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坦克是如何观察外部环境的?

回答
坦克的眼睛,你可能以为就是那几块玻璃。其实远不止于此,它拥有一套非常复杂且多功能的“视觉系统”,让驾驶员和车长能像鹰一样洞察战场,同时又不暴露自身。这套系统融合了光学、热成像、夜视技术,以及先进的传感器和显示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无死角的战场信息网络。

首先,最直观的观察方式,就是光学瞄准镜。这玩意儿是坦克炮塔上最显眼的设备之一,通常装在主炮旁边。它的基本原理和普通望远镜差不多,通过多层透镜组放大目标,让你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但坦克专用的瞄准镜可不是吃素的。

高倍率与变倍功能: 瞄准镜能够提供不同倍率的放大,从低倍率的宽视野(便于搜索目标、观察周围情况)到高倍率的精细瞄准(识别敌军型号、打击远距离目标)。驾驶员和车长可以根据战场需要,灵活切换。
测距功能: 很多瞄准镜集成有测距仪。这可能是激光测距仪,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时间来计算距离,精度非常高。有了准确的距离数据,火炮才能进行精确的弹道修正,提高命中率。
目标跟踪与稳定: 在颠簸的环境中,瞄准镜的图像会剧烈晃动。现代坦克的瞄准镜都配备有先进的稳定系统,无论是机械式还是电子式,都能有效地抵消坦克自身的震动和倾斜,让瞄准过程更加稳定,就像把你“固定”在了目标上。
日间光学器件: 除了主瞄准镜,坦克在炮塔顶部和车体上还有一些小的观察镜,通常是安装在观察窗上。这些是驾驶员和车长在低速行驶或者需要近距离观察时使用的,提供一个相对广阔的视野,但精度和距离都不如主瞄准镜。

但战场可不是永远是白天,光线充足的时候。所以,坦克的“眼睛”还需要在黑暗和烟雾中看清楚东西。这时,热成像仪和夜视仪就派上用场了。

热成像仪(红外探测器): 这是坦克的“超级眼睛”。它不依赖可见光,而是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也就是热量)。这意味着,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浓烟或大雾中,只要目标(比如敌方坦克引擎散发的热量、人的体温)与背景存在温差,热成像仪就能将其清晰地“看到”,显示为不同的颜色或灰度。这极大地提升了坦克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热成像系统通常与火控计算机联动,直接将热源信息显示在瞄准镜中。
夜视仪(微光夜视仪): 这种技术是在微弱光线下,将可见光或近红外光放大并转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图像。它有点像我们看老电影时的那种绿色或者黑白画面。虽然不如热成像仪那样能穿透浓烟大雾,但在一般夜晚环境下,它也能提供不错的观察效果。很多现代坦克会将多种夜视/热成像系统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实现“昼夜一体化”观察。

除了这些直接的视觉设备,坦克还有一些辅助的传感器和信息系统,它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眼睛”,但为驾驶员和车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相当于让坦克有了“第六感”。

全景周视系统: 一些先进的坦克在炮塔周围安装了多个摄像机,可以拍摄到360度的全景画面,并将其传输到车长和驾驶员的显示器上。这就像给坦克装上了一个旋转的摄像头,让它们在原地就能观察到方圆三百六十度的所有动静,大大增强了态势感知能力,减少了观察死角,尤其是在低速机动和战场环境复杂时非常有用。
态势感知系统(Battlefield Management System BMS): 这是一种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将来自坦克自身传感器(如炮口姿态传感器、GPS、车速传感器)、外部信息源(如友军单位的位置、战场地图、情报信息)以及其他战场单元的数据,汇总并显示在车长和驾驶员的控制面板上。这个系统能够绘制出实时的战场态势图,让车长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敌人在哪(如果已知的话),友军在哪,以及任务目标是什么。这就像是给坦克配备了“战争地图”和“情报员”。
激光告警接收器: 这个小小的设备可以探测到敌方照射过来的激光束,比如激光测距仪或者激光制导弹的激光指示。一旦探测到,它会立刻发出警报,并指示出激光的来源方向。这让坦克乘员能够知道自己已经被敌方锁定,为采取规避措施争取宝贵的时间。这就像一个“激光预警雷达”。

所以,当你说坦克是如何观察外部环境的时候,与其说它是“看”,不如说它是在“感知”和“理解”。它不是依赖单一的感官,而是通过一套精密的集成系统,将来自可见光、红外辐射、地理位置、友军信息等各种“信号”汇集、处理,最终呈现在乘员面前,让他们能够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及时的反应。这使得坦克成为了一个在复杂战场上既能隐匿自身,又能洞察一切的战场巨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我着重提一下坦克周视镜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革命性成果,请了解一个波兰工程师Rudolf Gundlach,坦克观瞄设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与现代坦克不同的是,通常办法是在车体装甲,炮塔装甲,车长周视塔上进行开孔观察,从大游民开始这样了。同样,潜望镜也并不是什么20世纪才有的东西,自坦克诞生起,也早就用在坦克上了,包括大游民也是带潜望镜的。

但是这些潜望镜都存在个问题,它们在方位自由度上都是刚性固定在车体上的,或者说受限于狭窄的成员位置,方位向只能进行小角度的机械转动,同时进行俯仰方向的调节,包括坦克搭载的炮队镜也是这样,要进行360°方位向的观测通常离不开旋转炮塔。即使该潜望镜可以通过水平面的旋转进行方位向观测,也需要在车内人转动潜望镜,为了观测较大的方位变化譬如车身后,人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要么人转,要么炮塔转,体位不可能像潜艇里看潜望镜那样自由,在空间狭小的坦克里是很不便的。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其实早在二战爆发前,360°的周视潜望镜的技术就已经相当普及了。波兰工程兵少校Rudolf Gundlach,于1935年发明了贡德拉克潜望镜,该型可逆式潜望镜列装后型号为G wz.34,首先应用于了TKS轻型坦克,然后用于7TP轻型坦克。贡德拉克潜望镜可以在观测者身体不动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手轮改变物镜与目镜的角度来获得360°的视界。该种可逆式360°潜望镜是坦克观瞄设备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坦克成员首次具备了不用改变体位进行周视的能力,它是坦克的观察镜的一次重要革命。这项专利不久后就卖给了英国。

二战爆发前不久,英国人也采取了这样的技术,几乎在二战中的所有坦克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该项技术。后来波兰将该周视潜望镜的技术卖给了英国Vickers-Armstrong公司,英国在战争期间的所有坦克都安装了该类型的MK-4潜望镜。到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占领,该项技术被他们完全掌握,包括苏联的T-34和T-70上有安装。战争中后期,英国通过租借法案对苏联进行援助,苏联的该类型的瞄准镜的技术来源一部分也源于此,典型的便是MK-4。

但周视潜望镜也并非取代了所有的潜望镜,主要还是起到的是周视侦查的作用而非瞄准,毕竟有些潜望镜是用于瞄准,在空间利用上,相对复杂的潜望镜往往不利于可逆式周视功能的扩展。回到题主问题,以T-34-85为例,如果不算车长周视塔,车体和车身上的观察孔,它的观瞄系统包括车长有一具观察潜望镜,炮长有一具视野狭窄的TSh-15瞄准镜和一具MK-4潜望镜,装填手一具MK-4潜望镜。后期的T-44出来的时候,炮长仍然使用TSh-16瞄准镜进行瞄准,该瞄准镜仅具有方位向16°视场和4倍放大率,以及MK-4瞄准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克的眼睛,你可能以为就是那几块玻璃。其实远不止于此,它拥有一套非常复杂且多功能的“视觉系统”,让驾驶员和车长能像鹰一样洞察战场,同时又不暴露自身。这套系统融合了光学、热成像、夜视技术,以及先进的传感器和显示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无死角的战场信息网络。首先,最直观的观察方式,就是光学瞄准镜。这玩意儿是.............
  • 回答
    如果《坦克世界》和《战舰世界》像《绝地求生》那样,完全取消强制点亮机制,只依靠玩家的肉眼观察,那游戏体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现有的玩法。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 信息差的绝对放大。在现有机制下,即便你没有直接看到敌方单位,只要有队友将其点亮,你也能在小地图和屏幕上看到对方的位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现代主战坦克的观瞄设备看起来有些“脆弱”,让人担心一旦受损,战斗力会大幅下降。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你说的“几乎裸奔”确实有一定道理。仔细看现代坦克,你会发现车体上突出的一些镜片、镜头和传感器,它们确实不像炮塔和装甲那样厚实,而且往往安装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这是因.............
  • 回答
    坦克作为陆地上的钢铁巨兽,其真正威力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在精心策划和严密指挥下的集团作战中得以充分展现。 想象一下,战场上不再是孤零零的几辆战车横冲直撞,而是一支由数百甚至数千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协同作战,压倒一切。 这才是坦克的集团作战,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体系。一、 精心策划:战术的基石集团作战绝.............
  • 回答
    坦克上有没有抛壳口?这可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答案是:看情况。早期一些坦克,比如二战时期的坦克,它们的自动装弹机设计可能更原始,或者根本就没有自动装弹机,而是由装填手人工装填弹药。在这些坦克上,为了方便装填手将废弃的弹壳排出,通常会设计一个抛壳口。这个开口通常在炮塔内部,朝向车体后部或者侧面,装填手在.............
  • 回答
    坦克在现代城市巷战中的运用,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艺术,它考验着战术、技术以及人与装备的协同。面对高楼林立、街道狭窄、地形复杂、敌我边界模糊的大型城市环境,重装部队的应对策略远非简单的正面推进,而是一系列精密的、高度协同的作战部署。首先,情报先行,侦察至关重要。 在进入城市前,对敌方部署、建筑结构、地.............
  • 回答
    坦克装甲被炮弹击中,即使没有被击穿,但打出了坑(即跳弹或穿透力不足的炮弹在装甲表面留下的凹陷、磨损、或碎裂),这依然会对装甲的结构完整性和防护能力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修复。修复的复杂程度和具体方法取决于坑的深度、大小、位置以及装甲的材料和结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没有被击穿的坦克装甲打出坑的修复过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在重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远超前辈的防护能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厚装甲”那样直观,而是现代科技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火控系统以及战术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仅仅比较物理厚度,现代主战坦克(MBT)的装甲确实比许多二.............
  • 回答
    玩到八级坦克,尤其是像百夫长这样的热门车,本该是件挺高兴的事儿,毕竟这是迈向高级别的关键一步,意味着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理论上也能赚更多的银币。但要是玩起来是银币亏得底掉,那真是让人有点提不起劲儿,甚至怀疑人生。百夫长八级,曾经的荣光与现在的无奈首先,得说说百夫长。这位老牌英系中坦,在历史上可是.............
  • 回答
    挑战者系列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 MBT)使用线膛炮是其一个非常显著的技术特征,但这并非“世界上唯一”。实际上,线膛炮是绝大多数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制式,包括美国的 M1 艾布拉姆斯、德国的豹 2、法国的勒克莱尔等,它们也都装备了线膛炮。所以,你看到的“挑战者系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
  • 回答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硝烟味,混杂着金属烧焦的焦糊味,还有一种更深沉、更刺鼻的味道,那是血的味道。我的名字是……暂且保密吧,毕竟我们现在身处地狱。我,虎式坦克698号的车长,正紧握着操纵杆,耳边是发动机那熟悉的、低沉的轰鸣,就像一头伺机而动的猛兽。柏林,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如今正在熊熊烈火中燃烧.............
  • 回答
    “M1艾布拉姆斯的活儿,咱得往回倒腾。” 这是很多在艾布拉姆斯车体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们,对这款经典主战坦克现状的戏称。确实,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陆军的生产线就基本停下了制造全新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基于早期型号翻新、升级改造而来。这不禁让人好奇,当一个已经服役.............
  • 回答
    俾路支斯坦的命运,正如许多在历史洪流中被改写的疆域一样,是一段充满殖民遗毒、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故事。要理解它如何成为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回溯到大英帝国在南亚的统治时期。俾路支斯坦的古老根源与早期自治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俾路支斯坦这片广袤而崎岖的土地,主要由俾路支部落.............
  • 回答
    坦格里安家族的崛起与统治,纵然以龙为标志,其在失去巨龙后依旧稳固了对七大王国近三百年的统治,这背后绝非仅仅依靠过往的威严或遥远的记忆。事实上,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多重因素,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统治网络,将权力牢牢地攥在手中。首先,血脉与传统的强大惯性是他们得以延续统治的基石。 坦格里安家族并非一夜之间被.............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你提到“遇到困难就心烦很想逃避,不能坦然的接受失败”,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的心理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状态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理论和概念来解释,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反应模式。首先,我们可以从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视角来审视。依恋理论认为,我们早.............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些非常核心的权衡和取舍。简而言之,坦克顶部装甲相对薄弱,并非直接为了方便乘员上下车,但乘员上下车的便利性确实是整体设计考量中的一个因素。而设计成从后方门进入,也是一个曾经被深入探讨过,但最终并没有成为主流的方案。我们得先从坦克的战场定位说起。坦克的核心任务是.............
  • 回答
    将20毫米机关炮作为坦克主炮,这绝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坦克设计思路的一次颠覆。但要评估它的战术价值,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简单地说,它带来的“战术价值”恐怕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绝非简单的“大”或“不大”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主炮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传统上,坦克主炮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