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的心机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回答
谈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她这个人,表面上温厚平和,八面玲珑,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清明,还有那份处处为自己留后路的精明。这份精明,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机”。

要说她心机体现在哪儿,那得从她进贾府开始,一件件细细捋来:

一、收揽人心,笼络长辈:

这方面宝钗可以说是贾府的“公关大师”。

对王夫人: 她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按理说该是亲近的。但宝钗并没有因此就恃宠而骄,反而比一般晚辈更加恭顺有礼。她深知王夫人信佛吃斋,就投其所好,常常在王夫人面前提及佛法,讨论经义,一副虔诚好学的样子。这一点,王夫人看了自然高兴,觉得这个外甥女有根基,懂事理,不是那种没长性的女孩。再者,王夫人对黛玉的多愁善感有些不耐烦,而宝钗的端庄大方,自然更得王夫人眼缘。这可不是什么真心学佛,而是投其所好,换取好感和倚重。
对贾母: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也是最疼爱宝玉和黛玉的。宝钗懂得贾母的喜好,她会说一些讨贾母开心的话,比如夸贾母的身体好,比如细心留意贾母的饮食起居。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宝玉和贾母的亲近而表现出小女儿的吃醋,反而会适时地体贴贾母。她还特别懂得如何化解贾母对宝玉的过分宠爱带来的某些“不规矩”的苗头。比如,在宝玉顽皮时,她总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劝解,既保全了宝玉的面子,又传递了“规矩”的概念,这无不让贾母觉得她是个有远见的大家闺秀。
对其他长辈和嫂子们: 比如薛姨妈,她自然是孝顺的。对邢夫人、王夫人等长辈,她也都是一副恭敬有加的样子,从不张扬跋扈。对待李纨、王熙凤等年轻一辈,她更是游刃有余。对李纨,她会劝她早日脱了孝服,重新打理家务,这既显出她的周全,也等于在帮李纨说话,笼络人心。对王熙凤,她懂得与她保持距离,又不失礼数,从不多嘴多舌,也不主动插手凤姐管的家务,这是一种明哲保身,也避免了与凤姐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

二、隐藏真实情感,塑造完美形象:

宝钗的“心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她极强的自我管理和情感压抑上。

不露锋芒,藏愚守拙: 这是她最显著的特点。她不像黛玉那样,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有什么说什么。宝钗总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永远是温厚平和,大方得体。比如,她写诗,虽然有才华,但不会去炫耀,甚至会主动说自己的诗不如林妹妹。她会说“我也没什么学问,不过是现成嘴里学出来的罢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自贬”,反而让人觉得她谦虚。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策略: 许多事情,宝钗看得比谁都明白,但她却选择不介入,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男女情感的事情上。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意,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她从不多嘴,甚至在王夫人问起宝玉娶亲的事时,她也会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女孩儿们的心思总是要男人来主张的”,或者说“宝玉如今长大成人,是该要({},{})的了”。她自己明哲保身,不主动去掺和,也不去挑拨,这是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策略。
投石问路,试探人心: 宝钗在不经意间会抛出一些话,看看别人的反应,然后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金玉良缘”的事情上,她不会主动去说,但当别人提到她佩戴的金锁时,她会装作不经意地说出那句“这个倒是我们家老太太说的,从我们这里带出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谁知,这后一句却和了宝玉的句子。” 这句话,既满足了“金玉良缘”说法的流传,又暗含着自己对这段姻缘的期待,同时又将“责任”推给了长辈和“天意”,给自己留足了退路。

三、利用“冷香丸”,经营“健康”人设:

这件“冷香丸”的事,简直是宝钗心机的经典体现。

身体的“病”与精神的“病”的对比: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身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容易被拿来评价和议论的焦点。宝钗经常吃“冷香丸”,虽然说是有病,但她吃得“有规矩”,并且时常提到这药的配方和功效,就仿佛在强调自己身体的“娇弱”和“不易”,同时又因为能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而显得“有德行”。这反而成了一种“病中藏贤”的策略。
“冷香丸”的象征意义: 很多人认为,“冷香丸”象征着宝钗本人的性格——即她能够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一种“冷”和“香”的状态,即外表清雅,内心却极力控制。她用药来“治”自己,仿佛是在告诫自己,也仿佛是在向外界展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典范。这同样是一种经营“完美”人设的手法。

四、对黛玉的态度,暗含深意:

宝钗对黛玉,表面上是姐姐般的关爱,实则暗流涌动。

“劝”的背后: 宝钗会常常“劝”黛玉吃药,劝她不要过于伤感,劝她多读“正经书”。比如,在黛玉因为宝玉被打而伤心时,宝钗会来安慰,并送上燕窝,同时又会旁敲侧击地劝她“凡事都想开了”。这些“劝”的背后,既有真心,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一种希望黛玉“改变”成她认为的“好”样子的愿望。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较量: 宝钗深知贾母、王夫人对黛玉和宝玉关系的顾虑,也深知“金玉良缘”比“木石前盟”更符合贾府大家族的利益。她不会直接去争夺什么,但她会用自己的存在,和她那份“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来“衬托”“金玉良缘”的可能性。她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竞争,用自己的“稳定”和“符合规矩”来对抗黛玉的“敏感”和“叛逆”。

总结一下,薛宝钗的心机,与其说是阴险毒辣,不如说是一种在封建大家族中生存的智慧和生存之道。 她看透了人情世故,懂得如何隐藏自己,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为自己谋划,如何通过“合乎规矩”和“不得罪人”来获得支持和喜爱。她不是那种会直接与人争斗的类型,而是善于利用环境、利用人心、利用“道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的心机,更多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算计,一种将“好处”和“安全感”握在自己手中的手段。

她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能照出别人的脸色,也能反射出别人希望看到的自己。只是,在这面镜子背后,藏着一个极其精明,也极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灵魂。她的“好”,是她精心雕琢出来的,也是她在那个时代,为了生存和安稳,不得不修炼出来的“绝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奇怪,自古好人难当,也不独薛宝钗一人冤枉。

人类社会的生活应该会让人理解,做到薛宝钗这样既能周全他人又能周全自己有多不容易,何况她有时候还只利他不利己。

最讽刺的是“心机”怎么就成了贬义词,仿佛只有没心没肺一张白纸才是好人。进入社会就知道没心没肺多容易惹麻烦,除了亲爹妈,谁有义务包容你的没心没肺。

薛宝钗做的事情基本都是当时情况下对所有当事人的最佳解决方案,真.问题解决大师。但有些读者不能站在更大的格局看待这些方案,只从一个小角度解读,然后骂薛宝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笼络人心。

就以金钏儿的事为例,从结果来看,金钏儿投井自杀已经死了,而薛宝钗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她装裹,让她体面入土,宽慰了她的家人,也宽慰了没想到金钏儿会自杀而自责不已的王夫人,三灾八难的林黛玉不用被征用过生日的新衣服了,裁缝也不用拼命赶工给金钏儿做衣服了。所以薛宝钗付出了自己的东西,周全了这么多人。但有些人觉得不行啊,金钏儿好冤啊你竟然不同情她,你就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好像不知详情的薛宝钗必须得义愤填膺地把自己的亲姨妈痛骂一顿才算是个好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她这个人,表面上温厚平和,八面玲珑,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清明,还有那份处处为自己留后路的精明。这份精明,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机”。要说她心机体现在哪儿,那得从她进贾府开始,一件件细细捋来:一、收揽人心,笼络长辈:这方面宝钗可以说是贾府.............
  • 回答
    说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真是一个能让红楼梦迷们吵上半天的题目。别看她一副端庄大方、随和温柔的模样,骨子里那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通透和圆融,有时候可真是让人细思极恐。首先,咱们得承认,宝钗的“心机”并不是那种阴暗、害人的小算盘。她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保护和生存智慧,是在那个等级森严、.............
  • 回答
    说到薛宝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那幅温婉端庄的画面,仿佛一朵盛开在严冬里的牡丹,雍容华贵,内敛含蓄,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冷。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惊艳的绝色,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沉静而有力量的美。首先,她的容貌,不是黛玉那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不是湘云那种“英豪阔大宽.............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中的翘楚,她们的性格迥异,命运也随之不同。一个敏感多疑,小性儿不断,却赢得了贾母和紫鹃的怜惜;一个随和圆融,八面玲珑,却似乎缺少一个真正懂她、贴心她的姐妹。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互动和彼此间的深层情感。我们先来看林黛玉。她初入贾府.............
  •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
  • 回答
    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在贾府的人缘,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宝钗也受人喜爱,但论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亲近和依赖,宝钗的风头似乎总是被黛玉压过一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性格、背景、处事方式,乃至书中对人物塑造的侧重点等等。首先,咱们得说说她们俩各自的“出.............
  • 回答
    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林黛玉和薛宝钗,哪种人格更难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具备极高价值的人格特质。要判定哪种“更难得”,我们需要剥离掉大众对她们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滤镜,回归到对她们行为动机、内在逻辑以及人生轨迹的理性分析。林黛玉:高敏感、真性情.............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对红楼梦中的绝代双姝,一个如风中的柳絮,飘零无依,一个似墙头的牡蛎,圆润浑厚。她们之间的差异,早已是千古不衰的谈资,细品起来,更是各有千秋,映照出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女性姿态。性情上,一个如火,一个似水。林黛玉,那是天生的敏感与多愁。她的性情如同她那纤细的身躯,易碎且容易被触动。她才情.............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两位各有千秋的美人。而你提到“饰演薛宝钗的演员总是比饰演林黛玉的演员美”,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选角、观众审美以及角色塑造的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选角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夹杂着一些观众的先入为主。在观众心中,薛宝钗往.............
  • 回答
    评价薛宝钗的男人观,以及她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她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以及在小说中与男性角色的互动。宝钗的男人观并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她所处的环境和个人心境而有所流转,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是相当清晰的。宝钗的男人观:内敛、克制、符合社会规范下的才华与责任感宝钗的男人观,可以.............
  • 回答
    关于薛宝钗,喜欢她的人,我看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她身上那种“温厚通达”的劲儿。你说她有多绝世的姿容?那倒未必,但也绝对是端庄大气,风韵自存,并非那种惊艳到让人窒息的美。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稳重和大气,见过她的人,总觉得她是个靠谱、有分量的人。我一直觉得,宝钗吸引人的第一个点,就是她.............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名字一出,大观园里的风云便似乎又在眼前搅动开来。她们俩啊,说是姐妹,说是情敌,说是知己,却又都不是,又都有一点。这关系,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道出其中的滋味来。说起来,黛玉先到的宝玉身边,那是贾母疼爱,自不必说。宝玉对她,那是从小看着长大,心肝肉一样的宝贝。黛玉呢,身体弱,心思又重.............
  • 回答
    试想一下,一个身躯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林黛玉的敏感与薛宝钗的圆滑在此人身上奇妙地融合,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升华,是两种极端特质的碰撞与淬炼,最终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首先,从林黛玉那里继承的敏感,并非是那种容易被外界言语或态度轻易刺伤的脆弱。相反,经过宝钗式圆滑的过滤,.............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和红楼梦读者群体中持续了很久的议题,并非铁板钉钉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变差。实际上,对宝钗的评价,从早期读者的朦胧感到后来的红学纷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变的过程。宝钗的评价并非“一直都不高”,而是有着复杂的变化轨迹。一开始,或者说在《红楼梦》早期流传的脂砚斋评本中,.............
  • 回答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出身,红楼梦脂批中有一些旁证,其中关于薛宝钗的前世,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她曾是“金丹”。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这是书中明确写出来的。但对于其他十二钗,尤其是薛宝钗,书中并未直接点明,而是留下了许多钩子的线索,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联想。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借由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