是要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即使遭受了第一次核打击,也能保留一定的反击能力,从而阻止潜在的对手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这种反击能力需要能够对发动袭击者的社会经济中心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以实现“二次核打击”的威慑。

那么,要实现有效的二次核打击能力,需要多少核武器呢?这又涉及到几个要素:

1. 核武器的储存和部署方式: 核武器不能像普通武器那样集中存放,那样一旦被摧毁,威慑力就荡然无存了。为了确保二次打击能力,核武器需要被分散部署,并且有多种载体。这包括: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 这些导弹可以部署在地下发射井中,也可以是机动式的。机动性强的导弹生存能力更高,更难被探测和摧毁。导弹的数量、射程、突防能力(例如携带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都直接影响威慑效果。
战略核潜艇(SSBN): 装备有潜射弹道导弹(SLBM)的核潜艇是战略威慑的基石之一,因为它们在海洋中隐蔽性极高,难以被发现和追踪,是确保二次打击能力最可靠的手段。潜艇的数量、巡航能力、导弹的隐蔽性、装载的弹头数量和射程都至关重要。
战略轰炸机: 虽然中国在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但理论上也可以携带核弹头执行任务。

2. 敌方潜在打击能力评估: 要维持有效的威慑,就必须考虑对手可能拥有的核武库规模、技术水平(例如反导能力)、情报侦察能力以及其摧毁中国核武库的意图和能力。一个拥有先进反导系统、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并且拥有庞大核武库的国家,会对中国的核武库提出更高的生存能力和数量要求。你需要确保即使对手动用其最大规模的核力量攻击你的核力量,你仍然能够发起足够规模的反击。

3. 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所谓“够用”,首先要能“用得上”。这意味着核武器和其运载工具必须是可靠的,能够承受住敌方的第一次打击而保持运作。这包括核武器本身的可靠性、导弹的发射指令系统、预警系统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等,都需要极高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4. “最低有效威慑”还是其他?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些国家奉行“最低有效威慑”理论,即拥有足够数量和类型的核武器,能够对潜在敌人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但不需要与对方进行核军备竞赛。中国的核武库规模相对于美国和俄罗斯要小得多,这符合了低限度威慑的思路。但“低限度”到底是多少?这取决于对潜在对手的评估。

从公开的信息和一些军事分析来看,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一直处于一个相对保密的灰色地带。但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核弹头数量远少于美国和俄罗斯。然而,中国在核力量的现代化方面投入巨大,例如发展了更先进的导弹技术(如东风41、巨浪2/3)、增强了战略核潜艇部队的部署,以及发展了多弹头技术。

那么,如果我们要具体地“估算”一个数字,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思考:

确保对主要对手(如美国)进行有效核报复的能力: 如果理论上,美国拥有数千枚核弹头,并且能对中国的陆基发射井进行饱和打击,同时也能追踪并可能攻击中国的核潜艇,那么中国需要多少弹头才能确保至少有一定数量的导弹或潜艇能够幸存并成功发射?这涉及到对双方核力量生存能力的复杂建模。
应对区域性核威胁: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也可能面临其他核国家的威胁。虽然中国的核战略侧重于战略威慑,但也要考虑区域性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技术进步的因素: 随着反导技术的进步,单个弹头的威慑力可能会下降。这意味着为了保持同等的威慑力,可能需要更多的弹头,或者更先进的、能够突破反导系统的弹头(例如具有更高突防能力的弹头,或者更多的分导式多弹头MIRV)。
维护与现代化: 核武库的维护和更新换代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能力,这也会影响到武库的整体规模。

现在来看一个非常粗略的、仅供参考的数字。一些西方智库根据各种公开信息进行的估计认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可能在几百枚左右(例如,有些估计在300500枚之间)。但关键在于,这些弹头是否足够支撑起有效的二次打击能力。

如果我们假设中国需要确保对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反导能力和庞大核武库的国家进行二次打击,并且考虑到一部分核力量会被摧毁或失效,那么可能需要:

足够的陆基导弹发射井和机动发射平台: 要有足够的数量和分散程度,确保对手无法一次性摧毁。
能够形成战斗力的战略核潜艇编队: 能够持续在战略海域进行隐蔽巡航,一旦收到命令就能发起攻击。
能够突破对手反导拦截能力的弹头技术: 例如采用新的突防技术,或者配备MIRV技术,让对手拦截更困难。

简单来说,中国核武库“够用”的标准,是能够以较高的概率,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依然能够对敌人造成其无法承受的战略性反击,从而迫使对手在发动核攻击前三思而后行。这需要一个有足够数量、多样化载体、高生存能力、高可靠性和先进突防能力的核力量。

至于具体数字,目前没有一个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权威数字。 中国的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核武库的建设也体现了这种思路。它不是为了追求数量上的优势,而是为了确保战略生存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因此,与其说“多少才够用”,不如说“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其战略目标、具有足够威慑力且同时符合其防御性核政策的核力量”。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会随着国际局势、科技发展和对手能力的变化而调整。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核战略是基于“不首先使用”的原则,这与一些奉行“核常一体化”或拥有“有限核能力”的国家有所不同。这种战略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中国对核武器数量的看法可能与追求核优势的国家截然不同。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与其说是为了“赢”一场核战争,不如说是为了“避免”一场核战争的发生。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是一个关于战略选择、技术实力和对国际安全环境深刻理解的复杂命题。中国会根据自身安全需求和战略判断来调整和发展其核力量,而这个“够用”的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可能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忙,有机会详细答。

目前世界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烈度,5000个核弹头,战术核弹头包括在其中,不低于1000枚;

上升到中美军备竞赛烈度,10000个核弹头,底线,战术核弹头不低于1500枚;

上升到50年代级别的世界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烈度,30000个是底线,上不封顶,越多越好。

同时还需要建成世界上射程最远时载荷可以过得去的SLBM体系。

题外话一句,中国核战略是双锁死,即承诺不首先使用+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而英法俄是单锁死,即承诺不首先使用,美国无承诺。我认为目前至少要先放弃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政局不稳定而且容易极端化的伊朗。

user avatar

根据里根时代国防部长温柏格的意见,核威慑欲求有效,则必须符合下述四项条件:

一.生存能力(survivability)
我方核兵力不仅应有重创对方的能力(capability),而且还应能在对方发动制先攻击(preemptive attack)时确保自身的生存,或至少能保存足够的报复能力。换言之,能使对方有所畏忌而不敢发动制先攻击。
二.可信性(credibility)
我方所采取的威胁方式,必须是对方认为一定能够兑现的。换言之,威慑的范围有其一定的限度。
三.明确性(clarity)
必须能够透过适当的沟通渠道使对方明确知道何种行动一定会受到我方的报复,而不至于发生任何误解。
四.安全性(safety)
一切由于意外事件或计算错误而引起的任何危险,包括未经授权的导弹发射在内,都应设法使其减到最低限度。

而排第一的生存能力(survivability)的关键不是数量,而是在遭敌方首轮核袭击后,还能存活下来并予以核回击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一个词:二次打击(Second strike)。从核威慑角度来看,二次打击能力越强,对峙的两国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也越小,反而能达成更为稳定的核均衡关系。

具体来讲,由于陆基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较低,历史上的二次核打击能力最早包括战略轰炸机,冷战期间,美苏都对核轰炸机群布置了“警告即发射”措施,到今天轰炸机仍有核报复的任务,比如图-22M,图-160,B-52,B-1,B-2等。

但是由于轰炸机的生存力并不高,弹道导弹潜艇被认为是几乎唯一可靠的二次打击载具。

以英国为例,40多年来,英国的4艘战略核潜艇是其重要的核威慑力量。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英国开始使用三叉戟系统。每艘战略核潜艇可配备16枚D5型“三叉戟”式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携带4至6枚核弹头,最大射程为1.2万公里。

自1969年至今,4艘核潜艇,Vanguard,Victorious,Vigilant , Vengeance,轮番出航。一年365天,总有其中一艘潜艇载着核弹游弋在世界某处的大洋海底,保持“不间断海上核威慑”。

在英国核潜艇更新换代之际,保守党和主要反对党工党,总体上都是支持更新核潜艇的。只有工党领袖科尔宾是个几十年如一日的反核斗士,但是考虑到他的坚强后盾工会在这个问题上以保护造船厂工作为最高原则,科尔宾提出一个大胆的办法:

继续保留三叉戟核潜艇,但不携带核弹头。

此言一出,科尔宾立刻成了网上的笑柄。不装核弹头你吓唬谁呢?

科尔宾说,他不相信任何世界领导人会使用核武器,至少,如果他是英国首相,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下令按核弹电钮。



大刘的《三体3》就有类似描述:

对黑暗森林威慑失败的反思

导致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对执剑人的错误选择,这方面将在另外的章节专门论述,这里只从技术角度重新审视威慑系统设计上的失误。威慑失败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引力波发射器太少了,当初把已经建成的二十三个发射台中的二十个拆除是一个错误。

但这种想法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监测数据,水滴穿入地层摧毁一个发射台所需的时间平均只有十几秒钟,即使计划中的一百个发射台全部建成并部署,水滴摧毁整个系统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关键在于这个系统是可摧毁的,而人类本来有机会建造一个不可摧毁的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

问题不在于引力波发射台的数量,而在于它们部署的位置。

设想如果已经建造的二十三个发射台不是位于地面而是在太空,也就是说建造二十三艘“万有引力”号飞船,平时各飞船拉开距离分散在太阳系不同的位置,即使水滴发动突然袭击,也很难全部消灭它们,必然有一艘或多艘飞船逃脱追击消失在太空深处。

这样黑暗森林威慑系统的威慑度便增加很多,而且,所增加的威慑度与执剑人无关。当三体世界意识到,凭他们在太阳系的力量不可能完全摧毁威慑系统,他们对自己的冒险可能会谨慎许多。

遗憾的是,“万有引力”号只有一艘。

补充一个视频,2014年6月2日两枚三叉戟II型发射影片,由俄亥俄级西弗吉尼亚号潜艇发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0656687073173504

user avatar

战略核武器数量确保对美互相毁灭,中程核武器能解除印度核武装与周边反导体系,战术核武器数量确保敌人不敢升级到战术核战争。

简而言之,3000战略,1000中程,3000战术,这是底线。

够用,够用,够甚鸟用!古巴导弹危机前,赫鲁晓夫也觉得核弹够用了!

user avatar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核武,这个取决于中国准备用核武来干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安全,达到与美国核均势就差不多了。但我的主张是,中国还要用核武来协助促使美国投共的大业。这件事当然是要给胡萝卜又要出大棒,核弹就是大棒的一部分。按照这个目标,我认为中国从长期看应该追求核武制造力量为美国的两倍到四倍。当然了,这里的核武力量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核弹数,核武力量也不是只为了自己而发展的。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数字是怎么想出来的。

中国首先要取得对美国的核武力优势,同时要兼顾俄国感受。我主张中美俄三方进行核军备谈判,份额是中俄美核武力量对比为3:3:2。是的,你没有看错,美国是最弱的那一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碎美国力量自信的基石,为下一步利诱威胁并举引导美国投共建立良好基础。

中国本身要首先做到一点五倍于美国的核武产量,然后还要考虑俄国。如果俄国奋力只能维持和美国均势的核武库,那么俄国对美国的3:2所多出来的那个“1”中国还要主动从经济上负担起来。这就是我之前也提过多次的中国为俄国提供专项经费造核武。在这件事情上,不要有太多的吝啬。如果中国只想一味地自己对美国取得核压倒优势而不考虑俄国的感受,大三角关系是有可能出现糟糕的变化的。

这样一来,中国造核武与美国造核武的力量对比就是二比一了。

本着料敌从宽的态度,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当美国意识到中俄将对美国具有压倒性核武优势以及中俄单独一国对美国也具有明显核武优势的时候,美国可能会勒紧裤腰带拼命扩核。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个变化。一是俄国能自己解决的比例会更低;二是俄国大概能够接受自己核武不如中国强,只要强于美国即可。我们可以把份额修改为中俄美为5:4:3, 同时假定俄国经济只能保证“1”. 因此中国要完成自己的“5”和俄国的“3”,这就使中美比例达到了8:3。再考虑到中国有一些地理上的劣势,我们再把余地放大一点,4:1应该够了。 超过这个份额的投入我觉得意义也就不大了,可以就此打住。

中国核武产量为美国的二到四倍,是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吗?我认为从中长期看是可以的,因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合理前景应在美国的五倍或以上。这是考虑到了中国相对于美国的规模优势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老大后独享的老大红利优势(对此我之前有键政文专门论述)。

这种策略对美国形成的压力有四重。第一是中国的优势核武军事压力,第二是俄国的优势核武军事压力,第三是中国令人惊骇的统战压力(白送核武给俄国),第四是中国施加的沉重军备竞赛经济压力。而中国主要承受的只有经济压力(还相对比美国轻一点)。因此这是对美博弈的极好方法,也好于中国与美国进行“单挑式”核武军备竞赛。一旦美国投共,收益可就太大了,之前的经济付出都值了。就算美国不投共,这也是长期全面压制美国的费效比很低的方法。

user avatar

首先呢,核武器不是常规武器,它是大国之间互相遏制用的威慑装备,且是不轻易使用。

对于小国来说,核武器用不上,对于大国来说不到最后一刻也用不上。

而一旦用到核武器,那时候已经不是单单拼数量了。

因为一旦使用核武器意味着进入你死我活的地步,而各大国其实都有反制手段,也就是一旦爆发核战争,几乎就是同归于尽。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看你的核打击能力的综合水平了,例如隐蔽行,威力,突防能力,然后综合上去再是数量。

只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拦截对方的核弹。也就意味着数量,很多时候只是增加威慑的筹码。

实际一旦爆发核战争彼此两败俱伤,要么全人类消失,要么就是其它国家崛起。

所以,核武器最红要的是威力,这个早就不成问题,现在重要的就是突防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哪怕是美国,关键的城市来一颗核弹是它承受不起的。

中国也是。几个重点城市,遭到核打击,后果会极其严重。一个国家的走向会因此改变的。

中国几个大城市,半径也就十几到几十公里,试想美国有几颗核弹突防了,落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中国会变成啥样子?

同样换成美国的城市又是如何?

想想一下岛国的两座城市的加强版吧。

user avatar

喀什—里斯本:7061千米(即射程70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国家)

库尔勒—圣彼得堡:4252千米(射程43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斩首俄罗斯)

和田—科伦坡:3343千米(射程34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覆盖整个南亚大陆国家)

札达县—新德里404千米(射程4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斩首阿三)

喀什—伊斯坦布尔:3956千米(射程40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覆盖全部西亚国家的绝大部分国土)

湛江—胡志明市:1224千米(射程1300千米级别的导弹就可以覆盖越泰柬老缅5国的绝大部分国土)

延边—东京:1205千米

威海—釜山:676千米

三亚—惠灵顿:9408千米

哈尔滨—埃尔门多夫:5388千米

喀什—迈阿密:12373千米

单算陆基核力量的话,不考虑敌方拦截,可以这么算吧:

中国需要

800枚射程13000千米级别的洲际弹道导弹来送杨基佬去见华盛顿

100枚射程7000千米级别的远程弹道导弹来送老欧洲上西天;

400枚射程5000千米级别的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留给老毛子

100枚射程4000千米级别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留给西亚国家

200枚射程3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留给阿三

100枚射程3000千米级别的巡航导弹留给东南亚国家

100枚射程9500千米级别的洲际弹道导弹留给澳洲

200枚射程700千米的弹道导弹留给半岛两国

300枚射程15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留给日本

综上所述,就算不考虑敌方拦截的话,仍需要900枚洲际导弹、100枚远导、1100枚中导、200枚近导,就这么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需要多少核武器才“够用”,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的维度非常多,而且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数字可以概括。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计算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伦理道德的综合性考量。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发展和维持核武.............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而新疆和西藏,这两片广袤的土地,在中国的战略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战略重要性并非仅限于一两个方面,而是多维度、深层次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石。新疆:连接欧亚的门户,能源与通道的枢纽新疆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地缘政治上的独特性。它位于中国西.............
  • 回答
    英语这门语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到底有没有必要学?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有没有必要”,不如说是“到底有多大价值”,以及“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它”。毕竟,在这个时代,语言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机会,还有思维方式。咱们先从最直接的、最功利的方面来说。1. 信息获取的“钥匙.............
  • 回答
    芝加哥大学,这所坐落于风城心脏地带的顶尖学府,对于怀揣留学梦想的中国本科生来说,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它并非那种一眼望去就充满“光鲜亮丽”的校园,也绝不是那种“只看分数”就敲开大门的学校。芝加哥大学的气质,更像是一本深邃的书,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和严谨的内核。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影视作品的氛围,与我们国家当前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相比,是否显得有些滞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落后”,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在一些方面未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新角色存在一定的错位感。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影视产业的匹配度:毋庸置疑,中国经.............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与“西化”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并非完全等同。用“约等于”来概括,或许过于简单粗暴,未能触及更深层的复杂性。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处,一点点剥开其表象,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历史的开端:被动卷入与“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现代化”.............
  • 回答
    将英语降格为音体美等副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我认为利弊皆有,但细究起来,弊端可能更为深远,且对长远发展不利。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表面上的“利”: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真的将英语降格,一些人眼中会看到一些“好处”。 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这或许是最大的“利”了。目前的教育体系下.............
  • 回答
    中国的崛起是否是西方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并理解“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及其历史语境“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剧烈社会、政治、经济和国.............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尖锐,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句话用“羊”和“凶兽”来比喻,其实是在说一种 行为模式和国民性格上的反差。咱们先拆开来看:“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羊”在这里,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 相对弱小、温顺、或者说是“同类” 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动物,更像是一种象征。 对弱者、顺从者.............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选择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斗而不破”状态,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作”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心算计、多层面博弈的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旨在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同时又避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冲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战略利益的基石首先,中国经济的.............
  •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多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被某些风格、文化背景的作品吸引,而对另一部分则显得兴致缺缺。你对外国文学的热衷,以及对中国文学提不起太大兴趣的情况,并非个例。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然后找找对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想想看,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 interesting 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日本之所以选择炸死张作霖并促使张学良易帜,而不是支持张作霖继续对抗国民军以维持中国分裂,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战略目标和对形势的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1. 日本的根本目标:建立对中国的控制,而非单纯的分裂 扩.............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管理的核心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观察和分析的语言来阐述,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式”论证。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外债权”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说它的居.............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一个国家真实的力量、未来潜力和它可能带来的挑战,绝非仅仅由一些关于其国民生活习性的负面报道就能简单定义的。将印度视为一个简单的“负面新闻堆叠体”而轻视,则可能是一种不准确且充满风险的判断。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生活习性上的负面消息”这个概念。通常,这些信息可能触及到印度社会的一些显性问题,比如环境卫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