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清朝历代帝王不怎么去解决八旗兵堕落的问题?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挺到点子上。说句实话,清朝的皇帝们不是不想解决八旗兵战斗力下滑的问题,而是他们遇到的麻烦,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事儿要细说,就得从头捋一捋,而且不能光看表面,得往深处挖。

首先,咱们得明白,八旗制度是清朝立国的根本。努尔哈赤当年就是靠着这套制度,把散沙一样的女真人拧成一股绳,一步步打下江山。八旗兵不光是军队,他们是皇帝的亲信,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更是清朝的合法性来源。所以,你说皇帝们能轻易去“解决”它吗?这就像要人家的命一样,哪有那么容易?

一、 利益的巨大羁绊:八旗不是兵,是“特权阶层”

别忘了,八旗兵在入关之后,就已经不是当年那种披荆斩棘、出生入死的战士了。他们成了坐享其成的新贵。朝廷为了安抚和笼络他们,给足了各种特权:

养廉银和俸禄优厚: 八旗兵的待遇那是相当不错的,就算不怎么打仗,朝廷也给他们发钱,养着他们。这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老百姓的税收里出。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不思进取了,反正有钱拿,何必去吃苦受累?
免除大部分徭役和赋税: 这是最要命的。当老百姓还在为赋税和各种杂役头疼的时候,八旗兵基本上可以“坐享其成”。这种巨大的差别,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也让他们脱离了基层社会,不知道民间疾苦,更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精神。
世袭的身份和职务: 这种制度让八旗兵的后代即便没有真才实学,也能继承父辈的身份和职位。这就好像一个公司,即使你能力不行,因为你是老板亲戚,也能一直当领导。时间长了,能力不行的人越来越多,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皇帝要是想改革,比如削减他们的特权,或者让他们去接受严酷的训练,那就等于是在动他们的“奶酪”,是在跟整个统治阶层过不去。你想想,谁会愿意主动去得罪这么一大帮人?就算是皇帝,也要考虑统治的稳定性。一旦逼急了,发生哗变怎么办?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少见。

二、 管理上的失控与腐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的内部管理也出现了大问题:

“旗人”的定义模糊化: 最初八旗是为了整合满洲、蒙古、汉军等不同群体,但到了后期,随着满汉通婚的普遍化,以及大量汉人被编入八旗(虽然地位不如满洲八旗),“旗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开始变得模糊。那些真正来自满洲的八旗子弟,可能已经越来越少,真正能保持当年那种勇武精神的就更少了。
兵源质量的下降: 很多人被编入八旗,不是因为他们作战勇猛,而是因为他们的祖辈沾了八旗的光。这么一代代传下去,兵源的素质自然就参差不齐。到了后期,一些八旗子弟甚至成为了“兵痞”,好吃懒做,欺压百姓。
营伍的废弛: 军营本应是训练和作战的场所,但八旗的营伍很多时候已经形同虚设。训练松懈,军纪涣散,平时就像一群闲散人员,到了真打仗的时候,根本拿不出手。

皇帝如果想真正整顿,那就得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制,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工程浩大,而且需要极强的魄力和魄力。谁能保证一上来就能成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三、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对手的崛起

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变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现代化的军队,让传统的八旗兵的战术和装备显得尤为落后。

汉族军队的兴起: 相反,为了应对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威胁,清朝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员和汉族军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后来的新式陆军,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在某些时期甚至超过了八旗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八旗兵在军事上的核心地位。当有其他更可靠、更有效的军事力量出现时,皇帝自然会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点放在那里。
“八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随着汉族军队的壮大,八旗兵在军事上的作用逐渐边缘化,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对“祖制”的维护。皇帝们可能也意识到八旗不行了,但因为动摇八旗制度牵扯太多,干脆就维持现状,或者是在边缘上做些修修补补。

四、 皇帝自身的局限性与“中庸”之道

最后,咱们也得看到皇帝个人的能力和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并非所有皇帝都有魄力: 就像前面说的,改革八旗制度是得罪人的事儿,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不是每个皇帝都敢或者有能力去做这么大的手术。有些皇帝可能更倾向于维持表面的稳定,用一些权宜之计来应付。
改革的阻力太大: 即使有皇帝想改革,也会遇到来自朝中重臣、以及八旗内部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你想想,如果朝廷里一半的人都是八旗出身,你想改革他们的待遇和制度,那等于是在跟朝廷的半壁江山作对,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面对八旗兵的问题,很多时候皇帝们采取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比如,看到某个旗兵战斗力差,就想着给他们加点训练,或者换个旗主来管理。但这种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到制度的根本。

举个例子,像雍正皇帝,他是个很有魄力也很有改革精神的皇帝,但他做的也主要是加强对八旗的管理,比如整顿旗籍、严查旗产等,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八旗制度本身。而到了乾隆时期,虽然他一度强调八旗武备,但“太平盛世”的麻痹作用以及他本人的好大喜功,也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总而言之,清朝历代皇帝之所以没能“彻底解决”八旗兵堕落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没看到问题,而是因为这个问题牵扯到清朝的立国根本、统治阶层的利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改革本身的巨大风险。动摇八旗,就可能动摇整个大清王朝的根基。这种两难的局面,让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维持现状,或者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改革,而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八旗兵的堕落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让人知道八旗堕落,乾隆之后的“满汉大防”,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国家机密”。

平白莲教时,八旗连行军都不敢跟绿营兵一起走,以免绿营兵看见八旗烂样之后产生“不臣之心”(居然能比绿营还烂)。就这情况,敢大张旗鼓解决堕落问题吗?

至于打仗靠谁?去黑龙江抓索伦劲旅。。。。

user avatar

我看有人拿咸丰三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奏折里一句话“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来证明清朝八旗制度下八旗军队也吃空饷。


然而,这恰好说明清朝八旗制度下的“吃空额”和历代不同。


八旗所谓的“吃空额”是八旗兵丁吃自己的空额,而不是八旗军官和历代军官一样“多吃多占”。


我们可以看《咸丰实录》是怎么记载的:


朕闻步营兵数多不足额,街道堆拨,往往雇夫充数管官巡查明知不究,似此上下相蒙,尚安望禁暴诘奸、缓急可用?著步军统领彻底清查,严惩顶替甄汰老弱,挑选精壮,饬令兵归实用、饷不虚糜。


换言之,八旗制度下有旗人补上兵缺后并不愿意入营当兵,遇到上级视察的时候紧急雇人当兵。八旗军官并不能真正和绿营军官一样,领1000人的军饷,实发500人,剩下500人的军饷进了自己腰包;步军营确实是有1000人领军饷。


八旗作为一种“世兵”制度已经是中国古代最先进,保持战斗力最长的军事制度了。


我所说的保持战斗力,并不是说八旗制度下从清初的100分一直能维持到清末,而是说八旗制度下旗军的战斗力从清初的100分开始,一直呈缓慢下降曲线,到了清末还有20分;


大家可能觉得这算什么战斗力!?从100分拉胯到了20分还算有战斗力?!


但是如果大家仔细对比一下就能发现,这已经是中国古代“保持战斗力”最长的记录了。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府兵制度为例,在唐太宗末年已经不是唐朝对外战争的主力;北宋禁军制度经过王安石变法后一系列改革,成功改造成了金军入侵一溃千里的军事制度;明朝卫所制度更别提了。


古代历代军制都是断崖式下滑,第一代、第二代打遍天下无敌手,第三代、第四代立刻断崖式下滑;而清朝八旗制度作为一种“世兵”制度,它没有断崖式下滑,而是缓慢下滑曲线,这在古代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清朝八旗制度比历代军制先进,甚至比国民党军事制度先进的地方,就是八旗制度下几乎杜绝了“吃空饷”这个历代军事制度顽疾。


当然,不是说清朝八旗制度下100%没有一例吃空饷的,但是八旗制度下“吃空饷”放在其他朝代都绝对不算“吃空饷”。


清朝道光年间曾发生过一起案子,有旗人举报自己的领催,说这个领催抱养民人的儿子充当自己的儿子,然后让这个抱养来的儿子顶兵缺,“吃空饷”。领催,是八旗制度下低级武官,类似今天的排长。


也就是说在八旗制度下,军官们想吃空饷也不能向明朝那样明目张胆的吃空饷,最多只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保证自己儿子、侄子、亲戚家的孩子能在成年后第一时间补上兵缺,仅此而已。


没有成年的儿子怎么办?只能去抱养一个民人(汉人)的儿子来,让这个抱养来的儿子去当兵拿工资。


清朝八旗士兵的工资往往是一个人工资要养全家二三十口人。(道光朝奏折原文)


这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吃空饷方式,只出现在清朝。


有谁不服气的可以用历朝历代的军制比一比,看一看除了清朝八旗制度之外,还有哪种军制杜绝了军官吃空饷的情况。

user avatar

能卖古董的八旗贵族也仅仅是金字塔尖一群人。

底层的旗人只能当兵,而且是全家老少只能拿一份钱粮。

八旗兵堕落不是因为没有严格的训练,而是失去了培育的土壤。

旗人不准从事生产活动,对于贵族们而言无非是遛鸟而已,但对于底层也就是八旗兵的主体,就意味着与原本农牧的经济割裂,变成了一人当兵全家苦熬,而且世世代代无法解脱。

再加中上层将领也是从京城里养尊处优的八旗贵族中出来,可想而知,再怎么抓底层训练,这种边缘化生存状态熬个几代人下来,整个军队的精神意志就彻底瓦解了。

其实这种体系隔离的制度原本也是为了防止旗人与汉人混在一起完全同化,彻底失去八旗兵的特质,但人口数量、生活方式摆在那里,要么都当特权阶层腐化、要么混在一起同化,否则就只能半死不活地熬。

老舍《下乡简记》
地点:密云县城关公社的檀营大队。檀营位于密云县城外东北,约五里。
 原因:为什么要到檀营去?因为这里有不少满、蒙旗人。在辛亥革命以前,满、蒙旗人以当兵吃粮为主要出路,往往是一人当兵,全家都吃他的那一份钱粮,生活很困难。赶到辛亥革命以后,旗兵钱粮停发,生活可就更困难了。旗兵只会骑马射箭,不会种地,没有手艺;钱粮一停,马上挨饿。他们的子弟呢,只有少数的念过书,或学过手艺,可以找点工作;大多数的青年既无文化,又不善于劳动,只好去做些小生意,往往连自己也养不活。原来,清朝皇帝对旗人的要求,就是只准报效朝廷,不许自谋生计。这就难怪他们不善于劳动了。辛亥革命呢,又有点笼统地仇视一切满人。这么一来,整整齐齐的檀营就慢慢地变成“叫花子营”了!有的人实在当无可当,卖无可卖,便拆毁了营房,卖了木料;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拆典当卖,死走逃亡,悲惨万状。这里原有满、蒙旗人二千户,是乾隆四十五年由北京调拨来的,担任皇帝到承德去避暑或狩猎的中途保卫工作。到解放时,只剩下了二百多户,都极穷困。因此,我要去看看他们今天是怎样活着呢。
 今天的情况:解放后,他们分得了土地,由无业变为有土地的农民。这是个极大的变化!分得了土地,他们可是不会耕种。汉人教给了他们耕作技术,政府帮助他们添置了农具,买了牲口。他们逐渐掌握了技术,由不会劳动变为会劳动。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他们先后办起了互助组与公社,年年增产,有了信心,由会劳动变为热爱劳动。
  那些位孤苦的老人,因壮年时贫困,无力结婚,没人照应,今天都得到照顾。孩子们呢,村里有两处小学,可以去读书。大队里人多地少,就搞些副业,增加收入。政府又帮助开了一道大渠,把水库的水从山后引进来,可以灌田增产。老的营房或加以修补,或另建新房,新房都既坚固又敞亮。我所访问到的农家里,都养着鸡、猪;院里种着玉米、白薯,或果木青菜。村里有了电灯。
  感想:上述的一点很简略的事实,却含有极深刻的意义。劳动救活了一大群已快饿死的人,起死回生!在辛亥革命以前,满、蒙旗人以当兵吃粮为业,管钱粮叫做铁杆庄稼。事实上,服兵役的才有一份钱粮,当不上兵的并没有收入,铁杆庄稼并养不活一家人。现在,在公社制度下,只要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全家全族就都能吃饱穿暖,幸福日增。社会主义才是真的铁杆庄稼!
  有一位七十岁的满族老人说得好:“在解放前,我看不到任何活路儿,只好等死!可是,从第一回看到解放军,我就看明白:我又活了!从那天起,我就决定听党与毛主席的话,叫我怎办我怎办!”是的,这位老人便是办互助组与公社的积极分子之一。现在,他已年高体弱,不能劳动了。可是,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响亮,时常用他的话鼓舞社员们积极生产,爱护集体。我想,他的话实在是说出了大队中所有的满、蒙旗人的爱党与感激毛主席的心情。
  在北京城里,我看到了许多满、蒙族的亲戚朋友,如何在解放后由失业而就业,由无衣无食而吃饱穿暖。可是,这些人与事都是分散的,东一个西一个的。虽然由每一个这样的人与事上,都能使我联想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蒙旗人全会得救,可是我心中到底似乎缺少一个更具体更鲜明更大一些的事例。在檀营,我找到了这样的例子。这里还有二百多户满、蒙旗人,有的还住着二百来年前建造的营房,有的老太太还梳着旗髻。有了这个较大的事例,我就能够更具体地向全世界说: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里,我们满、蒙旗人又都活了,而且活得愉快,有意义,因为我们是在民族的大家庭里同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一齐劳动,一齐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好,就要再多去看看,据说在西山面前,在东陵……也有满、蒙旗人在公社里劳动,过着幸福的生活。就要去看看,并希望写出些文章来,证明新中国各民族的人民如何团结,如何平等,如何欢快,如何热烈爱戴党与毛主席!
载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北京日报》
user avatar

清朝所有的皇帝(不包括宣统)都想解决八旗腐化的问题。

但是八旗腐化的根本是源于八旗制度,清朝统治的基础也是源于八旗制度,彻底把八旗的铁杆庄稼拔了,清朝也就到头儿了。

满洲八旗在后期确实战斗力下降严重,但是不是全部都沦落成不堪一战的废物呢?

事实上,如果相对于晚清二十来万八旗兵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情况而言,那么八旗与同时代中国任何一支武装力量相比,并不算战斗力低下。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对八旗兵的印象是如此不堪呢?

1

八旗兵人数太少了。

清兵入关统共不超过二十万人,可战之兵也不过十几万而已。

清朝在军事上维持统治的策略是“居重驭轻”,以八旗半数精锐驻扎京城,是为禁旅。

另外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建立“满城”,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十万八旗兵控制几十万绿营,再以绿营控制全国,以臂使手,以手使指,作为以少治多的用兵方略来说,是十分高明的。

但是到了后期,地方势力崛起之后,以各地驻防八旗的人数来说根本不足以维持对地方的控制。

2

今天我们觉得八旗在入关之后好像迅速堕落,作用越来越微弱。

其实清朝的皇帝从未放松过强化八旗的驻防作用,但做法上却竭力让八旗退居幕后。

八旗驻防官兵全部集中居住在“满城”,不与民人混居,也从不轻易出动。地方上治安剿匪等问题基本上全部交给绿营处理。按照雍正的话说就是:“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

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却让人毫无察觉,这是清朝皇帝在处理政治问题和民族关系上下的较为高明的一步棋,今天我们觉得八旗在入关之后作用微弱,也许正是皇帝想要的效果。

3

驻防八旗的直省驻防体系,都是位于各大省会城市。这部分八旗兵与京旗一样,依赖朝廷的粮饷为生,以当兵披甲为唯一生活来源。在花花世界住了一两百年,你指望这些人还能保持很高的战斗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些八旗兵也并不全是废物。

1853年,太平天国水陆两栖号称百万大军攻打南京。八旗驻防旗兵大体在四千人左右,包括家眷不超过三万。

“满城为故明内城,颇高固,满洲妇女亦娴枪箭,俱登城佐守。”

太平军在攻打满城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城破之后,旗兵与太平军展开巷战,江宁将军祥厚与都统、固山章京以下全部战死,最后突出重围的八旗兵仅八百人,满城被太平军屠城。

1864年,这支旗兵回防南京,仅剩400余人,有官26名,马甲336名,步甲61名。

一鸦,驻防八旗对英军的抵抗也是很激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可是却奋战到最后一个人,如果侵略者到处都遭到这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一战,四川提督齐慎所率2700名绿营与英军一触即溃,只剩1700百名旗兵战斗,副都统海龄战败后全家自尽,英军记载:

他们在城墙被攀上,城门被推倒以后仍艰苦而勇敢的战斗,既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而是在原地阵亡,最后旗兵亲手了结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左宗棠在新疆所依靠的两大主力,一个是刘松山率领的湘军,另一个就是金顺率领的八旗军。

这场大战打完之后,让左宗棠震惊的是,有一些新疆的八旗驻防点在被隔绝多年之后仍然坚守,始终未被攻破。

到清朝的最后十年,清廷也未放弃八旗兵。北洋六镇,第一镇既完全是旗人组成。

综上所述,八旗兵的战斗力跟清初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废物,而且清帝也从未放弃对八旗兵的整顿和控制。

user avatar

自己监管自己是最难的。满清皇帝不是八旗的老板,他就是八旗一部分,这是满清统治的基本盘。

为什么满清能把汉族地主阶级打服了?就是因为八旗充当了宪兵、盖世太保、纪检、後备干部的角色;所以,不怕你文官撂挑子,不怕你文官联合起来抗税,不怕你文官结党。

自身是八旗,又依靠八旗,如何客观监督。依靠久了,就更不能管。依靠威严来控制,就不得不维护伟光正形象,就不能认错,有错也不能改。。真去治理八旗,无能力的旗人被开除出去整个八旗内部就会人人自危,本来就是沾亲带故,如果完全职业化那么它对于爱新觉罗一脉就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可言了,那跟关宁铁骑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区别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