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的结局是什么?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

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轨迹。最普遍的说法,也是最被大家接受的,便是宝钗最终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但这份婚姻,却并非她所期盼的圆满。

宝钗是个极聪明、极会做人的人。她不像黛玉那样敏感多情,而是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理性。她懂得如何在大家族里生存,如何迎合长辈的喜好,如何收敛自己的锋芒,将自己活成一幅合乎规矩的画。她对宝玉的感情,也是含蓄而深沉的。她欣赏宝玉的才华,也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不羁的性情,或许她也曾有过温婉的期许,希望自己能成为宝玉心灵的港湾,引导他走上正途。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她以为自己即将迎来幸福,成为宝二奶奶的时候,贾府却早已是风雨飘摇。抄家、衰败,这些都没能阻止宝钗成为宝玉的妻子。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宝玉曾经在黛玉死后,因为受到了刺激,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误将宝钗当作了黛玉。而贾母等人为了冲喜,也为了稳定家族,最终还是促成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场婚事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凉。宝玉神志不清,娶了一个他误以为是黛玉的人;而宝钗,虽然如愿以偿嫁给了宝玉,但她得到的,只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丈夫,一个早已失去灵魂的家。她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终于等来了那朵她倾尽心力去呵护的花,结果那朵花却已经枯萎了。

婚后的生活,对于宝钗来说,更是漫长而寂寞的煎熬。她尽力地去照顾宝玉,去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她将自己的才智和能力,都倾注在了这份看似美满,实则凄凉的婚姻中。她努力地扮演着贤妻的角色,打理家务,安慰长辈,但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没有黛玉那样肆意的眼泪,也没有湘云那样豪迈的笑,她只能将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底,用一种更内敛的方式去承受。

后来,宝玉经历了家破人亡,看透了世情,最终选择了出家。你可以想象,当宝玉决绝地离开的那一刻,对于宝钗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打击。她的人生似乎又一次被抛弃在原地,她所付出的一切,似乎都化为乌有。她曾经的温婉贤淑,她的聪明才智,她的隐忍克制,在命运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么,宝钗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最普遍的说法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守了寡,孤苦伶仃地度过了余生。她的一生,就像她自己所唱的《螃蟹咏》一样,“表面看去,横行无限路;内中谁知,谁肯侧身顾?” 她的人生,外表是光鲜的,是体面的,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落寞,又有几人能够看见?

她没有黛玉那样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没有湘云那样率真洒脱的性情,她只是那个最符合世俗标准,也最懂得现实压抑自己的人。她的结局,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下,一个聪明女性的悲剧。她努力地去适应这个世界,去遵循规则,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最终,命运依然给了她最残酷的安排。她赢得了婚姻,却输了幸福;她守住了家庭,却守不住那个她真正爱过的人的心。

所以,宝钗的结局,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事件,不如说是她一生隐忍、克制、顺应,最终却难逃命运捉弄的一种写照。她就像那颗珍珠,虽然光洁无暇,却终究被埋没在黑暗之中,再也无法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她的结局,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叹息,和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宝钗的结局就是“金簪雪里埋”,但是“金簪雪里埋”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至今都是众说纷纭的。金陵十二钗的画所描述的都是她们的最终结局,其他的倒是好理解,就是钗黛合一的这幅画最难搞清楚。脂砚斋说《牡丹亭》的《离魂》伏黛玉之死,但是杜丽娘的死因是:

杜丽娘在一个中秋之夜因伤春、思念成疾而逝,而临终前嘱咐侍女将自己生前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后柳梦梅机缘巧合得到画像与丽娘团圆!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是鬼气森森的另类《聊斋》,黛玉之死的伏笔就是和“离魂”相关。《红楼梦》也有较强的迷信色彩,加重了鬼气。这个特点在程高本续书中得以延续。如果曹雪芹把黛玉和杜丽娘相并,想必黛玉是死于心病的,程高本的“黛玉焚稿”与曹雪芹的“泪尽而逝”也还算接近。我们可以估摸出黛玉大概率是自然死亡,那么她和“玉带林中挂”怎么扯上关系呢?虽然我早年也怀疑过“玉带林中挂”是不是暗示黛玉上吊,但是我想类似杜丽娘的死亡更符合曹雪芹对颦儿的心意。

杜丽娘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下,黛玉也可能将代表自己的东西(但不会是玉带这么扎眼的玩意儿,何况黛玉并无这种‘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放在某处等待宝玉来睹物思人。“玉带林中挂”的含义应该就是死后的黛玉给活着的贾宝玉留下念想。直接把玉带挂在林间太写实,上吊也太过于明显,失去了模糊含蓄的美感。就像妙玉的结局不可能是失足掉进烂泥坑,王熙凤也不会死于高山滑雪意外,晴雯也不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一样。至于非常明显的秦可卿上吊、贾巧姐纺织等,由于画中是人而不是物品,自然不能与“以物喻人”的那几幅画相提并论。

所以薛宝钗的“金簪雪里埋”也不是冻毙于风雪之中,那种太写实的景象,反而觉得过分牵强于判词画。薛宝钗是“钗”,钗是两股,但是簪子是一股,暗示了宝钗最终是孤独一人守着活寡的。雪除了表达宝钗的姓氏外,也涵盖了她所住的地方。曹雪芹描写宝钗的屋子就是“雪洞”一般,“金簪雪里埋”即宝钗独守口房,结合“玉带林中挂”,正应了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了。

宝钗曾把自己的衣服拿给金钏儿去装裹尸身,这种事放在现在即便再不迷信的人多少也觉得不舒服,何况当时那叫作晦气钻天。《红楼梦》女性都是分成金玉两派,金钏儿和宝钗都是金派,宝钗和金钏儿都属于首饰,宝钗的衣服又包裹金钏儿的尸体,所以我想宝钗的结局也算明了。她必然是死去,不会像程高本续书里那样独守空房地活着,而是在独守空房中逝去了。

金钏儿的死是“金簪子掉在井里”,薛宝钗的死是“金簪雪里埋”。

刘姥姥曾说起那个雪地里抽柴的大红袄白绫裙儿女孩儿,虽然很容易想到薛(雪)宝(抱)钗(柴),但不代表宝钗将来真的要在雪地里抽柴引起了火灾。更何况对薛宝钗这样“冷”的角色,除了大婚,应该不穿红色这么冲杀冷气的衣服。宝玉喜欢红色,宝钗不穿红,他俩注定是悲剧。

姑娘们一色的大红衣服。只有宝钗穿了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宝玉素喜红色,这是激语。

宝钗的婚姻(穿红)是她最大的悲剧,如果她在后来的某天突然穿红,想必就是末日。所以雪地里抽柴的大红袄白绫裙儿女孩儿我想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表示薛宝钗这团雪被“红(火)”给化了去,最终死亡。刘姥姥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突然马棚就起火了。

至于十七岁一病死去的茗玉(或若玉)暗指黛玉,但黛玉未必真的要塑像,或者真像杜丽娘那样留个画像。只要留一件一看到它就能想起黛玉的东西给宝玉怀念(比如诗稿、香袋儿什么的)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

情诗千载的红楼

雲绯【文学名著评析】

文学影视公众号:芳绯文学(fangfeiwenxu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
  • 回答
    薛之谦的“最后结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话题,因为他的人生还在继续,未来充满了变数。要详细描绘他的“最后结局”,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推测,并且需要承认这终究是一种展望,而非事实。从音乐生涯来看:如果他能持续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并且能够适应行业的变化,他的音乐生涯很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回答
    探讨《红楼梦》中,如果没有林黛玉下凡还泪这个设定,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能否有一个“好结局”,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首先要明确的是,曹雪芹的原著中“还泪”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设定,它赋予了林黛玉这个角色独一无二的宿命感和悲剧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宝黛之间的情感联系。如果抛开这个设定,我们看到的“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的核心。 简单地说,薛定谔的猫之所以不用玻璃盒子来探究,恰恰是因为“不用玻璃盒子”这种做法反而更能揭示量子力学那种奇特而又令人不安的“事实”。 如果真能简单地用玻璃盒子观察,那也就不是薛定谔的猫了。我们得先弄明白,薛定谔设想这个实验的初衷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议题之一。要说薛宝钗是否喜欢贾宝玉,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她们之间的情感,更像是一曲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被命运的巨轮碾压得变了形的挽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是复杂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男女之爱那种纯粹和热烈。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谈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她这个人,表面上温厚平和,八面玲珑,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清明,还有那份处处为自己留后路的精明。这份精明,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机”。要说她心机体现在哪儿,那得从她进贾府开始,一件件细细捋来:一、收揽人心,笼络长辈:这方面宝钗可以说是贾府.............
  • 回答
    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在贾府的人缘,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宝钗也受人喜爱,但论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亲近和依赖,宝钗的风头似乎总是被黛玉压过一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性格、背景、处事方式,乃至书中对人物塑造的侧重点等等。首先,咱们得说说她们俩各自的“出.............
  • 回答
    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林黛玉和薛宝钗,哪种人格更难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具备极高价值的人格特质。要判定哪种“更难得”,我们需要剥离掉大众对她们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滤镜,回归到对她们行为动机、内在逻辑以及人生轨迹的理性分析。林黛玉:高敏感、真性情.............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对红楼梦中的绝代双姝,一个如风中的柳絮,飘零无依,一个似墙头的牡蛎,圆润浑厚。她们之间的差异,早已是千古不衰的谈资,细品起来,更是各有千秋,映照出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女性姿态。性情上,一个如火,一个似水。林黛玉,那是天生的敏感与多愁。她的性情如同她那纤细的身躯,易碎且容易被触动。她才情.............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两位各有千秋的美人。而你提到“饰演薛宝钗的演员总是比饰演林黛玉的演员美”,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选角、观众审美以及角色塑造的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选角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夹杂着一些观众的先入为主。在观众心中,薛宝钗往.............
  • 回答
    评价薛宝钗的男人观,以及她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她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以及在小说中与男性角色的互动。宝钗的男人观并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她所处的环境和个人心境而有所流转,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是相当清晰的。宝钗的男人观:内敛、克制、符合社会规范下的才华与责任感宝钗的男人观,可以.............
  • 回答
    说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真是一个能让红楼梦迷们吵上半天的题目。别看她一副端庄大方、随和温柔的模样,骨子里那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通透和圆融,有时候可真是让人细思极恐。首先,咱们得承认,宝钗的“心机”并不是那种阴暗、害人的小算盘。她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保护和生存智慧,是在那个等级森严、.............
  • 回答
    关于薛宝钗,喜欢她的人,我看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她身上那种“温厚通达”的劲儿。你说她有多绝世的姿容?那倒未必,但也绝对是端庄大气,风韵自存,并非那种惊艳到让人窒息的美。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稳重和大气,见过她的人,总觉得她是个靠谱、有分量的人。我一直觉得,宝钗吸引人的第一个点,就是她.............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名字一出,大观园里的风云便似乎又在眼前搅动开来。她们俩啊,说是姐妹,说是情敌,说是知己,却又都不是,又都有一点。这关系,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道出其中的滋味来。说起来,黛玉先到的宝玉身边,那是贾母疼爱,自不必说。宝玉对她,那是从小看着长大,心肝肉一样的宝贝。黛玉呢,身体弱,心思又重.............
  • 回答
    试想一下,一个身躯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林黛玉的敏感与薛宝钗的圆滑在此人身上奇妙地融合,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升华,是两种极端特质的碰撞与淬炼,最终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首先,从林黛玉那里继承的敏感,并非是那种容易被外界言语或态度轻易刺伤的脆弱。相反,经过宝钗式圆滑的过滤,.............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和红楼梦读者群体中持续了很久的议题,并非铁板钉钉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变差。实际上,对宝钗的评价,从早期读者的朦胧感到后来的红学纷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变的过程。宝钗的评价并非“一直都不高”,而是有着复杂的变化轨迹。一开始,或者说在《红楼梦》早期流传的脂砚斋评本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