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俾路支斯坦是如何沦为印度-巴基斯坦的领土的?

回答
俾路支斯坦的命运,正如许多在历史洪流中被改写的疆域一样,是一段充满殖民遗毒、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故事。要理解它如何成为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回溯到大英帝国在南亚的统治时期。

俾路支斯坦的古老根源与早期自治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俾路支斯坦这片广袤而崎岖的土地,主要由俾路支部落联盟居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这片地区在地理上就充满了挑战,高耸的山脉、干旱的沙漠,使得中央集权式的统治难以深入。因此,俾路支部落长期以来维持着相对的自治,由各部落的首领(汗)根据传统习惯法来管理。

历史上,这片土地与波斯、阿富汗以及印度次大陆的其他地区都有过联系,但它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持久的帝国的一部分。其独立的精神和部落的凝聚力,是理解其后来的命运的关键。

大英帝国的触角伸向俾路支斯坦

19世纪,随着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扩张,他们的战略目光自然也投向了俾路支斯坦。英国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战略屏障与边境安全: 英国最主要的担忧是来自北方的俄国。俄国在19世纪不断向中亚扩张,英国担心俄国可能会威胁到其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因此,将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纳入其势力范围,或者至少确保这些地区成为俄国的缓冲地带,是英国在“大博弈”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俾路支斯坦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次大陆的关键节点,控制这里能够更好地防御潜在的入侵。
资源与贸易通道: 虽然俾路支斯坦当时并非以富饶的资源闻名,但控制通往波斯湾的陆路和海路,对英国的贸易和海上力量至关重要。
统一的行政管理: 随着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他们倾向于将周边地区纳入其统一的行政和军事体系中,以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

英国的逐步控制与分区

英国对俾路支斯坦的控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条约、军事行动和政治操纵逐步实现的。他们采取了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将俾路支斯坦分割成不同的政治实体,以便于管理和控制。

1. 凯拉特汗国(Kalat Khanate)的特殊地位: 俾路支斯坦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凯拉特汗国为核心的。凯拉特汗国在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但英国通过一系列条约,逐步获得了对凯拉特汗国的实际控制权。例如,1876年的《凯拉特条约》规定,凯拉特汗国在外交事务上受英国指导,并在英国的军事保护下运作。这意味着凯拉特汗国的“独立”是附带条件的,其主权受到英国的严重限制。
2. 英属俾路支斯坦(British Balochistan): 英国直接吞并了俾路支斯坦的东部地区,将其划为“英属俾路支斯坦”。这个地区包括了奎达(Quetta)等地,是英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和行政中心。这里的管理更加直接,由英国的官员负责。
3. 土邦(Princely States): 除了凯拉特汗国,俾路支斯坦还有一些较小的土邦,如拉斯贝拉(Lasbela)、卡兰(Kharan)等,它们在英国的宗主权下享有有限的自治。这些土邦的地位类似于印度其他地区的土邦,由当地的统治者管理,但对外事务由英国负责。

部落联盟的瓦解与民族主义的萌芽

在英国的统治下,俾路支部落原有的松散联盟开始受到冲击。英国的行政管理和军事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秩序和发展(如修建铁路、发展基础设施),但也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结构和社会平衡。

同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俾路支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和身份,对英国殖民统治产生不满,并逐渐形成了俾路支民族主义的意识。他们开始渴望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的俾路支斯坦。

印巴分治与俾路支斯坦的命运转折

1947年,随着印度次大陆的独立临近,英国决定撤离其殖民统治,并实行了印巴分治的方案。根据英国的政策,每一个土邦都有权利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

对于俾路支斯坦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刻。

凯拉特汗国与独立意愿: 凯拉特汗的汗艾哈迈德·亚尔汗(Mir Ahmad Yar Khan)倾向于让凯拉特汗国独立,或者至少在大国之间保持中立。俾路支民族主义者也支持独立的俾路支斯坦。然而,这个独立并非没有隐患,它需要外部承认和经济支持,而其地缘战略位置也使其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极力拉拢或控制的目标。
巴基斯坦的介入与合并: 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渴望巩固其领土,并认为俾路支斯坦在战略上对其至关重要。巴基斯坦方面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利用其军事和政治优势,向凯拉特汗国施压。据巴基斯坦的叙述,凯拉特汗国在面临内部压力和外部威胁时,主动选择加入巴基斯坦。但从俾路支民族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强制合并,剥夺了俾路支人民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例如,在1947年8月11日,凯拉特汗国宣布独立,但很快在1948年3月被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并强行合并。
英属俾路支斯坦的归属: 而作为“英属俾路支斯坦”直接管辖的地区,在英国撤离后,自然而然地被划入了巴基斯坦的版图。这些地区本来就是英国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其归属问题没有像土邦那样经过“选择”的程序,而是随着英国的撤离而转移给了巴基斯坦。

印度为何没有获得俾路支斯坦的领土?

俾路支斯坦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无论是历史上的凯拉特汗国还是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地理位置上更靠近西部的巴基斯坦,而不是东部的印度。在1947年分治时,英国的方案主要是基于地理和行政的划分。虽然俾路支斯坦的东部与印度次大陆有所连接,但其主要的战略和地理联系更倾向于 west。

更为关键的是,俾路支斯坦地区的政治精英和部落领袖,在1947年时的主要考虑是如何处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他们更倾向于加入一个新成立的、位于西部的国家,或者独立。印度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也没有提出强硬的合并要求。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对这片土地有着更强烈的地缘政治需求,并成功地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总结

俾路支斯坦沦为印度巴基斯坦领土,其过程并非简单的领土划分,而是殖民主义遗产、地缘战略博弈和民族主义力量角力的结果。大英帝国为了巩固其在南亚的统治和应对来自俄国的威胁,逐步将这片原本相对自治的土地纳入其殖民体系。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大背景下,巴基斯坦利用其军事和政治优势,成功地将俾路支斯坦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其国家版图。这个过程在俾路支民族主义者看来,是一次被剥夺了自决权的不公平合并,并至今仍是该地区不稳定和民族冲突的根源之一。而印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国内的优先事项,并未获得俾路支斯坦的领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俾路支这块土地我也是不甚清楚,就把自己整理了解的情况说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就本题来说:

首先,19世纪中,俾路支斯坦属于两属地,西俾路支斯坦为伊朗卡扎尔王朝,东为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后传为巴拉克宰王朝)。当然,统治形式,特别是阿富汗对俾路支的统治形式,是通过附庸统治的方法。当阿富汗陷入内战时(武德过剩),南部的俾路支斯坦往往听命于坎大哈。

参考:History of Balochistan 其中的Khanate of Kalate分条。

其次,英国人统治了拉吉普特、木尔坦、旁遮普之后,英国和阿富汗之间本应遵守阿富汗和南亚次大陆之间传统的山脉边界,然而沙俄在中亚的扩张(不仅仅是单纯的扩张,最可怕的是俄国人根本不遵守自己的承诺,屡次破坏和英国达成的共识,明目张胆地南下扩张),使得英国人十分紧张,阿富汗一度依靠沙俄抵抗英国更使得英国保守党(1874年取自由党而代之)决定对阿富汗采取侵略政策(即所谓的从masterly inactivity转变到forward policy——无为而治变成前进政策),确保阿富汗是英国的缓冲国而不是俄国的。按照我的看法,英国人的逻辑是:

“重俾路支者所以控爱乌罕,控爱乌罕者所以卫印度”。

因此1876年,英国攻占了俾路支的奎达,以为攻打阿富汗的先声。

如图所示(粉红方框内):


除此之外,英国还胁迫附近的Kalat等部落签署协议,即Treaty of Kalat,协议中俾路支部落“接受英国保护”。如图所示(Kalat,深红色地区,藏南和本题无关):

然而,就在1870年,英国已经和伊朗签订了现伊朗-巴基斯坦边界南部地带的边界条约,规定好了两国在瓜塔尔-库哈克地区的边界走向(如图中黑线所示,见黑圈):

来源:《中亚通史-近代卷》、《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印度通史》、链接:Category:Maps of the history of India

第三,此后1878年爆发了第二次英阿战争。由于在柏林会议中,东方问题已经通过缔结和约的形式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沙俄就背叛了阿富汗,不仅放弃了预定的三路直扑印度的计划(计划确实有否,我不敢肯定,但.....国际舆论呢,说沙皇他要钦点三路兵马!),而且就连阿富汗统治者希尔·阿里的求援也一概不管(沙俄:冬天是很冷的,我没法运弹药给你————嗯,很冷,你俄国人说很冷!真是见得风还来雨,吼吼吼全给俄)。于是希尔·阿里就困死在巴里黑。其子和英国人达成了《甘达马克条约》,将库拉姆、辟申(Pishin,下图中的比申)和昔必(Sibi)割给英国人。《中亚通史》中并没有说库拉姆的英文,不过我按照这个音找到的是Kurram Valley,整体情况如图所示(黑圈为Kurram Valley,与本题无关,另外二处已用红圈标注):

来源:同上。

第四,阿富汗人的顽强抵抗,使得保守党决定分而治之,部分满足沙俄的野心,同时将坎大哈等独立,实现“民众的自组织”。但这个计划未等实施,自由党夺回政权,和沙俄妥协占了上风,英军退出坎大哈等地,阿富汗有机会实现统一,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阿富汗的外交权归英国。

然而这一切又被沙俄不懈追求的野心所打破。1881年,沙俄占领了大部分土库曼地区,和伊朗达成协定后,决定向着赫拉特方向继续前进。赫拉特是从西部进入印度的一把钥匙,如果赫拉特被占领,那么紧接着就是南面的普什图人,掌控普什图人,就能够从奎达等地南下印度河。(如上图所示)

这里再吐槽一下:在英俄之间的大棋局中,伊朗和中国扮演的是“滚到一边去”的受害者角色。(上文中伊朗放弃了对阿姆河以东的声索权,而清政府,我就不多说了)

1883年,沙俄占领谋夫(马雷,如下图黄圈所示)。紧接着,沙俄开始南下彭狄绿洲,逼近赫拉特。如图所示:

注:这只是略图,具体可以参阅:

The Great Game - Wikipedia 中的Anglo-Russian Agreements中所附地图,其中Panjdeh即彭狄绿洲。

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让英国和阿富汗感到不安,或者准确的说,前者是愤怒,后者则是惊恐。

于是英国和沙俄再次以阿富汗为牺牲,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个精神,阿富汗要丧失在阿姆河以东的土地给沙俄;而沙俄则要撤出佐尔菲卡尔山口,不再向赫拉特前进。

虽然达成了协议,但兰兹唐尼勋爵成为印度副王之后,英阿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淡乃至恶化(英国这种出卖阿富汗利益的做法也难免不恶化),于是就:




当然,边界划分委员会最终落实这条线是在1895年。

来源:同上,外加Durand Line - Wikipedi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路支斯坦的命运,正如许多在历史洪流中被改写的疆域一样,是一段充满殖民遗毒、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故事。要理解它如何成为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回溯到大英帝国在南亚的统治时期。俾路支斯坦的古老根源与早期自治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俾路支斯坦这片广袤而崎岖的土地,主要由俾路支部落.............
  • 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成就无疑是基于他自身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其中也穿插着巧妙的政治投机。将他的成就完全归于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个极具远见和原则的战略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大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的优势。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它那标志性的、仿佛延伸到船体外部的宽大舰桥结构。而舰桥侧面的窗户,尤其是那些面向船舷的舷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它们会不会被舰桥本身的结构,或者说,被舰桥外侧的测距仪等设备给挡住,从而影响视线?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俾斯麦号舰桥的设计思.............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 回答
    俾斯麦号对于英国的威胁,绝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能概括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海军技术实力的一次集大成体现,承载着希特勒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的野心,因此它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存在,只是这种威胁的烈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俾斯麦号的纸面实力:.............
  • 回答
    俾斯麦号,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领域的传奇。它以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设计和惊人的生存能力而闻名。那么,俾斯麦号究竟比哪些新锐战列舰要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同时期甚至稍晚出现的战列舰进行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锐战列舰”的定义。通常.............
  • 回答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可替代”来形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他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特质,以及当时德国各邦国面临的挑战。一、 时代背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在俾斯麦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德意志地区早已存在着统一的渴望,但现实却是截然不同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
  • 回答
    俾斯麦,这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人物,他的“刚”绝非简单的固执或鲁莽,而是一种深邃的、极具策略性的坚韧与决断。要说他是否“刚”,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融汇了政治智慧、军事实力和强大意志力的“刚”。首先,我们得从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说起。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与生俱.............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俾斯麦号在1940年的“先进性”这个问题。要评价它是否算得上先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先进”这词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看它比同时代的其他玩意儿强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是后人看来“不够看”的。首先,得承认,1940年的俾斯麦号绝对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令.............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倾倒沉没过程中,其炮塔确实是最后才与其主体结构分离,但从最终的残骸分析来看,炮塔的脱离和沉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简单地“插上去然后掉下来”。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在舰船倾斜沉没时的受力情况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理解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并非是简单地“插上去.............
  • 回答
    如果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德国,他可能会经历一阵难以置信和深切的思考。这位“铁血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现实主义的策略和对国家统一与强大的不懈追求而闻名。他的看法将是多层面的,既有对某些方面进步的认可,也会对另一些方面感到忧虑和失望。让我们尝试详细地想象俾斯麦.............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的过程中,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并最终未能将其纳入德意志帝国,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9世纪中叶,看看当时德意志地区乃至欧洲的政治格局。为何要排除奥地利?“小德意志”方案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普鲁士.............
  • 回答
    想象一下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设计已经足以让人生畏,但如果我们将它的火力、防御力都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从火力说起。俾斯麦的主炮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SK C/34舰炮。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且强大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将其射击的弹重和装药量大幅提升,可以类比一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普鲁士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那位以其外交手腕和军事策略闻名于世的政治家,突然变身成为现代海军的先驱,他的名字不再仅仅代表一艘强大的战列舰,而是开创性地驱动着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舰船。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场景,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19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甚至可能改写我们对科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