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说到薛宝钗,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幅“面若银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齿不梳而白,眼不描而含情”的画像。她不像林黛玉那样,一出场就带着病态的娇弱和敏感,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大气、端庄,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气质。

她这个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就是“通透”。什么叫通透?就是你看她,觉得她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但又从不多嘴,不把话说绝,总是留有余地。这种“懂”不是那种世故的精明,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洞察。她对人情世故看得比谁都清楚,对家族的处境、对大观园里这些姑娘们的心思,她都了如指掌。

你看她待人接物,就没有哪个不是如沐春风的。无论是在宝玉面前,还是在史湘云、探春这些姐妹们面前,她总是那么周到,那么体贴。谁有什么需要,她总是第一个想到,而且办法总是那么得体。比如,她会给探春出主意,如何管家,如何开源节流,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心服口服。她对待那些下人们,也没有半点傲慢,总是温和有礼,所以大家对她都心存敬意。

宝钗的“好”,还在于她那种“不争”的姿态。在大观园这个名利场里,各种心思都有,谁不想抓住机会,谁不想得到好处?可宝钗就像一个旁观者,她看着这些,但她自己却很少主动去争取什么。她的“金锁”配宝玉的“玉”,这是一种宿命的安排,她也心知肚明,但她从来不表现出急切,不主动去推进什么。她就像一个等待花开的园丁,静静地浇水施肥,相信时机到了,自然会结果。

她身上有一种“合时宜”的本事。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一点小事就伤春悲秋,更不会像湘云那样,大大咧咧,无拘无束。宝钗懂得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她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融入环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对长辈孝顺,对晚辈关爱,对同辈体谅,这种“君子之风”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如果说宝钗没有一点“心机”,那也不可能。她毕竟是贾府这样复杂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她也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但她的“心机”,更像是一种“生存智慧”。她知道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能顾及到家族的利益。她也懂“明哲保身”之道,很多时候,她会选择一种更稳妥、更不容易引起是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曾经劝宝玉“少读些杂书”,多看看“正经”的经世致用之学。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管束宝玉,但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为宝玉好。她看到了宝玉身上那种“叛逆”的苗头,知道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吃亏。她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种长远的考虑,一种对未来的规划。

很多人说宝钗“冷”,说她“藏着”,但我反而觉得,她的“冷”是一种“理性”,她的“藏”是一种“自持”。她不像黛玉那样,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袒露出来,她的情感是内敛的,是深沉的。她懂得克制,懂得收敛,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总而言之,薛宝钗是一个极其立体的人物。她温厚、端庄,待人接物周到体贴,情商极高,有着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她懂得“合时宜”,也懂得“不争”。她的“好”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她的人生,就像一首婉约的词,耐人寻味,越品越有味道。她就像一座端庄的大山,不张扬,不喧哗,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一种恒久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且伪。

我一直都觉得曹雪芹一开始是要把薛宝钗当成是反面女主来写的。但是写着写着就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人物,不仅如此也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她的作为。所以最后删掉很多主观判断,心理活动,直接把自己变成了中立的旁观者。

薛宝钗的伪又多处,

她不提倡女孩子学诗自己却写得一手好诗;她教育黛玉莫要看《西厢记》自己却熟悉到一听就知道是里面的句子;她心里把小红看作吃里扒外但是却能不动声色……

薛宝钗的伪是高级的伪,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双标。比如不让林黛玉看《西厢记》打得旗号是“为你好”,可是她薛宝钗既然能幡然醒悟,知道其中关节自此不读,林黛玉为何不会?

薛宝钗有一种隐含的心理状态,那就是“我是最厉害的那个女仔”,所以她能够毫无心理负担的双标,因为她就是规则的化身,规矩的解释权都在她。

如果说伪是薛宝钗的特点很容易看出,那么冷却让人不那么容易察觉。

平日里的薛宝钗风和日暖,所过之处,如玉春风。然而凤姐对她的评价一针见血“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薛宝钗更是把门都锁了。

晴雯生着病,听到坠儿偷东西,竟然气得病急攻心,这是真把怡红院当成自己的家。而薛宝钗撞破小红与外男私相授受,完全云淡风轻。因为事不关己!而金钏投井之后,她却上蹿下跳,献计献策。

薛宝钗的心是冷的,她不会舍己为人,更不会一腔热血,无论什么情况她都会精准地进行算计,然后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办法。这种理智带着一些冷酷甚至残忍。

有一种说法是说薛宝钗的原型最后下场还不错,但是曹雪芹很不喜欢她。可是最后曹家反而要靠她接济。

这就是宝姐姐厉害的地方,晴雯补裘其实只是锦上添花,但舍的是命。宝钗的原型接济落魄的家族人员,只是零零碎碎的一点小钱却是雪中送炭。她是不够真诚,还有各种算计,但是能雪中送炭的朋友你会拒绝吗?

所以薛宝钗是让人恨不起来的,大的时局不是她造成的,小的得失也无法苛求别人不计得失,坏事也不是始作俑者最多轻轻推一把,好事也不是不做只是别有用心。能说什么?什么都说不出来!

所以《红楼》里,我总感觉作者很纠结。许多桥段似乎要贬她又点到为止,似乎要骂她又三缄其口,似乎要夸她又不情不愿,似乎要赞她又留有争议。

作者的矛盾也就决定了读者的矛盾,有的人爱宝姐姐爱得不得了,有的人恨宝姐姐恨得牙痒痒。宝姐姐还真的是《红楼梦》里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当然,就我个人来看,宝钗其实是一个装成君子的凡人。但这样的人已经是上上之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达不到了,实在没什么可以苛求的。真的要心下无尘,反正我没信心能达到也没信心能够跟这种人一直做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薛宝钗,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幅“面若银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齿不梳而白,眼不描而含情”的画像。她不像林黛玉那样,一出场就带着病态的娇弱和敏感,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大气、端庄,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气质。她这个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就是“通透”。什么叫通透?就是你看她,觉得她好像什么.............
  • 回答
    “寻找薛蛮子”这个话题,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人对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资大亨、网络意见领袖的现状充满了好奇。首先,关于薛蛮子是否“失踪”了,这其实是一个带有夸张色彩的说法。薛蛮子本人并没有像某些神秘人物那样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尽管更新频率不高)依然存在,也偶尔会有.............
  • 回答
    薛宝钗和贾元春一同成为皇妃,这在《红楼梦》的原有叙事之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如果”。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这条岔路,那么红楼一梦的基调,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命运的交织,从金玉良缘到金殿并裎原著中,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早早被定下了“金玉良缘”。然而,这桩婚事在她的心中,似乎只是.............
  • 回答
    “薛宝钗是传统标准的封建淑女”——这句评价,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解读空间,也常常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它,看看它究竟包含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传统标准”和“封建淑女”这两个关键词。“传统标准”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封建社会中,对女性在品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探讨《红楼梦》中,如果没有林黛玉下凡还泪这个设定,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能否有一个“好结局”,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首先要明确的是,曹雪芹的原著中“还泪”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设定,它赋予了林黛玉这个角色独一无二的宿命感和悲剧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宝黛之间的情感联系。如果抛开这个设定,我们看到的“宝.............
  • 回答
    给薛宝钗和薛宝琴取一个虫子旁的两字名,而且要和薛蟠、薛蝌一样,风格统一,这可是个有趣的挑战!既然是遵循“虫旁”这个核心要素,我们就要从这个“虫”字出发,去寻找能够代表她们各自性格、命运,又与“薛”姓搭配和谐的字眼。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现有名字的“套路”: 薛蟠(Xué Pán):“蟠”字,本义是曲折.............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一再劝说宝玉读书,即使明知他厌恶读书,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与实践者 时代的要求: 在清朝,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读书应试、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男性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男性肩.............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薛宝钗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极具争议的人物。将她简单地定性为“封建思想的代表”,或许过于片面。虽然她在很大程度上内化并践行了那个时代主流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但若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她身上有着更多层次的丰富性,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某些封建礼教的质疑或妥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薛宝.............
  • 回答
    说到薛宝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那幅温婉端庄的画面,仿佛一朵盛开在严冬里的牡丹,雍容华贵,内敛含蓄,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冷。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惊艳的绝色,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沉静而有力量的美。首先,她的容貌,不是黛玉那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不是湘云那种“英豪阔大宽.............
  • 回答
    首先,我想跟你说,你喜欢薛宝钗,想选她做朋友,这绝对不是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宝钗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吸引你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被人骂,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确实挺让人感到委屈和不解的。咱们慢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为什么我觉得你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会被骂?我们得拆.............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豆蔻年华的少女们之间抛出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花。有些人恨不得咬牙切齿,认为她心思深沉,城府极深,是典型的“绿茶”;也有人觉得她温婉敦厚,明事理,是封建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代表。要我说,这“绿茶”的帽子扣得,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剖了。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绿茶”这.............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死因,在《红楼梦》原著中,曹雪芹并没有明确交代林黛玉是薛宝钗下毒害死的。书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是病重,最终“泪尽而逝”。然而,在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一种“薛宝钗下毒”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基于明确的文字证据,而是通过对书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一些影射和暗示的分析推断出来的。要.............
  • 回答
    林黛玉对薛宝钗而言,绝非仅仅是另一个大家闺秀,亦非是可有可无的亲戚或寄居者。她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张力,却又在更深层面透露出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特殊”。这份特殊,不是建立在亲昵无间、惺惺相惜之上,而是源于她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样承受着命运的重压,以及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否就是薛宝钗,这是一个在读者中流传甚广、也极富争议的话题。在曹雪芹的原著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神瑛侍者就是薛宝钗。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并且在红学研究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本线索和读者解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神瑛侍者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红楼梦》的开篇,作.............
  • 回答
    说起宝玉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这可是《红楼梦》里最勾人心魄也最令人唏嘘的情节之一了。宝玉这孩子,出身金陵贾府,衔玉而生,自小就与众不同,他对女儿家的情意,和旁人家的少爷们可不一样。对林黛玉:是心尖上的牵绊,是灵犀相通的知己,是灵魂深处的爱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用一个“情”字恐怕还不足以概括。他们.............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可能性。贾琏这个人,书中描写他好色,确实不假。但要说他“侵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在原著中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根据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下场”。这种推测,会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
  •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